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研究_以天津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3.24 KB
- 文档页数:9
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作者:梁清梅吴祖怡李雅诗来源:《中国市场》2021年第18期[摘要]近年來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养老能力弱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文章将从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通过对266位广州市城区老年人的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列联分析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和使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低龄老年人、无退休金和退休前职业是体制内的老年人再就业的概率较高。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积极老龄化[DOI]10.13939/ki.zgsc.2021.18.1401 引言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有关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踏入了老年型社会。
由国家统计局2019年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抚养比为19.6%,较上一年度的16.8%,增幅为11年来最大,并呈老年抚养比加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我国的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养老能力弱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1]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加深,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由于医学水平的进步,人的寿命延长而退休年龄却不变,这在一定层面上相当于提前退休,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养老体系的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政府的养老支出大大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养老压力,这大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二次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
老年是人生当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精力渐渐不如年轻人,但这不意味着老年人就一定要退出社会生活。
老年人力资源存在巨大的价值,老年人本身的人力资本是不可忽视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使得“老有所为,老有所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涉及到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老年人再就业现状1.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就业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就业趋势呈现出明显特征。
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率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继续从事工作或再度就业。
1.2 城镇老年人再就业行业及就业形态城镇老年人再就业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文化教育行业。
同时,城镇老年人再就业形态多样,除传统就业外,自主创业、兼职及灵活就业等形式也逐渐增加。
二、老年人再就业问题2.1 就业竞争压力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和人才流动性增大,老年人再就业面临着年轻人的竞争压力,对于一些技能相对较弱、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而言,再就业难度较大。
2.2 求职歧视现象一些企业及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年龄歧视现象,对于老年求职者往往存有偏见,担心年龄过大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再就业机会。
2.3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长时间脱离劳动力市场后,一些老年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已落后于时代发展,导致再就业时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缺乏竞争力。
三、解决办法3.1 完善再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关怀力度,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强老年人员就业权益保障,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养老观念教育。
3.2 提升老年人求职能力建立老年人职业培训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老年人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确保老年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3 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推动并鼓励老年人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及金融支持,激发老年人的创业热情。
同时,提倡灵活就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兼职、零工等灵活就业形式,提高他们就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加大对老年人失业再就业的支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个情况下,加大对老年人失业再就业的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失业再就业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加大对老年人就业支持的对策。
一、老年人失业再就业的现状目前,老年人失业再就业问题严重存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失业率在逐年上升,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一些企事业单位存在年龄歧视现象。
由于老年人从业时间较长,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这使得一些雇主更倾向于雇佣年轻人,以降低劳动成本。
这导致一些老年人失去了再就业的机会。
其次,老年人技能更新滞后。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老年人由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相对较短,技能水平相对滞后,这使得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再次,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成为再就业的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这使得一些雇主对老年人的健康风险产生担忧,不愿意雇佣他们。
二、加大对老年人就业支持的对策为了解决老年人失业再就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从多个层面提供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雇佣老年人。
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方式来激励企事业单位雇佣老年人。
同时,要加强对雇主的监管,防止年龄歧视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老年人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更新。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老年人掌握新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人创业培训基地,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再次,建立老年人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服务。
同时,可以建立老年人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方便老年人了解就业市场动态。
此外,加大对老年人创业的支持力度也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帮助,鼓励老年人创业就业。
社会支持视角下城镇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2023-10-28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社会支持对城镇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和分析•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低龄老年人成为重要群体再就业成为低龄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积极影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深入了解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促进低龄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和完善老年社会支持理论,为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提供理论指导02文献综述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个人特征、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就业意愿关系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就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来自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
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动因与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就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来自家庭、社区和政府的支持。
研究评述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价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学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视角单一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讨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03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对社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相关理论和研究观点。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设计调查问卷,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定量研究基于实际调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等统计方法,分析社会支持各维度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
412020年15期 (5月下旬)经济管理摘要:本文利用Charls 2017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 模型,研究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再就业的可能性要显著大于女性;年龄对再就业表现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农村户口的再就业可能性要显著高于非农户口的再就业可能性;健康状态对再就业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收入水平也可以显著提高再就业的可能性。
关键词:老龄化;再就业;Logistic 回归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的话,那么该国家或者地区就存在老龄化问题,根据这个标准,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我国在2050年将会有35%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本文根据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对影响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因素进行研究,探究老年人再就业的驱动因素,对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对完善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研究、促进老年人再就业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文选取CHARLS 2017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 回归方法研究影响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
在进行研究前,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数据,扩展自己的思路,建立合理的论文框架;增加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从 CHARLS 大量的调查数据中,挖掘、提取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初步呈现样本结构。
3.Logistic 回归模型。
Logistic 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模型,它适用于因变量是有限个分类变量的情形,能够根据若干个自变量用来估计因变量发生的概率。
根据获取的变量的性质,决定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人力资源Һ㊀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高㊀月摘㊀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ꎬ国内劳动力短缺情况日益显著ꎬ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ꎮ因而ꎬ我国推出积极老龄化措施之一就是实现退休老年人的再就业ꎮ文章立足于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背景ꎬ考察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健康状况㊁家庭经济状况㊁子女的经济支持㊁是否参与养老保险七个影响因素ꎮ研究结果表明ꎬ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健康状况㊁子女的经济支持㊁是否参与养老保险对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均有显著性影响ꎮ关键词:人口老龄化ꎻ低龄老年人ꎻ再就业ꎻ积极老龄化一㊁引言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世界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ꎮ为了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不利影响ꎬ缓解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㊁社会带来的压力ꎬ我国在 十三五 规划中明确提出: 要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ꎬ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ꎬ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ꎬ增强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ꎮ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ꎬ我们更应做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ꎬ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事宜落到实处ꎮ目前ꎬ促进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正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ꎮ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提高ꎬ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ꎬ除此之外ꎬ老年人工作几十年所累积的知识㊁技能和经验也较为丰富ꎮ从宏观层面来看ꎬ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ꎬ减轻社会养老保障负担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ꎮ从微观层面来看ꎬ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能够使老年人的潜力充分发挥ꎬ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ꎬ减少家庭的赡养矛盾ꎬ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ꎬ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ꎬ还有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ꎬ增强幸福感ꎮ因此ꎬ实现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对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ꎮ二㊁文献综述1982年ꎬ联合国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了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ꎬ与会国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ꎬ其中包含了十四项原则以及六十二项行动方面的建议ꎮ这是第一份面向世界的老龄政策指导文件ꎮ此后ꎬ国外对老年人再就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出ꎬ十分丰富ꎮ20世纪70年代ꎬ劳动经济学开始进行了关于老年人劳动供给的研究ꎬ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老年人口在业理论ꎮ该理论把影响老年人就业的因素主要概括为四种ꎬ包括政策因素㊁经济因素㊁技术与劳动力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ꎮ政策因素ꎬ一是指社会保障政策ꎬ如医疗保险㊁养老保险等ꎻ二是指企业年金政策ꎮ经济因素ꎬ主要指的是财富与收入水平等ꎮ技术与劳动力市场因素ꎬ如技术进步㊁产业发展对就业者的身体素质和掌握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等ꎻ劳动力市场的需求㊁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工资率水平等ꎮ个人因素ꎬ包括年龄㊁性别㊁民族㊁家庭特点㊁职务高低㊁社会地位㊁个人健康状况等因素ꎮ我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进入老龄化社会ꎬ老龄问题研究也相对滞后ꎬ但我国学者近年来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关注热度在持续上升ꎮ江维使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的调查问卷ꎬ选取北京朝阳区的数据ꎬ通过分析得出老年人的性别㊁文化程度㊁年龄和经济状况对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ꎮ田立法㊁沈红丽等学者对天津市市内六区的45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ꎬ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经济条件是否满足日常开销㊁子女是否支持再就业对老年人再就业具有显著影响ꎮ石灵云㊁谢孝忍基于上海市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调查数据ꎬ对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ꎬ结果发现:年龄㊁教育程度㊁健康状况㊁是否有退休工资等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ꎮ汪斌㊁郑家豪使用CFPS2016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城市老年人经济参与的因素ꎬ结果表明:健康对城市老年人的经济参与存在正向影响ꎬ而受教育程度则呈现负向影响ꎬ是否拥有退休金则具有显著影响ꎮ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ꎬ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人特征㊁家庭特征㊁社会特征三类ꎮ文章中选取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健康状况ꎻ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和子女的经济支持ꎻ社会特征主要包括是否参加养老保险ꎮ文章依据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及联合国的相关规定ꎬ将 低龄老年人 限定在60岁至69岁这一年龄段ꎮ对CHARLS2015数据经过筛选后ꎬ剩余6134个样本ꎮ三㊁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本研究构建模型如下: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1)其中ꎬ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为退休低龄老年人是否再就业(reemployment)ꎬ自变量即解释变量ꎬ选取个人特征㊁家庭特征㊁社会特征三类影响因素ꎮ个人特征因素包括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健康状况ꎻ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和子女的经济支持ꎻ社会特征因素包括是否参加养老保险ꎬ具体说明如下:性别(gender):1=男ꎬ0=女ꎻ年龄(age):连续型变量ꎬ60~69岁ꎻ受教育程度(education):1=小学及以下ꎬ2=初中毕业ꎬ3=高中及中专毕业ꎬ4=大专及本科毕业ꎬ5=硕士及以上ꎻ健康情况(health):1=极好ꎬ2=很好ꎬ3=好ꎬ4=一般ꎬ5=不好ꎻ家庭经济状况(deposit):这里主要看金融资产情况ꎬ即在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存了多少钱ꎬ1=2000元及以下ꎬ2=2000~30000元ꎬ3=30000元以上ꎻ子女的经济支持(support):1=500元及以下ꎬ2=500~2000元ꎬ3=2000~5000701元ꎬ4=5000元以上ꎻ是否参加养老保险(insurance):1=是ꎬ0=否ꎮ四㊁实证分析(一)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本研究中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ꎬ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表1㊀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6134)variablesmeansdmixmaxreemployment0.1550.3620.0001.000gender0.4950.5000.0001.000age64.012.77260.00069.000education1.2960.6501.0005.000health3.9480.9191.0005.000deposit1.3560.6311.0003.000support2.6121.1711.0004.000insurance0.1280.3340.0001.000㊀㊀资料来源:文章依据CHALRS2015数据分析制成ꎮ从表1中可以看出ꎬ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reemployment)的均值是0.155ꎬ表明再就业的老人约占总样本的近16%ꎬ大多数老人没有进行再就业ꎮ同时ꎬ退休低龄老人样本的年龄(age)均值是64岁ꎬ受教育程度(education)普遍在初中以下ꎬ子女的经济支持(support)平均在500~5000元之间ꎬ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均值为0.128ꎬ即约有13%的退休低龄老人参与养老保险ꎮ(二)回归分析结果表2报告了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ꎮ可知ꎬ就社会特征和家庭特征而言ꎬ参与养老保险(insurance)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ꎬ子女的经济支持(support)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ꎬ说明参与养老保险提高了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概率ꎬ而子女经济支持力度越大ꎬ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倾向越低ꎮ从个人特征来看ꎬ受教育程度(education)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ꎬ性别(gender)㊁健康状况(health)和年龄(age)显著为负ꎬ表明了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状况提高了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概率ꎬ而年龄的增长则限制了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ꎬ女性较男性而言ꎬ再次上岗的可能性更大ꎮ同时发现ꎬ在家庭特征中ꎬ家庭经济状况(deposit)与预期方向相反且不显著ꎬ文章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家庭收入较高的样本本身是教育水平良好㊁知识技能较高的群体ꎬ其基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ꎬ有更强的动机与能力再次上岗就业ꎬ即存在选择的问题ꎮ表2㊀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variables(1)reemploymentgender-0.273(-1.00)age-0.091∗(-1.76)education0.955∗∗∗(4.59)续表variables(1)reemploymenthealth-0.128∗(-1.89)insurance3.788∗∗∗(9.55)deposit0.358(1.60)support-0.368∗∗∗(-2.90)constant-8.613∗∗∗(-2.61)N2295Pseudo.R20.398㊀㊀注:(1)括号中报告值是Z统计量ꎻ(2) ∗ ∗∗ 和 ∗∗∗分别表示10%㊁5%和1%显著性水平ꎻ(3)按个体聚类ꎬ并进行稳健的标准误调整ꎮ五㊁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退休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主要是由他们的个人特征所决定ꎬ而一些家庭特征和社会特征也同样会影响退休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ꎮ因此ꎬ我国在制订老年人再就业相关政策时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ꎬ明确政策的适用对象ꎬ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政策ꎬ以达到通过制订老年人再就业政策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ꎮ老年人不仅拥有自身发展的权利ꎬ而且应当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之中ꎮ老年人积极参与㊁投入社会发展中ꎬ既可以使他们发挥余热ꎬ也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人力资源ꎮ采取多种措施鼓励㊁支持并且引导老年人再就业ꎬ不仅可以实现老有所为ꎬ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ꎮ参考文献:[1]陈曦.中国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ꎬ2017.[2]王坤.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ꎬ2017.[3]江维.北京市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3(1):104-108.[4]田立法ꎬ沈红丽ꎬ赵美涵ꎬ等.城市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以天津为例[J].中国经济问题ꎬ2014(5):30-38.[5]石灵云ꎬ谢孝忍.城市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劳动ꎬ2017(9):56-60.[6]汪斌ꎬ郑家豪.城市老年人经济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J].调研世界ꎬ2019(2):60-65.作者简介:高月ꎬ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ꎮ801。
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了一个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框架。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概述了老年人再就业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随后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职业因素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再就业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职业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再就业成为一个备受的话题。
老年人再就业是指退休后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继续从事有偿工作。
老年人再就业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再就业的首要因素。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其再就业有显著影响。
拥有较好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更有可能找到工作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老年人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也是影响其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年人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技能水平高的老年人则更容易在相关领域找到新的工作机会。
社会因素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其中包括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和社会认知等方面。
社会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扩大就业范围。
社会支持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社会认知则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和看法,对老年人的再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职业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再就业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职业需求和职业匹配直接决定了老年人是否能够顺利再就业。
一些研究发现,老年人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稳定性较高、工作压力较小的职位,例如咨询、教育和研究等领域。
老年人再就业还受到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的就业前景。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得出了一个关于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框架,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职业因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与此老年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城镇地区,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仍然具备较强的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
因此,如何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合理引导和安排城镇老年人的再就业,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揭示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就业渠道狭窄、就业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等。
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传统观念的影响等。
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促进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策略和措施,如完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社会认可度等,以期为我国城镇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还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这也是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探索。
二、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一背景下,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再就业意愿强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
他们希望通过再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社会贡献余热。
再就业渠道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再就业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
除了传统的返聘、兼职等形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自主创业、网络远程工作等新型就业模式。
再就业领域广泛: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领域涉及教育、医疗、咨询、服务等多个行业。
作者: 傅玉红
作者机构: 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员会党校
出版物刊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51-55页
主题词: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再就业工作;再就业工程;国有企业改革;和平区;任务目标;职工下岗;企业兼并;人大会议
摘要: <正> 城市职工再就业问题是我国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点。
李鹏同志在九届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用较长的篇幅论述了职工下岗问题。
指出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突出任务。
江泽民同志参加九届人大会议分组讨论时也指出,实施再就业工程,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和平区的再就业工作,在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全区各界共同努力下,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形成了一个全区性的工作网络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并已摸索出一整套经验和作法,取得一定成效。
1997年吸纳分流下岗职工任务目标1万人,实际完成10397人,完成任务目标的104%;户籍在和平区的安置任务目标为3497人,实际完成5576人,完成任务目标的159.2%;全区现有享受失。
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再就业的问题越来越重要。
老年人再就业对于维护其个人收入、保持社会参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老年人再就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其再就业意愿的高低也受到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加强老年人就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意见,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现状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和再就业率的提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1、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现状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受到个人性格、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普遍存在,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再就业意愿会有所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在2019年达到了13.4%,而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2、老年人再就业率的现状老年人的再就业率在总人数中相对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困难和障碍。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约10%的人有工作。
三、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点、社会文化因素、经济条件及个人动机等。
1、个人特点个人特点包括年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经验等因素。
老年人重新就业的难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健康状况也会是再就业的制约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就业环境、社会认知、人才培养等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和培育较好的市场就业环境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
而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态度和偏见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
3、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老年人再就业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经济条件包括再就业的薪酬待遇、职场福利、就业政策等。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行业,老年人的再就业倾向会更高。
4、个人动机个人动机是影响老年人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个人动机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使命感、自我实现、经济需求等诸多因素。
韦诗(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84)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8-0372-02摘要:本文介绍了老年人再就业的特点和相关的理论并对影响老年人再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能让人们对老年人再就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关键词:老年人再就业;相关理论;影响因素372 时代报告2012年8月下根据统计,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了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越来越多。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我们是否可以充分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在适合的条件下再就业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老年人再就业的特点。
一、老年人再就业的特点再就业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但是老年人的再就业却与一般的再就业不同,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本文将老年人再就业的特点归纳为三方面:(1)老年人再就业是一种动机行为过程;(2)老年人再就业是一个调节适应过程;(3)老年人再就业是一种人力资源利用的过程。
老年人再就业是一种动机行为过程,这是再就业中最容易理解的特点。
老年人选择不退休而继续从事某个工作这必定是出于某种目的,存在目的的行为就是一种有动机的行为。
Beehr(1986)是最早将退休阶段的一系列行为看做是一个动机过程的人,他认为退休过程中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什么时候决定退休,哪种种形式退休,退休后是否继续工作等等。
但是Beehr主要关注了个人因素对退休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1]。
wang等人(2010)在后来的研究中影响退休活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这一类与原来研究相似,一类是与工作相关的因素,比如工作承诺、组织信任之类的因素,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们又逐渐关注了一些与社会现状、形势政策相关的因素[2]。
老年人再就业是一种调节适应的过程,这与一般的再就业有显著的区别,因为许多老年人在忽然的退休之后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所以许多老年人都愿意在退休的时候选择继续工作或从事简单的工作,通过逐渐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来缓解因退休带来的不适。
2018年第6期(总第171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1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新时期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新课题以天津市为例丛㊀㊀梅(1.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ꎬ天津300191)摘㊀要: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起步早㊁增速快㊁规模大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ꎬ并表现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㊁性别比升高㊁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㊁高龄化和失能化叠加等特点ꎮ预计未来 少子老龄化 现象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ꎮ如何积极研究和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课题ꎬ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㊁社区为依托㊁机构为补充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ꎬ加大养老供给侧改革ꎬ是挑战更是考验ꎮ关键词:天津市ꎻ人口老龄化ꎻ老年问题中图分类号:C913.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8)06-0071-05收稿日期:2018-10-20作者简介:丛梅(1967 )ꎬ女ꎬ山东威海人ꎬ研究员ꎬ从事老年社会学研究ꎮ㊀㊀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今ꎬ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常态社会现象ꎮ2017年底ꎬ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亿人ꎬ占比提高到17.3%ꎻ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亿人ꎬ占比达11.4%ꎮ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3.59亿ꎬ比当前规模扩大1.72倍ꎬ相应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升至26.3%ꎬ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形势的核心特征之一[1]ꎮ未备先老㊁未富先老成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ꎬ如何面对人口快速老龄化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ꎬ如何使老年人口体面而安稳地安度晚年ꎬ不仅将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ꎬ也将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㊁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ꎮ天津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的超大城市和直辖市之一ꎬ人口老龄化起步早㊁增速快㊁规模大ꎬ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ꎬ紧随上海㊁北京之后位列第三ꎬ且出现高龄化㊁空巢化和失能化叠加并行的现象ꎮ与此同时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ꎬ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ꎮ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降ꎮ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加重了天津市的 少子老龄化 现象ꎮ天津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今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ꎮ㊀㊀一㊁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1.人口老龄化起步早㊁增速快㊁规模大ꎬ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各省市人口老龄化演变的速度和规模差异比较大ꎬ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早ꎬ是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大城市之一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ꎮ据人口统计资料显示ꎬ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35%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22%ꎬ老少比为37.68ꎮ这标志着天津市自1995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ꎮ实际上ꎬ天津市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就已经实现了由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ꎬ比全国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提早大约6年ꎮ而且天津市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ꎬ老年人口规模大ꎬ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6万ꎬ到2015年已经增加到230万ꎮ截至2017年底ꎬ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4亿ꎬ占全部总人口的17.3%ꎮ同期ꎬ天津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246.06万ꎬ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为23.43%ꎬ高出全国老龄化水平6.13个百分点ꎮ2.天津已进入老龄社会ꎬ未来养老压力会进17一步加剧在京津冀板块中ꎬ天津作为沿海开放的超大城市ꎬ其人口结构和北京相似ꎬ老龄化程度仅次于北京ꎬ但高于河北省ꎬ预计未来养老压力会进一步加剧ꎮ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制的«人口学词典»所述ꎬ当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比例的7%ꎬ即意味着这个地区进入并处于老龄化社会ꎻ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并超过14%ꎬ即意味着这个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ꎮ2016年天津市常住人口1562.12万ꎬ其中ꎬ户籍人口1044.40万ꎬ常住人口中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6.09万ꎬ占总人口比例的14.95%ꎮ这一统计结果说明天津市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见下表)ꎮ㊀表天津市户籍老龄人口构成单位:万人年㊀份户籍人口数60周岁及以上比重(%)65周岁及以上比重(%)20171049.9246.0623.43--20161044.4243.9023.35156.0914.9520151046.6235.9122.54148.6614.2㊀㊀表中的统计结果表明ꎬ到2017年底ꎬ天津市户籍人口达1049.99万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为23.43%ꎬ比2016年增加2.16万人ꎬ增长0.08个百分点ꎮ比2015年增长0.89个百分点ꎬ天津市的老龄化趋势在逐年加剧ꎬ预计未来养老压力会进一步增大ꎮ3.天津不同区域之间老龄化水平存在差异天津目前有16个行政辖区ꎬ分别是和平区㊁河西区㊁南开区㊁河北区㊁河东区㊁红桥区㊁东丽区㊁西青区㊁津南区㊁北辰区㊁武清区㊁宝坻区㊁滨海新区㊁宁河区㊁静海区㊁蓟州区ꎮ在这16个行政辖区中ꎬ人口老龄化水平是存在差异的ꎬ其中ꎬ中心区㊁远郊区㊁近郊区和滨海新区老龄化水平分别为12.59%㊁10.25%㊁8.55%和6.18%ꎮ很明显ꎬ由于滨海新区年轻的外来务工者多ꎬ老龄化水平低于7%ꎬ意味着滨海新区不属于老龄化社会ꎮ近郊区老龄化水平为8.55%ꎬ表明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ꎮ只有市中心六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ꎬ为12.59%ꎮ天津市不同区域之间老龄化水平的差异与流动人口的迁入有关ꎬ滨海新区有空客㊁富士康㊁三星等众多大型企业ꎬ吸引了大量年轻的外来流动人口ꎬ基本上流动人口占区内常住人口比重的50%左右ꎮ也就是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ꎬ大量的年轻流动人口缓解了天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ꎮ㊀㊀二、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特点1.少儿抚养比下降ꎬ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ꎬ总抚养比逐年下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ꎬ我国人口从 高出生率㊁高死亡率㊁高增长率 转变为 低出生率㊁低死亡率㊁低增长率 ꎬ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48ꎮ伴随着人口转变的完成ꎬ天津市人口也进入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阶段ꎮ低死亡率和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抚养比在逐步上升[1]ꎬ虽然出生率也在低位徘徊ꎬ但是相比之下ꎬ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超过了老年人口抚养比ꎬ对总抚养比的影响更大ꎬ使得总抚养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ꎮ例如ꎬ天津老年人口抚养比由20世纪50年代的7%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11.9%ꎬ而少儿抚养比则由20世纪50年代的近60%下降到2015年的12.2%ꎮ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相互作用的结果ꎬ使得天津市的总抚养比从1982年开始逐年下降ꎬ自42%下降到2015年的24.1%ꎮ如果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计算老年人口抚养比ꎬ国际上把总人口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标志(注:人口机会窗口是指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ꎮ天津市人口总抚养比1953年为67.6%㊁1988年为40.0%㊁2000年为33.5%㊁2015年为24.1%ꎮ这表明天津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启了人口机会窗口ꎬ人口总抚养比的持续下降预示着总人口抚养负担不断减轻ꎬ我们现在正处于人口年龄结构的 黄金期 ꎮ2.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ꎬ高龄老人增多ꎬ 少子老龄化 现象开始显现随着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ꎬ天津市人口的性别㊁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ꎬ出现了不同程度27的失衡现象ꎮ天津地区总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ꎬ天津市性别比为104ꎬ社会中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均衡ꎻ2010年时升高到114.5ꎻ到2016年ꎬ天津地区总人口性别比上升到123(以女性为100)[3]ꎮ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升高ꎬ是造成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之一ꎮ社会中女性人口的减少不仅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ꎬ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 少子老龄化 现象ꎮ一个衡量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的标准是生育更替水平ꎬ生育更替水平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子女恰好能够代替她本身及其伴侣ꎬ由于性别比和婴儿死亡ꎬ国际普遍将总和生育率达到2.1定为更替水平ꎮ我国自1970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ꎬ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ꎬ由1949 1969年的5.8下降到1977年的3.0以下ꎬ20世纪90年代以后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2]55ꎮ2002年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ꎬ提倡 晚婚晚育㊁优生优育 一对夫妇一个子女 ꎬ特殊情况符合规定可生二胎ꎮ该阶段我国生育政策较为稳定ꎬ基本步入 少子化 时期ꎮ天津的情况也和全国一样ꎬ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逐渐下降ꎮ自1980年 独生子女 政策正式实施开始ꎬ天津作为直辖市ꎬ对人口出生控制得很严格ꎬ出生率开始大幅降低ꎮ以天津市人口出生率为例ꎬ从2010年至今ꎬ天津市的人口出生率在波动中下降ꎬ天津市2010年人口出生率为8.2ɢ㊁2011年为8.6ɢ㊁2012年为8.8ɢ㊁2013年为8.3ɢ㊁2014年为8.2ɢꎬ但2015年突然降到5.8ɢꎮ即便是2014年ꎬ全国开始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的生育政策ꎬ到2016年人口出生率略有回升为7.37ɢꎬ也低于2010 2014年的出生率ꎮ同时ꎬ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2010年的2.6ɢ下降到2015年的0.2ɢꎬ天津市人口总体出生率的下降加快了区域老龄化的发展速度ꎮ另据京津居民计划生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ꎬ天津地区平均每一个家庭有1.3个孩子ꎬ北京地区有1.1个ꎬ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ꎬ也低于日本的1.41个孩子和朝鲜的1.97个孩子ꎬ 少子老龄化 现象严重ꎮ3.流动人口成为人口增长㊁缓解天津老龄化压力的主要动能天津作为国际化都市㊁我国沿海开放大城市和直辖市之一ꎬ人口流动规模大㊁流动速度快ꎮ净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以前的不足50万增长到2005年的100万以上ꎬ2008年突破200万ꎬ2016年达到507.54万ꎬ常住人口进入了快速膨胀时期ꎮ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人口自然增长为主转变为人口流动迁移增长为主ꎮ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掀起并持续至今的人口迁移浪潮ꎬ使得大量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入大城市ꎬ天津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规模ꎬ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流入ꎮ2014年天津外来常住人口518万ꎬ比上年增加50万ꎻ2016年天津外来常住人口540万ꎬ比上年增加20万[2]ꎮ另据 六普 数据显示ꎬ全国有14个人口净流入区ꎬ多位于沿海东部地区ꎬ上海㊁北京㊁天津三个直辖市都是人口强势吸引中心ꎬ上海㊁北京㊁天津的常住人口净流入率分别达到37.9%㊁34.5%和21%[4]ꎮ进入21世纪ꎬ随着净迁入人口规模的扩大ꎬ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放缓ꎬ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61%ꎬ与2000年相比ꎬ提高1.28%ꎮ与全国水平相比ꎬ老龄化速度放缓的趋势明显ꎬ200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96%ꎬ低于天津市水平ꎬ但2010年这一水平为8.87%ꎬ略高于天津市水平ꎬ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则达到10.47%ꎮ2015年天津常住总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为9.61%ꎬ如果在常住人口中扣除流动迁移人口ꎬ只考虑户籍人口ꎬ天津市的老龄化程度为14.31%ꎬ老龄化水平仍旧维持在高位ꎬ显然ꎬ流动迁移人口有效地降低了天津市常住总人口老龄化程度ꎮ在天津各区县中ꎬ滨海新区外来务工者最多ꎬ外来人口流动量最大ꎬ滨海新区老龄化水平仅为6.18%ꎬ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ꎮ因此ꎬ流动人口成为天津市劳动人口的主要来源ꎬ也缓解了天津少子老龄化的压力ꎮ㊀㊀三、天津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课题1.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ꎬ老年人口高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挑战天津市的平均预期寿命在相同老龄化水平下ꎬ比全国平均值高2~4岁ꎮ据«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ꎬ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上升到76.5岁ꎮ与此同时ꎬ«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显示ꎬ2016年天津市男性预期寿命为79.91岁ꎬ女性预期寿命为3783.86岁ꎬ所以高龄化与老龄化相伴而生成为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的又一特点ꎮ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缓慢上升ꎬ1964年为0.37%㊁1982年为0.58%㊁1990年为0.83%㊁2005年为1.78%ꎬ201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25%(见下图)ꎮ㊀㊀同时ꎬ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是:1964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26%㊁1982年为0.5%㊁1990年为0.68%㊁2005年为1.44%ꎬ2015年上升到1.90%ꎬ可见ꎬ天津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ꎮ此外ꎬ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呈现出迅速上升的现象ꎬ1953年这一比重只有7.33%ꎬ1982年上升到10.39%ꎬ2005年更是突增到14.15%ꎬ2015年高达22.74%ꎮ老年人口高龄化特征显著ꎬ截至2017年底ꎬ天津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31.05万ꎬ占老年人口的12.62%ꎬ其中百岁老人358人ꎮ截至2018年3月31日ꎬ天津市的百岁老人增至399人ꎬ比2016年增加41位ꎬ最长者为107周岁ꎮ高龄老人的增多必然导致失智失能老人大幅度增多ꎬ高龄化和失能化的叠加ꎬ将对天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挑战ꎮ世界各国的实证数据均表明ꎬ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中青年的3倍~5倍ꎮ部分老年人由于健康原因ꎬ部分失能或完全失能ꎬ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长期照料[5]ꎮ天津市经过调查估算(2015年)ꎬ失能老人总数为14.33万ꎬ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5%ꎮ其中ꎬ重度失能老人占全部失能老人的36.82%ꎬ平均失能时间为7.37年ꎮ预计到2030年ꎬ全市失能老人数量将超过20万ꎮ如何为不断增多的高龄老人和失智失能老人群体提供照料服务ꎬ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ꎬ也是对政府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能力的考验ꎮ2.户籍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加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国目前已经出现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象ꎬ值得关注的问题是ꎬ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的增加ꎬ还意味着随着老龄人口绝对数的增加ꎬ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ꎬ社会抚养老龄人口的负担在加重ꎮ15~5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ꎬ是劳动生产率的原动力ꎮ如果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老化ꎬ将对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ꎬ一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ꎬ二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ꎮ天津市出生率持续低速下降ꎬ纯户籍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ꎬ以年均7万的速度持续减少ꎬ预计将从2017年的655万下降到2050年的417万ꎮ在不考虑任何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情况下ꎬ纯户籍人口反映了区域静态人口变动的结果ꎬ户籍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减少是天津人口长期处于超低生育水平的必然结果ꎬ这将会制约天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ꎮ在城市化脚步还未停歇的情况下ꎬ流动人口将长期存在ꎬ流动人口为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ꎮ据调查ꎬ在流入天津的流动人口中ꎬ15~5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高达68%以上ꎮ流动人口是一把 双刃剑 ꎬ一方面ꎬ流动人口将要或已经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ꎬ不但可以增加人口规模ꎬ还可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ꎬ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ꎻ另一方47面ꎬ流动人口急剧增加ꎬ也会给公共服务系统㊁社会治安㊁城市管理等造成极大压力ꎮ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ꎬ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将是天津政府面临的长期任务ꎮ如果天津市经济和就业形势良好ꎬ流动人口就会留下ꎬ并会成为缓解天津市户籍劳动人口下降的主要来源ꎮ如果经济形势不好ꎬ经济出现下滑ꎬ流动人口必然外迁ꎬ这反而会加重天津市的老龄化ꎮ在这方面ꎬ天津市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ꎬ为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天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捷服务ꎮ例如ꎬ2018年3月2日ꎬ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ꎮ通知中规定: 外省市户籍人员ꎬ男性年满60周岁㊁女性年满55周岁ꎬ已经办理退休手续ꎬ投靠子女在我市连续居住满5年ꎬ子女均为我市居民户口ꎬ在我市具有本人或配偶㊁父母㊁子女名下合法稳定住所ꎬ可以申请本人在我市落户ꎬ依法依规享受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 ꎮ3.利用天津人口黄金期ꎬ加大养老供给侧改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ꎬ构建养老㊁孝老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ꎬ推进医养结合ꎬ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ꎮ 这为今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要让老人们 老有所养㊁老有所为㊁老有所乐㊁老有所学㊁老有所依 ꎬ还要使老年人口 老有所安 ꎮ为此ꎬ要利用好天津市人口机会窗口期ꎬ也就是人口黄金期ꎬ加大养老供给侧改革ꎬ努力把天津建设成老年友好城市ꎮ天津市人口总抚养比从1953年的67.6%下降到2015年的24.1%ꎬ说明天津市已经进入了人口机会窗口时期ꎮ人口总抚养比的持续下降预示着总人口抚养负担不断减轻ꎬ人口年龄结构的 黄金期 到来ꎮ这对发展地区经济㊁进一步完善养老体系建设极为有利ꎬ要利用好这一关键时期ꎬ完善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ꎬ以及围绕老龄工作 五个着力 各项基本制度的安排ꎮ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㊁社区为依托㊁机构为补充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ꎮ深度推进养老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ꎬ探索建立长期照护制度和覆盖全体人民老年期收入㊁疾病㊁失能风险的三大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体系ꎮ积极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ꎬ平衡好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就业需求ꎬ合理安排有再就业意愿的健康老人就业问题ꎮ加大城市㊁乡镇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ꎬ提高统筹层次ꎬ增加保险金额ꎬ保障各类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ꎬ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ꎮ全面开展老年社会救助㊁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ꎬ针对贫困老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ꎮ积极发展老龄产业ꎬ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ꎮ建立积极健康的养老观ꎬ开展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ꎮ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ꎬ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产业转型升级ꎮ参考文献:[1]㊀原新ꎬ高瑗ꎬ李竞博.人口红利概念及对中国人口红利的再认识 聚焦于人口机会的分析[J].新华文摘ꎬ2018ꎬ(7):24.[2]㊀王伟.中日韩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4.[3]㊀陈志光.2016 2017年天津市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M]//2017天津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下)ꎬ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ꎬ2017:53. [4]㊀陈蓉ꎬ王美凤.经济发展不平衡㊁人口迁移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 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市的研究[J].人口学刊ꎬ2018ꎬ(3):76.[5]㊀刘行.汇聚各方力量ꎬ创新为老服务 首届弘毅大养老论坛综述[J].社会学ꎬ2017ꎬ(4):60.[责任编辑:陈淑华]57。
天津老年人需求调研报告天津市老年人需求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关注点非常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天津市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有关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天津市的老年人为主要样本。
我们在不同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护理院以及公共场所进行了调查,共有500名老年人参与了问卷调查。
三、调研结果1. 健康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最关注的是健康问题。
近半数的老年人表示他们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如开设老年病专科医院、加强老年病的防治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等。
2. 养老设施需求老年人普遍对养老设施的需求较为关切。
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期望有更多的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给他们,以减轻家庭的照顾负担。
3. 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也对文化娱乐活动有较强的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等兴趣班,以及社区文化节庆活动。
4. 社交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交活动的需求非常强烈。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社区聚会、交友活动以及定期组织的旅行。
5. 心理健康需求很多老年人抱怨缺乏关心和陪伴,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关怀。
一些老年人建议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和娱乐活动。
四、政策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向政府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医疗资源,特别是老年病专科医院的数量;2. 建设更多养老院,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3. 加强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提供更多的兴趣班和社区节庆活动;4. 加强社交活动的组织,定期组织聚会和旅行,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机会;5. 增加心理健康关怀,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和娱乐活动。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天津市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重视老年人的需求,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老年群体后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群体的后职业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福利制度的完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促使了对老年群体后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本文将对老年群体后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老年群体的就业状况、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以期为老年人群的后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老年群体就业状况老年群体就业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社会环境及政策支持等。
通过对老年群体的调查发现,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选择继续从事原有的职业或专业,这部分老年人通常是那些身体条件依然较好、专业技能较强的人群,他们能够通过继续工作来保持生活的稳定和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另一部分老年人则选择从事兼职工作或者自由职业,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些老年人往往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选择了一些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工作,如书法、音乐、摄影等。
也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或技能水平的限制,无法从事正式工作,这部分老年人往往面临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困境。
二、老年群体职业发展机会在老年群体的职业发展方面,随着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老年人的职业发展机会逐渐增多。
政府鼓励企业提供老年人就业机会,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老年人的就业,保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
社会也对老年人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一些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也逐渐完善,为老年人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随着老年人对文化娱乐和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强,一些文化、健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也成为老年人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老年群体的职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限制,以及技能水平的不足,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为他们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困难。
社会对老年人就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和雇主往往对老年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就业机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这一现象不仅对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在城镇地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都在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生活保障。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年人仍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象逐渐增多。
三、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面临的问题尽管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和能力存在,但实际再就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1. 就业歧视问题。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年龄歧视,对老年人的就业机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2. 技能不匹配问题。
部分老年人虽然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新技术和新知识,导致技能不匹配。
3. 社会保障问题。
一些老年人担心再就业后影响退休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
4. 劳动强度和身体状况不适应问题。
部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适合从事高强度的工作。
四、解决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1. 消除就业歧视。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年龄歧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的认识和尊重。
2. 加强技能培训。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帮助老年人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再就业的竞争力。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 发展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
企业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如家政服务、社区管理等。
2014年9月第5期(总第286期)China Economic StudiesSept 2014No.5收稿日期:2014-03-01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3年天津商业大学SRT 计划项目《人口红利消退下的天津市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资助,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田立法,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讲师;沈红丽,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讲师;赵美涵,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张婉婉,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
城市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天津为例田立法沈红丽赵美涵张婉婉内容提要:第一次人口红利促成的“中国奇迹”进入尾声,人口老龄化时代随之而来。
老年人再就业既可以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又能提升储蓄、拉动消费。
对天津市市内六区的450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列联表和Logistic 模型分析了影响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
人口统计特征为:年龄越大,老年人再就业意愿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老年人再就业意愿越高。
退休前职业特征为:事业单位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小;退休前职业不稳定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强。
当前生活特征为:收入不能满足日常开销或子女支持其再就业时,老年人会选择再就业。
此外,退休前从事管理岗与从事非管理岗的老年人在再就业意愿方面差异性不显著;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在再就业意愿方面差异性不显著;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老年人;再就业;人口红利;Logistic 模型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加(陈凌和姚先国,2000),“人口红利”呈现消退(蔡昉,2010)。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
天津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110.2万,占总人口1293.9万的8.5%。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其中,“人口红利”被普遍认为是东亚经济成功的关键。
“人口红利”概念由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和杰弗里·威廉姆森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时提出,意指高比例劳动年龄人口会带来经济效益(廖海亚,2012)。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把一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特征称作“人口红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总额在“人口红利”推动下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人口红利”已然开始消退。
伴随“人口红利”消退出现的劳动力资源减少、储蓄率下降、消费需求减少、社会抚养负担加重以及财政养老和医疗保障支出增加等社会问题开始逐一显现,我国经济发展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蔡昉,2010)。
如何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智力资源,缓解“人口红利”消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鲁志国和黄赤峰,2003)。
其中,实现老年人再就业是一条值得运用和借鉴的途径(钱鑫和姜向群,2006)。
因为,老年人再就业既可以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又能提升储蓄、拉动消费。
北京晨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被访老人退休金“大致够用”、13.7%的老人表示“困难”,只有15%的老人感觉经济“较宽裕”。
这种老年人收入与支出的失调也会促使他们在退休后继续就业。
但是,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是一个待解问题。
本文认为,研究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可从人口统计特征、退休前职业特征、当前收入特征、子女态度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来进行。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董式珪(1988)是较早呼吁研究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的学者,提出了妥善解决老年人问题,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使之“老有所为”等观点。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政策措施方面,欧洲社会的普遍做法是增加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延长退休年龄(布朗德,2007)。
显然,这种做法实用性很强,能够有效减轻养老金负担、增加劳动力供给,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理论方面,支持老年人再就业的经济学理论为人力资本理论、人口学中为“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学中为身心健康发展理论。
袁廿一(2011)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延长退休年龄作为退休制度的变革,是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再次利用和重新配置;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必然导致在数量上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就“积极老龄化”政策而言,可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一切可能机会和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老年人尽可能长期地不依赖他人,延长寿命的健康期和自立期(王树新,2003)。
此外,退休后老年人若再就业会带来幸福感的提升,从而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宋宝安和于天琪,2011)。
针对哪些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主因,国内众多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钱鑫和姜向群(2006)将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满足经济需求、自身固有特征与健康状况和自身能力三个方面。
萧振宇(1996)曾指出,个人和家庭因素都可能影响城市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
张翼(1999)认为,老年人再就业所达到的职业层次与收入,与其所取得的教育资本呈正相关。
江维(2013)通过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数据,得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显著。
宋宝安和于天琪(2011)对老年人退休后收入与再就业、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其再就业的关键。
钱鑫和姜向群(2006)通过Logistic模型得出年龄、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但也有学者研究后发现,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显著(贾国年,1994)。
张翼(1999)认为,退休金收入和关系网(亲属、朋友关系)对老年人是否再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从上述学者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影响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分为人口统计特征、退休前职业和职位特征、生活特征和健康状况四类。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相比,再就业意愿更强。
在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普遍存在。
同等条件下,雇主可能更愿意接受男性老年求职者。
而且,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性可能更多参与家务劳动。
假设2:老年人年龄越大再就业意愿越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精力会不断下降。
同时,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也会逐步退化。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再就业意愿会不断降低。
假设3:受教育程度越高,老年人再就业意愿越强。
首先,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就业信息;其次,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往往具有某项专业技能,这也加大了其再就业的机会;最后,在就业观念上,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也乐意继续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贡献力量。
假设4:退休前所在工作单位的就业稳定性越弱,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越大。
首先,老年人退休前的工作单位较为稳定时,医疗保障体系往往较为完善,且退休后收入相对稳定,经济压力小;其次,老年人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就业不稳定会给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产生潜在的风险意识,他们会选择再就业来抵御这种潜在风险。
因此,退休前的工作单位为事业单位、国企或集体企业时,老年人的再就业意识弱;退休前工作单位为私企或民企以及其他单位时,老年人的再就业意识强。
假设5:退休前职位为管理岗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强。
退休前从事管理岗的老年人就业“余温”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对突然到来的“无所事事”会产生较强的烦躁感,因此他们的再就业意愿可能比从事非管理岗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更强。
假设6:子女态度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时,其再就业意愿会更强。
除了生活所迫外,可能大多数老年人在考虑是否再就业时,更看中子女的态度和建议。
我们调研发现,当子女的孩子需要老人照看时,老年人可能就会放弃再就业的机会。
此外,部分子女强烈反对老年人再就业的缘由是害怕邻居、亲戚或朋友“说自己不孝”。
因此,我们认为子女的态度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
假设7:当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无法满足日常开销时,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会变强。
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的城市老年人不能被涵盖其中。
经过走访我们发现,部分老年人配偶有病、子女下岗等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当老年人的退休金或存款无法满足当前日常开销时,老年人会尝试通过再就业的方式缓解生活压力。
假设8:老年人健康状况越佳再就业意愿越强。
健康状况佳的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适合再就业。
因此,健康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会更强。
三、抽样及特征(一)样本来源本次调研选取天津市市内六区(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河东区)、年龄在55 79周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5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16份,问卷有效率92.2%。
调研时间为2013年的6月至10月。
(二)样本特征下面,通过列联表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情形下时,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频数分布情况。
第一,性别。
由表1可知,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在再就业意愿方面的频数分布几乎持平,说明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对再就业问题的认知是相似的。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女性老年人可以从繁重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走向再就业的工作岗位,从而在工作中继续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年龄。
将被调查对象按55 59岁、60 64岁、65 69岁、70 74岁、75 79岁将年龄分为5组。
从表1可以看出,55 64岁的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频数最大,说明其再就业意愿较强。
我们推测由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他们的工作技能与工作热情仍然存在。
因此,只要力所能及,他们仍然愿意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频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的限制,愿意再就业者寥寥无几。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即使7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再就业,也仅限于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第三,受教育程度。
将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与中专、大专及以上4个层次。
从表1可以看出,伴随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愿意再就业的老年人与不愿意再就业的老年人的频数比值越来越大。
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并且可以依靠网络等资源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他们的就业意愿明显高于其他受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
第四,退休前单位。
退休前单位分为事业单位、国企或集体企业、私企或民企、其他单位4类。
从表1可以看出,退休前单位为“其他单位”的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最强,然后依次为私企或民企、国企或集体企业、事业单位。
该频率分布结果说明,退休前无固定职业的老年人与有固定职业的老年人相比,再就业的意愿更强。
退休前在企业单位工作的老年人与事业单位老年人相比,再就业意愿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