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1.61 KB
- 文档页数:2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引言中医学中的体质和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对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描述和评估。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体质学说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助于选择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能够预测患者的疾病风险。
本文将介绍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质量、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
它与个体遗传、环境、生活方式、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学中,体质的概念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的健康状况。
体质分类中医学中对人体体质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的。
现在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气质分类气质分类是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进行的分类。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类的气质被分为五种:1.春天型(肝气旺盛型):情绪起伏较大,情感易波动。
2.夏天型(心气旺盛型):个性开朗,活泼好动。
3.金秋型(脾气旺盛型):关注细节,思维缜密。
4.冬天型(肺气旺盛型):性格内向,不爱言语。
5.阳明型(肾气旺盛型):稳重可靠,善于掌控。
体质分类体质分类是根据人的生理情况进行的分类。
现在常用的体质分类包括:1.平和质:体形匀称,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2.气虚质:面色少华,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3.阳虚质:面色黄暗,体形较瘦,手足发凉。
4.阴虚质:面色偏白,容易动怒、易悲伤、失眠等。
5.痰湿质:形体偏胖,皮肤较湿润,容易感冒。
6.湿热质:皮肤黄褐,易怒,寐多梦少,大便燥结。
体质辨识和评估体质辨识和评估的方法是通过中医八纲辨证和辩证论治(望、闻、问、切)方法,对人体体质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该方法还能够对患者的疾病风险进行预测,帮助患者更好地保健。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体质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预测患者的疾病风险。
以下是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一些应用:疾病预防在中医学中,强调预防为主,体质学说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体质辨识在常见病中的研究现状体质分类的概念在我国形成已久,井慧如教授在《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美加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整理及描述到,体质概念最早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根据地理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对人体进行分类的记载;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也曾将人体分为五种类型,即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及水形之人等[1]。
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在中医体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1978年王琦、盛增秀提出“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这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制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和《中医体质量表》[2]。
近来中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这有助于提高中医体质的研究深度,并能扩大其研究领域[3]。
1.中医体质辨识与生理性常见疾病的相关研究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 成为个人和国家越来越沉重的负担[9]。
杜莹莹[4]研究表明,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对亚健康状态、慢性病进行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1.1中医体质辨识与血压水平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遍布全球范围的慢性疾病[5]。
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而在2.9亿的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中高血压患者就有2.45亿[6]。
王思静等调查1500例成人中医体质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统计分析中提示偏颇体质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其中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是平和质人群的4倍以上,以特禀质最高(OR=18.39,95%,CI=6.83~49.56,P<0.05)[7]。
朱艳波等学者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对体质影响的因素,其统计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型以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为主[8]。
人[19]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3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常规西药组32例作为对比观察,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疗效,并认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
张明科[20]、胡卫芬[21]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常规西药组作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且后者研究也发现治疗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Ual-MG)等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大黄性味苦寒,无毒,《神农本草经》谓:“主下瘀血,……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
”而现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肾病以肾功能低下而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的增高及微循环障碍的瘀血证,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泄浊,正合机宜。
实验研究方面:郭啸华[22]用大黄酸治疗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的血糖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1),并且大黄酸能显著降低NOD小鼠的血脂和24h尿蛋白(P<0.01),明显减轻糖尿病NOD小鼠肾脏肥大(P<0.01)。
唐宗琼[23]总结前人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经大黄治疗的DN患者的IL-6、TGF-β和TNF-α都显著下降,延缓肾损伤的过程,经动物实验证明,大黄还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糖和血脂。
刘慧玲等[24]用自拟复方大黄制剂治疗DN3O例,并与卡托普利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复方大黄制剂对DN患者收缩压、UAER及Cr均有改善作用,其中UAER、Cr改善尤为显著,但对舒张压及BUN影响不明显。
李六生等[25]将1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治疗,观察尿蛋白定量、尿α-MG、尿β-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配(Scr)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均改善显著,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大黄联合缬沙坦治疗DN具有更好的肾小管保护作用。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医学研究正出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已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体质分类理论模型的建立,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其学科分支亦将相继出现,它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兼容性为发展模型,作为跨世纪的学科研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近30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系
统的总结,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了展望与提示。
内蒙古中医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亦云:“夫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心下则痞”。
黄穗平[22]认为外感表证未愈,误下伤中,损伤脾胃,正虚邪陷,结于心下,阻碍中焦气机升降运行而发病。
而金宇安[23]则认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影响脾胃功能,失于和降可出现胃痛。
2总结和展望FD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病,不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上还花费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FD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在其治疗上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上已将治疗FD 的目光转向中医药。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FD 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改善症状,还明显降低复发率。
然而,目前中医药治疗FD 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医药治疗FD 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认识,研究(或临床观察)大多是宏观的辨证,缺乏客观的量化的数据。
因此通过对古典医籍中与FD 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整理,采用科学的文献研究方法对病因病机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以期探讨FD 的病因病机规律,寻求规范化的辨证分型和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是我们目前和今后研究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1]胡品津,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2]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2.[3]张海石.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光明中医,2010,25(9):1649.[4]陈苏宁,史业东,马丽,等.中医为主要措施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率的Meta 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7):2938-2941.[5]孙维峰,刘玲,徐伟,等.军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病因调查[J].临床医学杂志,2009,37(1):32-34.[6]张厂,金周汉,张平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44-45.[7]卜平,时乐,徐敏,等.72例功能性胃肠病复合型证候病机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6):151-153.[8]徐敏,卜平,时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222例证候病机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46-247.[9]陈贞,许文君,张声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11):841-843.[10]时昭红.张介眉运用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19-20.[11]李丰衣,孙劲晖.田德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23-25.[12]李乾构,周斌,任蜀兵,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115-119.[13]陈海英,宋登浩,安秀芹.胃脘痛发病原因与时间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2007,29(11):1023-1024.[14]薛西林.927例胃脘痛证因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22-24.[15]杨爱学.追古溯源谈痞满[J].吉林中医药,2007,27(3):55-56.[16]谢爱华.周亨德主任治肝法祛胃痛经验[J].甘肃中医,2010,23(1):12-13.[17]王全兴.浅谈胃脘痛“土木并治”[J].江西中医药,2009,40(321):5-7.[18]吴彼.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19-20.[19]吴友平,陈远路.从陆剑尘清润柔肝安胃法谈嘈杂之治.1997,(1):48.[20]方思远,陈顺乐.方振千治疗胃痛经验[J].中医药学报,2008,36(4):46-47.[21]李淑芳.卢化平治疗胃脘痛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2-23.[22]黄穗平.中医古籍论痞满证治[J].新中医,2001,33(10):5-7.[23]金宇安.再论胃痛之治[J].北京中医,2007,26(11):724-726.摘要: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以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体质学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根据不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临床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一、体质分类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体质分类是体质学的基础,目前主要有辨证指导分类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
辨证指导分类法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
问卷调查法则是通过编制体质问卷,由患者自己填写来评估体质类型。
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质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
一方面,研究者对传统的体质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将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疾病分型相结合,提出了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痰湿、气郁、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体质类型为基础的体质与病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更加有利于中医的临床实践。
研究者通过改进问卷调查法,提高了体质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了中医体质问卷的信效度评价体系,对体质问卷进行了科学化的改进和优化,提高了问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二、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是中医体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体质与各类疾病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发现不同体质类型对各类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阳虚体质易患感冒、腹泻等阳虚症状;阴虚体质易患失眠、月经不调等阴虚症状;湿热体质易患湿疹、尿路感染等湿热症状。
这些发现为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者发现体质与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关系。
气虚体质的患者对气血和益气药物治疗反应较好;血瘀体质的患者对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反应较好。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体质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干预措施调整和改善体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质干预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体质相关干预试验,验证了中医体质学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手段改善了阳虚体质患者的体质状态,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
研究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了中医体质学干预的机制和途径。
通过分析遗传学、代谢学、免疫学等方面的指标变化,揭示了体质干预的分子机制,为体质干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体质分类及评估方法的改进、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以及体质与干预措施的研究成果丰富。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值得指出的是,中医体质学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