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送别诗的情感分类
- 格式:xmin
- 大小:121.51 KB
- 文档页数:1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一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黄鹤楼送别》思维导图设计思路举例:
请各备课组集思广益,早做准备,周三听课后可结合课例再作调整并选派一人上台讲述。
谢谢合作!
一年级:
1.表示“看”的词语归类(字数不等的,意思不同的);
二年级:
1.李白、孟浩然的诗人介绍
2.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线索
三年级:
1.送别诗积累
四年级: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解读(时、地、人、事、景、情、意境)
2. 诗意与诗句对照
五年级:
1.苏教版文包诗归类
2.梳理古人送别方式
六年级:
1.文包诗教学环节(套路与创新)
说明:1.以上设计思路仅供参考。
2.本次思维导图设计加介绍有一节课的时间,请各备课组都要认真做好准备。
3.如果上次的纸用完了,可以到我这儿来领。
2020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维导图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一、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二、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三、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四、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五、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六、表现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七、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八、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
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九、描写(写景)方法——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视、听、触、嗅觉等、比兴。
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选择题】1、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具体陷阱点: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不准确、语言鉴赏不恰当、技巧指明不准确、技巧效果不恰当、情感分析不准确、观点态度不恰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注: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用思维导图记忆诗歌意象学习目标1.学会用思维导图将诗歌意象整理分类。
2.辨析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3.了解意象类题型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一、用思维导图将诗歌意象整理分类1.借助《高考知识清单》《高考总复习古诗文+语文文字应用》,通过小组合作画出古典诗歌意象思维导图。
要求:一个人执笔,全组掌握;至少包含三级指标;时间约15分钟。
2.快速检测:辨析下列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送别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争类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抒怀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愁苦类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思念类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闲适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爱情类二、意象和意境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境:景、境、情意象是实,意境为虚。
意象是手段,意境是目标。
对意象的回答是名词性词语,对意境的回答是描述性词语。
三、意象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1.常见题型单独考查意象如,请简要概括某意象的内涵。
单独考查意境如,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象与情感一起考查如,诗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用意或表达了什么情感。
以选择题选项的形式考查2.真题演练(1)【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miǎo问: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
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
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诗歌鉴赏专题思维导图知识展开:诗歌答题步骤:在回答诗歌题目时,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标题,然后看注释,接着勾选意象和关键词(表情)。
手法三大类:诗歌的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修辞、抒情和描写。
其中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借代、互文、反复、通感和用典等。
这些手法可以起到增强语气和抒情的作用。
比如比喻和拟人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对偶可以使句子整齐,音韵和谐,反问和反复可以增强语气和抒情,设问可以引发思考,引用可以看引用的什么和引用的位置(内、情、结),可以等同某一情节在全文的作用。
抒情手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情感。
直接抒情可以直抒胸臆,而间接抒情则可以借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托物言志)、用典(用典抒情)和抑扬等方式。
描写手法可以通过衬托(正反、对比、动静、正侧、哀乐)、虚实(想象、XXX)、调动感官(五种)和化抽象为具体等方式来描写事物。
双音节词部分积累:在诗歌中,一些双音节词可以用来形容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明媚、灿烂、明丽、生机勃勃可以形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景;清新、恬淡、清幽、静谧、淡雅、悠远、明净可以形容宁静和恬淡的氛围;凄清、萧瑟、冷清、悲凄、幽僻、冷寂可以形容悲伤和孤独的情感;辽阔、雄浑、壮丽、苍凉、悲壮、苍茫可以形容广阔和壮丽的场景。
题材与主旨情感:诗歌的题材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送别、羁旅、咏物、怀古和闺怨等。
不同的题材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主旨。
比如山水田园可以表达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或者表达对现实的厌弃、不满等;边塞可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XXX的决心,或者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或者表达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或者表达对边疆将士的歌颂与同情;送别可以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或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或者表达劝勉安慰的豁达;羁旅可以表达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可以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怀古可以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或者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闺怨可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或者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