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精选11篇)
- 格式:docx
- 大小:51.05 KB
- 文档页数:36
高温中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范本第一章引言1.1 项目背景高温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机体失去的水分及电解质随之大量丢失,而造成体内脱水、电解质紊乱和温度调节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急性疾病。
高温中暑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健康,还可能导致生命威胁或其他严重后果。
因此,建立高温中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非常重要。
1.2 目的和范围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在高温中暑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的指导。
本预案适用于各类场所和单位,包括工厂、学校、办公楼、体育场馆等。
1.3 预案编制依据本预案的编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
第二章高温中暑事故基本情况2.1 定义高温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机体失去的水分及电解质随之大量丢失,导致体内脱水、电解质紊乱和温度调节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急性疾病。
2.2 高温中暑的分类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的不同,高温中暑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3 高温中暑的症状轻度中暑: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晕、头痛、口渴、乏力等。
中度中暑:出汗明显减少、体温升高、肌肉抽筋、恶心、呕吐等。
重度中暑:体温急剧上升、意识模糊、痉挛、抽搐、昏迷等。
第三章事故应急救援组织3.1 职责和权限3.1.1 应急救援组织应设专门负责高温中暑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的职责和权限。
3.1.2 应急救援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案和工作程序。
3.1.3 应急救援组织应设置应急救援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工作内容。
3.2 应急救援人员的组成和培训3.2.1 应急救援组织应按照实际需要组成应急救援队伍。
3.2.2 应急救援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与演练。
3.2.3 应急救援组织应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应急救援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3 事故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3.3.1 应急救援组织应准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物资,包括急救箱、急救车辆、冷却设备、补水设备等。
3.3.2 应急救援组织应对救援装备和物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可用。
中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范文中暑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情况,主要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进行剧烈运动而导致身体失去水分和电解质失衡。
应急救援预案可帮助组织和个人在中暑事故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生命和健康。
以下是中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一般步骤:1. 预防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或运动时,预先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劳累。
- 直接暴露在强烈阳光下时,佩戴帽子、太阳镜和防晒霜。
- 避免在中午时分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2. 识别中暑症状:- 皮肤发红、热、干燥。
- 头晕、乏力、恶心、呕吐。
- 心率加快。
- 呼吸急促。
- 体温升高。
3. 紧急救援:- 及早将中暑人员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 使中暑人员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中暑人员适当的休息时间。
- 让中暑人员服用含电解质的饮品(如盐水、运动饮料)。
- 用湿毛巾或冷水擦拭中暑人员的皮肤,帮助降低体温。
- 如病情严重(如昏迷、抽搐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比如120)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4. 监测和观察:- 持续追踪中暑人员的体温变化。
- 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昏迷、抽搐等。
5. 并发症处理:- 若中暑人员出现其他并发症,如痉挛、心脏病发作等,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般的应急救援预案,实际操作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调整。
在中暑事故发生时,应根据现场情况,优先确保中暑人员的生命安全,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与专业医疗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
中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范文(二)1. 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范围中暑是指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机体无法通过散热途径来调节体温,导致体温过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中暑为一种急性危害性较大的疾病,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
本预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中暑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事态扩大化,并提供应急救援的操作指南。
本预案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及公共场所等可能发生中暑事故的场所。
2. 预防措施2.1 加强防热宣传教育,提醒员工和居民在高温天气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预案目的为保障患者在高温天气下的生命安全,提高医院应对高温中暑事件的能力,制定本预案,确保在发生高温中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患者、工作人员以及外来人员发生高温中暑的情况。
三、应急处置原则1. 早期发现、早期处理;2. 快速评估、准确诊断;3. 优先救治、分步实施;4. 科学救治、安全防护。
四、预警与预防1. 高温天气来临前,医院应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做好高温中暑的预防工作。
2.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3. 增加病房通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4. 为患者提供清凉饮料和防暑药品。
五、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患者中暑症状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抬高双脚,并给予清凉饮料或淡盐水。
2. 评估患者病情,如有以下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a. 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b. 患者体温持续升高,皮肤干热,无汗;c. 患者出现抽搐、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
3. 立即对中暑患者进行物理降温:a. 在患者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b. 用冷水或30%的乙醇(酒精)进行全身擦浴;c. 用扇子或电风扇吹风,加速散热。
4. 若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5.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之前,持续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6. 紧急情况下,可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支援。
六、后期处理1. 对中暑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2. 对医护人员进行高温中暑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对医院设施进行改造,提高医院在高温天气下的抗风险能力。
七、预案管理1. 本预案由医院应急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2. 医院各部门应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高温中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应急办公室负责解释。
医院高温中暑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提高医院对高温中暑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确保患者、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降低中暑事故造成的损失,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在高温天气下,患者和职工中暑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
三、高温中暑定义及分级1.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上升。
2. 轻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到38.5度以上。
3. 重度中暑:a) 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以高热、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
b) 热痉挛: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
c) 热衰竭:主要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引起虚脱和短暂晕厥。
四、应急预案措施1. 预防措施(1)广泛宣传中暑的防治工作,提高患者和职工的防暑降温意识。
(2)加强医院内部通风设施的维护,确保工作环境良好。
(3)提供含盐0.3%的清凉饮料,发放防暑降温药品如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4)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列为高温作业禁忌症。
2. 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中暑患者,立即将患者抬到附近通风、凉爽的位置,避免在高温区域施救。
(2)将中暑患者平放于地上,解开衣扣,自然通风或扇风解热,服用中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或稍凉的饮用水。
(3)对中暑患者进行吸氧,同时用湿毛巾擦拭患者身体表面,加快降低体温直到逐渐恢复。
(4)对于失去知觉的中暑患者应立即掐人中,如能苏醒,给予适当休息和观察。
(5)重度中暑患者立即拨打120,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
五、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医院职工进行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培训,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定期开展高温中暑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总结和改进1. 定期总结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一、预案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高温天气日益频繁,高温中暑事件也随之增多。
为有效应对高温中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高温中暑应急响应能力,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置高温中暑事件。
2. 减少高温中暑造成的伤亡,降低经济损失。
3. 提高公众高温中暑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组织机构1. 成立高温中暑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等职能小组。
四、预警与预防1. 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
2. 预防:(1)加强高温天气期间的户外作业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2)加强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高温中暑易发场所的防暑降温措施。
(3)开展高温中暑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五、应急响应1. Ⅰ级响应(高温红色预警):启动本预案,应急救援指挥部全面进入应急状态。
(1)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高温天气变化和高温中暑事件发生情况。
(2)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3)做好医疗救护、物资储备、通讯保障等工作。
2. Ⅱ级响应(高温橙色预警):启动本预案,应急救援指挥部部分进入应急状态。
(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信息。
(2)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3)做好医疗救护、物资储备、通讯保障等工作。
3. Ⅲ级响应(高温黄色预警):启动本预案,应急救援指挥部部分进入应急状态。
(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信息。
(2)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3)做好医疗救护、物资储备、通讯保障等工作。
六、应急处置1. 现场救援:(1)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2)对中暑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及时送往医疗机构。
(3)对现场进行消毒、清理,防止疫情传播。
2. 医疗救护:(1)启动医疗救护预案,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三伏天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精选7篇)面对无法把控的紧急情况,我们必然要做好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案,应急措施要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预案该怎么写?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三伏天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精选7篇)【篇一】一、范围与依据1、范围本预案针对在建工程可能出现的中暑事件,适用于工程项目部的所有人员。
2、依据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等制定。
3、事件发生的条件及严重程度3.1事件发生的条件在工程项目暑期施工中,由于施工人员在高温炎热环境中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可能发生中暑事件。
3.2事件的严重程度中暑事件属工程施工的二级事件,一旦发生,报应急总指挥批准后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应急救援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自救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2、以保护人员安全优先的原则。
3、任何个人都有义务参加或者配合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应急救援体系1、应急组织体系项目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框架图【略】2、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2.1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副经理总工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队(班组)负责人及司机等人组成2.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2.2.1所有施工现场操作和协调,包括与指挥中心的协调。
2.2.2现场事故评估。
2.2.3保证现场人员和公众应急反应行动的执行。
2.2.4控制紧急情况和应急专项资金的落实。
2.2.5做好与各公共救援部门的联系,及对外信息的发布。
3、应急工作小组及职责3.1现场伤员营救组的职能与职责3.1.1现场进行中暑人员必要的急救及做好其他人员的保护措施;3.2保卫疏导组的职能和职责3.2.1对场区内外进行有效的隔离工作和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道畅通的工作;3.2.2疏散场区内外人员撤出危险地带。
高温中暑应急处理预案模板(10篇)高温中暑应急处理预案模板篇1一、组织领导根据《镇年“高温”期间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镇政府成立“高温”期间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高温”期间全镇森林防火的组织、指挥、协调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森林防火责任,确保“高温”期间全镇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二、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
镇政府落实专门经2万元费制作宣传标语、设立宣传碑牌、制作宣传单页当场天对群众大力宣传、购买一些防火工具、定制防火袖章等。
各村也要充分运用广播、标语等宣传工具,围绕野外火源管理和安全用火规定,大张旗鼓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掌握科学、安全用火知识.三、加强巡查,严防死守,彻底清除森林火灾隐患。
各村要进行一次摸排,督导森林防火隔离带的建设,每天要做到每块山都有人巡查,要严防死守,禁止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林区,禁止在林区内烧火取暖、玩火、野炊、吸烟、乱扔烟头和火种等;彻底清除森林火灾隐患。
四、规范生产性用火。
严禁在林区烧田埂、烧灰积肥、烧荒、烧草、烧秸杆等一切野外用火;严格控制生产性用火,确需在林区和林缘进行生产性用火的,必须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必须落实防火措施,并有专人负责。
五、提倡文明祭祖。
上坟要先清除周边杂草等易燃物,烧纸、烧香、烧烛、燃放烟花爆竹必须有人看守,要做到人走火熄。
六、加强对无行为能力人员的监护。
对痴、呆、傻、聋哑、精神病等重点人群,落实专人看管,严防被监护人员进入林区用火、玩火。
七、安全第一,科学扑救,坚决杜绝伤亡事故发生。
各村要把扑火安全放在森林防火工作的首位,杜绝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严禁动员未成年人、妇女、老弱病残人员扑救森林火灾八、加强值班,及时报告,确保森林火灾信息畅通。
各村要坚持24小时值班和“村三职干部”带班制度,值班人要随时掌握森林防火工作动态。
任何人发现危害森林消防安全的行为,应制止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举报;发现森林火情、火灾,及时拨打。
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一、编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温天气频发,导致中暑事故逐年增多。
高温中暑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障碍而引起的急性热病。
为提高应对高温中暑医疗救治能力,降低中暑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特制定本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高温中暑医疗救治指挥部,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应急、气象、交通、公安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信息收集、应急处置等工作。
3. 组建医疗救治队伍,包括急救、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等专业医生,以及护士、技师、司机等后勤保障人员。
4. 设立专家咨询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暑救治专家组成,为医疗救治提供技术支持。
三、预警与监测1. 气象部门负责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
2.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收集医疗机构中暑病例数据,分析中暑流行趋势,为预警提供依据。
3.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汇总预警信息,制定医疗救治预案,并向各医疗机构下达预警通知。
四、医疗救治流程1. 发现中暑患者,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冰袋敷腋下等。
2. 将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并根据病情给予吸氧、补液等治疗。
4. 疑似热射病患者,立即送至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
5. 重症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综合治疗。
6. 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五、资源保障1.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统筹调配医疗资源,确保救治工作需要。
2. 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医疗救治经费,确保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3. 交通部门负责保障救治车辆畅通,确保患者及时转运。
4.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救治现场秩序,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六、培训与演练1.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医疗机构开展中暑救治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救治能力。
一、编制目的为应对高温天气,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在高温天气期间发生的各类中暑事件,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高温中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和监督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高温中暑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3. 设立高温中暑应急小分队,负责现场救援、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四、高温中暑事件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高温中暑防范意识。
2. 制定高温天气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确保员工休息充分。
3. 优化工作环境,确保室内外温度适宜,加强通风降温。
4. 严格执行高温天气防暑降温措施,为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设施。
5. 加强对高风险岗位的监控,确保高温作业人员安全。
6. 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1. 疑似中暑事件报告(1)发现疑似中暑人员,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小分队开展救援工作。
2. 现场救援(1)将疑似中暑人员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给予清凉饮料。
(2)对意识不清、体温过高的患者,立即给予吸氧、物理降温等措施。
(3)对重症中暑患者,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迅速转送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
3. 医疗救治(1)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救治方案。
(2)给予抗休克、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3)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确保生命体征稳定。
4. 后期处置(1)对疑似中暑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加强高温天气期间的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3)对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高温中暑预防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应急物资储备1. 防暑降温药品:藿香正气水、人丹、清凉油等。
2. 物理降温用品:冰袋、冰毛巾、风扇等。
夏季高气温防中暑应急处置方案〔10篇〕夏季高气温防中暑应急处置方案〔10篇〕【篇一】夏季高温季节降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温中暑及高温作业引发的各类事故,防止高温天气、高温作业造成劳动者身体安康和生命平安的损害,实在维护好劳动者平安安康权益,局工会就开展20xx年夏季送清凉活动通知如下:一、增强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责任感防暑降温工作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劳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职工身体安康和企业消费平安。
各单位、工程部工会要从保障职工平安安康权益,促进企业平安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暑降温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把夏季防暑降温作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摆上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提早方案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夏季防暑降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工因高温中暑、高温作业造成的职业危害。
二、强化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监视检查各单位、工程部工会要充分发挥群众性劳动保护监视检查作用,针对夏季高温天气、高温作业危害开展专项劳动保护监视检查活动。
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工作安排是否科学,作息时间是否合理,作业场所是否安装并运行必要的防暑降温设备和平安卫生防护设施,职工是否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品,作业现场是否放置足够的饮用水和防暑降温药品等。
坚决防止因高温超时、超负荷工作而引发消费平安事故及职业危害。
实在维护好本单位、本工程职工平安安康权益。
三、开展夏季高温天气劳动保护知识宣传普及各单位、工程部工会要加强对职工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挂图、报刊、展板、短信温馨提示等,到车间、班组和施工现场,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防暑降温和平安卫生常识,通过组织广阔职工开展高温中暑急救知识、应急预案学习,进步劳动者平安消费和自我防护技能;深化夏季露天作业、高温作业场开展走访慰问,掌握高温天气作业职工消费生活状况,协调解决高温劳动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清凉送到工作岗位,把关心送到职工心坎上,确保职工平安度夏。
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高温中暑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病情与个体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有关。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温中暑医疗救治应急预案1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以下简称高温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其他以高温气象条件为直接诱因,并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明显受损,甚至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相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4事件分级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1.4.1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Ⅰ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2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Ⅱ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例死亡病例发生;b、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3较大高温中暑事件(Ⅲ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b、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4一般高温中暑事件(Ⅳ级),指符合下列情形的: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1.5工作原则1.5.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防范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积极开展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措施。
1.5.2部门联动,分级响应。
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建立联合预报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高温中暑气象条件或高温中暑事件的苗头,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气象条件预报或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防控工作建议。
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各级卫生、气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同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做好辖区内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预警、医疗救治和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1.5.3加强管理,规范有序。
各级卫生、气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本地的实际工作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加强相关培训等工作,确保及时、规范、有序地处置高温中暑事件。
1.5.4依靠科技,依靠群众。
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鼓励开展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提高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健康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2、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2.1高温中暑气象等级根据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结合地区气候背景资料,以及高温持续时间,划分为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极易发生中暑四个等级。
具体分级办法参见中国气象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2.2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各级气象部门根据监测预报确定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适时开展预报工作,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防范提示。
3、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3.1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3.1.1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单位a.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b.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d.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
3.1.2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3.1.3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高温中暑事件报告实行卫生行政部门分级审核、分级确认的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每年6月1日,各地卫生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终止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
各地卫生部门可根据本地区高温气象条件的实际,适当提前本地区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报告的启动时间,或推迟事件监测、报告的终止时间。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后填写《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于当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报告。
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当日以最快方式将《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报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由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单位在当日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后者进行网络报告。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12:00时汇总辖区内前24小时报告的高温中暑病例总数,对照高温中暑事件分级标准,对符合高温中暑事件的,要立即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以归并的方式作为高温中暑事件上报,同时通知同级气象业务单位,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收到报告后要立即对高温中暑事件进行确认,并通报同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
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缩短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
3.2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建立高温中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
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结合高温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确定预警发布的级别,经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发布。
省级(含省级)以下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预警,必须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时,及时分析汇总下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预警,并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2.1一级预警(红色预警)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2.2二级预警(橙色预警)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Ⅱ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2.3三级预警(黄色预警)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2.4四级预警(蓝色预警)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Ⅳ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可能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3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通过有关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相应提出防御措施。
4、应急响应4.1应急响应启动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后,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各级卫生、气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科学分析判断,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4.2应急响应措施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合作联动,向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提出事件的防控建议,指导、督促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应急工作。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别采取以下响应措施:4.2.1一级预警响应措施a、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b、主动接受上级气象部门对事件发生地或可能发生地的天气预报、预测技术和产品的加强指导,及时发布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c、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防暑动员;d、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工会等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开展防暑降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
4.2.2二级预警响应措施a、进一步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并对夏季露天作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主动监测,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b、组织加密气象观测,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c、进一步加大宣传防暑降温知识的力度,强化全体社会公众防控高温中暑的意识;d、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积极会同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部门,对高温环境作业人群的用人单位,开展联合防暑降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
4.2.3三级预警响应措施a、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报告,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b、加强气象监测分析,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c、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或有关单位做好老年、儿童、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高温中暑防控工作的意识;d、根据有关部门、单位的要求,对高温环境作业人群开展防暑降温咨询,并指导用人单位向高温环境作业人群提供预防性给药。
4.2.4四级预警响应措施a、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报告,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b、加强气象监测,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c、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增强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4.3应急响应终止应急响应终止由发布预警的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确定。
应急响应终止主要参考依据为: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持续3天低于预警所需等级以下,并预测在短期内预报级别不会明显上升,且大部分中暑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发中暑病例数明显下降。
省级(含省级)以下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应急响应终止,必须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时,及时分析汇总下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应急响应终止,并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5、保障措施5.1组织保障卫生、气象部门与民政、劳动保障、教育、通讯与信息保障等部门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共同应对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高温中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