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40页
- 格式:ppt
- 大小:783.50 KB
- 文档页数:70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1)空气动力噪声,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噪声,例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2.振动(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如汽车、火车、收割机、脱粒机等驾驶员,手臂长时间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动。
3.电磁辐射1)非电离辐射(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2)红外线辐射——白内障。
(3)紫外线辐射。
常见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电弧光照射——电光性眼炎。
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辐射——激光所致眼损伤。
激光对皮肤也可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4.异常气象条件1)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作业环境的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
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
(2)高温高湿作业。
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热辐射强度不大,或不存在热辐射源。
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具有热害的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到30℃,相对湿度达95%以上。
最新整理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及噪声聋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能产生噪声韵主要工种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振动及振动病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等。
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
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1)非电离辐射(1)射频辐射。
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于电气密闭结构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对健康的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红外线。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等。
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
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
概述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特点:①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除了激光是人工产生以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均有存在②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点的物理参数③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④工作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⑤有些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性质的不同,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⑥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⑦研究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机体的是适应范围⑧除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外,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无残留,所以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的方法。
不良气象条件高温作业一、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1.气温:大气温度、太阳辐射、生产性热源、人体散热、二次热源2.气湿:高气湿(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多见于纺织印染、造纸、潮湿的矿井和隧道等低气湿(相对湿度低于30%)——多见于冬季高温车间。
3.气流:外界风速和热源。
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也越强。
4.热辐射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热原辐射的能量(E)大小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并与其绝对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E=KT4)。
K为热辐射系数。
热辐射能量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热辐射强度的单位:(J/cm².min)二、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般将热源散热大于23W/m³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或热车间。
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历年最热月每日下午1点或2点测得的气温均值。
3个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
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使用炉窑工业、使用锅炉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为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常见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减压病: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
高原病:人在低气压环境对缺氧不能适应所发生的这种特发性疾病。
航空病:在高空环境中、由于气压下降、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飞行人员以缺氧为主要边表现的职业病。
手臂振动病:由于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