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8.79 KB
- 文档页数:10
逍遥津半日游散文通用1篇逍遥津半日游散文 1提起逍遥津,估计都不陌生,它是合肥开园最早,有着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公园,是合肥十景之一,也是合肥的一张精美的名片。
走在路上,只感春风拂面,阳光正好,穿着软底的布鞋走起路来更是轻松舒适。
公园离家也就十来站路的距离。
逍遥津站下车回走头十米就看到公园南大门了,古逍遥津几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
刚进园内,就被花坛里盛开的鲜花吸引,忍不住拍照留念,友直笑我花痴。
看过游园指南,我们所处的位置应该就是逍遥津的东园。
正对着南大门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大将张辽的青铜雕像,威风凛凛,一身正气。
雕像底座刻着威震逍遥津的字样。
许多人在此拍照留影。
相传东汉末年,曹营大将张辽率领七千士兵驻守逍遥津,大败孙权来袭的十万大军,以少胜多守住了合肥城。
从此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就留传于后世。
轻抚雕像,仿佛是看到了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听到了两军对峙的呐喊声、嘹亮的好角声。
宽阔的马路两边都是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水泥路面干净,整洁!东园主要是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儿童乐园!这是一个开放式、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游乐世界。
瞧!托马斯电动小火车正笛声长鸣,载着小朋友们欢快地跑着!旋转的电马、大象滑梯承载了一代合肥人童年美好的回忆,空中荡秋千、空中骑自行车、空中飞船也是惊险刺激,笑闹声此起彼伏!前面的大型海洋馆又是一个新奇的海底世界!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幸福摩天轮,不要说在高空转来转去,就是仰望一下都有眩晕的感觉。
少男少女们在摩天轮上大声尖叫,下来后抚着胸口后怕又兴奋的样子,让我不禁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
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春游。
因为舍不得花钱,只买了一张空中飞机的票。
两人一机,上了飞机才知道我有点恐高,不敢往下看,只会用手胡乱按着控制飞机上下的按键,等到下来时已是两脚发软,发誓从此再不__了。
几十年后的故地重游,不由得感慨万千!离开了儿童乐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逍遥桥上,逍遥桥又叫飞骑桥,是公园景点之一,飞骑桥三个字是繁体字,这里是相传孙权兵败,差点被俘虏的地方。
印象逍遥津500字作文印象逍遥津500字作文(通用17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象逍遥津500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印象逍遥津500字作文篇1逍遥津是坐落在我美丽的家乡安徽合肥的很有名的一个公园。
只要一到节假日,爸爸妈妈就会带我去那游玩。
逍遥津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刚来到逍遥津大门口,就听到许多人的尖叫声和欢呼声,还看到了许多的游玩设施。
逍遥津的大门上有一个巨大的牌匾,上面正是写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逍遥津”!进入大门内有一座威风凛凛的雕像,他就是三国历史上的名将—张辽。
他肃然的伫立在公园的正前方,手提大刀,身披铠甲,骑在一匹宝马上,好像是在守卫着“逍遥津”。
因为这里曾是三国的古战场,许多三国名将和士兵都在这里厮杀…公园两边都摆满了游玩设施,以此来吸引大家的兴趣,所以使大部分人都不想参观风景了。
走进公园的深处发现两旁长出了许多清脆欲滴的小树,给春天多添了几处生机。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一片由许多树木包围起来的大草地,上面的游人可真不少!有的坐着谈话,有的在草地上奔跑、嬉戏,还有的在吹泡泡、放风筝…其实,在这片草地上,就像是在一个“氧气林中!逍遥津里最著名的景点要算逍遥湖了,湖里的水清澈见底,还有许许多多的船只荡漾在湖面。
湖边还有几棵供人们乘凉的粗壮的垂柳。
湖中央有一个小岛,小岛上有张辽的墓碑,此外这里还有当时征战时打斗过的痕迹呢!终于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逍遥津,但是逍遥津那美丽的风景和充满乐趣的画面还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印象逍遥津500字作文篇2今天是星期五,刚刚准备去参加绘画比赛的我,接到了一个手机短信说:“这次比赛因安全原因而被迫取消……丁老师。
”我的心里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天呐!我的努力白费了吗?这时,我又接到一个电话,是大姨父打来的,说是要带我去逍遥津玩儿,于是我答应了。
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读后感
先说说张辽这人吧。
以前对他印象就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可这一场仗打下来,那简直就是猛人中的猛人。
他就像是一颗突然爆发的小宇宙,在逍遥津这块地方,把孙权的大军搅了个天翻地覆。
孙权呢,带着一大帮子人,想着能轻松拿下合肥这块地儿。
他肯定觉得自己是胜券在握的呀,毕竟人多势众嘛。
可他万万没想到,会碰上张辽这个硬茬子。
张辽可不是那种会被对方人数吓倒的主儿。
他就像是一只闯进羊群的猛虎,带着八百死士,直接就冲向孙权的大军。
这就好比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闯进了一群巨人的包围圈里,还特别勇猛,一点都不带怕的。
这八百人在他的带领下,就像八百个小旋风,横冲直撞,把孙权的军队阵脚全给打乱了。
这一战里,张辽那是浑身都散发着一种霸气。
他左冲右突,在敌军里杀进杀出,感觉就像是在自己家后院溜达一样自在。
而且他特别聪明,知道怎么利用敌人的慌乱来制造更大的混乱。
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人群里专门挑那些重要的目标打,把孙权的那些将领打得晕头转向的。
这时候的张辽,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个战神啊。
从这一段故事里,我还感觉到了一种勇气的力量。
张辽的八百人对比孙权的大军,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
可是他们却靠着一股无畏的勇气,创造了奇迹。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遇到看起来很强大的困难,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横在我们面前。
但如果我们能像张辽一样,鼓起勇气,勇往直前,说不定也能把这座大山给撼动呢。
游逍遥津公园
听闻合肥逍遥津不仅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现在还是“合肥十大景点”之一呢!在这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终于带我来到了我心心念念的“逍遥津公园”。
刚到逍遥津的大门口,便看到“古逍遥津”四个大字闪闪发光,游客们正陆陆续续地入园。
夏天的作文吧早晨,也是非常炎热的,但这并不能阻挡游客们游览古逍遥津的热情,我们紧跟人群进入了园内。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雕像,细细端详,原来这雕像正是三国历史上的名将之一——张辽。
他肃然地伫立在公园的正前方,手握大刀,身披铠甲,骑在一匹高大的宝马上,好像在守卫着身后的战场——“逍遥津”。
突然一阵巨大的欢呼声、尖叫声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径直朝着声音方向走去,原来是游乐场呀,难怪!小朋友们有的在开碰碰车,随着砰砰的相撞声,笑声、欢呼声不断;有的在坐旋转木马,时上时下,一脸陶醉;有的在玩滑滑梯,有个小弟弟好像玩得不过瘾,一连上下好几回也不愿意停下来;尖叫声最多的是海盗船,随着那船的每一次摆动,都会飞出一串串尖叫。
我们转弯向前,便来到了飞骑桥,据说这桥是当年孙权纵马脱离险境之地,还留下了“退后著鞭驰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句。
桥边的垂柳翠绿欲滴,像少女飘逸的长发,美丽极了!桥下湖水荡漾,清澈见底,湖面上荷叶碧绿,荷花白的高洁,粉的淡雅,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呀!荷叶下还能看见几条色彩斑斓的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好像在和垂柳玩捉迷藏呢。
又经过一段林荫小道,穿过古色古香的凉亭,便来到了东吴战船,哇,这船可真大呀!我们随着人群拾级而上,当我站在战船顶部环顾四周时,我感觉自己似乎也参加了那场战争,心里不由得一阵激动。
逍遥津公园不仅景色优美,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果真名不虚传!。
张辽威震逍遥津游京读后感
读完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啊!就感觉张辽像个超级英雄突然降临在战场上。
先说这逍遥津之战,张辽那可真是艺高人胆大。
人家带着八百勇士就敢直接冲向孙权的十万大军,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把小剑冲进了一群巨人里,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可张辽就这么干了,而且还打得特别漂亮。
这一冲啊,直接把孙权的大军给冲懵了,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扔进了一颗大石头,泛起的涟漪那可都是惊涛骇浪。
你想啊,孙权那可是带着好多好多兵呢,心里可能还想着自己人多势众,这战肯定稳赢。
结果张辽横空出世,把他们的计划全打乱了。
这张辽在战场上就像开了挂一样,左冲右突,杀敌无数。
他的士兵们肯定也被他的勇气感染,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似的。
而且张辽这一战可不光是打赢了一场战斗这么简单。
这威震逍遥津啊,直接把他的威名传得老远老远。
孙权那边的人估计听到张辽的名字腿都打哆嗦。
这就好比在游戏里,一个玩家突然打出了一场超神的战斗,全服的人都知道他的厉害了。
再说说这游京呢,虽然我不太清楚这和张辽威震逍遥津具体在游京里是怎么个关联法,但我想啊,这大概是能让人感受到当时那场战争的热血和激情吧。
也许走在那些古老的街道上,就能想象出张辽带着士兵驰骋的样子,马蹄扬起的尘土好像就在眼前,喊杀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
从张辽身上,我就学到了一个道理,不管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有机会创造奇迹。
他的这种精神要是放在咱们现在的生活里,那就是遇到困难别退缩,哪怕对手看起来超级强大,咱也能像张辽一样冲上去试试,说不定就能打出一片新天地呢。
这故事啊,就像一瓶烈酒,喝下去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逍遥津前感悟逍遥散文随笔逍遥津前感悟逍遥散文随笔到合肥的人,很多都会特别拐到老城区东北角看一看逍遥津公园,领悟一番“逍遥”的滋味。
逍遥津公园是一座约20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园内环境优雅,树木葱郁,曲道幽长迂回,不对称式园林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公园呈扇形,全园由水系自然地分为东西两园。
东园水域丰富,草坪宽广,主要是青少年活动区、文化活动区和动物展区。
西园绿荫覆地,亭廊曲回,疏影横斜,曲径通幽,给人以步移景异,闹中取静之感。
公园外,有一座西津桥,又有逍遥桥,是合肥对外交通要道。
我们一行从公园南大门入园,这是一座高近10米、三开间、牌楼式的仿古大门,大门上方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据记载为清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手书。
入园就能看到一尊高约5米身着铠甲、持枪跃马、神武异常的青铜塑像,我知道那是三国时期大将张辽。
走近塑像只见底座上书有“威震逍遥津”五个大字,塑像周围绿树环绕,游人不多,很是安静。
台头仰视,塑像目光如剑、凝视远方、表情严峻,似乎眼前正在发生一场激烈的厮杀,我仿佛隐隐听到古战场上兵器交接声、马蹄声和双方士兵的呐喊声。
一尊铜像,把我们带入古时魏国、蜀国、吴国三分天下的时期,让我们领略弥漫硝烟的古战场。
逍遥津地处合肥市近郊,是肥水河上的古渡口,自古有“江南唇齿”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名字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而闻名于世。
曹魏与孙吴为争夺合肥,鏖战32载,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斗就在古逍遥津畔。
公元220-265年,曹操赤壁惨败,留大将张辽镇守合肥,东吴孙权兵临城下,因张辽智勇双全,大小10余战,吴军都没能取胜。
后吴援军抵达,孙权督师与张辽会战于逍遥津。
吴军轻敌,被勇冠三军的张辽打得大败,吴军丧将辱师,又急于报仇,谋划偷袭。
哪知张辽虽大宴庆功,却命令: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要比平时更加警惕。
后将孙权的'偷袭粉碎,取得大胜。
《三国演义》中对“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读后感先说说张辽这人,以前觉得他在曹操手底下就是众多将领中的一个,可这一战,那真是让他的形象在我心里高大了好几倍。
他就像一个孤胆英雄,接到曹操的命令后,一点都不含糊。
曹操不在身边,他就自己挑起大梁,面对东吴那一大帮子人,他眼睛都没眨一下。
再看看东吴这边,孙权带着一堆兵将,本以为能轻松拿下合肥这块地儿。
他们估计想着曹操大军不在,这就是块到嘴的肥肉。
哪知道碰上了张辽这个硬茬子。
张辽打仗那叫一个猛,他可不是只知道硬冲。
他先是精心挑选了八百死士,这八百人就像是八百个小老虎。
天刚蒙蒙亮,就直接冲向孙权的大军。
孙权那边估计还没睡醒呢,一下子就被打懵了。
张辽就像一把锋利的锥子,直直地扎进了东吴的阵营,而且他目标明确,直冲着孙权就去了。
孙权当时肯定心里直发毛,想着这谁啊,这么猛。
这一战张辽打得那叫一个气势如虹。
他在敌营里左冲右突,杀了个几进几出。
他手下的八百人也个个奋勇当先,那场面就像一群狼冲进了羊群。
东吴的士兵虽然多,但是被张辽这股不要命的劲儿给吓住了。
后来呢,在逍遥津这个地方,双方又展开了大战。
张辽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每一步都算得很准。
他利用地形,把东吴的军队耍得团团转。
孙权的军队人数上的优势完全没发挥出来,反而被张辽牵着鼻子走。
从这一战里,我还看到了勇气和决心的力量。
张辽的军队人数比东吴少那么多,要是换了一般人,估计早就吓破胆了,要么坚守不出,要么就投降了。
可张辽偏不,他就是要主动出击,以少胜多。
他的这种勇气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他手下士兵的斗志。
他的士兵们一看老大这么猛,那也都嗷嗷叫着往前冲。
这也让我想到在生活里,我们也会碰到很多看起来很强大的对手。
有时候就像张辽面对东吴的大军一样,觉得自己势单力薄。
但是只要我们有张辽那样的勇气,不害怕,精心准备,主动出击,说不定也能创造奇迹呢。
而且张辽还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将领,不只是会指挥,自己还得能冲在前面。
就像在一个团队里,领导要是光会指挥别人干活,自己却躲在后面,那肯定不行。
逍遥津的景色作文500字逍遥津的景色作文500字合肥——安徽省省会,也是我的家乡。
要说到合肥特色,大家一定知道不少:包公祠、四大名点、小龙虾……而我今天要介绍的,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它就是逍遥津。
有这样一句话:没去过逍遥津的,都不算是合肥出生的孩子。
是什么让逍遥津脱颖而出,成为合肥的地方特色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来到逍遥津大门口,呵,人真多,但老远就能看见那高大的南大门。
它高约10米,是个三开间的牌楼式仿古大门。
大门上方的正中央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鎏金的四个大字:古逍遥津。
不用说,还真气派!进入逍遥津,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就看见一座青铜张辽像,只见他手握长枪,驾着骏马,一副胜利的神情。
它高达五米,底座上还写着:威震逍遥津。
说到这张辽像,他还是有来头的。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67回中就有记载:东吴孙权趁曹操不备想占领合肥,便带领10万精兵攻来。
张辽见大队人马攻来,便毫不畏惧地与其对抗。
魏国的将士们都被张辽的精神感染了,也加入了战斗。
果然,魏国将士们众志成城,打败了吴军。
从此,“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便一直流传下来,而逍遥津也因此出了名,这就成了今天的逍遥津公园。
公园占地31。
3公顷,水面面积11。
2公顷,由水系分成东西两园。
东园水面大,草坪如毡,有儿童乐园、草坪广场等,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
西园曲径通幽、河道交织,东南角还有一个椭圆形的半岛,岛上还有由水榭、方亭、游廊和太湖石假山组成的逍遥水榭,是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逍遥津公园风景如画,历史悠久,真不愧是我们合肥的地方特色!。
读书笔记读曹建国《从神仙之思到忠臣之怨——汉代咏屈赋中的屈原形象》有感摘要,屈赋本身的神仙思想和汉代求长生的社会风气,导致汉代士人咏屈赋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家语。
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逐渐确立,汉人对屈原的认识经历了由神仙到贤臣的转变过程,与此同时,屈原之死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屈原的形象的转变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态,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及学术背景。
第一次看到这一标题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因为从小学第一次接触到屈原开始一直到我看这篇论文之前,在我的观念里,甚至可以说在大部分国人的观念里,屈原就是一个忠臣,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热爱故土和自己的国家,最终因为难以承受国土的沦亡而投河自尽,这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形象,所以神仙之思的说法让我着实好奇。
在论文中,作者以汉人咏屈赋中大量的神仙之思为始,引贾谊的《吊屈原赋》、张衡《思玄赋》、杨雄《反离骚》、屈原《离骚》、东方朔《七谏》等篇章,来论述汉人咏屈赋中大量神仙之思的缘由及屈原本人神仙之思的体现。
读汉人咏屈赋,我们不难发现,汉人在感叹屈原生不逢时,为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不幸遭遇鸣不平的同事,通常会在赋中安排一个远游的情节,如《远游》、东方朔的《七谏》、贾谊的《惜誓》、王褒的《九怀》等篇章中都有涉及到远游这一环节,其目的实则是以求仙摆脱现实的困顿处境,所以这种远游就是仙游。
”这就使汉人咏屈赋呈现浓厚的仙灵气息。
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四点:一、仙人形象。
在汉代咏屈赋中出现大量的仙人形象。
如贾谊《惜誓》:“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巧皆在旁。
”(第228~229页)赤松、王乔是两位神仙,他们不仅在《惜誓》中出现,在其他汉人咏屈赋中也大量出现。
二、长生之法。
汉代咏屈赋中的长生表达出了那种泛泛的对长生的渴望。
如《九叹》:“欲与天地参寿兮,与日月而比荣。
”还有大量的技术层面的表述,即通过何种途径求得长生。
概括地说,这些长生之法包括:1、辟谷。
古代服食家认为五谷之气滞留肠胃,使人短寿,故避食五谷。
汉代咏屈赋中没有直接出现辟谷,但却多次提到“饥”。
如张衡《思玄赋》:“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
”这里提到的“饥”便是因辟谷而致。
但古人辟谷并非不吃,而是另有服食之物,如六气、金丹、黄白、五芝之类。
2、食气。
古人认为人之生乃气之聚,炼气化神可保长生。
如《惜誓》:“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3、食玉。
把玉与长生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得长早的观念。
汉代咏屈赋中有大量食玉的记载,如张衡、王逸说到“饥”时,其疗饥之物都是玉,或曰玉英。
4、食补。
在咏屈赋中除了上述食气、食玉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食补方式,主要是食五芝,如《九怀》:“北饮兮飞泉,南采兮芝英。
”三、仙乡仙所。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常提到昆仑以及蓬莱等地。
在汉代咏屈赋中也有关于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的描述,但并不多,相对而言,汉代咏屈赋中更多关于昆仑及其相关地方的表述。
据作者统计,《惜誓》、《哀时命》、《大人赋》、《九叹》、《反离骚》、《思玄赋》、《九思》等篇章都提到了昆仑,而《惜誓》、《大人赋》、《哀时命》、《九叹》、《反离骚》、《思玄赋》等篇章都提到了诸如丹水、阆风、弱水、飞泉、咸池、白水、悬圃、三危、流沙之类的地方,这些地方多与昆仑相关。
四、四灵仙物。
四灵或称四象、四宫,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四象本身即是长寿之物,更主要的是四象可以充当升仙的使者,传说中皇帝便是乘龙升仙的。
而在汉代的墓室或祠堂的画像中,四象是最为常见的题材。
可以想见在墓室中经常出现的四象,实际上便是导引死者灵魂升天的使者,正如马王堆帛画所展示的那样。
正因为四灵长寿且能充当升仙的使者,所以汉代以后便成为道教的护法神。
在汉代的咏屈赋中,关于四象的内容很多,无一不是充当升仙或仙游的工具。
由此,作者经过缜密的考查和论述,得出结论,汉代咏屈赋中的确含有神仙之思。
至此,作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汉人在咏屈赋中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去构造一个神仙世界呢?不可否认,汉代是一个求仙风气很盛的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无不对求仙长生怀有浓厚的兴趣。
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说汉人咏屈赋的仙游仅仅是为了迎合时代之风尚,或者说这些辞赋的作者纯粹是借屈原满足他们的神仙之思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大家都要借助屈原来表达神仙之思呢?或者说为什么写到屈原就要写仙游呢?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屈原其人的思想观念。
事实上,《离骚》最完整地表达了屈原的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作者发现其中也不乏神仙之思。
《离骚》中有许多关于香草的记录,屈原不仅被服香草,而且饮食之。
如“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王逸注以“坠露”为“正阳之津液”,“落英”为“正阴之精蕊”,已含神仙观念。
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两次南游就是游九嶷。
第一次是为了求女,作者认为,从神仙观念来解读,求女与求仙有关。
一者,求女与房中术有关,或者说是房中术的隐晦表达;另者求女也是逍遥神仙生活的乐趣之一。
可以说,第一次游九嶷,其本意虽不在仙游,但结果导致仙游。
第二次是在屈原听了灵氛之占,心尚犹豫之时,重华派众神来接,其目的还是为了劝其上下而求索。
所以屈原的两次南游,可以看做是仙游。
《离骚》以及屈原其他赋中都提到了“彭咸”。
作者赞同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认为彭咸是彭铿,一位神仙中的人物。
《离骚》在“乱曰”中说:“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第47页)此乃承接上文游昆仑之文脉而来,只是非常绝望而已,表明要离开楚国,并无必死之意,与上文“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等表述也相近。
彭咸是一位自在逍遥且善水游的神仙,其遗形去智,不为世俗所累,东方朔称其擅“娱乐”,刘向称赞其“水游”。
彭咸既是一位与水有密切关系的神仙,则屈原之沉渊就不能看做是世俗意义的投水而死,而应是登仙意义的“尸解”。
至此,作者为屈原之死做了一个独特而全新的定义,推翻了传统意义上的忠贞不屈、受尽屈辱的屈原,反而展示给我们一个洒脱随性、自由烂漫而又忠于神仙之思的屈原形象。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汉人咏屈赋中会有如此浓厚的神仙气息,这气息正好是承袭屈原和屈赋而来,是对屈原思想与屈赋精神的解读。
其实汉人咏屈赋不是或不仅仅是语言或问题层面的拟骚,而是更加深邃的思想层面的解骚。
那么究竟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始终相信屈原之死应当归结于忠臣之怨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屈原的形象被改变了呢?作者又对后世人将屈原之死归结于忠臣之怨进行探讨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汉代第一个从理论上品评屈原及屈赋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刘安。
作者认为刘安评价《离骚》的标准就是神仙观念。
刘安只是为了强调《离骚》比《诗》高明,并没有将《离骚》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中来的意思。
据《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汉武帝礼遇刘安甚于诸王,其中的原因便是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那便是求仙长生。
正因为武帝爱神仙,所以武帝时期的骚赋,如《大人赋》《哀时命》之类的主旨之一便是神游,而屈原也自然成了出世的神仙真人。
由此可见刘安也是以神仙篇二:《大学》读书笔记《大学》读后感要传道,教师首先就要读《大学》,读懂“大学之道”、“大学之德”。
诸如《大学》这些古老的经典,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分享知识、经验的结果。
它言简意赅,却在精练之中蕴涵大智慧。
我们的老师需要时时阅读这些经典,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之。
如此才能让学生于日常生活中耳熏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间养成美好的德性,成长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作为儒家经典,《大学》很突出地表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一个是圣人的问题,一个是家邦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与《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想呼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回答了儒学要让个人变成什么样和儒学要让社会变成什么样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正是它们,支撑起了整个儒学大厦。
现在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谈论儒学,其出发点与最终的落脚点都必然与之密切关联。
现在我们说的圣人已经基本上全部是儒家的圣人了,但是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理想中的圣人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描述。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儒家经世致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几乎是南辕北辙,而《大学》中几乎没有“圣人”二字,但是它仍然对一些可能构成圣人思想的品质做了描述,如“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股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不成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这些话虽然描述的是君子和仁人,但是撇开具体的学术概念来看,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从侧面描述着一幅所谓圣人的画像。
但是儒家在刻画本派别圣人的时候并没有可以地将他们表述成无所不能的神,它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圣人也有喜怒哀乐,他们“能爱人,能恶人”,就拿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来说,前者曾在梦不到周公时哀叹“吾不济矣”,也会在河床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俗世化的一面跃然纸上,而后者曾在拜见粱襄王后对别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如此坦然直率,更非想象中所谓的“圣人”特有的呆木古板。
而从另一个方面,这些在精神领域带领众人的人除了感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另外一些特质,这些也是构建圣人的基本要素。
《大学》中提到了“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以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虽然这些话分别描述的是晋文公和楚国,但其中的仁亲与良善却是儒家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仁”,孔子曾经说过“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中也提到了“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朱子也在注解中提到“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道,而君臣又各任其责也”的话。
它们虽然生存年代相差很大,但是对仁爱学说的继承却是一以贯之,这充分说明仁爱已经成为儒家圣人的一个固有标签。
儒家一直强调这种以己推人、由近及远的社会认知原则,和它的个人观有关。
儒家推崇的个人观并不是只看重自我权,而表现为对一种个人关系的理解。
如今人们常以为只要言及个人关系,就意味着放弃个人的需要,这种认知是偏颇的。
到《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其实在这里,家庭体现的也是一种个人权利,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
儒家强调这种家国的认知原则,和中国人对血缘情感的看重也有关,与西方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均来自宗教的家庭契约观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