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初步设计咨询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21
交通部办公厅关于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10.21•【文号】厅公路字[2003]439号•【施行日期】2003.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路正文交通部办公厅关于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厅公路字[2003]439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为了贯彻落实2003年交通厅局长会议精神,适应加快公路建设发展需要,本着改革、开拓、创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设计文件审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审批质量,经研究,现对加强和改进设计审查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严格规范设计文件审查工作(一)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后,按项目管理权限,报交通主管部门审批。
凡上报交通部审查的设计文件必须符合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设计文件图表示例》及相关规定要求。
(二)凡上报交通部审查初步设计文件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预审。
预审意见和设计单位根据预审意见修改完善的设计文件应一并报部。
(三)上报交通部审查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完整齐全,主要包括“公路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两套)、“初步设计概算甲组文件”(两套)、“初步设计概算乙组文件”(一套)、“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初步设计文件”(两套)、“沿线设施及场站房屋建筑初步设计文件”(两套)、“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两套)、地震危险性分析报告、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意见 (两套)。
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还应提供“特殊场地的遥感地质报告、物探报告、河工模型试验报告及其他专题勘察研究报告”(两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两套)等相关资料。
目录1 ........................................................................................................................................................ 概述11.1技术标准 (2)1.2咨询内容 (3)1.3咨询过程 (3)2总体设计及路线 (4)2.1主要意见及建议 (4)2.2各测段具体意见 (5)3路基、路面 (28)3.1总体评价 (28)3.2主要意见及建议 (28)3.3分项具体意见 (29)4桥梁、涵洞 (44)4.1总体评价 (44)4.2主要意见及建议 (45)4.3各测段具体意见 (47)5隧道工程 (104)5.1总体评价 (104)5.2主要意见及建议 (105)5.3分项具体意见 (106)6路线交叉 (115)6.1主要意见及建议 (116)6.2互通式立体交叉路线 (116)6.3互通式立交叉桥梁、涵洞 (128)6.4分离式立交、通道和天桥 (149)7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57)7.1总体评价 (157)7.2分项具体意见 (157)8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166)8.1总体评价 (166)8.2各测段具体意见 (166)8.3问题与建议 (168)9工程地质勘察 (169)9.1总体评价 (169)9.2主要意见及建议 (170)9.3各测段具体意见 (171)10设计概算 (190)10.1咨询依据 (190)10.2总体评价 (190)10.3主要意见及建议 (190)10.4各测段具体意见 (191)1概述XX至XX高速公路是中部崛起区域高速公路网和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重要的地方加密高速公路。
本项目与德兴至南昌、南昌至XX高速公路共同形成了横贯江西的又一条便捷快速通道,它的建设对于缓解沪昆高速公路运输压力,促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络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被纳入交通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12月)。
初步设计文件过程技术咨询报告组成、内容及咨询要点一、过程技术咨询报告组成1.过程技术咨询报告名称X X X X工程初步设计过程技术咨询报告2.过程技术咨询报告基本组成过程技术咨询报告由封面、扉页(签字盖章)、单位负责人、过程技术咨询人员名单、目录、过程技术咨询意见组成。
其中:(1)扉页反映项目名称、报告完成时间,由过程技术咨询单位负责人(或项目分管领导)、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盖单位公章。
过程技术咨询人员名单中应注明过程技术咨询人员的职务、职称、承担的工作,并由本人签名确认。
特邀专家应注明单位。
(2)过程技术咨询单位资质证书。
(3)过程技术咨询意见按以下内容编制。
二、过程技术咨询报告内容及咨询要点1.概述1 .1过程技术咨询依据(1)主要依据为基本建设程序。
初步设计过程技术咨询以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为依据。
(2)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等。
(3)初步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
1 .2项目基本情况(1)介绍项目地理位置、功能、地位、实施的重要性。
(2)工可批复的工程总体规模(路线里程)、技术标准、总投资及工期等。
(3)描述初步设计的总体情况,包括工程特点、主要方案、主要工程规模(里程、桥梁长度/座数,隧道长度/座数,桥隧比例,互通立交座数,总造价,平均每公里造价)、设计标段划分及设计单位等情况。
概述中应附主要工程概况一览表。
1 .3总体评价结合符合性核查、中间过程技术咨询意见和现场调研情况提出总体评价意见。
(1)对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深度,相关资料的收集等情况进行评价。
(2)对工可批复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3)针对项目特点,对设计重点及难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4)对总体设计、技术标准、各专业工程设计方案及工程规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2.主要过程技术咨询意见过程技术咨询单位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和各专业具体过程技术咨询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主要过程技术咨询意见,内容如下:2 .1 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2.1.1建设规模(1)路线起终点,路线长度。
浙江省公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加强公路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与管理,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交通部《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和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参考《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审查要点。
第2条本审查要点适用于省内新建和改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文件的咨询审查,其他公路工程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3条初步设计审查分为政策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政策性审查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审查要点主要涉及技术性审查部分。
第4条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是否符合“工可”批复要求;2、设计文件深度及内容是否符合编制办法规定;3、设计文件是否执行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规定;4、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安全的原则,并正确处理好安全与耐久、环保、经济、实用、美观、节约资源等的关系;5、工程勘察报告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深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6、是否损害公众利益;7、交通主管部门要求审查的其他内容。
第5条提交设计审查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政府有关部门对上一个基本建设环节的批准文件及附件;2、审查合格的工程勘察报告;3、全套设计文件(含必要的计算资料);4、审查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6条审查要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结合项目的实际提出明确的结论。
优化建议要提出明确的方案和量化指标,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有利于设计优化完善。
第7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咨询报告及专家审查意见按设计文件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项目概况、总体评价、总说明书、总体设计、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涵洞、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其他工程、筑路材料、施工方案、设计概算及基础资料等。
其他等级公路项目参照编写。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关于G345线玛曲至青海久治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公布日期】2016.02.14•【字号】甘交规划〔2016〕45号•【施行日期】2016.0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路正文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关于G345线玛曲至青海久治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省公路管理局:你局《关于G345线玛曲至青海久治公路初步设计及概算的请示》(甘公规划〔2016〕19号)收悉。
根据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G345线玛曲至青海久治段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甘发改交运〔2015〕1304号)和咨询审查报告,现批复如下:一、路线及规模G345线玛曲至青海久治公路位于玛曲县境内,路线起点位于玛曲县城以北接尕(海)玛(曲)公路,途径诺儿隆尼哈山、阿万仓、酿玛贡巴,终点位于久治黄河大桥(甘青交界),路线全长72.749公里。
二、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标准原则同意设计单位推荐的建设标准。
本项目K0+000-K8+600段(扣除断链后长8.971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路基宽12米;K31+600-K64+600段(扣除断链后长33.644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路基宽10米;K25+200-K31+600段(扣除断链后长6.631公里)、K64+600-K71+503段(长6.903公里)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速30公里/小时,路基宽7.5米;全线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
路面结构: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为:4厘米AC-13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厘米AC-20型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厘米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20厘米天然砂砾垫层。
全线设置完善的防护、排水及交通安全设施,其他技术指标应满足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之规定。
XX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报告XXX 公路勘察设计院二O—一年十一月参加咨询人员名单1 概述 (1)1.1 咨询依据.................................................................. 仁1.2 咨询内容.................................................................. 仁1.3 咨询过程.................................................................. 仁1.4 建设规模.................................................................. 仁1.5 技术标准.................................................................2..2总体评价及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3)2.1 总体评价..................................................................3.2.2 对工可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3.3 总说明书、总体设计 (4)3.1 总说明书.................................................................4..3.2 总体设计.................................................................4..4路线 (1)4.1 概况及评价.............................................................. 1..4.2 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走向............................................. 1.4.3 路线方案................................................................. 1..4.4 平、纵面设计.............................................................. 2.5路基、路面及排水 (3)5.1 路基横断面................................................................ 3.5.2 不良地质与特殊路基........................................................ 3.5.3 土石方与取土、弃土....................................................... 4.5.4 路基防护................................................................ 4..5.5 路面工程................................................................. 4..5.6 路基、路面排水........................................................... 5.5.7 筑路材料................................................................. 5..6桥梁、涵洞 (6)6.1 共性问题 ................................................................. 6..6.2 具体意见 ................................................................. 6.. 7平面交叉 (9)8其他工程 (10)9设计概算 (11)10工程地质勘察 (12)1概述根据《XXX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修编)(2008-2020)», XXX域城镇体系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建构“一心、两翼、两轴、三片”的城镇空间布局,通过建立一个主增长极、两个次增长极,发挥县域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加强两条主轴联系,尤其是南北轴(省道XXX线)带动全县三块经济区。
X X 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报告XXX 公路勘察设计院二○一一年十一月参加咨询人员名单目录1概述 (1)1.1咨询依据 (1)1.2咨询内容 (1)1.3咨询过程 (1)1.4建设规模 (1)1.5技术标准 (2)2总体评价及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3)2.1总体评价 (3)2.2对工可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3)3总说明书、总体设计 (4)3.1总说明书 (4)3.2总体设计 (4)4路线 (1)4.1概况及评价 (1)4.2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走向 (1)4.3路线方案 (1)4.4平、纵面设计 (2)5路基、路面及排水 (3)5.1路基横断面 (3)5.2不良地质与特殊路基 (3)5.3土石方与取土、弃土 (4)5.4路基防护 (4)5.5路面工程 (4)5.6路基、路面排水 (5)5.7筑路材料 (5)6桥梁、涵洞 (6)6.1共性问题 (6)6.2具体意见 (6)7平面交叉 (9)8其他工程 (10)9设计概算 (11)10工程地质勘察 (12)1概述根据《XXX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修编)(2008-2020)》,XXX域城镇体系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建构“一心、两翼、两轴、三片”的城镇空间布局,通过建立一个主增长极、两个次增长极,发挥县域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加强两条主轴联系,尤其是南北轴(省道XXX线)带动全县三块经济区。
现有XXX公路穿越XXX城路段,已严重街道化,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交通的干扰较大,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
省道XXX公路工程的建设对于支撑XXX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减轻XXX城区的交通压力,提升XXX的整体形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咨询依据1) 省道XX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合同。
2) 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省道XX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
3)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4) 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等。
1概述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是《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规划的“651”骨架公路网第一横,是横贯我省中北部的一条东西向省际通道,是对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其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我省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推动西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是整个麻竹通道中的黄冈段,其建设对促进麻竹公路建设,加强东西经济交往,进一步完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布局,加强大别山区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咨询依据1)咨询合同。
2)初测初勘验收纪要。
3)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麻竹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初步设计》文件。
4) 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强制性条文”、“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等。
1.2咨询内容根据合同要求咨询内容包括总说明书、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与涵洞、路线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筑路材料、地质勘探等内容,分别从文件编制深度、方案的合理性、结构的安全性、特殊路基的稳定及技术指标掌握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1.3咨询过程本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后,根据委托书要求及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公司经常与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项目负责人联系、协商设计咨询相关事宜。
2009年5月日~日抵达项目所在地进行了初测外业资料收集咨询工作。
根据现场提供的资料,从外业资料收集、记录及路线方案、构造物布置、地勘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
向业主提交了《麻竹高速公路外业咨询检查报告》。
……1.4建设规模麻竹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起点位于麻城市宋埠镇以东,在周德村与麻武高速公路(K74+174.05处)相接,设宋埠东枢纽互通,于麻城市宋埠镇野鸡岗村跨越张贤大桥,进入红安县永佳河镇的张煜村,穿宋长线(省道304)设桃花互通,跨尾斗山干渠,倒水河后,在永佳河镇高益村布设红安服务区,然后在红安县城关镇曹门村处跨阳福线(省道109),设红安互通,于红安县上新集镇水口寺村再次跨越宋长线和滠水河后,终点止于红安县上新集镇北岗村。
X X 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报告XXX 公路勘察设计院二○一一年十一月参加咨询人员名单目录1概述 (1)1.1咨询依据 (1)1.2咨询内容 (1)1.3咨询过程 (1)1.4建设规模 (1)1.5技术标准 (2)2总体评价及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3)2.1总体评价 (3)2.2对工可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3)3总说明书、总体设计 (4)3.1总说明书 (4)3.2总体设计 (4)4路线 (1)4.1概况及评价 (1)4.2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走向 (1)4.3路线方案 (1)4.4平、纵面设计 (2)5路基、路面及排水 (3)5.1路基横断面 (3)5.2不良地质与特殊路基 (3)5.3土石方与取土、弃土 (4)5.4路基防护 (4)5.5路面工程 (4)5.6路基、路面排水 (5)5.7筑路材料 (5)6桥梁、涵洞 (6)6.1共性问题 (6)6.2具体意见 (6)7平面交叉 (9)8其他工程 (10)9设计概算 (11)10工程地质勘察 (12)1概述根据《XXX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修编)(2008-2020)》,XXX域城镇体系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建构“一心、两翼、两轴、三片”的城镇空间布局,通过建立一个主增长极、两个次增长极,发挥县域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加强两条主轴联系,尤其是南北轴(省道XXX线)带动全县三块经济区。
现有XXX公路穿越XXX城路段,已严重街道化,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交通的干扰较大,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
省道XXX公路工程的建设对于支撑XXX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减轻XXX城区的交通压力,提升XXX的整体形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咨询依据1) 省道XX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合同。
2) 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省道XXX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
3)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4) 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等。
1.2咨询内容根据合同要求咨询内容包括总说明书、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与涵洞、平面交叉、筑路材料、地质勘探等内容,分别从文件编制深度、方案的合理性、结构的安全性、特殊路基的稳定及技术指标掌握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本咨询报告仅针对提交的设计文本文件进行咨询审查。
1.3咨询过程本院接受业主委托后,根据委托书要求及项目的进展情况,我院咨询人员经常与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相关人员联系、协商设计咨询相关事宜。
2011年7月3日~23日抵达项目所在地进行了初测外业资料收集咨询工作。
根据现场提供的资料,从外业资料收集、记录及路线方案、构造物布置、地勘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
1.4建设规模省道XXX公路工程起点位于XXX城南,接武汉至XXX一级公路(原XXX公路),向东经家楼南、邓楼南只牛石山北,跨越倒河至大湾南,在祖气站东与省道长线交叉后,转而向北经郭受西与天然气管道武线交叉后至吴远林西,经林西至下家湾东,经何家湾西、家湾东至周家东,再向右拐至屋湾北接上省道XXX线。
路线全长约13.493km。
共设置大桥454.24m/2座,涵洞41道。
设平面交叉13处(与公路交叉)。
1.5技术标准本项目采用设计速度80km/h的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4.50m。
桥涵与路基同宽。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各项技术指标采用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的相关技术指标。
具体技术指标见下表。
主要技术指标表的技术标准符合工可批复意见,采用主要技术指标基本适宜。
2总体评价及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2.1总体评价1)在本项目初步设计中,设计单位较好地贯彻执行了本项目工可的批复精神,对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对路线、路基路面、桥梁、平面交叉等方案进行了较为合理的优化。
2)各项工程方案较为合理,主要技术指标满足部颁标准、规范规定;初步设计深度较合适,图表内容较齐全,基本符合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3)全线路线布设较好地结合了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平面线形较顺适、流畅,纵面设计较均衡、合理,平纵配合比较协调;全线桥涵构造物布置基本合理,墩、台等结构形式选型适当;主要技术指标基本满足部颁“技术标准”、“规范”规定。
全线地质调查勘探资料及结论基本满足初步设计要求。
4)初步设计路线平纵面设计基本合理。
建议下阶段结合沿线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对局部路段平纵面进行优化调整,以减少高填深挖和桥粱工程,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用地,节省工程投资。
5)建议初步设计的工程规模与工可进行对比。
6)本项目初步设计尚有一些差错、遗漏和不妥之处,建议设计单位根据本报告咨询意见进行核实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2.2对工可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主线采用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基本符合本项目工可批复精神。
2)路线、路基路面、桥梁等方案基本符合审查意见精神。
3总说明书、总体设计说明书内容基本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编写要求,工程设计方案论证较充分,但路基防护、路面结构方案深度尚显不够,建议进一步完善、补充。
3.1总说明书1) 本项目存在远期规划问题,应对近期、远期规划工程项目内容进行阐述,对于远期规划工程项目也应提供简要说明。
如:路基加宽拼接方式是一侧加宽还是两侧加宽、技术标准等相关内容。
2) 对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交待过于简单,应结合批复意见的内容有重点地加以说明。
3) 充实防护、排水工程所用土工合成材料规格、质量要求。
4)充实路基防护方案比较内容。
5)充实路面结构方案内容。
3.2总体设计1)关于公路平面总体设计说明应重点说明技术标准的掌握、指标的选用、平纵横配合、平面交叉布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返耕还田以及与路网、水利、沿线城镇、工矿等配合协调情况,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2) 关于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1) 应示出改路位置,以及弃土场位置和数量。
(2) 宜示出边坡加固型式(可用符号表示,亦可用文字表示)。
(3) 补充图例。
4路线4.1概况及评价本项目路线全长13.493km。
平纵线形布局合理,能较好地与沿线地形、地物相适应,技术标准掌握恰当,平纵配合较好,技术指标运用基本合理,采用的技术指标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路线设计规范,设计图表基本完备,设计文件基本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要求。
主线主要技术指标表4.2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走向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路线走向符合工可批复意见要求。
4.3路线方案设计单位结合工可审查、审批意见及外业勘察之后的多次专家审查,对路线方案进行了充分研究,路线较好地适应了沿线地形、地物的变化,与构造物、平面交叉及其它工程设施、地方规划、环境等总体配合较协调,平面线形顺适,技术标准掌握适当,采用的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工可批复及专家评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研究落实。
结合现场条件,对初步设计局部路段的平、纵线形作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1) 对起点处的平曲线半径进行了适当调整,以适应地形变化,减少挖方与边坡高度,避免了缓和曲线伸入河南境内。
2) 为减少占用农田和借方量,对K6+500~K8+000、K10+300~K12+900段进行深入研究,按照专家意见在方案设计线位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3) 本段为丘陵地形,按专家意见,将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8000m调整为≥10000m,全线调整5处,对工程量影响甚微,改善了行车条件。
4.4平、纵面设计全线共设平曲线43个,平均每公里设交点0.563个,路线增长系数1.058,最小平曲线半径1600m,直线最大长度1970m,平曲线长占路线长的75.622%。
纵面共设竖曲线96个,平均每公里变更1.258次,最大纵坡3.5%,最短坡长430,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10000m,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6900m,竖曲线长占路线长的53.752%。
以下意见供设计参考:(1) K22+000~K23+000总挖方87552m3,总填方219722m,该处纵坡坡长2135m (i=2.562%),建议研究增设一个坡点,以减少填方与占地,建议纵坡作如下调整。
(2) K25+000~K28+000段挖方276330m3,填方299763m3。
据每公里土石方量表中废方89043m3(其中土方8103m3),此废方用作挖淤、软基回填,再调入所差填方。
该段本身就欠方这种调离方式是否合理,一般调配首先满足本段需要,多余土石方调出或废方,如欠方则调入或借方,上述调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①产生重复运距。
②挖淤、软基回填一般处于施工前期,容易产生工期冲突。
③请核查每公里土石方调配是否平衡。
其它合同段亦存在类似现象。
5路基、路面及排水项目区位于X省东北部,大山南麓。
地貌为构造剥蚀小丘陵与河流、冲沟冲积平原相间。
地形起伏不平。
丘陵多为圆浑岗垅。
平原狭窄,多为带状冲沟。
相对高差不大,一般丘陵海拔高程70~110米,最高点126米。
平原低地一般高程60~70米,最低处位于K3+700~K5+600倒河地段,最低点高程40米。
通过查阅设计文件,认为路基设计内容较完备,文件主要内容编制符合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要求。
防护工程、取土设计、路基排水设计,筑路材料设计能较好地适应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貌、地质、气候特点,采用成熟有效的工程方案,体现了安全、合理、经济、环保原则。
5.1路基横断面路基标准横断面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路基宽为24.50m。
路基横断面尺寸为:0.75+2.5+2×3.75+0.5+2+0.5+2×3.75+2.5+0.5=24.5(m) 。
路拱横坡:路面2%,土路肩4%。
设计符合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1) 填方路基,护坡道宽度应依边坡高度分段确定为1m/2m,节约用地。
2) 挖方路基,碎落台宽度应依边坡高度、地质条件分段确定为1m/2m。
5.2不良地质与特殊路基1)设计针对填挖交界区及桥头过渡区采用土工格栅补强,方案适宜。
2)对浅层的软弱土层路段采用换填碎石土,方案可行。
3)进一步核实沿线特殊路基的发育情况,如软土、膨胀土等,对工程产生不良影响的,应采取有效的处治措施,确保施工与运营的安全。
4)深挖路堑最大边坡高度达到26m,建议对K0+350~K0+900、K3+300~K3+860段路线平纵进行适当调整,以减少此段落深挖高填。
5)全线深挖方较多,边坡坡度较高,应加强深挖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结合地质情况等,合理确定坡率与加固形式。
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加强深挖方路段的地质勘察工作,优化路线平纵面,降低边坡高度,注重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加固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