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思想感情 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7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第一篇: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总结归纳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寻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送别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
2. 培养学生欣赏送别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写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分析名家送别诗,学习欣赏和仿写。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讲义和多个名家的送别诗作品资料。
2. 学生准备纸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朗读一首送别诗,如杜甫的《赠别二首》或陆游的《送友人》。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2. 了解送别诗(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
讲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传统写作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欣赏名家送别诗(20分钟)教师提供多个名家的送别诗作品,如杜甫、白居易、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通过朗读和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名家送别诗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手法等。
4. 学习写作送别诗(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送别诗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创作一首送别诗。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写作模板,包括引子、事由、感情表达、寄托等部分。
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发挥,各自写下自己的送别诗。
5. 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好的送别诗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和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对送别诗的见解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或情感,尝试写一首送别诗。
2. 提供更多名家送别诗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培养欣赏和写作送别诗的能力。
通过欣赏名家的送别诗,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写作送别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送别时的情感和意义,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题送别诗三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法选择诵读、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从送别诗导入新课,并揭示目标。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二、指导学生先学: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4.朗读为主,读中欣赏,读中感悟。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回顾了解诗歌的作者及作品2.自学诗歌。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组学习的魅力。
第四步: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领会诗情。
(可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送别诗三首》文章思路.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赏读诗歌,提示学生抓住“文眼”分析,对于讨论认真积极的小组及时的给予肯定与鼓励。
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
教师讲解诗歌。
学生齐背诗歌回答教师提问。
理解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内容。
小组合作赏析全诗,学会抓住“文眼”学习,培养鉴赏能力,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