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歌 (三)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民歌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认识。
二、教学重点:学唱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欣赏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酒歌《银杯》。
三、教学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曲调、旋律上的特点吗?2.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3.简介藏族酒歌的特点及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
4.简介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并且引导学生随乐起舞。
5.学生随乐跟唱歌曲,边歌边舞。
6.老师带唱歌曲。
7.学生分组练习,上台表演。
(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前面所学的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2.随乐跟唱歌曲。
3.学生分成藏族和蒙古族两组,老师扮演客人,两组同学进行酒歌比赛。
(四)走近哈萨克族民歌,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1.简介哈萨克族,简介哈萨克族的代表乐器“冬不拉”。
2.听赏歌曲,学生思考:这首歌有什么风格特点?3.学生随乐跟唱歌曲。
4.分男女跟唱歌曲。
(五)走近维吾尔族民歌,欣赏《阿瓦尔古丽》1.老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青春舞曲》。
中国现代文学自测9答案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
选择一项:a. 《恢复》b. 《新梦》c. 《女神》d. 《前茅》正确答案是:《新梦》题目2题干普罗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选择一项:a. 殷夫b. 艾青c. 柔石d. 丁玲正确答案是:殷夫题目3题干“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出自()。
选择一项:a. 《老马》b. 《三代》c. 《炭鬼》d. 《难民》反馈正确答案是:《三代》题目4题干《新月诗选》的编选者是()。
选择一项:a. 卞之琳b. 徐志摩c. 饶孟侃d. 陈梦家.正确答案是:陈梦家题干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
选择一项:a. 艾青b. 田间c. 胡风d. 阿垅正确答案是:阿垅题目6题干有位诗人十来没写诗了,“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于是,诗人的灵感蜂拥而至,一共写出了27首十四行诗。
这位诗人是()。
选择一项:a. 卞之琳b. 穆旦c. 杭约赫d. 冯至正确答案是:冯至题目7题干“私淑”里尔克的一位中国诗人,以他取得的巨大成绩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诗哲的地位,他的《十四行集》,攀上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这位诗人是()。
选择一项:a. 艾青b. 卞之琳c. 冯至d. 穆旦正确答案是:冯至题目8题干被闻一多先生高度赞誉为“擂鼓诗人”和“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
选择一项:a. 穆旦b. 艾青c. 田汉d. 田间正确答案是:田间题目9题干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是()。
选择一项:a. 《望舒诗稿》b. 《夜歌》c. 《雨巷》d. 《我的记忆》正确答案是:《我的记忆》题目10题干1936年出版其第一本诗集《大堰河》的诗人是()。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1教学目标: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重点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互动活动)老师在讲台上准备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套民族服饰(没有的准备头饰也可以),用边歌边舞边弹奏的形式范唱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个民族的民歌片段,请学生辨别其民族,并且找到达相对应的民族服饰.活动2【讲授】(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曲调,旋律上的特点吗?2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3简介藏族酒歌的特点及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
4简介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并且引导学生随乐起舞。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并且随乐起舞,学生在舞蹈中感受歌曲明快的节奏,以动作带动歌曲的情绪,为进一步把握歌曲的风格做好准备。
5学生随乐跟唱歌曲,边歌边舞。
6老师带唱歌曲。
7学生分组练习。
活动3【讲授】(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前面所学的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2随乐跟唱歌曲。
3学生分成藏族和蒙古族两组,老师扮演客人,两组同学进行酒歌比赛。
设计意图:此处老师以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藏族,蒙古族不同的酒歌,有利于让同学辨别不同民歌的风格。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阿瓦尔古丽》教案湘艺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阿瓦尔古丽》教案湘艺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阿瓦尔古丽》教案湘艺版的全部内容。
阿瓦尔古丽
教学目标:
一、知道维吾尔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维吾尔族文化,喜欢维吾尔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阿瓦尔古丽》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跟唱《阿瓦尔古丽》.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阿瓦尔古丽》。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乐曲中的情绪.
2、记忆乐曲中的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阿瓦尔古丽》
1、歌曲简介:这首歌曲由四个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其中一三四句的尾音均落在Re(2)上,旋律颇具有维吾尔民族音乐的韵味。
“阿瓦尔古丽”是一种花名,歌曲借花喻人,表达对姑娘的赞美。
2、聆听《阿瓦尔古丽》,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二、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维吾尔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维吾尔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三、演唱《阿瓦尔古丽》,结束新课。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教学目标: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期中的一两手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地概括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教学设计亮点: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民歌.教学重点:完整的学唱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教学难点: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历史吧!观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
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呐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
平水时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声音力度相对较弱,急流时节奏比较密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较强.)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弱缓”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
(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2/4嗨-—|嗨--|嗨--|嗨-—|嗨0|嗨0|嗨0|嗨0|嗨--|嗨——|嗨-—|嗨-—||【设计意图】从船工纪实片导入该课,首先让学生对船工的劳动场面有直观地了解,感受劳动号子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简单的船工号子的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学生接下来认真欣赏《澧水船工号子》并了解其结构做好铺垫,而老船工抚摸纤夫石的画面为课堂尾声“呼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设计埋下伏笔,遥相呼应,加深学生的感触。
新课教学1、《澧水船工号子》简介:船工号子的由来。
欣赏:聆听《澧水船工号子》,在音乐中用强弱缓急的手势表现作品的变化.(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结构。
八年级音乐目录
第一单元举杯祝福演唱《歌唱祖国》《举杯祝福》欣赏《国家》
音乐知识五线谱识读(五)
第二单元八音和鸣(三)欣赏《百鸟朝凤》《江河水》《渔舟晚唱》《夜深沉》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演唱《年轻的朋友》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阿瓦尔古丽》《银杯》
第四单元键盘上的舞蹈欣赏 C小调(“革命”)练习曲 A大调波兰舞曲
月光秋的喁语
第五单元梨园百花(三)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家有个小九妹》《手拉风箱呼呼啦》演唱《对花》
第六单元七彩管弦(三)欣赏如歌的行板 G大调弦乐小夜曲 A小调钢琴三重奏音乐知识室内乐
第七单元让世界充满爱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欢乐颂》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一)欣赏《北风吹》《扎红头绳》《绣红旗》音乐知识歌剧(一)我们的音乐天地(供选用)一、好歌点击《校园的早晨》《一个真实的故事》《红梅颂》二、让歌声更美好三、音乐小百科
精品策划书。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湘教版下册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湘教版新湘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教学年级:七年级教学内容:湘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
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1. 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2.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教学设计亮点: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近并喜欢传统民歌。
教学重点难点:1. 完整的学唱云南《放马山歌》,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2.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 导入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特殊的历史。
1. 观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
(1分钟)2. 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十章“泥土的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泥土的芳香”(10.1.110.1.3节),介绍中国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第二章“乡村的早晨”(10.2.110.2.3节),学习歌曲《乡村的早晨》;第三章“丰收的喜悦”(10.3.110.3.3节),学习歌曲《丰收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2. 学会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泥土音乐,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农民的敬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歌曲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的学习与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乡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泥土的歌。
2. 知识讲解:(1)介绍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2)讲解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3. 歌曲学习:(1)教唱歌曲《乡村的早晨》。
(2)教唱歌曲《丰收歌》。
4.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分组练习歌曲,互相指导、纠正。
六、板书设计1. 泥土的歌2. 内容:(1)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2)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整理本节课所学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2)演唱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技巧。
2.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见课堂实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泥土音乐作品,了解不同地区的泥土音乐特色。
泥土的歌三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泥土的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欣赏和学唱。
2. 歌曲中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美和保护意识。
3. 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教学PPT或图片,展示与歌曲主题相关的图片。
3.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PPT或图片展示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这些图片,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歌曲欣赏:1. 播放《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
2.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
3. 学生开眼后,共同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歌曲学唱:1. 分段教唱歌曲的歌词,注重发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反复练习每一段的歌词。
3.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歌曲创作: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段与歌曲主题相关的歌词。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观察或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并合作创作一首完整的歌曲。
展示和分享: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创作的歌词和合唱演唱呈现给全班。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鼓励和肯定每个小组的努力和成果。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2.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展示他们的作品。
3.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音乐会或展览,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学生对教学过程和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都达尔和玛丽亚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都达尔和玛丽亚》
教学目标:
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了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人情。
学会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典型的节奏。
教学过程:
1、导入: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
(1)感受歌曲的情绪?(欢快的)
(2)猜猜这是哪个地区的歌曲?(新疆,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有维吾尔族外,还有哈萨克族、塔塔族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丽亚》板书。
2、了解哈萨克族。
(播放图片)
3、学唱歌曲:
(1)看歌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记号。
(重音记号、下滑音)哈萨克族民歌有个突出的特点,歌曲中多出运用下滑音和切分音。
模仿切分节奏。
(2)师范唱,同学们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同时注意下滑音和切分音的用法。
(3)学唱歌谱。
(4)用“来”模唱歌曲。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拓展:
(1)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下面让我们共同学跳哈萨克族舞蹈。
(2)分组为歌曲设计表演唱形式。
小结:今天,我们学唱了哈萨克族民歌,并且领略了那里的舞蹈,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亲自到那里转转。
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泥土的歌》展开,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对泥土的歌所蕴含的自然、人文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通过课文学习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泥土的重要性和自然之美。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大自然的爱护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泥土之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重点:课文阅读理解,对泥土之歌的感悟,以及相关词汇、句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泥土的歌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大自然中的泥土景象,让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与讲解(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句型,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环保意识培养(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环境污染现象,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泥土,提高环保意识。
6. 互动环节(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泥土的歌2. 关键词汇:肥沃、滋养、环保、珍惜3. 重点句型:泥土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要珍惜并保护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彩色笔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词汇。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泥土之歌的理解。
(3)写一篇关于保护泥土的倡议书。
2. 答案:(1)见学生个人标注。
(2)见学生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泥土之歌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