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4.29 KB
- 文档页数:2
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体质,主要是指人体个体素质的差异性。
中医学认为体质首先与先天
禀赋有关,即父母的身体素质遗传或影响于后代,从而使其体质具有
不同的特点,如《灵枢・寿天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
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是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之禀赋不同,其性格有刚强、柔弱之分;其体质有强壮和瘦弱之别;其身形有
长短之分,就其体质及生理功能活动来说则又有偏阴偏阳之别。
而人
体素质禀赋表现在生理上的差异性,对于发病亦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身体发育或胖瘦的不同,对于体质的强弱亦有重要的影响,其发病情况、病理变化亦不相同。
另外,一般还认为,阳虚或阴盛之体,感邪后易从寒化,即从阴而化寒,多反映为寒性病理变化,或为
实寒证,或为虚寒证;阴虚或阳盛之体,感邪后易从热化,即从阳而
化热,多反映为热性病理变化,或为实热证,或为虚热证。
年龄大小,体质不同,不同的年龄与疾病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
凡此种种,都
说明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体质是指人体内在的生理和生化特征,是个体在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体质的研究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质类型的划分。
体质类型是指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脏腑功能、体液代谢、情志特点等方面的表现,将人体分为不同类型的分类。
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
现代医学也通过遗传学、生化指标、代谢特征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和研究,如血型、体质指数、代谢综合征等。
二、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体质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在患病倾向、疾病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体质易患疾病、患病表现特点、疾病发展规律等方面。
现代医学也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揭示了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性,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体质与药物反应的差异。
个体的体质差异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导致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中医药物治疗时,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现代医学也通过药代动力学、基因检测等手段,研究了体质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机制,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体质与生活方式的调适。
个体的体质特点会影响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气候、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体质调理和养生就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生活方式调适方法。
现代医学也提倡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
五、体质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的体质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体质类型的基本特征,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个体的体质表现的具体特点。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内容: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
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疾病以及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质的个体差异历来是生命科学中所关注的话题。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所著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曾提出过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四类体质,较直观的描述了人的外部表象和宏观的体貌特征、行为心理等,但未能完全反应其本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病因不明确疾病就无法根治。
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除细菌、病毒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大多数疾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发病前就早已存在于病人体内,自身基本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即体质的异常。
这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只有特定的人发病,且不同的人可能会得不同的病;相同疾病的发病人群有共同的生命特征,有相同或相似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有些人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特定年龄、性别、种族多发某一种疾病等问题。
经方体质研究:人的体质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人的体质千差万别特邀嘉宾辽宁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席焕久任甫什么是体质?体者,形体、身体、机体也。
质者,本质、质地、质量也。
体质可通俗地理解为人体的质量,反映人类个体形态、机能、成分(如脂肪、糖类、蛋白质、水等)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人的体质可以从身体发育、生理与心理、体能(劳动能力与运动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各方面反映出来。
健壮的体质表现为形体的健全、功能的旺盛、心理的正常、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强悍。
体质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
吃同样药不同人反应大不相同人的体质差异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
从形态学上看,身高、体重、肢体各部长度及径线,面、鼻、耳、口、唇的尺寸等,人与人之间就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连肤色、发型、胡须等也随着地域、人种/民族不同而异。
■亚洲人B型血多欧洲人A、O型多人在生理学上的差异也很多,比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型、体温、睡眠等。
例如热带地区的人与寒温带相比,前者体温高,平均寿命短,生育能力强。
黑人的热调节功能比白种人更完善,非洲黑人的汗腺比欧洲人更大。
■朝鲜族人擅饮酒乳糖酶缺乏比例较高的是泰国人和美国印第安人,对乳糖吸收最好的是瑞典人和欧洲的美国人,吸收最差的是斐济人、台湾人和日本人等。
有些人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这种酶缺乏多见于黑人、东方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
我国朝鲜族中缺少Ⅰ型乙醛脱氢酶的人最少,只占24.8%,因而擅长饮酒。
血细胞表面抗原血清蛋白、α-1抗胰蛋白酶也因人而异。
结合球蛋白最重要的作用是储存和转运血红蛋白,其最高的基因分布频率是墨西哥的Lacando和尼日利亚的Ycruba,最低的是印度南部的T amils。
■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反应不同药物个体反应的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酶基因、物转运体基因、药物受体基因及药物靶标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这些多态性导致了药物治疗中毒副作用个体间的差异和种族差异。
龙源期刊网 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作者:大林来源:《人人健康》2011年第09期男女两性因为体质不同,身体各方面的表现也大不相同。
从形体上来说,男性多见体格壮硕结实、声音粗犷洪亮、肌肉结实;心理方面,男性性格一般多外向,心胸较宽阔、多刚毅果断、勇敢好斗;在发病特点上,男性容易患阳性、热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因此,可以说,体质上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将男性的体质分为寒性体质、热性体质和抑郁体质三种类型。
寒性体质寒性体质包括阳虚性体质和痰湿性体质,拥有这样体质的人,多形胜气衰、身体肥胖,容易疲劳、紧身不振、多汗多痰、肢冷体凉、喜食热物等。
寒性体质的男性,容易患性欲淡漠、性欲低下等男科疾病。
因此,在日常调养中,要注意避免感寒受湿,养护阳气,可服用性温平和的调养药品,如鹿茸、人参、枸杞等。
热性体质热性体质包括阴虚性体质和湿热性体质,拥有这样体质的人,多形体消瘦、精神容易激动,怕热喜凉,喜食冷物或冷食。
热性体质的男性性欲要求较强,容易患过敏性疾病和生殖器结核等男性疾病。
因此,在日常调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忌吃煎炒和辛辣之物,忌服用鹿茸、鞭类等辛温燥热的药品。
可以服用一些性质平稳有滋补之效的药品,如沙参、麦冬、百合等。
抑郁性体质抑郁性体质有性格内向、多思抑郁的倾向。
这类体质的人多有一定文化修养、性格不稳定、情绪变幻无常。
凡遇到婚姻、家庭、事业等不顺或社会压力时,就难以承受,抑郁不乐,且非常敏感。
抑郁性体质的人,容易发生阳痿早泄、遗精不射精等男科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
抑郁性体质的男性应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多学习一些性生理、性心理知识。
在治疗上,以排解抑郁、畅达气机为主,慎用补益,忌用壮阳之品,同时辅助以精神心理调养。
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清体质是科学养生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盛夏里,有的人喝完冷饮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喝完却会拉肚子;同坐一间办公室,流感一来,有的人马上就会被传染,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同样是服用止咳药,有的人服后很快就康复了,而有的人服用后病情却毫无改善;同样是进补,有的人吃人参后感觉元气大增,而有的人吃了就会身体发热,甚至流鼻血……其实,这都是因为体质不同造成的差异。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所拥有的体质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体质呢?体质就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
总的来说,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
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形和神。
形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上,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等。
神包括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和性格心理精神等,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营养在体内被吸收、利用、转化、排泄等。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重“形神合一”的养生观,既要注意形的保健,又要重视神的调养。
不同体质的人,其适用的养生方法不同,所以,辨清体质是科学养生的第一要义。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先天禀性是体质形成的基础《黄帝内经》中讲道:“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先天素质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之分,它很明确地点明了人的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并反映在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上。
比如,对病症相同的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会获得不同的效果:多数很好地体现了药物疗效;有些虽然有疗效但是会过敏或者产生不适等反应;而个别的甚至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后毫无疗效可言。
以致于医生会不由得感叹“病之多,药之少”。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先天禀性不同造成的。
先天禀性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就已决定了。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前言人们自古以来就注重“防病于未然”,特别是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套基于“体质论”的理论体系,其根据人体固有的生理、心态和犯罪习性等,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确定了不同的的调理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症状与个体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先天体质和后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证型的发展及其病程。
本文主要探讨体质和疾病证型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体质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先天体质与后天习惯形成了一种个体化特征,称为“体质”。
体质包括人的体形、精神、气质、五脏、六腑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体质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等因素形成,与整个人的身体集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据学者调查,约38%的人的体质属于“平和”,而约31%的人体质倾向“气虚”、“寒凉”等不健康的体质状态,对疾病发生有着较高的风险。
什么是疾病证型中医理论中,“证”即疾病的症状表现,称为“证型”。
病人临床表现的不同症状,对应不同的证型。
证型症状的表现与病因、病理、病程、时空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息息相关。
疾病证型的治疗和调理方法受到证型的影响。
通俗来说,疾病证型就是指在不同的疾病情况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不同身体状况和感觉。
比如,在感冒期间,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这就构成了感冒的证型。
体质对疾病证型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不同体质的人患疾病的方式和病程不同。
一些病的症状可能与体质有很大关系。
下面我们将通过这方面的相关调查研究,来探讨体质对疾病证型的影响。
气虚体质容易引发哮喘气虚体质的人比较容易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并出现哮喘。
哮喘患者通常体质偏虚,容易疲劳,气血亏虚,脾虚气弱,这些体质状况会促使病人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的“气化”,气化是指人们身体吸收氧气后释放的能量,如果免疫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病人就会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这也是哮喘的主要诱因。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气虚体质的人要多进行运动、适量补充营养,以增强自身的体质状况。
寒凉体质容易引起感冒寒凉体质的人身体内无暖气,容易受到外界寒冷气场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感冒。
简述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
摘要:1.体质与发病的关系2.疾病转归与体质的关系3.增强体质降低发病风险的意义正文:在我们的生活中,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体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影响着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类型、病情演变及预后转归。
本文将简述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增强体质降低发病风险。
首先,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密切。
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有些人天生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即使接触到病原体也不易发病;而有些人则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研究表明,体质指数(BMI)、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与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体质较好的人,生理指标处于正常范围,患病风险相对较低;反之,体质较差的人则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其次,疾病转归与体质的关系亦不容忽视。
体质影响着病程的演变和预后。
以感冒为例,体质较强的人,感冒症状较轻,恢复较快;而体质较弱的人,感冒症状可能加重,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此外,体质较差的人在患有严重疾病时,康复过程也相对较慢,且预后较差。
那么,如何增强体质降低发病风险呢?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
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热量食物;作息上要遵循生物钟,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方面,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调整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增强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过大的人更容易患病。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更要重视体检,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增强体质,是我们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体质与冠心病发病关系解析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研究发现,体质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体质角度,深入探讨体质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一、体质的概念与分类体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和特禀质等八种类型,各具特点。
二、体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1. 平和质平和质是一种健康体质,具有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特点。
平和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低。
研究发现,平和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仅为3%5%。
2. 气虚质气虚质是指元气不足,表现为疲乏、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气虚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气虚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8%12%。
3. 阳虚质阳虚质是指阳气不足,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阳虚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阳虚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10%15%。
4. 阴虚质阴虚质是指阴液不足,表现为口干、五心烦热、失眠等症状。
阴虚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阴虚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7%10%。
5. 痰湿质痰湿质是指体内痰湿阻滞,表现为胸闷、头晕、肥胖等症状。
痰湿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痰湿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12%18%。
6. 湿热质湿热质是指体内湿热内蕴,表现为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症状。
湿热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湿热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9%14%。
7. 血瘀质血瘀质是指血液运行不畅,表现为痛经、经血不畅、面色晦暗等症状。
血瘀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血瘀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15%20%。
8. 特禀质特禀质是指个体对某些物质过敏,表现为哮喘、荨麻疹等症状。
特禀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特禀质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10%15%。
你的体质,决定你得什么病体质偏差不加纠正,就掉到亚健康状态;长期亚健康,遇到内外病邪,就生疾病。
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是认清自己的体质,在饮食、作息上逐渐纠正它。
一、体质决定你得什么病01不同体质外感不同的邪气什么体质容易感受风邪?自然是气虚体质。
为什么呢?风性开泄,它的致病特点就是无孔不入,容易侵犯体表疏松的人。
而气有防御作用,气虚了,防御能力就不足。
同时,虚寒体质,也就是阳虚体质,也容易感受风邪,因为风邪是偏凉的。
下来就容易推了,最容易感受寒邪的是虚寒体质,而气虚体质也容易感受。
容易感受热邪或暑邪的是虚热体质,我们又叫阴虚体质。
当然,阴虚的本质是阴液不够,所以它对燥邪也很敏感。
什么体质容易感受湿邪呢?自然是痰湿体质跟湿热体质。
同时,湿热体质也容易感受暑邪,因为暑天首先是热,另外暑热下蒸,也容易带动出湿。
机理上,这就是同气相求,是什么底子,就容易感受同样性质的邪气。
还有一个过敏体质,本质上也是对病理邪气的易感性,以及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比如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多半对寒冷比较敏感。
所以,可以从中医角度反推,他们多半是阳虚或气虚体质。
也有些过敏性的皮肤病,对湿热的环境比较敏感,你可以反推他们的底子是湿热体质。
02不同体质内生不同的邪气内生的邪气,比如七情,对于情志或者情绪变化,哪个体质对它的感受最明显?自然是气郁体质。
因为气郁体质本身就有多愁善感,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特征。
内生的湿邪,又哪几种体质容易产生?第一肯定是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因为同气相求;这就是为什么痰湿体质的人,要少吃肥腻食物,或者海鲜?因为他们都湿。
第二是阳虚或气虚体质,阳虚或是气虚,都因为气化功能容易减退,化不掉体内的湿邪;第三个是气郁体质,因为气行则水行,气郁就则容易水停,而产生水湿痰饮。
瘀血体质也有这种可能,因为瘀血是有形的病理产物,它停留在人体,也容易妨碍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从而形成痰湿。
瘀血有哪几种体质容易产生?首先瘀血体质,容易演变为瘀血病症。
外邪入侵,其致病性质随体质而化。
外邪侵人人体后,究竟发为何种性质的病证,并不完全取决于邪气的性质,而往往与体质类型有关。
人的体质有阴阳之偏,·外邪入侵后,邪气致病因人而化,病证的性质和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病情从体质而变化谓之从化。
感受外邪之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的变化。
如同为感受风寒邪气,阳热体质者多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则易于从阴化寒。
故,曰:“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
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物盛从化,理固然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总之,体质的特殊性,不仅决定对某些病邪或疾病的易感性,而且也决定疾病的发展过程。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正气的结果,其发生、发展变化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
正气是指机体对多种致病因子侵袭的抵抗力和维护、调节机体本身内在生理动态平衡的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力。
体质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可以说是机体正气盛衰偏颇和影响发病及疾病转化的潜在因素的综合反映。
因此,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正气之盛衰偏颇决定着体质特征,而体质特征反映着正气之盛衰偏颇。
一般而言,正气旺盛者,体质强健,抗病力强;正气虚弱者,体质羸弱,抵抗力差。
因此,人体能否感受外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
《灵枢·五变》曾以斧斤伐木为喻,作了精辟形象的论述,指出:“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斧斤焉。
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皮薄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灵枢·论勇》亦认为:“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其原因即在于体质之强弱,即“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薄皮弱肉者,则不胜四时之虚风。
不仅外感病的发病如此,内伤杂病的发病亦与体质密切相关。
吴谦《医宗金鉴》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以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发为病也。
”说明对某些情感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种类及其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
正如《灵枢·本脏》所说:“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
体质的分类、表现以及与发病的关系体质的分类、表现以及与发病的关系:1.阴阳平和质与发病: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具有此种体质的人,气血阴阳充盛,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表现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
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
食量适中,二便调畅。
对外界的适应性强。
精力充沛,工作潜力大。
夜卧安稳,休息效率高。
舌红润,脉和有神。
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即使患病,往往不药而愈或易于治愈。
若感受外邪特强,发病后多为表证、实证,并且容易治愈,康复亦快。
2.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此种体质的人,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
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
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快,性欲旺。
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偏阳。
偏阳质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3.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
此型体质的人,多见形体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
面色偏白而欠华。
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
平时畏寒、喜热。
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
舌质偏淡,脉多偏阴。
偏阴质的人对寒、湿之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后多从寒化,表证不发热或发热不高,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
中医体质与发病大家可能会在就诊的过程中听到这样一句话,“因为你体质太弱了,所以容易感冒发烧,平常应该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让自己的体魄强健起来。
”医生常说的这类话当中提到了“体质”一词,其实很多患者会在理解过程中将体质认为是自身的机体健康水平,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体质,这一词语能够解析内容其实非常丰富。
属于不同类别的体质群体,其易患疾病种类也有一定区分,可针对自身体质展开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收效更甚。
1如何从中医角度正确看待体质如果一定要对于中医的体质概念作出规定,即可以看作是每一个个体在出生及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性能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状态,其中某一部分来自于先天遗传,而某一部分来自于后天获取,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之下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特质,即被视作体质。
每一个个体的体质或强或弱,而体质水平即会反映在其生命过程当中的某些方面,譬如与自然及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等等,包括机体发病过程中,对于某些因素存在一定的易感性,或在病理发展过程中疾病具有一定的发展倾向性。
由此才来看,体质现象一定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同时,还可能会受环境影响表现出类群趋同性。
中医学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这一概念,形成了对于不同个体体质的观察论述,及对于中医体质研究方面的基本认知。
那么为什么中医的体质却与机体发病存在显著关联呢?这需要从体质人类学与医学人类学这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体质人类学主要从每个个体所表现出的体质特征以及体质类别等方面展开研究,拓展研究了人群的生理生化行为,凭借特征的总结及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了一门专业学科。
专家们在研究群体体质特征时,希望能够基于此探索出人类的起源、分布及演化和发展规律。
其实体质人类学不仅仅包含了人们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机体代谢特征等等,还包括了心理行为可能会对于体质造成的影响。
医学人类学又是人类学当中的另一重要分支,这一分支的研究重点在于患者对于疾病的社会及心理反应,虽不以疾病本身为研究重心,但一定要关注患者所表现出的生理行为及病理反应。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体质是人体自然属性的综合,包括遗传、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它决定了人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不同反应和适应能力。
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遗传体质与疾病:遗传体质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些疾病,例如先天性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种体质易受到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2. 血型与疾病:血型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例如,ABO血型与溶血病、胃溃疡的发病率相关。
3. 体质与寿命:长寿的人往往具备优良的体质,例如低血压、高免疫力、平稳的情绪等。
而阳性体质弱的人则较容易患上多种慢性病,甚至会影响寿命。
4. 环境因素与体质: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等,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不良的习惯或者环境往往会导致某些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或加重。
总之,人们的体质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
因此,个人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体质,注意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控,例如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