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粒子散射
- 格式:xlsx
- 大小:13.22 KB
- 文档页数:2
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原子有核模型的实验。
为E.卢瑟福等人所做,又称卢瑟福a 粒子散射实验。
J.J.汤姆孙发现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内部结构后,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
1909年卢瑟福的助手H.盖革和E.马斯登在卢瑟福建议下做了a粒子散射实验,用准直的a 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a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a 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a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a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 a 粒子的大角散射。
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
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
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
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简述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和意义引言: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是20世纪初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该实验,卢瑟福首次观察到了原子核的存在,从而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意义进行简述。
一、实验现象: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基本现象是,将高速射入金箔的a粒子被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过程。
实验中观察到以下几个重要现象:1. 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没有或只有微小的偏转。
这说明了原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区域,即原子核外的电子云。
2. 少数a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尽管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但也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散射。
这表明原子核具有正电荷,能够对a粒子产生明显的排斥作用。
3. 极少数a粒子被完全反向散射:实验结果还显示,少数a粒子甚至被完全反向散射。
这意味着原子核具有非常强大的正电荷,能够对a粒子产生极强的排斥力。
二、实验意义: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在于:1. 验证了原子核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区域,即原子核外的电子云。
而少数a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和完全反向散射现象则表明了原子核具有正电荷。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英国物理学家汤普森的“面包糠模型”是错误的,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
2. 揭示了原子结构的重要特征: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表明,原子核具有非常强大的正电荷,能够对a粒子产生极强的排斥力。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结构的重要特征,即原子核是原子中质量集中、带正电荷的部分,而电子则分布在原子核外的电子云中。
3. 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卢瑟福的实验结果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a粒子在金属原子核的作用下会发生散射,而这种散射现象不能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解释。
这促使物理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即量子力学,以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
4. 推动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卢瑟福的实验为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α粒子散射引言电子被发现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电子是一切元素的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这表明原子中还有与电子的电荷等量的正电荷,所以,研究原子的结构首先要解决原子中正负电荷怎样分布的问题。
从1901年起,各国科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模型,是J.J.汤姆逊于1904年提出“电子浸浮于均匀正电球”中的模型。
他设想,原子中正电荷与电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的作用下浮游在球内。
这种模型被俗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
汤姆逊还认为,不超过某一数目的电子将对称地组成一个稳定的环或球壳;当电子的数目超过一定值时,多余电子组成新的壳层,随着电子的增多将造成结构上的周期性。
因此他设想,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或许可用这种电子分布的壳层结构作出解释。
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很快地被进一步的实验所否定,它不能解释α射线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卢瑟福从1904年到1906年6月,做了许多α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云母片和金属箔(如铝箔)的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W.H.布拉格(Bragg, W.H.1862-1942)在1904-1905年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他们发现, 在此实验中α射线速度减慢,而且径迹偏斜了(即发生散射现象).例如,通过云母的的某些α射线,从它们原来的途径约片斜2°,发生了小角度散射,1906年冬, 卢瑟福还认识到α粒子在某一临界速度以上时能打入原子内部,由它的散射和所引起的原子内电场的反应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结构.而且他还预见到可能会出现较大角度的散射.1910年12月,卢瑟福对大角度散射过程的受力关系进行计算,得出一个新的原子结构设想。
经过反思索、研究,于1911年4月下旬写出论文为靶的金属箔的原子一次碰撞中改变其方向的,因此原子中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它对带正电荷的α粒子的很强的排斥力使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其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核外是很大的空的空间,带负电的、质量比核轻得多的电子在这个空间里绕核运动,卢瑟福在论文中提出他的原子有核模型可从几个方面验证,盖革和马斯顿1912年所做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
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 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引。
是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目录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
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
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
这个实验推翻了J.J.汤姆孙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编辑本段实验目的与过程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
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图14-1是这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
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和结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和结论导言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物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之一。
通过此实验,卢瑟福成功地证实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并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并分享我对此实验的观点和理解。
1. 实验背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于1911年进行,当时科学界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卢瑟福希望通过实验来验证当时流行的“杜尔文模型”,即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球体(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云组成的。
他选择使用α粒子(带有两个负电荷的氦离子)作为入射粒子,通过散射角度的观察来揭示原子的内部结构。
2. 实验过程卢瑟福将一束经过加速的α粒子照射到薄金属箔上,并在周围布置了一个荧光屏。
通过观察荧光屏上出现的散射点和角度,卢瑟福记录下了大量实验数据。
3. 实验观察结果卢瑟福的实验观察结果出人意料,与当时的预期相去甚远:(1) 大多数α粒子出射角度很小,接近与入射方向一致;(2) 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明显的偏转,出射角度远离入射方向;(3) 极少数α粒子甚至发生180度的反向散射,返回入射方向。
4. 实验结论基于上述观察结果,卢瑟福得出了以下结论:(1) 原子具有较大的空隙,大部分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原子而不发生散射;(2) 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原子核,同时带负电的电子云位于其周围;(3) 发生明显偏转的α粒子与正电荷较大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4) 散射角度与入射粒子的能量和散射物质的原子核正电荷有关。
5. 对实验的观点和理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了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原子核模型。
此模型认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其中带有正电荷,并且占据了大部分原子的质量。
这个实验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汤姆孙模型,即认为原子是由均匀分布的正负电荷所组成。
对于实验的观察结果,我认为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极少数α粒子的180度反向散射。
这意味着原子核的大小远远小于原子的整体大小,同时具有较大的正电荷。
α粒子散射实验意义引言α粒子散射实验是物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
一、实验背景20世纪初,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成为研究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核力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α粒子散射实验是通过将高能的α粒子束照射到靶核上,然后测量散射后α粒子的角度和能量分布来研究原子核的性质。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散射截面、散射角和能量损失等方面。
1. 散射截面散射截面是描述α粒子与靶核相互作用的概率。
通过测量散射截面的大小,可以了解到原子核的大小、形状和电荷分布等信息。
2. 散射角散射角是指散射后α粒子与入射方向的夹角。
通过测量散射角的分布,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形状以及核力的性质。
3. 能量损失α粒子在散射过程中会损失能量,通过测量散射后α粒子的能量,可以研究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和能量损失机制。
三、实验结果及其意义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原子核结构通过测量散射角的分布,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核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这一发现对于揭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散射截面的大小也揭示了原子核的电荷分布情况。
2. 核力性质散射实验还可以提供有关核力的性质信息。
通过测量散射截面的大小和散射角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核力的强度和作用范围,进而研究核力的性质和作用机制。
3. 原子核能级结构散射实验中测量的能量损失可以揭示原子核的能级结构。
通过测量散射后α粒子的能量,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激发态和能级分布情况,进而研究原子核的激发机制和能级跃迁规律。
结论α粒子散射实验作为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力性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测量散射截面、散射角和能量损失等参数,可以揭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核力的性质和能级结构等信息。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结论原理计算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实验。
该实验是由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20世纪初进行的,实验中使用了α粒子(即氦离子或称α粒子)射向一个金属薄膜,并对散射角度和散射强度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当一个α粒子入射到坚硬物体上时,它会受到库仑力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这个作用力具有反比于距离的平方的关系,因此入射到金属薄膜的α粒子将会受到金属原子核的库仑力作用,与之发生散射。
卢瑟福实验的重要结论如下:1.大部分的α粒子直线穿过金属薄膜,只发生微小的散射。
这表明原子的大部分空间是由空隙构成的,因为α粒子直径比原子小得多。
2.少数的α粒子经过散射后,发现其散射角度很大。
这暗示了原子具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具有正电荷的中心区域,即原子核。
3.α粒子散射的散射角度与入射粒子的能量有关。
这表明散射的短距离库仑相互作用,与α粒子的能量相关。
根据以上结论,卢瑟福提出了最早的原子核模型,即卢瑟福散射模型。
根据该模型,原子由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核的负电荷电子云组成。
原子的大部分体积为空隙,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卢瑟福散射实验结论的原理可以通过经典的库仑力和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在实验中,当α粒子与金属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导致了散射。
根据电磁力的方向,α粒子将会受到一个向外的力,从而发生向后的散射。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散射后的α粒子的动量也会改变,从而使其散射角度发生偏转。
根据电磁力的定性描述和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散射角度和散射强度。
实际上,卢瑟福通过对散射后α粒子的观察和测量,得出了散射角度与入射粒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并从而确定了原子核的存在。
总结起来,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原子核的存在。
这项实验在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为原子核物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引言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通过观察阿尔法粒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核力的性质。
本文将对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装置和实验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实验目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和形状; 2. 探索原子核的电荷分布; 3. 研究原子核的质量分布,并验证质子和中子的存在; 4. 测定原子核的能量。
实验原理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基于量子力学的散射理论,核心原理是考察入射阿尔法粒子与目标原子核的散射角度。
根据量子力学的散射理论,入射粒子的散射角度与目标原子核的散射截面和散射能量有关。
实验装置进行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需要一套高精度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 高纯度的阿尔法粒子源:用于产生稳定和高能量的阿尔法粒子束。
2. 细直径的准直装置:用于准直阿尔法粒子束,使其通过样品。
3. 样品:多种不同元素的块状固体样品,用于散射实验。
4. 反散射装置:用于收集散射后的阿尔法粒子,并测量其散射角度和强度。
5.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6. 安全防护装置:用于保护实验人员和设备免受阿尔法粒子的辐射。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实验装置和样品的状态,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装载样品:将待测样品装入反散射装置的散射靶室,并保证样品的稳定和对准。
3.能量校准:通过调整准直装置,使阿尔法粒子束达到所需的能量。
4.散射实验:通过控制实验参数,如入射角度和强度,测量反散射装置中散射后的阿尔法粒子的强度和散射角度。
5.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和曲线拟合,得到散射截面和能量分布等信息。
6.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进一步讨论。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可以得到一系列有关原子核的重要参数,如原子核的半径、电荷分布、质量分布和能级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