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年-2025年)
- 格式:pdf
- 大小:564.92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1月第38卷第1期一发病情况江苏省泰兴市某养鸡场饲养10000余只海兰褐蛋鸡,150日龄时发现鸡群中有3%鸡出现鸡冠发白、精神不振、个别鸡爪、翅流血不止、部分鸡腹部隆起。
鸡群日死亡率0.2%,产蛋量上升缓慢,将患病鸡隔离饲养,用抗病毒药物、提高免疫力药物治疗无效果。
二临床症状患病鸡群大部分没有典型症状,发病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鸡冠苍白或发绀,随着病程延长,病鸡消瘦,部分鸡排黄绿色粪便。
有的鸡翅膀毛囊出血,部分鸡在爪、翅等无毛的地方有血管瘤,破后出血,血流不止,最后衰竭死亡。
部分鸡只腹部膨大。
三剖检变化对病死鸡剖检,发现肝脏肿大最明显,为正常肝脏的数倍,几乎占满了整个腹腔,灰白色细小的肿瘤布满肝脏;脾脏肿大,紫红色的切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质地变硬,被膜下和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结节;法氏囊内皱褶肿大坚实,有凹凸不平的白色肿瘤;心脏衰竭,心肌颜色偏淡;肠管浆膜及胰腺表面有灰白色小结节;骨髓颜色明显变淡,呈灰白色,结构较致密。
四实验室诊断选取患病鸡只腋下羽髓丰满的羽,剪下羽根5cm ,进行常规琼扩实验,结果显示为AIV 阳性。
为避免内源性AIV 干扰,患病鸡只翅下静脉采血,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病为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禽白血病。
五预防此病尚没有有效疫苗进行防控,也没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和减少种鸡群感染率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综合预防措施:一是应从无外源性AIV 感染的育种公司购入苗鸡;二是应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购买疫苗时,特别是弱毒疫苗,要求疫苗厂家提供无外源性AIV 的相关检测报告;三是避免不同来源的苗鸡交叉饲养,一个鸡场在同一时期尽可能饲养同一批来源的种鸡;四是加强鸡舍的消毒卫生。
蛋鸡禽白血病的诊治张德(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兴225462)禽白血病能够引起蛋鸡生长缓慢、体重降低、产蛋量下降、受精率低和死亡率增高,同时还可引起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下降和免疫抑制,提高交叉感染的概率,给蛋鸡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农业行业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 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1.1 标准制定背景家禽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水平下对家禽目标性状进行度量的过程。
性状度量是获取测定对象某一时间段、某一性状的外在表型值,而表型值则是环境与遗传互作的结果,是透过表相评估家禽可遗传能力的客观依据。
因此,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禽育种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测定、评估、选种的流程开展育种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遗传改良效果。
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和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中都把性能测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保证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准确性、规范性和可重复性。
家禽生产性能测定结果的判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首先一些家禽质量与数量性状的划定和度量非常复杂;其次不同禽类生理习性差异也较大,如鹅是季节性繁殖的,鸡鸭一般都能全年产蛋,再者即使同种禽类生产性能差异也较大,如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羽肉鸡,42天可达2.8 kg以上,而达到相同重量的黄羽肉鸡优质型则要饲养到100天以上。
因此要有一套统一的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才能保证测定数据的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现有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的制定为我国家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家禽资源保护与评估、新品种培育、生产性能测定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
然而标准制定已经有12年的时间,如今家禽品种培育技术较12年前已有较大进步,各种测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原标准主要技术内容需要做较大修改才能适应当前家禽遗传资源保护、遗传育种、生产、质量监测和推广的需要。
现有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够全面,如原标准中只涉及到鸡、鸭、鹅等禽种,对于近几年发展迅猛的肉鸽、鹌鹑等特禽未列入其中; 2、不够科学,如标准中快大型肉鸡、蛋鸭的育雏育成阶段的划分与实际生产中出入较大,黄羽肉鸡分为快速型、中速型和优质型,按照统一的阶段划分显然不符合生产实际;蛋重的概念部分,应规定某一统计期内平均蛋重及总产蛋重量等。
农业行业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 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1.1 标准制定背景家禽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水平下对家禽目标性状进行度量的过程。
性状度量是获取测定对象某一时间段、某一性状的外在表型值,而表型值则是环境与遗传互作的结果,是透过表相评估家禽可遗传能力的客观依据。
因此,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禽育种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测定、评估、选种的流程开展育种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遗传改良效果。
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和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中都把性能测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保证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准确性、规范性和可重复性。
家禽生产性能测定结果的判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首先一些家禽质量与数量性状的划定和度量非常复杂;其次不同禽类生理习性差异也较大,如鹅是季节性繁殖的,鸡鸭一般都能全年产蛋,再者即使同种禽类生产性能差异也较大,如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羽肉鸡,42天可达2.8 kg以上,而达到相同重量的黄羽肉鸡优质型则要饲养到100天以上。
因此要有一套统一的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才能保证测定数据的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现有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的制定为我国家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家禽资源保护与评估、新品种培育、生产性能测定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
然而标准制定已经有12年的时间,如今家禽品种培育技术较12年前已有较大进步,各种测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原标准主要技术内容需要做较大修改才能适应当前家禽遗传资源保护、遗传育种、生产、质量监测和推广的需要。
现有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够全面,如原标准中只涉及到鸡、鸭、鹅等禽种,对于近几年发展迅猛的肉鸽、鹌鹑等特禽未列入其中; 2、不够科学,如标准中快大型肉鸡、蛋鸭的育雏育成阶段的划分与实际生产中出入较大,黄羽肉鸡分为快速型、中速型和优质型,按照统一的阶段划分显然不符合生产实际;蛋重的概念部分,应规定某一统计期内平均蛋重及总产蛋重量等。
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畜牧业和禽类养殖业生产效益的计划。
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动物,可以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从而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畜禽产品。
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物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环境,选择适合的畜禽物种进行改良。
常见的畜禽物种包括猪、牛、羊、鸡、鸭等。
2. 选种与繁殖: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个体作为种源,如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繁殖力强等。
通过人工授精、配种等技术手段,进行优质种畜禽的繁殖,逐渐建立起高质量的种群。
3. 遗传评估与选择:通过遗传评估指标,如体重、繁殖力、肉质指标等,对种群进行评估和选择。
在遗传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出表现最优的个体或家系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4. 基因组学应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基因检测和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动物的遗传背景和遗传潜力。
基因组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畜禽遗传改良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繁殖管理与监测:在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中,合理的繁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环境调控等,以确保畜禽群体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改良的畜禽品种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养殖业的竞争力。
其次,改良的品种通常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此外,畜禽遗传改良还有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然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畜禽遗传改良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努力。
其次,遗传改良可能会导致基因多样性的降低,增加动物对特定病原体的敏感性。
因此,在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中,保留和合理利用遗传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发展策略,可以提高畜禽产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通过科学的选种、遗传评估和繁殖管理,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畜禽品种,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11.09•【文号】农办牧〔2016〕43号•【施行日期】2016.11.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农办牧〔2016〕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医兽局: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办公厅2016年11月9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畜牧法》,制定本规划。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已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
近年来,按照“依法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表1 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统计表畜种地方品种(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个)省级保护品种(个)其他品种(个)猪90423216牛94214726羊101275222家禽175499729其他85203233合计545159260126保护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
充实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队伍,山西等14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为深入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种和遗传物质保存互为补充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策划|采编部执行|王旭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推进畜禽种业发展,200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实施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有力推进了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百姓“菜篮子”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据介绍,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范围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重点聚焦全面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全面强化育种体系和全面强化企业主体等主要任务,力争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将全文刊登全国生猪、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为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顺利实施,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种业根基提供支撑。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畜牧业)(漫画│青菜)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生猪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1.发展基础。
近10年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
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
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900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700万条。
092中共中央办公厅: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意见》指出,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要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脱贫村作为重点,加大选派力度。
各地要选择一批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按照常态化、长效化整顿建设要求继续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
《意见》强调,要严格人选把关,并从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4月28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肉羊等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满足人民群众对“有肉吃、吃好肉、吃得多样”的需求。
办事服务四个方面明确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在“加强管理考核”方面指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任期一般不少于2年,到期轮换、压茬交接。
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将其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落地见效;强化保障支持,加强关心关爱;以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选派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通过驻村工作考察识别干部,对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优先重用,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进行批评教育,对不胜任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时调整处理,树立鲜明导向。
农业部《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山西饲料》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3月31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的通知。
通知对我国肉鸡遗传改良的现有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任务指标。
【总页数】2页(P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J], 农业部办公厅
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的通知 [J],
3.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J], 农业部网站
4.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年) [J],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
5.农业部:《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启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编制背景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二是产业有迫切需要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稳定的优质畜禽种源供给需求愈加迫切。
人民群众对“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
从我国畜禽种源保障看,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个别种源还主要从国外进口。
要不断满足新需求,就必须在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安排,尽快补齐短板弱项。
三是国际有成功经验制定实施中长期的畜禽育种战略规划,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如丹麦政府主导组织实施国家生猪育种计划已长达百年之久。
美国通过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50年时间将产奶量提高了近2倍。
75%经过12年的努力,我国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种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主要内容瞄准一个主攻方向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覆盖三大发展领域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马、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聚焦四个全面强化全面强化自主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提高遗传评估支撑服务能力;全面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提高核心种源培育能力;全面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