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MSN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21
无线传感与应用期末总结无线传感与应用是一门涉及传感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学科,旨在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中的数据,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应用的发展。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无线传感与应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收获颇丰。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了无线传感与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系统,可以自由组网,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数据的采集,通过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到远程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和应用。
无线传感器节点包括传感器、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池等组件,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压力、光照等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了解了无线传感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后,我进一步学习了无线传感与应用的技术和应用。
在技术方面,我学习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组网和通信技术。
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建立组网,并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组网方面,我学习了自组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算法,主要包括分簇算法、多跳算法和分布式算法等。
自组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算法可以实现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自主组网和自动管理。
在通信技术方面,我学习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协议,包括蓝牙、Wi-Fi、ZigBee等。
不同的通信协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
在应用方面,我学习了无线传感与应用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方面,无线传感与应用可以实现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为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在医疗健康方面,无线传感与应用可以实现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传输,为医疗保健提供了便利和准确性。
在智能交通和物联网方面,无线传感与应用可以实现对交通流量、路况、车辆信息等的实时监测和传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了解了无线传感与应用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还参与了一些相关的实验和项目。
无线传感网络实训课程学习总结节点定位算法的实验验证与优化在无线传感网络领域,节点定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节点定位算法,我们可以确定无线传感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位置信息,进而实现定位技术的应用。
本篇文章通过对无线传感网络实训课程学习的总结,重点介绍了节点定位算法的实验验证与优化。
一、实验验证1. 实验环境搭建在进行节点定位算法的实验验证之前,需要先搭建实验环境。
首先,选择适当的硬件设备,如串口模块、传感器节点等,并进行连接配置。
接着,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
最后,通过编程语言如Python或C++等,对实验环境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各个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2. 实验数据采集在实验环境搭建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
通过传感器节点收集环境中的相关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
同时,还需要获取节点的位置信息,可以使用GPS或其他定位设备进行获取。
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存储,为后续的实验验证提供依据。
3. 节点定位算法实现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节点定位算法进行实现。
常见的节点定位算法包括最小二乘定位算法、加权最小二乘定位算法、最大似然估计定位算法等。
利用实验数据和算法实现,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和角度,可得到节点的位置信息。
4. 实验结果分析在完成节点定位算法的实现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预测位置与真实位置之间的误差,评估节点定位算法的准确性和精度。
同时,还可以对不同算法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以确定最优的节点定位算法。
二、算法优化1. 算法改进策略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可以对节点定位算法进行优化。
常见的算法改进策略包括增加更多的参考节点、引入多路径效应的修正、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等。
通过优化算法,可以提高节点定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优化效果评估对改进后的节点定位算法进行实验验证,评估优化效果。
比较改进前后的实验结果,分析优化算法对节点定位性能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考虑其他指标,如算法的运行时间、能耗等综合性能,以综合评判优化效果。
无线传感器网络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类传感器网络的三种功能:数据采集(感官),处理(大脑),传输(神经)。
传感器网络的基本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用户。
传感器节点由电源,存储器, 感知部件, 嵌入式处理器,通信部件, 和软件组成。
1.及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区分:传统无线网络设计的目标是供应高服务质量和高效带宽利用,其次才考虑节约能源,而传感器网络设计的目标是能源的高效运用。
2.传感器节点的限制:电源能量有限:节点的体积小,人员不可达通信实力有限:E=K*D n N 通常取值为3,尽量选择多跳。
计算和存储实力有限:价格低,功耗小。
传感器网络是集成了监控,限制以及无线通信的网络系统。
节点多,简单受到环境的影响,网络拓扑结构简单变化。
传感器节点消耗能量的模块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
绝大部分的能量消耗在无线通信模块。
3.传感器组网的特点:a)自组织性:节点同等,没有中心,通过分布式算法来相互协调。
优点是不会因为单个节点的脱离而受到损害。
能够进行配置和管理,通过拓扑机制和网络协议自动形成转发监测数据的多跳无线网络系统。
自组织要适应网络拓扑的结构的动态变化。
b)以数据为中心:以数据本身作为查询或传输线索的思想,更接近于自然语言沟通的习惯,因此说是一个以数据位中心的网络。
c)应用相关性d)动态性: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因如下缘由改变:环境因素或电源耗尽环境变化造成链路带宽变化,甚至时断时续。
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视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新节点的加入e)网络规模大:大规模范围,小范围的传感器密集f)牢靠性:保密性和平安性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a)网络的工作寿命b)网络覆盖范围c)网络搭建成本和难易程度d)网络响应时间5.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传统的无线传感器例子:热带树(由振动和声响组成)节点只产生探测数据流,没有计算实力,并且相互之间不能通信,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只能获得单一信号,节点只能进行单一的点对点通信,网络一般采纳分级处理结构。
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3.2 基于争型MAC 协议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的基本思想是,当无线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主动抢占无线信道,当在其通信范围内的其他无线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也会发起对无线信道的抢占,这就需要相应的机制来保证任一时刻在通信区域内只能有一个无线节点获得信道使用权。
如果发送的数据产生了碰撞,就按照某种策略重发数据,直到数据发送成功或放弃发送。
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有如下优点:(1)由于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是根据需要分配信道,所以这种协议能较好地满足节点数量和网络负载的变化;(2)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3)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不需要复杂的时间同步或集中控制调度算法。
通信过程中造成能量损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空闲监听(idle listenning):节点在不需要收发数据时仍保持对信道的空闲侦听。
(2)冲突重传:数据冲突导致的重传和等待重传。
(3)控制开销:为了保证可靠传输,协议将使用一些控制分组,如RTS/CTS ,虽然没有数据在其中,但是我们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来发送它们;(4)串扰(overhearng):节点因接收并处理并非传输给自己的分组造成的串音。
3.2.2 S-MAC 协议2.关键技术(1)周期性监听和睡眠(2)自适应监听(3)冲突和串音避免(4)消息传递(分片传输机制)4.3 ZigBee 协议4.3.1 ZigBee 协议框架相对于常见的无线通信标准,ZigBee 协议比较紧凑、简单,从总体框架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ZigBee 堆栈层和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位于最底层,应用层位于最高层,ZigBee 协议的架构如图4-4 所示。
汽车BCM的故障诊断设计及实现汽车BCM(Body Control Module)是车辆中枢控制单元,负责管理和控制车身电子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故障诊断设计和实现是确保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将从设计原则、故障诊断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来介绍汽车BCM的故障诊断设计及实现。
首先,设计原则。
设计BCM故障诊断的原则是可靠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能够正确识别和报告故障,准确性是指诊断结果和实际故障一致,高效性是指诊断的速度和效果。
另外,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兼容性,以及应对不同故障的能力。
其次,故障诊断方法。
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有自动故障检测(Automatic Fault Detection,AFD)、故障代码(Fault Codes)、故障判别(Fault Discrimination)和故障定位(Fault Localization)等。
自动故障检测是通过对控制模块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通过与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故障代码是通过故障诊断程序产生的一系列代码,用于指示故障的类型和位置。
故障判别是指通过分析故障代码和相关数据,确定故障的原因和影响范围。
故障定位是通过专业的测试仪器和技术手段,对故障进行精确定位和修复。
然后,实施步骤。
实施BCM故障诊断需要以下步骤:首先,确定诊断对象,即需要进行故障诊断和监测的模块和功能。
其次,设计故障诊断策略,包括故障类型、故障检测方法和故障判别条件等。
然后,制定故障诊断流程和算法,确定故障判别的逻辑和流程,确保故障的快速和准确诊断。
接着,实现故障诊断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和故障指示等方面的设计。
最后,进行故障测试和实际应用,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汽车BCM的故障诊断设计和实现是确保车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工作。
设计时需要考虑可靠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等原则,采用自动故障检测、故障代码、故障判别和故障定位等方法进行故障诊断。
校验用工作总结
校验用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在过去的一段
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的校验用工作,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总结和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校验用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的态度。
在校验过程中,我们需要
仔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
这需要我们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有耐心和细心。
在工作中,我时常会反复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问题。
其次,沟通和协作也是校验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为校验员,我们需要
与研发团队和产品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反馈问题并协商解决方案。
在工作中,我发现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
另外,校验用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品
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工作中,我会定期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参加一些培训和交流活动,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校验用工作是一项需要细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工作。
通过
这段时间的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科Etherchannel链路聚合原理与配置⽅法详解本⽂讲述了思科Etherchannel链路聚合原理与配置⽅法。
分享给⼤家供⼤家参考,具体如下:Etherchannel(以太⽹信道)将多个(2-8,2-16)接⼝,逻辑的整合为⼀个接⼝,来转发流量,减少了阻塞端⼝的数量,提⾼了链路带宽,增加了⽹络的稳定性1.1 封装模式1.1.1 PAGP端⼝聚合协议,cisco私有,通过发送慢速hello(30s),协商成为echerchannel,最⼤⽀持在8条链路的协商,链路数量必须为2^x,2 4 8desirable:主动模式auto:auto模式包含了silent模式(安静模式),可以进⾏etherchannel协商1.1.2 LACP链路聚合控制协议(仅⽀持全双⼯接⼝),公有协议。
发送LACPDU进⾏以太信道的协商,最⼤⽀持在16条链路上进⾏以太信道协商,2 4 8 16,默认仅仅使⽤8条。
当使⽤16条链路进⾏协商,选择8条为主链路,其余8条为备份链路。
选择⽅法:1.较⼩优先级(优先级默认32768),2.最⼩的PID模式:active(主动)passive(被动)1.1.3 on模式⼿⼯模式,on模式不能与任何动态PAgP或LAGP建⽴ethechannel。
被动与被动不能形成.1.2 Ethechannel配置1.2.1 配置指南1.通道内所有端⼝必须⽀持ethechannel;同时注意必须连接相同设备(同⼀设备,同本地类型相同)2.这些物理接⼝必须具有相同的速率和双⼯模式(LACP必须为全双⼯)3.通道内不得使⽤span;若为三层通道,IP地址必须配置到逻辑接⼝上(channel-group)4.三层通道内的所有物理接⼝必须为三层接⼝,然后再channel⼝上配置IP地址5.若为⼆层通道,这些物理接⼝应该属于同⼀vlan或者均为trunk⼲道,且封装的类型⼀致,vlan的允许列表必须⼀致6.通道的属性改变将同步到物理接⼝,反之也可;若物理没有全部down,通道依然正常同时配置所有物理接⼝,或者之恶配置channel⼝,均可修改接⼝的属性1.2.2 ⼆层ethechannel配置SW1(config)#int range e0/1-2SW1(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onSW1(config-if-range)#interface port-channel 1 #对逻辑接⼝进⾏管理SW1(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 #修改trunk封装模式SW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1.2.3三层ethechannel配置在没有三层ethechannel时,三层链路依然可以使⽤负载均衡来进⾏通信;建⽴三层ethechannel后,可以节省IP地址⽹段,间路路由条⽬的编辑(⼀般配置在核⼼层)SW1(config)#int range e0/1-2SW1(config-if-range)#no switchportSW1(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onSW1(config-if-range)#exitSW1(config)#int port-channel 1 #在通道接⼝上配置IP地址SW1(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5.3 配置channel时的注意点⼆层通道基于负载分担转发流量,三层通道基于负载均衡转发流量负载均衡:访问同⼀⽬标时,将流量按为单位分割后,沿多条路径同时传输负载分担:访问不同⽬标时基于不同链路,或者不同元在访问⽬标时基于不同链路基于不同源MAC(src-mac)为默认规则。
交换交换基础硬件交换:通过使用ASIC(应用专用集成电路)来达到线速的吞吐量。
需要使用TCAM(三重内容寻址内存)专用内存,并且还需要结合使用数据包匹配算法来获得高速。
ASIC不支持IOS的全部特性,如必须对NA T进行软交换。
软件交换:通过CPU来实现,通过提高CUP处理速度来达到高性能。
2层交换一般不对转发的帧进行修改。
但有些可以对于第4层QOS标记,做DSCP(差异化服务编码点)。
连接的工作站必须是同一子网。
3层交换包括3层路由选择功能。
还可以执行PIM多播,HSRP和VRRP。
4层交换:根据协议会话进行交换,不仅使用源和目标地址,还使用TCP和UDP端口,所以可以根据区分IP数据流类型(FTP,NTP,HTTP,SSH等)来进行流量过滤、QOS和负载均衡。
6层交换:内容智能。
主要目的是QOS和安全,而不是为了执行基本数据报转发。
Ethernet HUBHUB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广播技术(broadcast),也就是HUB从任何一个端口收到一个以太网数据帧后,它都将此以太网数据帧广播到其它所有端口,HUB不记忆哪一个MAC 地址挂在哪一个端口——这里所说的广播是指HUB将该以太网数据帧发送到所有其它端口,并不是指HUB将该报文改变为广播报文。
以太网数据帧中含有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对于与数据帧中目的MAC地址相同的计算机执行该报文中所要求的动作;对于目的MAC地址不存在或没有响应等情况,HUB既不知道也不处理,只负责转发。
HUB工作原理:① HUB从某一端口A收到的报文将发送到所有端口;②报文为非广播报文时,仅与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的端口响应用户A;③报文为广播报文时,所有用户都响应用户A。
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冲突严重——HUB对所连接的局域网只作信号的中继,所有物理设备构成了一个冲突域;②广播泛滥。
二层交换机:2层交换是基于硬件的桥接。
ASIC负责处理帧转发。
设计属性:•设计接近线速的性能;•使用高速专用ASIC;•低延时;•可扩展到几台交换机;•支持第3层功能,如IGMP(组管理协议)监听和QOS标记,为了能够为QOS标记进行包重写。
区块链系统研究报告总结
区块链系统研究报告总结
本次研究报告对区块链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区块链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应用场景的探讨,我们对区块链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区块链系统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
通过将数据记录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中,并使用密码学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区块链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库中的信任问题。
此外,区块链系统还具有高度透明性和可追溯性的特点,使得其在金融、供应链管理、物联网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区块链技术有多种实现方式,包括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
公有链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区块链系统,代表作为比特币和以太坊;联盟链是由多个组织共同维护的区块链系统,参与者是经过验证的实体,代表作为超级账本;私有链是由单个组织维护的区块链系统,参与者是受限的,代表作为Corda。
最后,区块链系统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系统可以实现跨境支付、证券交易、智能合约等;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区块链系统可以追溯产品来源、透明监管;在物联网领域,区块链系统可以实现设备间的信任和安全通信。
此外,区块链系统还有潜力改变政府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
综上所述,区块链系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潜力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推广,相信其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局域检验工作总结一、引言局域检验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对局域网进行巡检和调试的工作。
局域检验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局域网中的问题,确保网络正常运行。
本文将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局域检验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工作内容、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
二、工作内容2.1 网络设备检查在局域检验中,首先要对网络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查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连接状态和配置情况,确保设备之间的连通性。
•检查网络设备的硬件状态,如电源、风扇和接口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检查网络设备的软件版本和配置文件,确保其与预期配置一致。
2.2 网络拓扑图更新局域检验工作还包括对网络拓扑图的更新和维护。
在每次检验中,如果发现网络拓扑有变化,需要及时更新拓扑图。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结构和布线情况,方便故障排查和维护工作。
2.3 网络安全检查局域检验也包括对网络安全的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查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情况,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检查网络设备的帐号和密码设置,确保帐号和密码的安全性。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进行局域检验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1 网络设备配线问题在检查网络设备时,我们发现有几条网线连接有问题,导致设备之间无法正常通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检查网线的连接是否牢固,然后确认网线连接的接口是否正确配置。
最终,通过重新插拔网线和重新配置接口,解决了这个问题。
3.2 防火墙配置问题在进行网络安全检查时,我们发现防火墙的配置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服务无法正常访问。
经过分析发现,是因为防火墙的规则配置不正确,导致部分流量被阻断。
我们及时调整了防火墙的规则配置,解决了这个问题。
3.3 网络拓扑图不准确我们发现过去的网络拓扑图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没有及时更新。
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故障排查时造成了一定的延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在每次网络变更后及时更新拓扑图。
BCMSN 总结1,VLAN 是什么?VLAN 划分为哪几种? VLAN,虚拟局域网, VLAN 是一种将局域网(LAN)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 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单元)的数据交换技术. VLAN 在交换机上的实现方法,可以大致划分为六类: 1,基于端口的 VLAN 2,基于 MAC 地址的 VLAN 3,基于网络层协议的 VLAN 4,根据 IP 组播的 VLAN 5,按策略划分的 VLAN 6,按用户定义,非用户授权划分的 VLAN 2,Trunk 是什么?模式有哪几种? Trunk 是端口汇聚的意思,Trunk 中文翻译成"中继"的意思,把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一个 端口设置成 Trunk 后,可以通过这个端口实现多个 VLAN 间的通信.Trunk 的几种模式: OFF(access) :将接口设置为永久的访问模式,并且协商将链路转换为非 Trunk 模式, 即使邻居接口不接受这种转换,此接口也会成为非干道接口. Trunk(on) :将接口永久转换为 Trunk 模式并且协商将链路转换为 TRUNK 模式,即 使邻居接口不接受这种转换,此接口也会成为干道接口. (本端无条件成 trunk,不管对方 是否起 trunk) 非协商(Nonegotiate) :将接口设置为永久的 Trunk 模式,并且拒绝协商,不发 DTP, 也不接收 DTP.为了建立干道链路,用户必须手动将邻接接口配置为干道接口,如果所连 接的设备不支持 DTP,那么就适合采用这种模式. 企及(desirable) :似的接口主动尝试将链路转换为干道链路.如果邻接接口被设置为 Trunk,desirable,auto 模式,那么此接口可以成为干道接口,这种模式是 CISCO IOS 软件 所有接口默认的模式. 自动(auto) :使得接口愿意将链路转换为干道链路.如果邻接接口被设置为 Trunk 或 者企及模式的话就会转换为 Trunk. (仅收 DTP) 3,802.1Q 与 ISL 之间的区别,相同点,另报头? 对 VLAN 进行封装有两种协议.一种是思科专有的协议,叫做 ISL. 另一种是 RFC 公有的协议叫做 802.1Q,两种协议都是针对 TRUNK 承载不同 VLAN 为防止混乱而产生的. 802.1Q 采用标记机制, 每个帧都被标记, 能够承载多个 VLAN 的帧,识别帧所属的 VLAN. 与 ISL 相比,802.1Q/802.1P 标准提供了内在的结构性优势. 1,与 ISL 相比,802.1Q 具有更低的帧开销,所以 802.1Q 的效率比 ISL 略高.802.1Q 的开销字节是 4 字节,而 ISL 的开销是 30 字节. 2,802.1Q 是一种业界的标准协议,并且得到业界的广泛支持. 3,802.1Q 支持 QoS 的 802.1P 字段. ISL 协议和 802.1Q 的区别在于针对 native vlan 是否打标. 是全部都打,有几个 VLAN ISL 打几个标记,而.1Q 协议除了 VLAN1 也就是 native vlan 不打标记之外其他的 VLAN 都打标 记,作用都是一样的,都能让 TRUNK 识别不同的 VLAN.那为什么不对 VLAN1 打标记呢.就 是因为 VLAN1 中承载着许多信息.对 native vlan 标记是相当不利的.报头: 802.1QISL:4,什么是 natice VLAN,与 trunk 如何结合? natice VLAN 是 802.1Q 干道为转发未标记的帧.一个交换机只有一个 native vlan. natice VLAN 的 FRAME 不打 TAG, 其他的要打 TAG. native vlan 只针对 trunk 端口. 是指该 vlan 在 trunk 端口传输的时候,不作 802.1q 标记. 1, 只在封装了 802.1Q 上的 TRUNK 才需要使用 native vlan.trunk 两端的 native vlan 必须一样. 2,native vlan 类似于 802.1Q 2003 中的 PVID. 3,native vlan 中的所有端口都是 untag,用于 STP,CDP 等管理协议的发送,也经常用于 用户管理 VLAN. 5,VTP 的三种模式,他们之间的区分点和相同点, (VTP 是用来干什么?) VTP 模式 客户端(client) 特性 客户端模式的交换机不能从 CLI(command-line interface,命令行界面)创建, 更改或删除 VLAN 向其他交换机转发通告 将 VLAN 配置与从管理域中其他交换机所接收的最新信息进行同步 不能将 VLAN 配置保存到 NVRAM 中服务器(server) 创建,修改和删除 VLAN 向其他交换机发送或转发通告 能够将 VLAN 配置与从管理域中其他交换机所接收的最新信息进行同步 能够将 VLAN 配置保存到 NVRAM 中 透 明 (transparent) 只能在本地交换机中创建,删除和修改 VLAN 能够将从相同管理域中其他交换机所接收的 VTP 通告进行转发 不能将 VLAN 配置与从管理域中其他交换机所接收的最信息进行同步 能够将 VLAN 配置保存到 NVRAM 中 与透明模式相类似,区别在于关闭模式在干道接口处丢弃 VTP 通告关闭(off)VTP 的作用:VTP 负责在 VTP 域内同步 VLAN 信息,这样就不必在每个交换上配置 相同的 VLAN 信息.VTP 最重要的作用是,将进行变动时可能会出现在的配置不一致性降 至最低. 6,VTP 的修剪过程? VTP 修剪是 VTP 的一个功能,它能减少中继端口上不必要的广播信息.VTP 裁剪前, 先看一个拓扑: Switch6—–Switch5——Switch4——PC2 | Switch3——Switch2 | Switch1——PC1 PC1 和 PC2 都在 VLAN 100 下, PC1 发出一个广播包. 当没有起用 VTP 裁剪的时候,PC1 发出的广播包会通过交互机之间的 trunk 被传播到 Switch 2-6 上,但是,真正需要转发这个广播包得其实只有 Switch2 和 Switch4.3,5,6 上的 trunk 没有必要转发这个广播包.当 VTP 裁剪启用以后,凡是没有交换机上没有的 VLAN,trunk上就不会通过这个 VLAN 的数据.但是有些特殊 VLAN 除外,例如 VLAN 1 等. VTP 裁剪的好处就是节约了带宽.想想,当一个 VLAN 的机器如果中了毒,狂发广播,那 么这个广播流量就会透过所有的 trunk,正常通信的带宽就会被挤占.启用了 VTP 后,不相 干的 VLAN 的流量就不会从 trunk 流过了.7,VTP 采用什么形式更新?更新周期?什么是 VTP 的配置版本号? VTP 通过 VTP 通告进行更新.1,VTP 通告以组播帧被发送;2,VTP 服务器和客户 端被同步到最新的版本号;3,每间隔 5 分钟或发生更改的时候,发送 VTP 通告. VTP 的通告的周期时间是 5min; 或者无论何时, 只要 VLAN 配置发生变化就发送 VTP 通告. VTP 的配置版本号: 在 VTP 管理域中, 有两个 VTP 版本可供采用, cisco catalyst 型交换机既可运行版本 1, 也可运行版本 2,但是,一个管理域中,这两个版本是不可互操作的.因此,在同一个 VTP 域中,每台交换机必须配置相同的 VTP 版本.交换机上默认的版本协议是 VTP 版本 1,如果 要在域中使用版本 2,只要在一台服务器模式交换机配置 VTP 版本 2 就可以了. VTP 版本 2 增加了版本 1 所没有的以下主要功能: 与版本相关的透明的模式:在 VTP 版本 1 中,一个 VTP 透明模式的交换机在用 VTP 转发信息给其他交换机时,先检查 VTP 版本号和域名是否与本机相匹配.匹配时,才转发 该消息.VTP 版本 2 在转发信息时,不检查版本号和域名. 令牌环支持:VTP 版本 2 支持令牌环交换和令牌环 VLAN,这个是 VTP 版本 2 和版本 1 的最大区别. 8,STP 生成树怎样堵塞端口的(802.1D 也是一种 STP)? STP 能够避免和消除网络中的环路, STP 执行 STA (生成树算法) 为了找到冗余链路, , STA 在网络中选择一个参考点,然后确定到该参考点的冗余路径,参考点为生成树的根, 如果 STA 发现冗余路径,那么它将选择到达根的单条路径,同时阻断所有其他冗余路径. 如果当前的转发链路发生故障,那么被阻塞的端口能够继续收到 BPDU(桥接协议数据单 元) ,并且交换机能够通过该端口转发数据帧.如果存在多条冗余路径,那么就有可能多个 端口都进入阻塞模式,当主链路发生故障的时候,STP 将解除先前阻塞的某个端口. 9,什么是 BPDU 的格式?以及生成树端口的转化过程? BPDU 的格式的:生成树端口状态:10,什么是 portfast 端口? PortFast 端口:1,直接从阻塞状态进入转发状态,消除了端口转发数据之前所需要的 30S 经过侦听和学习状态的时间.2,只能用于接入端口,不能用于 Trunk 端口.3,不参 与 spanningtree 转发. 11,IEEE 标准协议? IEEE 802.1D -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bridges IEEE 802.1Q -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IEEE 802.1W - Rapid Reconfiguration (Supp,to 802.1D) IEEE 802.1S - Multiple Spanning Tree (Supp,to 802.1Q)12,什么是快速生成树协议?STP,RSTP,MSTP 的区别? RSTP 就是快速生成树协议,也即 802.1w. STP 端口状态看上图, RSTP 为: 禁止,阻塞 和监听状态合并成 discardingSTP: 根端口,指定端口,阻塞端口 RSTP: 根端口,指定端口,替换端口,备份端口,丢弃端口. 替换端口:是阻塞从其他网桥接受根 BPDU 的端口.如果活跃的根端口发生故障,那 么替代端口将会变成根端口 备份端口: 备份端口是阻塞从端口所在网桥的共享 LAN 网段的指定端口接受根 BPDU. 如果指定端口发生故障,那么备份端口将成为指定端口 如果边缘端口接受到了 BPDU 的消息,那么它会立即放弃边缘端口的状态,并且成为 一个正常的生成树端口. STP 需要等待 2 倍的转发时间,而 RSTP 不需要等到可以快速的直接的过度.STP:IEEE Std 802.1D-1998 定义,不能快速迁移.即使是在点对点链路或边缘端口, 也必须等待 2 倍的 forward delay 的时间延迟,网络才能收敛. RSTP:IEEE Std 802.1w 定义,可以快速收敛,却存在以下缺陷:局域网内所有网桥 共享一棵生成树,不能按 vlan 阻塞冗余链路.MSTP 可以弥补这样缺陷,它允许不同 vlan 的流量沿各自的路径分发,从而为冗余链路提供了更好的负载分担机制. MSTP: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 多生成树协议.MSTP 算法通过应用 MSTP, STP 或 RSTP 的桥任意互连的桥接网络,为分配给任一个特定 VLAN 的帧提供了简单而完 备的连通性.MSTP 允许不同 VLAN 的数据从各自的路径分发.各条路径建立在由 LAN 和MST 桥组成的 MST 域中的各个独立的多生成树实例的基础上. 当 STP 和 RSTP 混用时,STP 会丢弃 RSTP 的 BPU,当 RSTP 收到 STP 的 BPDU 的 时候会在经过一个 hello 周期后(防止端口频繁切换) ,适配未 STP 模式. 当网络中支持 STP 的设备被拿走后, RSTP 的设备不会自动切换为 RSTP 状态, 因为设 备不能察觉这种情况. MSTP 上存在一个 IST(Internal Spanning Tree) ,相当于一个 RSTP 的进程,通过该 IST 和其它 RSTP 设备互通.整个 MSTP 的 Region 对于 CST(Common Spanning Tree) 来说是一个虚拟的交换机.13,Etherchannel 的模型有哪些(三层对接)?以及产生的协议? Etherchannel 的模型:1,trunk 2,access 3,三层对接 pAGP(端口聚合协议) : on: 这种模式会强制端口不使用 PAGP 而形成 Etherchannel 能够正确的工作, 那么就 要求链路伙伴的 Etherchannel 都处于 on 的模式. off:这个模式能够防止端口形成 Etherchannel. AUTO:这个模式将使得端口进入被动协商状态,如果端口接受到 PAGP 数据包,那么 就形成 Etherchannel.虽然如此,但是这种模式的端口不会主动发起协商.auto 是默认模 式. desirable:这种模式将使得端口利用 PAGP 进入形成 Etherchannel 的协商状态.在形 成 Etherchannel 的时候,推荐模式是 desirable. LACP(链路聚合控制协议) : on:这种模式会强制端口不使用 LACP 而形成 Etherchannel 能够正确的工作,那么就 要求链路伙伴的 Etherchannel 都处于 on 的模式. off:这个模式能够防止端口形成 Etherchannel. passive:这个模式将使得端口进入被动协商状态,如果端口接受到 LACP 数据包,那 么就形成 Etherchannel.虽然如此,但是这种模式的端口不会主动发起协商.passive 是默 认模式. active:这种模式将使得端口利用 LACP 进入形成 Etherchannel 的协商状态.在形成 Etherchannel 的时候,推荐模式是 active.14,什么是单臂路由? 具有支持链路聚集的接口的任意外部路由器就叫单臂路由器. router | | 线路(负责多个 vlan 之间的的通信) ,因为是一条线路,在逻辑上分开,形象地叫单臂 | Switch sw----rt 如果交换机上分了若干的 vlan,然后用一条 trunk 链路与路由器相连,vlan 之间不能自己 互相通讯,即是需要通过路由器通讯,这个时候一个包从路由器的一个口(比如 e0)进去,然后下一跳是那台交换机,所以是这个包还要从那个口出来,这就是单臂路由.15,单臂路由和三层交换之间的区别? 单臂路由是 VLAN 间路由选择的一种解决方案,但却是一种不具扩展性的解决方案, 即使在感到接口上增加外部路由器来完成 VLAN 间路由的任务,也不能超过 50 个 VLAN. 单臂路由器特性要求在外部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使用 ISL 或 802.1Q 协议的干道. 单个干道 能 够 承 载 多 个 VLAN 的 流 量 . 所 能 够 提 供 的 数 据 包 交 换 速 率 区 间 仅 是 100000pps-1000000pps 之间.当主机在单臂路由器配置中向其他子网发送流量的时候, 他将把流量发往默认网关,即在外部路由器(单臂路由器)上所配置子接口的 IP 地址.这 种情况与外部路由器或第三层交换机上配置使用 SVI 的请客相同. 三层交换直接居于硬件转发.硬件交换能够产生线速性能,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通常 的数据包的交换吞吐量通常可达数百万 PPS.16三层交换机的数据背板与控制背板作用控制背板可以看作路由器, 具有路由功能, 以软件交换的方式对数据流的第一个包进行 处理,然后对硬件交换组件(数据背板)进行程序处理,使数据背板为后续的数据包选择路 由.数据背板可以看作交换机,按照控制背板写入的策略来快速转发数据包.17多层交换机的转发模式集中式转发:在一个专用的模块上作出转发决策,该模块是所有接口的枢纽,因此所有的 数据包和路由策略都必须进入中央引擎来选择路径.此外,采用集中式转发时,交换机 的交换性能取决于中央引擎的性能.Catalyst 4500,6500 系列采用这种转发方式. 分布式转发:三层交换机的接口或线路模块独立的作出转发决策.中央引擎将第三层转发 表,路由表,本地表进行同步.各个线路卡独立的作出决策,而无需中央引擎的帮助, 数据帧通过交换矩阵直接在端口间传输. Catalyst 6500 装有分布式转发卡时为此种转发 方式.18HSRP,VRRP,GLBP 的用途和区别19HSRP 的具体建立过程默认网关是用于前往所有非本地子网中的目的地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为了实现默认网 关的冗余,可以指定多台路由器来模拟一台网关.具体的协议有: HSRP(hot standby routing protocol)热备份路由协议 VRRP(virtual router rebundancy protlcol)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GLBP(gateway load balancing protocol)网关负载均衡协议 HSRP,是思科私有的协议,通过在冗余网关之间共享 MAC 地址提供了不间断的 IP 路 径冗余.该协议由两台路由器之间共享虚拟的 MAC 地址和 IP 地址以及一个组播协议对 VLAN 接口和串行口进行监控.HSRP 组包括下列实体: 一台活跃路由器:优先级最高的路由器,对目前前往虚拟 IP 地址的数据包转发,通过传输 Hello 包来承担和保持其活跃状态 一台备用路由器:优先级次高的路由器,一直监视活跃路由器,并传输 Hello 包将自己 的角色和状态告知组中其他路由器.在活跃路由器出现故障是取代他的位置. 其他 HSRP 成员:监视活跃和备用路由器,在它们出现故障时取代他们的位置. HSRP 建立过程中的状态: 1,初始状态:刚刚配置结束,不发送 Hello 包. 2,学习状态:路由器还不知道虚拟 IP 地址,也没收到活跃路由器发的 Hello 包,而是等待 Hello 包 3,监听状态:路由器刚知道虚拟 IP 地址,但还不知道谁是活跃,备用路由器.所有路由器 都在这种状态时,准备选举活跃,备用路由器. 4,发言状态:处于此状态的路由器定期发送 Hello 包,积极参与选举.除非被选为活跃或 备用路由器,否则一直处于此状态.选举:一开始所有路由器都宣布自己是备用路由器,然 后比较优先级,若相同再看谁的 IP 地址高,选出活跃路由器,再选备用路由器. 5,活跃状态:活跃路由器的状态. 6,备用状态:备用路由器的状态. 配置 HSRP SW1(config-if)#standby 100 ip 192.168.12.1 //100 是组号,IP 地址为虚拟 IP 地址 SW1(config-if)# no ip redirects //关闭 ICMP 重定向,防止客户端发现路由器的真实 IP,MAC 地址 SW1(config-if)#standby 100 preempt //配置 HSRP 抢先,在活跃路由器恢复后可以重新被选举为活跃路由器 SW1(config-if)#standby 100 timers 5 15 //配置定时器,5 为 hello 包时间间隔,15 为保持时间,单位秒 SW1(config-if)#standby 100 track f1/1 50 //配置接口跟踪,监视自己出数据的接口,默 认打开,在 F1/1 挂掉时降低自己的优先级 50,默认为 10 VRRP,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与 HSRP 几乎完全相同.一点区别: HSRP 虚拟 IP 地址不可以分配给具体设备,VRRP 可以将虚拟 IP 分配具体设备 HSRP 的活跃路由器是要竞争的,VRRP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虚拟 IP 地址没分配 给具体设备时,要竞选;二是虚拟 IP 地址分配给具体设备,则它为活跃状态. 原理: 某个接口的 IP 地址被用作 VRRP 的虚拟 IP 地址时, 拥有该接口的路由器将是 VRRP 组的主虚拟路由器. 此外其优先级配为 255, 防止优先级高的接口赢得选举. VRRP 组路由器使用 224.0.0.18 组播地址来互相通信. 配置: SW1(config)#int fa1/1 SW1(config-if)#no switchport //三层交换机上默认为 2 层接口,要转为 3 层接口 SW1(config-if)#ip add 129.1.1.1 255.255.255.0 SW1(config-if)#vrrp 100 ip 129.1.1.1 //将虚拟 IP 确定到本端口,100 为 VRRP 组号 SW1(config-if)#vrrp 100 priority 150 //优先级 150SW1(config-if)#vrrp 100 track fa1/1//端口跟踪GLBP,思科私有的协议,旨在自动选择和同时使用多个网关,并自动检测活跃网关故障以 切换到冗余路径.GLBP 组可以有 4 台路由器用作 IP 的默认网关,它们被称作 AVF(活动虚 拟转发者),GLBP 自动管理虚拟 MAC 地址的分配,决定谁负责处理转发工作,并确定跟踪 接口出现故障时依然存在转发路径,这是由组中的 AVG(活动虚拟网关)完成的. GLBP 虚拟出一个 IP 地址并且不分配给具体设备,但此 IP 对应多个虚拟 MAC 地址. 配置: SW1(config)#int vlan 4 SW1(config-if)#ip add 10.1.1.5 255.255.255.0 SW1(config-if)#glbp 100 ip 10.1.1.1 //配虚拟 IP,必须在同一网段 SW1(config-if)#glbp 100 priority 150 //优先级 SW1(config-if)#glbp 100 timers msec 250 msec 750 // Hello 包时间间隔和保持时间20无线技术无线网络解决了无线环境下的数据交换问题,扩频无线技术主要使用三个无授权频段: 900MHz,2.4GHz,5GHz,其中,900MHz 和 2.4GHz 被称为 ISM(工业,科学,医疗)频段, 5GHz 被称为 UNII(无授权国家信息基础实施)频段. 具体对应的频率: 900MHz 频段--902MHz~928MHz 2.4GHz 频段--2.4GHz~2.483GHz 5GHz 频段--5.150GHz~5.350GHz,5.725GHz~5.785GHz 与有线通信的区别: 首先在于是否存在通信介质线缆,以太网采用 CSMA/CD 算法来避免冲突,无线采用 CSMA/CA(载波侦听 多路访问 冲突避免)机制. CA 是当站点要等到活动站点传输完数据后它才能传输数据,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当一个 站点传输数据时, 其他站点就会向网络中通告自己通话的时间长度, 其中活动站点传输完数 据后发一个信息给其他站点, 然后其他站点才能传输数据. 如果这个时间两个站点传输数据 了,其他站点就收不到这个信息,就认为是冲突,这两个站点通过后退算法计算等待时间. 保密机制,无线的保密机制比较弱,容易被攻破,而以太网保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移动 性,无线终端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并且可以在移动中通信,实现漫游,而有线则不具有这个 优势.21无线技术使用的协议 802.11a802.11b802.11g,及其区别802.11a 工作在 5GHz 频段,编码方式为 OFDM 信道为 12~23,都不互相重叠 . 802.11b 和 802.11g 都工作在 2.4GHz 频段, 802.11b 编码方式为 DSSS,802.1g 编码方式为 DSSS 和 OFDM .因此 802.11g 向后兼容 802.11b,并使用相同的非重叠信道,它们支持 3 个非重 叠信道:1,6,11.它们定义了安全,加密,验证的标准. 802.11b 数据速率分别为 11,5.5 ,2 ,1Mbps. 802.11g 数据速率分别为 54,48,36,24,28,12,9,6Mbps .22WEP,WPA,WPA2 三种无线加密方式的区别WEP安全加密方式全称为有线对等保密(Wired Equivalent Privacy,WEP)是一种数据加密算法,用于提供等同于有线局域网的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