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对企业内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智力资本:不是一个黑色和白色的问题(intellectual capital: not a black and white issue)主要是讲保护知识产权(IP)以及将其商业最大化的重要性。
公司应该尽早明白并处理好公司的智力资本。
文章指出,现实中不仅仅是知识产权的问题。
尽管一个公司能采取行动保护其智力资本,但它也许并不知道如何将智力资本最大化,不知道如何实现智力资本的最大商业价值。
保护是很重要,但单单保护却远远不够。
公司应该知道其智力资本的组成,如何保护它,及如何将它价值最大化。
智力资本不仅仅是商标,设计,版权等等。
公司的价值在于一个更广的智力资本概念之中(广义的智力资本),比如,职员的技术诀窍,品牌推广,技能等等。
创意和发明公司发展的心脏或源泉,但广义的智力资本是公司发展和稳固的动力。
一些聪明的组织已经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将稳健的知识产权作为投资决策的一部分。
保护知识产权的最佳途径是整合与计划业务,把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当作一个地方的商业企业战略启动或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知识产权是以后必须做的事情,提前做会节省大量的麻烦,避免企业可能发生的破产。
这篇文章没有介绍有关智力资本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内容。
智力资本创造和发展的人力资源门户路线(HR portal alignment f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本论文研究人力资源门户网站配置是否有利于并如何促进智力资本的创造和发展的。
通过对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深入的范例分析来分析和回答研究的问题。
结果显示咨询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是根据智力资本的创造和发展来设计的,受人力资源门户网站配置路线的支持,并根据人力资源门户替代和杠杆指标进行评估。
主要的结论是:一个组织的具体战略立场对人力资源实践绩效有很大影响,人力资源能力和战略的适应能力增强导致绩效优越。
不同的人力资源实践,对人力、社会、组织资本的扩张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对智力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发展的贡献不同被拒绝。
社会文化探析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刘秀春【摘 要】智力资本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备受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对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评析,以期为智力资本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力资本 构成要素 总结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产业发展形态从资本密集型逐渐发展为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专利等知识要素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智力资本的概念西尼尔(Senior)于1836年最早提出狭义的智力资本概念,其含义仅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
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于1969年正式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成员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过程。
(一)知识观斯图尔特(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用于创造财富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知识产权等。
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管理过程、智力产权等资产负债表项目。
Huge.Mac.Donald(1999)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具有差别优势的知识,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李冬伟(2010)认为智力资本是知识经过价值创造、实现、提升等阶段转化为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二)资源观Hudson(1993)认为智力资本经过组织环境的整合创造价值,是教育、经验、遗传基因和态度等无形资产的综合。
Karl Erik Sveiby(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基于知识无限性的无形资产。
Annie Brooking(1998)认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所以智力资本是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三)能力观Sveiby.K.E (1986)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Stewart(1994)认为智力资本包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
NahaPie & Ghoshal(2001)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能使团体组织成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知识能力。
二、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是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划分基础,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智力资本的内涵及产权属性探讨知识经济背景下,只有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智力资本应该基于核心能力来定义,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市场资本。
人力资本所有权天然属于个人自己,使用权归属企业;而组织资本和市场资本产权归属企业共有。
标签:核心能力智力资本产权一、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是哈默和普哈拉德(Hamel & Prahalad)于1990年提出的,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
哈默和普哈拉德在对众多全球性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时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基础是它们拥有各具特色的技能和技术,这些独特的技能和技术为客户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并为企业提供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核心能力备受管理层的重视,而产品和市场战略只被看作是企业生命中相对短暂的表面现象,企业核心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本质。
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当满足四个条件,即应当是有价值的、应当是异质的、应当是不能完全仿制的、应当是很难替代的。
尽管智力资本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得到了学者的一致认同。
首先,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潜力。
因为智力资本具有使用机会成本低、规模报酬递增、可以在企业内部复制和共享等优点。
其次,智力资本往往具有稀缺性。
智力资本不能象其他有形资产那样能够从外部市场获得,只能在内部经过长时间积累而逐步培育,一旦培育成功,其他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加以复制。
再次,智力资本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
智力资本只能在企业内部经过独特的历史路径、通过无数的大小决策而逐步形成,因此这些智力资本往往具有路径依赖性、社会复杂性和原因模糊性,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模仿成本相当高,有些甚至根本无法模仿。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只有智力资本才具备创造持续竞争力的潜力,只有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数字经济背景下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策略作者:赵建芬来源:《发展》2023年第11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方式都有新的挑战。
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本的新变革,通过数字技术不断优化和创新企业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企业结构资本重组,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供应链资源整合,适应关系资本的变革要求,培育优质智力资本,同时加强知识管理,在数字经济时代中提高创新能力,取得长远稳定的竞争优势。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变得更加重要,创新成为竞争的主要动力,客户需求的即时满足成为重要竞争力,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成为常态,企业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在此背景下有的企业能够快速发展,有的企业却迷失在数字丛林中,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如何能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本文从智力资本视角出发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是指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通过更加科学、高效、有序和可持续的资源配置,合理地平衡和整合这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并履行社会责任,达到长远发展的一种模式。
数字经济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人力资源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替代了大量低技能和重复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替代常规性强、标准化高的工作。
例如,银行柜员的工作本身就是重复性较强且标准化高的工作,而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助服务,使得客户可以通过自助终端直接进行存取款、转账等操作,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对企业管理的挑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处理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庞大的数据。
这需要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处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架构和数据规范,清晰明确地分配各个部门的使用权限和责任,从而确保数据存储、传输、加工、分析过程中始终保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探讨
傅馨瑶;纪建悦
【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 一、引言rn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资源结构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智力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加,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心已由实物资产的投资转移至智力资本,从而智力资本成为企业最具价值和最稀缺的资源.智力资本不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未来创新和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拟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傅馨瑶;纪建悦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耦合性分析 [J], 杨隽萍;游春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J], 谢雪
3.智力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关系探讨 [J], 朱军才
4.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行为研究——兼论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J], 南星恒
5.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业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投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J], 阳静;张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力资本对企业内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对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研究日渐成为学者关注的学术热点。
Nahapiet和Ghoshal在1998年提出了企业内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形成途径的概念模型,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企业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企业内社会资本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本文尝试提出这一概念模型。
标签:智力资本社会资本资本企业文化近年来,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理论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但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是将这两者进行割裂研究。
Nahapiet和Ghoshal在1998年提出相关的概念模型,研究了企业内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机制,但至今为止,尚未有人研究企业内智力资本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试图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1.社会资本由于社会资本理论兴起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这些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
(1)资源论。
代表人物是布迪厄和林南。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2)功能论。
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和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Putnam)。
科尔曼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资本,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
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3)能力论。
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iandro Porte)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
目前,学者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基本认同普特南的定义。
2.企业内社会资本芝加哥大学的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1992)是第一个将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研究主体的学者,他最早把社会资本由个人层次延伸至企业层次。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
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终决定者。
真正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盖贝(Gabbay,1999)等人,盖贝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社会结构如何与企业以及企业内成员目标的实现相关联,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这一主体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
之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组成部分。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者、部门、团队等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形成的社会资本。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提高内部沟通的效率,加快信息的交流和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和组合,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嵌入在外部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
企业良好的外部社会资本有助于其与外部的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获取以前无法获得的信息、资源和知识。
3.智力资本到目前为止,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也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一种观点是从无形资产的角度给出定义。
如A.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具体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
另外一种是Roos,Edvinsson and Dragonetti,他们定义智力资本为公司成员的知识和被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知识的总和。
还有的学者从价值的角度给出定义,Edvinsson和Malone指出,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即是企业的智力资本。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二、理论剖析1.企业内社会资本影响智力资本形成的模型Nahapiet和Ghoshal在1998年提出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形成影响作用的概念模型。
他们把社会资本分成三个基本维度,即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和认知维度(cognitived dimension)。
其中,结构维度描述的是网络自身,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强度、网络位置等。
关系维度是指通过关系创造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规范与惩罚、信任与可信度、义务与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等。
认知维度指的是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例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等。
这三个维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内社会资本进行测度。
结构维度考察的是企业网络是否存在,而关系维度考察的是企业网络存在的质量,例如这些联系中是否具有信任等。
认知维度则是关于联系的认知的质量,例如网络内部各方是否真正理解对方等。
Nahapiet和Ghoshal在文章中指出: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组织智力资本的产生和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影响智力资本改变和结合的四种条件:机会、期望、动机和能力。
其中,期望(anticipation)、动机(motivation)属于内心活动,是一种主观意愿,是指参与智力资本形成的各类主体如企业、群体、个人等进行这种资源交换与组合活动的意愿,它是智力资本形成的主观条件和前提条件。
Nahapiet和Goshal指出,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各种资源的交换与组合而形成,从而具备资源交换与组合的机会(access)就成为了智力资本产生必要的客观条件。
此外,整合能力(combination capability)是指的是实现资源交换与组合的能力,它是智力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上述模型中,他们也提到,智力资本也对企业内社会资本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
但Nahapiet和Goshal仅仅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给出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企业内社会资本的,这成为本文后续的主要内容。
2.智力资本的构成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还是比较认同Stewart的观点。
Stewart(1997)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组织资本或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客户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与客户、政府及社会各界联系相关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或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相互作用,推动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与企业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说,大部分学者基本认同三要素结构,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组织资本)和客户资本(顾客资本、关系资本),因此本文也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影响。
3.概念模型人力资本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所拥有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等的集合,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投资方式所形成,因而具有资本的属性。
人力资本以个体为载体,与所有者不可分离,是企业智力资本中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结构资本即组织资本是组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将人力资本转变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不同,它并不依附于员工身上,而是那些除了组织中的个体所拥有的技能之外的所有可以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一切资本。
它体现为如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经营流程等。
结构资本不能脱离企业人力资本和客户资本而存在,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一种环境和制度资本。
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共同组成了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
客户资本是指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和各利益相关者发生业务联系而产生的资本形态,包括营销渠道、企业信誉、客户关系等,这里的客户是广义的客户,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合作商、政府、行业协会等。
客户资本是组织与外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属于组织外部的智力资本。
它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因素。
关于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关学者进行了研究。
Bontis(1998)和Bonds et a1.(200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Ferec Cetin(2000)指出,任何一个智力资本的要素单独存在都是毫无价值的。
他们的价值来自三者的相互作用。
Knight(1999)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描述为螺旋上升的过程,“当投资于人力资本时,更有能力的员工会发展组织的结构资本。
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改进通过转移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高价值的顾客,从而增进了外部资本。
智力资本因素结合起来创造了更好的财务表现。
当新利润的一部分来自于智力资本时,一个向上的螺旋出现,这是组织价值和成长的虚拟循环。
”人力资本通过沟通来形成和促进企业内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中最活跃、能动的鲜活因素,它依附于员工个体,与员工不可分离,部分为企业所控制。
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企业员工必须通过双向沟通的途径,与其他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经验、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组合和创造,产生彼此的信任,发生互惠行为,达成共识,促进企业内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加强,从而积累更为丰富的企业内社会资本。
结构资本为企业内人力资本提供了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力资本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指引下,实现自身和企业价值增值的一个外在框架,包括各类有形和无形的资产。
企业是一个不同功能团队组成的集合体,结构资本中的相应规范和流程等方面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群体活动才能付诸实施,否则企业功能无法实现。
在企业内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群体活动(比如企业的培训活动)中,员工进行结识、沟通交流等行为,这也促使企业内社会资本的产生和巩固。
在企业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为模糊和抽象的无形资产之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结构资本中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社会资本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核心部分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和核心价值观。
它包含着企业员工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共同遵守的规范,促使员工之间产生互惠和互相信任,从而促进企业内社会资本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结论企业内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共同发挥作用,通过机会、期望、动机和能力四种条件对企业内智力资本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企业内智力资本也同样对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内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通过互相沟通、群体活动和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变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二者的协同发展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不断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