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摘要】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本文分析了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和主要机制,同时对其临床的主要表现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脑出血;病因;机制;临床表现1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在自发性脑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约占全部自发性脑出血的60%,其它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在非高血压性出血的患者,要考虑以下病因:第一,脑实质内动静脉畸形或先天性动脉瘤破裂;第二,结节性多动脉炎、立克次体感染可引起动脉炎,导致动脉管壁产生病变,出现破裂出血;第三,药物滥用,如安非他明或可卡因,可引起血管内膜及中层坏死,发生点状血肿;第四,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痉挛,远端缺氧、血栓形成出血及脑水肿,这些病变可以形成血肿;第五,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中的溶栓治疗;第六,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增多症等。
抗凝治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0倍。
其次,淀粉样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以脑叶出血多见。
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淀粉样血管病变,其他原因有抗凝药物或者纤溶药物的应用、血管畸形等。
其中,抗凝药物或者纤溶药物的应用,是脑出血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
此类药物引起的出血一般出血量大,而且出血以后不容易止血,血肿扩大比较常见。
2 脑出血发病的主要机制颅内细小动脉壁一般有内、中、外三层结构。
内层有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力膜,内弹力膜较其它部位同口径的内弹力膜要厚,并在此膜上有许多小孔,在血管口径50微米以上的小动脉都有这样的内弹力膜。
中层主要为血管平滑肌,脑部血管的细小动脉。
而外层较为薄弱,肌层相对较强。
长期的高血压可使细小动脉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因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易致血管破裂出血。
其中,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等深穿支动脉,自脑底部的动脉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致血管破裂出血,故又称为出血动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
导语:高血压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发生在比较肥胖和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家也有看到过某某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而导致脑出血。
大家
高血压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发生在比较肥胖和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家也有看到过某某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而导致脑出血。
大家知道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吗,在惊讶它的严重性和可怕性时,是否曾有困惑过,脑出血会是什么位置呢,下面就介绍一下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1.壳核———内囊出血,统称基底节区出血。
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 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包括病理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3%~31%,国内报道占17.3%。
常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引起的丘脑外侧核出血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内侧核出血。
少量出血局限在丘脑,临床上见病灶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侧疼痛或感觉过度,出血波及或压迫内囊时可出现对侧偏瘫,但大多数病人以意识障碍和偏瘫起病,可出现丘脑性失语———语言慢,重复语言,发音困难,复述差等。
3.脑叶出血:以额、顶、颞多见,临床上缺乏神经系统体征或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4.小脑出血:国内报道占脑出血的3.4%。
以起病急、眩晕、头痛、呕吐为特点,少数人出现强迫头位。
发病初期90%神志清楚,多可检查出小脑体征,有时有脑干体征,约20%病人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48小时内昏迷、死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文章目录*一、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二、脑出血的危害都有哪些*三、脑出血病人吃什么好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1、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1.1、壳核:内囊出血,统称基底节区出血。
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1.2、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3%~31%,国内报道占17.3%。
常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引起的丘脑外侧核出血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内侧核出血。
少量出血局限在丘脑,临床上见病灶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侧疼痛或感觉过度,出血波及或压迫内囊时可出现对侧偏瘫,但大多数病人以意识障碍和偏瘫起病,可出现丘脑性失语———语言慢,重复语言,发音困难,复述差等。
1.3、脑叶出血:以额、顶、颞多见,临床上缺乏神经系统体征或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1.4、小脑出血:国内报道占脑出血的3.4%。
以起病急、眩晕、头痛、呕吐为特点,少数人出现强迫头位。
2、脑出血的病因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3、脑出血的诊断3.1、大多数为50岁以上,较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3.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3.3、发病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3.4、查体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5、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目前已很少根据脑脊液诊断脑出血。
龙源期刊网 脑出血患者需要多久才能恢复作者:何明松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6期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其缺血、缺氧,颅内血压升高,从而阻碍静脉回流,高血压患者通常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激烈运动、用力排便的情况下使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所致。
脑出血患者的恢复与其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不同的出血量与不同的出血部位恢复时间也不一样。
一、脑出血患者不同症状的恢复时间1.1基底节区脑出血基底节区脑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部位,一般引起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简单说就是左侧基底节脑出血,右侧肢体瘫痪加没感觉,视野减少,这个部位多半还行,出血量小的,可以保守治疗,出血以后危险期多半在半个月左右,加早日功能康复治疗,肢体瘫痪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当然如果出血量较大,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高热,严重电解质紊乱,昏迷),那么长期昏迷甚至死亡。
1.2小脑出血小腦位于后颅窝,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左右,主要表现就是眩晕、共济失调,患者可出现频繁呕吐、一般不会出现肢体偏瘫症状。
但是如果小脑出血量较大或者水肿加重,压迫后方脑干,随时出现脑桥受压影响呼吸功能。
所以小脑出血量一般超过10ml则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小脑相比而言,是预后较好的种脑出血,渡过危险期后可能不留任何后遗症。
1.3脑干出血包括桥脑,延髓,中脑出血,是脑出血最危险一种,多半48小时很快出现昏迷,然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即使存活生存质量多半极差,出血量非常小,预后也极差。
1.4脑叶出血脑叶出血,即大脑皮层出血,顶叶稍多见,一般因为位置表浅,虽然症状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但是预后也是比较好。
1.5脑室出血。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有较大量的出血而言。
约70%至80%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细小动脉硬化。
发病原因入诱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和糖尿病是公认的中风四大危险因素(1)高血压:血压越高,发生中风的机会越大。
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机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
(2)血脂增高是第二个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所以,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在65岁以上发生脑梗塞的特别多。
(3)糖尿病: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
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
(4)心脏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
当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
脑出血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很多,与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
年龄越大越危险,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
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
脑血管病分类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
虽然这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一般较脑血栓、脑梗塞严重。
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
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
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
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
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
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脑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的附壁血栓,主动脉、颈动脉等的血栓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骨折时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引起血栓塞时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
该病发病急,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但很少有昏迷出现。
治疗脑出血常用止血剂疗法。
对脑出血病人应尽可能避免搬动,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
目前采用手术治疗脑出血有一定效果。
对脑血栓及脑梗塞采用扩血管治疗。
应用外血管药物可改变局部缺血及促进症状迅速缓解,愈后较好。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有脉搏洪大而缓慢、呼吸深而慢、面部潮红、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多数伴有中枢性高热。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内科护理主管护师: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题库(题库版)1、单选女性,46岁,20年前分娩时曾有过1次癫痫发作史,之后每年仅发作1~2次,因此未坚持规律服药。
今日下班回家途中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心率增快,(江南博哥)血压升高,瞳孔散大。
持续20秒后,肌肉开始出现强直和松弛交替。
对患者病情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肌电图检查B.病史C.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D.体格检查E.脑部X线检查正确答案:B2、单选男性65岁,退休,既往体健。
近1年来,经常出现头晕、单肢无力并有麻木感,一般持续10~20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未予重视。
今日午睡醒来突然发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说话,但神志清楚。
家人迅速将其送至医院。
进一步行MRI检查后发现: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有梗死灶存在。
结合病史,考虑患者目前的诊断为()A.脑出血B.脑血栓形成C.脑栓塞D.分水岭梗死E.腔隙性梗死正确答案:B3、单选癫痫患者可参加的工作或活动是()A.驾驶B.游泳C.打太极拳D.高空作业E.登高正确答案:C4、单选女性,32岁,1周前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性四肢无力3天,呛咳1天。
体检:神清,双侧提腭差,咽反射消失,颈软,四肢肌张力低,四肢Ⅰ-Ⅰ,腱反射(-);双侧肘、膝以下针刺觉减退,跖反射无反应,克氏征阳性。
下列哪项辅助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A.头颅CTB.血CPK、LDHC.腰穿脑脊液检查D.新斯的明试验E.心电图和血钾正确答案:C5、单选CT对于哪种疾病的诊断最有意义()A.帕金森病B.重症肌无力C.癫痫D.脑出血E.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正确答案:D6、单选面具脸常见于以下哪种疾病的患者()A.重症肌无力B.癫痫C.帕金森病D.脑出血E.脑梗死正确答案:C7、单选不同部位的脑出血,其临床表现也不同,最为多见的出血部位是()A.脑室出血B.脑叶出血C.脑桥出血D.小脑出血E.基底节出血正确答案:E8、单选?老年女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史30年,高血压史15年,房颤10年,吸烟40年,10支/天。
脑出血[概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是一种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临床表现]1.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2.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急性起病,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3.发病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及意识障碍。
4.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点⑴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主要表现为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以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系统,出现血性脑脊液。
1)壳核出血:出现三偏体征,可出现双眼凝视病灶侧,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上下肢瘫痪较均等,身感觉障碍突出,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
⑵脑叶出血1)额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对侧偏瘫及精神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运动性失语。
2)顶叶出血: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象限盲,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混合性失语。
3)颞叶出血: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为主的瘫痪,象限盲,颞叶癫痫,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
4)枕叶出血:对侧同向性偏盲,多无肢体瘫痪。
⑶桥脑出血:大量出血患者于数秒至数分钟内陷入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发作和呼吸障碍,通常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表现为交叉性瘫痪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可无意识障碍。
⑷小脑出血:突发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无肢体瘫痪。
⑸原发性脑室出血:小量出血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体征,可完全康复,预后好。
大量出血起病急剧,迅速陷入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等。
5.首选CT检查,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是否中线移位、有无破入脑室,以便决定治疗方针。
脑出血护理常规一、定义脑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其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 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20%。
二、症状、体征(一)临床特点:1、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在 50 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见,春冬季发病率较高。
2、多无前驱症状,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3、起病较急,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4、有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5、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二)不同部位出血临床表现 1、基底节出血最常见,占 50% 60%,豆纹动脉尤其外侧支破裂所致。
表现为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
出血量大者可有意识障碍,可引起脑疝甚至死亡,2、丘脑出血约占 20%,丘脑穿通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常有三偏征,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感觉更明显,优势侧出血可出现丘脑性失语,丘脑性痴呆。
3、脑干出血占 10%,脑桥出血多见,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或偏痛,四肢疼痛等,大量出血(血肿>S5L)累及双侧被盖和基成部,病人立即昏速,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呕吐咖啡样胃容物、中枢性高热(持续 39 度以上、躯干热而四肢不热)。
中枢性呼吸障碍、四肢瘫疾,多于 48 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
4、小脑出血小脑上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发病突然眩晕,共济失调、可伴频繁呕吐和枕部头痛。
小量出血表现为眼球震颤、病变侧共济失调、站立和步态不稳。
大量出血发病 12-24 小时内出现颅内压迅速升高,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呼吸节律不规整,枕骨大孔疝形成而死亡。
5、脑室出血约占 3%-5%,小量脑室出血,常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大量脑室出血迅速出现昏迷,频繁呕吐、双侧瞳孔如针尖样,四肢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预后差,多迅速死亡。
6.脑叶出血约占 5%-10%,以顶叶最为常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肢体瘫疾较轻,昏迷较少见。
脑出血的症状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蓝十字脑科(/)权威专家介绍,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发病原因顾名思义,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此类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
在顾及其他所有诱因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强调一点的就是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在高血压病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可以诱发血压短期增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可以诱发血压突然增高的因素很多,在此简单举例说明:(1)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如春夏、秋冬交界的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
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对人体有较为严重的健康影响是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1)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
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丘脑出血: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
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
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
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
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
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
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5)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6)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
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
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
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
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