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26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6
近代中国学制一、壬寅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颁布,未实行二、癸卯学制(常考)1903年,由张之洞起草,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1904年为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实施(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26年) 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前教育:设蒙养院为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是我国首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女子教育:轻视女子教育,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义务教育: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词汇。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时间:1912年—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仿照国家:日本地位: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女子教育: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小学男女同校,中学以上设立女学)补习教育:增设了补习学校其他措施: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改学堂为学校。
四、壬戌学制(常考)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仿照国家:美国地位: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首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确立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等。
所以学制关系到教育⽅针的贯彻,关系到教育⽬的和任务的实现,关系到教育的普及与提⾼,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巩固和发展。
解放后,中国为建⽴⼀个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需要的新学制,不断地进⾏着各种探索,其改⾰的情况,⼤致如下: ⼀、新学制的建⽴ 解放后,⼈民政府针对国民党政府时学制存在的种种弊病,决定建⽴新的学校系统,并于1951年10⽉1⽇,以政务院命令正式颁布了《关于改⾰学制的决定》,从⽽产⽣了新中国第⼀个学制,也是中国教育正式在全国施⾏的第四个学制。
这个学制包含着幼⼉园到⼤学的完整体系。
从纵的⽅⾯看,分四段六级:第⼀阶段为幼⼉教育四年;第⼆阶段为初等教育五年,第三阶段为中等教育六年,分初、⾼中各三年,均得单独设⽴;第四阶段为⾼等教育⼆到五年,在⼤学和专门学院设研究部,修业年限为⼆年以上。
从横⽅⾯看与⼩学平⾏的初中华⼈民共和国学校系统等教育有⼯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与中学平⾏的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农速成中学及业余初、⾼级中学等。
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以及各级各类的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与特殊学校等。
这个学制与国民党时代的学制相⽐较,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民,⾸先是⼯农劳动⼈民和⼯农⼲部受教育的机会。
新学制不仅把⼯农和⼲部教育及各类业余教育在学制中获得了正式地位,⽽且把教育⼯农⼲部和⼯农群众的学校,按其程度,分别列⼊正规的学校系统之内,并使其相互衔接,同时对⼊学年龄,都不作统⼀规定,以便于他们受到各级各类的教育。
2.技术教育受到重视。
在取消原有职业教育系统的同时,⼤⼒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并明确规定技术学校、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和专修班的适当地位和制度,以适应培养新中国急切需要的⼤量国家建设⼈才,⾸先是技术⼈才的需要;明确规定把⾼等学校分为⼤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规定了专科学校和专修科的地位与制度,这样就给了发展⼯业、农业、交通运输、医药等⾼等专业教育以极有利条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学制那像魔法一样不断变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学制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开始是传统教育这个老古板在当家。
那时候的教育就像一个封闭的小盒子,只装着四书五经这些老古董,学生们就像一群小和尚,天天念着那些拗口的经文,教育模式简直比老树根还僵硬。
然后呢,洋务运动这个“洋大人”就来敲门了。
洋务派就像一群大胆的探险家,他们带来了新的学制理念。
这时候的学制就像一个缝缝补补的破布包,在传统的基础上硬塞进了一些洋玩意儿,像外语、科学知识啥的。
可是呢,这就像给马穿上了人的衣服,有点不伦不类的。
戊戌变法的时候啊,学制又想搞个大变身。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改革家就像一群挥舞着魔法棒的魔法师,试图给学制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们想把西方那套民主自由的教育体系一股脑儿地搬过来,可就像一个小娃娃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最后变法失败,学制的大变身也没完全成功。
到了清末新政,学制又被拉出来重新打造。
就像给一个老旧的房子进行大装修一样,新学制增加了很多现代学科,还分了小学、中学、大学这些学段。
这时候的学制像个新搭起来的积木塔,虽然看起来有点模样了,但还是摇摇晃晃的,里面很多东西还是不太协调。
辛亥革命之后呢,学制又想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它就像一个努力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着装。
民主共和的思想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学制里,让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过,这期间的学制变化也像是一场闹剧。
一会儿学这个国家的模式,一会儿又借鉴那个国家的经验,就像一个在衣柜里乱翻衣服的人,不知道到底该穿哪一套才好。
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学制又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像超级英雄一样冲进了教育的领地。
这时候的学制就像一个被点亮的灯塔,开始引导学生们走向追求真理、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
再后来,中国的近代学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慢慢成熟。
它就像一棵慢慢长大的树,虽然之前歪歪扭扭的,但经过不断地修剪和施肥,开始长出了繁茂的枝叶,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