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连贯(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7.1 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衔接教学目标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教学过程一历年高考题型微观知识图要二掌握选句复位连贯的四要求一、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对象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从句子连贯的角度看,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答案C解析从上文来看,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
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D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
故选C。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富春江是水袖长卷,是袅袅幽香,是万种风情,她把激荡的浪花涌向了这片土地上繁衍的子民,像美妙的音符叮当作响,相伴左右。
富春江的款款江水像一条蓝幽幽的飘带,缠绕山间林舍之间,流淌,闪烁,移转,歌舞;(),隐隐绰绰,如梦如幻,宛如西子,婀娜中有矜持,蕴藉间现动人。
A.而淡淡的雾霭把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笼罩起来,映入于宽阔的江水中B.而淡淡的雾霭笼罩了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C.而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为淡淡的雾霭所笼罩,遂映入宽阔的江水之中D.而被淡淡的雾霭笼罩的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答案D解析A、B两项的主语与下文的主语不一致。
C项略显文言句式,语体不合,且选项内部分句的关系不合逻辑。
一、导入 古人在评价文章时要求“文气畅达”、“语势贯通”就是强调语言的连贯。
1. 分享句序调整的故事:读书人调换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诗句顺序 启示:句序不同,效果不同 2. 例子分析: ①我走进会场,正中悬挂着大红横幅,两侧缀着金黄的流苏,四壁张贴着标语,____。
②我走进会场,大红横幅挂在正中,金黄的流苏缀在两侧, 标语张贴在四壁,____。
A. 会场布置得相当大方B. 布置会场的工作做得细致周到启示:说话重点不同,衔接不同教学过程 《语言表达连贯》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相关知识。
2. 探析解答表达连贯题的规律及其方法。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2. 灵活准确地解答表达连贯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语言的表达连贯,要做到句序合理,衔接紧密。
二、中考基本题型1.排序:将一组句子排序【表达连贯】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A. ①②③⑥④⑤B. ①③⑥④⑤②C. ③①④②⑤⑥D. ③⑥⑤①④②三、方法指导(一)找准中心句或总领句1.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
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等,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二)注意合理的顺序1.事物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即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和思维规律,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安排整理语句应该注意合理的顺序,以使语言表述连贯、思路清晰。
语言表达连贯(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连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语言表达连贯的定义和意义。
2. 连贯语言在文章中的运用。
3. 培养学生连贯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故事或例子引出语言表达连贯的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讲解语言表达连贯的定义和意义。
3. 分析案例:分析一些文章中的连贯语言表达,让学生感受连贯语言的魅力。
4. 技巧讲解:介绍一些连贯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连贯表达的练习,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言表达连贯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连贯语言表达。
3. 实践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连贯表达的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语言表达连贯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在表达中运用连贯语言。
3. 学生能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连贯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
2. 角色扮演: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运用连贯语言进行对话。
3. 写作练习:布置一篇以连贯语言表达为主题的短文写作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
七、教学资源1. 案例文章:收集一些具有连贯语言表达的范文,用于分析和讲解。
2. 练习材料:准备一些关于连贯语言表达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3. 视频资源:寻找一些关于连贯语言表达的教学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引入话题,讲解语言表达连贯的概念和意义。
2. 第二课时:分析案例,讲解连贯语言在文章中的运用。
3. 第三课时:介绍连贯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4. 第四课时: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连贯表达的练习。
5. 第五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语言的连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概念,认识到语言连贯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连贯语言的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语言连贯的定义和意义。
2. 连贯语言的基本要求。
3. 连贯语言的技巧和方法。
4. 连贯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故事或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连贯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语言连贯的定义、意义和基本要求。
3. 示范:给出一些连贯语言的例子,分析其技巧和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连贯语言的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语言连贯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3. 学生对连贯语言技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故事或实例用于引入。
2. 连贯语言的例子和分析。
3. 练习材料和反馈表。
4. PPT或黑板用于讲解和展示。
5.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连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经验。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场景,运用连贯语言进行沟通。
3. 演讲比赛:组织一场演讲比赛,要求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七、教学策略: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文章或演讲,让学生了解连贯语言的表达技巧。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反馈与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语言表达方式。
八、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一些连贯语言的例子,进行分析和欣赏。
2. 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演讲比赛或辩论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2. 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练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语言表达连贯(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连贯的概念,认识到连贯表达在书面和口头语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关联词语和逻辑顺序,使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表达连贯。
3. 提高学生根据特定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既连贯又得体。
二、教学内容1. 理解语言表达连贯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掌握常用关联词语和逻辑顺序。
3. 学会根据特定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4. 练习编写连贯的句子、段落和文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关联词语和逻辑顺序的运用,连贯表达的实践。
2. 难点:在特定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既连贯又得体。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认识语言表达不连贯的问题。
2. 情境教学法:设计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连贯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不连贯的文字,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连贯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语言表达连贯的含义及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认识语言表达不连贯的问题。
4. 知识讲解:介绍常用关联词语和逻辑顺序。
5. 实践环节:设计不同情境,让学生练习连贯表达。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练习环节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交流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掌握关联词语和逻辑顺序。
2. 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试着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3. 收集一段不符合语言表达连贯原则的文段,分析并修改。
八、课程拓展1. 邀请语文老师或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理解。
《语言表达连贯》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基本要求。
2.结合练习探究语言连贯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3.掌握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试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导入课前热身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迟到的爱是夕阳夕阳是迟到的爱未了的情是夕阳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二、考点解析1、自学《学海导航》第77页“考点精解”,了解语言的连贯的考查方式和考查意义。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考查方式:1、排列句序2、复位填充考查意义:主要是考查检测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2、自学〈学海导航> 第78 页,了解语言连贯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三、合作探究:语言连贯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合作探究一: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0春季高考题)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_.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例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这是1997年的高考试题。
解答本题关键在对叙述角度的认定.综观所给材料和文句,显然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写的,所以顺着上文最好就是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这样的描述给人一种统一的感觉.再从下文看,它把对联的内容说了出来,那它前面最好紧接着的就是“对联一副”.这样看,A项与上下文的衔接似乎都不太好;C项虽与下文衔接得好,但与上文衔接松了一些,因为它不是从“门”说起的,而是跳着的“元代石刻"作话头了。
语言的连贯(D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的连贯性概念,能够识别并纠正语言表达中的不连贯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注重语言的美感和修辞,使他们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加得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连贯性概念的讲解,连贯语言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连贯语言进行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并掌握连贯性概念。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练习连贯语言的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连贯性概念。
2. 准备不同情境的素材,用于学生练习连贯语言的表达。
3. 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连贯性问题。
2. 讲解:讲解连贯性概念,分析连贯语言的表达技巧。
3. 练习:设置不同情境,让学生进行连贯语言的表达练习。
4. 讨论: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5. 总结: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总结连贯语言的表达要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
2.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贡献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连贯语言的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
2. 邀请英语演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关于语言连贯性的专业知识。
3. 开展课后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练习并应用连贯语言。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定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语言的连贯(D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的连贯性概念,能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对连贯语言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语言的连贯性。
2. 难点:培养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语言材料进行连贯性的调整和修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连贯性练习题、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连贯性例子,如讲述一个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语言的连贯性。
2. 讲解:教师讲解语言的连贯性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3. 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连贯性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反馈。
4. 应用:教师给出一个文章或段落,要求学生找出不连贯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语言的连贯性在表达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并找出不连贯的地方,进行修改。
2. 学生写一篇短文,要求语言连贯,表达清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找出和修改不连贯的地方。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一位专业作家或编辑来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如何注意语言的连贯性。
2. 组织学生参加一个语言表达比赛,如演讲或辩论比赛,鼓励他们在比赛中运用连贯性的技巧。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是否能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九、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情况如何。
语言的连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概念,认识到语言连贯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判断和修改文章中的不连贯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语言连贯的定义与重要性2. 连贯语言的要素3. 连贯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4. 连贯语言的表达技巧5. 连贯语言的阅读理解训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言连贯的概念、要素和表达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连贯语言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连贯语言的重要性。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阅读理解法:提供不连贯的文章,让学生判断和修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案例、练习题、文章等)。
2. 投影仪、音响设备。
3. 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语言连贯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语言连贯的定义、要素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连贯语言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连贯语言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连贯语言进行表达,教师点评并指导。
5. 阅读理解:提供不连贯的文章,让学生判断和修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语言连贯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语言连贯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对连贯语言在文章中的识别和修改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评估他们的连贯语言运用情况。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连贯语言的比赛,如演讲、辩论等,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
语言的连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概念,认识到语言连贯在表达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
二、教学内容:1. 语言连贯的定义与作用2. 语言连贯的常见问题及修改方法3. 连贯表达的技巧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表达方法,提高文章质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连贯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子,让学生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在表达中遇到的语言连贯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修改文章,提高语言连贯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发现语言连贯与否则会影响理解和沟通。
2. 讲解语言连贯的定义与作用,让学生明白语言连贯在表达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语言连贯的常见问题,如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混乱、语序不当等,并讲解相应的修改方法。
4. 引导学生学习连贯表达的技巧,如使用过渡词语、保持话题一致等。
5. 布置练习:让学生修改一篇存在语言连贯问题的文章,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改进。
6.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改进之处,鼓励优秀表现。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语言连贯表达的例子,进行分析和模仿。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语言连贯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陈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语言连贯表达的能力。
3. 通过对学生修改后的文章进行评价,观察其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语言连贯性的改进。
七、教学资源:1. 案例文章:选取一些存在语言连贯问题的文章作为教学案例。
2. 过渡词语列表:提供一份过渡词语的列表,帮助学生学习和参考。
3. 修改指南:提供一份修改语言连贯问题的指南,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