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9绝品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6
《绝品》一、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绝品》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小说还只停留在感受和理解的层面上,还不具备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本文主题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设定:1、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文为一篇文章人物形象为重点,所以本课主要分析文中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而我国的书画艺术更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能够流传至今的书画已不多见。
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艺术品更是宛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艺术品身价倍增,价格不菲,现在我们就来看这几幅画面:(放幻灯片)相信大家看过这几幅画面之后一定都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不是都想拥有这样一幅画啊!但珍品终归是珍品,并非我们这些凡人所能拥有的。
更何况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更让人们难以忘怀的是围绕在这些珍品周围的人,事,物。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一幅唐代名画的故事。
因为这幅画本身就是一件绝品。
(幻灯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谈歌,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1971年参加工作,198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认识你真好》、《城市激情》等9部;中篇小说集《大厂》、《天下荒年》等7部;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绝唱》等四部;散文集《一吐为快》背景:《绝品》记录的是发生在作者家乡保定的故事。
课文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涕的人物形象: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绝品》第二课时一、导入提问:绝品的“绝”是什么意思?明确:“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
二、多角度理解“绝品”提问:这篇文章中的“绝品”指什么?明确:(一)一“绝”——画(唐代珍品)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明确: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
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
对应语句:“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
唐代珍品。
……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
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
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善待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
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嘱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
(二)二“绝”——装裱技艺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者的,这种技艺堪称一“绝”。
对应语句:“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
果然是了。
”“若复原,怕是要有绝代高手才行。
我家三代做收藏生意,父辈只说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绝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
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补充:书画装裱知识三分画,七分裱!两幅湖北诗人画家鲁慕迅早期巨画完全风化、碎裂,一钱不值,经揭裱大师张再义近50天化腐朽为神奇的拼接,每幅画价值迅速飙升至2万元!一收藏爱好者慕名将一幅薄如蝉翼、几近破碎的清嘉庆朱砂画《钟馗》送到张再义手上,张再义用一周时间将残损部分一一拼合成形,据称,这幅画如果到市场上估值可高达5万元。
(三)三“绝”——人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明确: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绝品》教案及反思-图文“提升学习力构建高效课堂”教案课时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3.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学生的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时重点难点:解读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2、自读课文,字词注音、释义。
3、针对小说要素结合文本设计问题或者提出疑问。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二、回顾旧知,提问导入1、这几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一直在哪一种文学体裁中潜心修炼?从七上到七下,我们学习了几篇小说?想必大家对小说这种文体以及如何学习小说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收获了吧?大家各抒己见,老师期待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
A小说的基本常识,B分析小说的常见方法2、这节课我们就学以致用,用刚才大家总结的学习小说的方法自主学习七下的最后一篇中国当代小说《绝品》三、出示目标1、明确《绝品》小说要素2、重点解读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主题四、构建目标1、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次熟悉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描写。
用批注的方式简单梳理情节。
2、大屏幕展示常先生:荐画刘三爷:买画(鉴画卖画)赎画送画王商人:买画退画得画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而人物性格的展示,又离不开故事情节,因为只有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这篇小说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解读人物形象,所以还是让我们走进情节从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前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设计的问题或者提出的疑难,我们一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4、大屏幕展示1)常先生为什么不将字画送给刘三爷而是高价卖给他呢?2)常先生冬天突然回到保定城,夜半敲门,天明就告辞,这期间,对马氏的讥笑,常先生先是“一愣,旋即大笑起来”,对马氏的不理解,他解释了吗?为什么3)常先生离开的时候“重重的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优秀3篇沙与沫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沙与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沙砾与泡沫,虽是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但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笔下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辉。
今天,让我们共同沐浴这耀眼的光辉,体悟生活的真谛。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
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
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1、背诵《沙与沫》。
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
由背诵引入。
(每人一则,直至背完)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
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9、绝品【课前准备】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九课,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的习惯。
在此基础上,按照小说的要素在特定时代环境下认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塑造人物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
课前印发关于中华革命党、字画装裱的相关知识,作者的绝字头小说两篇《绝印》《绝方》初步了解谈歌的绝字头小说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
2.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
3.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4.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检查预习情况: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预习,让学生回味预习中的思考。
学生听读,理清小说人物身份,主要活动、人物置身于其中的典型环境,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二、赏析课文1.提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发现了那些“绝品”?明确:①物质方面,唐代古画是绝品②精神方面,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个人友谊是绝品③他们二人在保护国宝方面体现的爱国义举,民族道义是绝品。
④装裱技术方面,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板书:绝品唐代古画、友谊、爱国义举,民族道义2.提问:文中的一些小的细节都可看出作者巧妙精心的设计。
例如“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样子容貌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与小说下文中的那些细节相呼应?明确:一方面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与下文中常先生的革命党人的身份相呼应,另一方面与下文向刘三爷介绍交代古画的情节相呼应。
3.提问:刘三爷与常先生的友谊可以用哪两“善”来概括?彼此间的“信”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教师范读第五段)两人的友谊是萍水相逢,的君子之交。
从《绝品》教案二中学习:如何利用音调和姿势改变你的语言习惯。
第一部分:语言习惯的问题教案中首先提到了语言习惯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说话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一,说话速度过快或者过慢,语调不清晰等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沟通效果,甚至会让我们的沟通受阻。
对于这些问题,教案中提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缺乏练习,二是我们对自己有些不自信。
既然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的语言习惯,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第二部分:音调的改变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利用音调来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
音调是我们说话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传达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如果我们采用了正确的音调,我们说话时就会让人觉得舒服,相反的,如果我们的音调不正确,我们说话时会显得非常生硬,并且难以接近。
在教案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音调的有效练习方法。
一种方法是尝试唱歌。
唱歌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的音乐感。
通过唱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音调特点,并逐渐建立自己的说话风格。
另一种方法是尝试模仿别人的音调。
我们可以去模仿别人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从而锻炼自己的音调,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有说服力。
第三部分:姿势的改变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如何利用姿势来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
姿势是我们说话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沟通效果。
如果我们采用了适当的姿势,我们说话时就会更加自信和有说服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关于姿势的有效练习方法。
一种方法是站姿练习。
我们可以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姿势和身体语言,考虑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和有说服力。
另一种方法是动作练习。
我们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动作,从而锻炼自己的姿势和身体语言。
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说话风格,从而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总结通过教案二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惯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音调和姿势来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
《绝品》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绝品》教案《绝品》教案教学内容分析:《绝品》是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处世美德”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生活。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义薄云天之举令人震撼,小说作者运用富含古典韵味的语言来写小说人物的“义”和“绝”。
学习该小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品质、美好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二字的含义。
2.技能目标: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大义。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和解读小说人物。
2.学习小说中人物忠诚于友情的品质,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情节、分析人物语言动作。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教学对象: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基本上能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对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由于学生学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以及其知识结构的肤浅,故还需多方指导。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中在文学作品欣赏方面的要求。
主要采用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的阅读、讨论、提问、思考作答,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如:(展示图片并讲解)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诚实等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
今天,我们走进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二、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绝品》教案长春版=谈歌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一)一“绝”——画(唐代珍品)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二)二“绝”——装裱技艺(三)三“绝”——人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1)
施教日期2012 年10 月10 星期三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2)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3)
《绝品》导学案
任务一
阅读课文,查找作者相关资料,复述课文。
要求:忠于原作,内容准确完整;抓住中心,复述详略得当;运用口语,脉络清晰连贯。
(提示:买——藏——送)
任务二
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例:画绝。
依据之一:“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
唐代珍品。
……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
请同学们查找书画装裱知识。
任务三
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任务四
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身上共同之处是什么?
任务五
我们回头再来看标题“绝品”,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即以自己的话来概括题目所包含的意义)
绝品:绝绝更绝。
任务六(时间紧张就作为课后练习)
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文中马氏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绝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
4.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但毕竟年代久远,加上历史的动荡,留存下来的珍品已然不多,所以更显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幅名画,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拍出了4亿(播放幻灯片)的天价。
一幅元代画作尚且价值四亿,倘若是一幅唐代珍品,又该价值几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珍品背后的故事。
二、字词检查1.正音装裱(biǎo)茶肆(sì)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 )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2.释义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特别值钱,十分珍贵。
举止不凡:指人的动作、姿态和风度不同寻常。
三、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绝唱》《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绝”字小说系列。
作品中大起大落的情节,威风凛凛的气势,饱含着对传统美德,人间正气的追求,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知识点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五、赏析课文1.因为大家提前预习过,那么有没有同学来简单复述一下整个故事呢故事发生在保定——刘三爷和常先生相识于望湖茶楼,刘三爷(富商),常先生(开字画装裱店),三爷偶尔做些收藏,常先生的推荐,三爷从不斩价。
9、绝品【课前准备】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九课,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的习惯。
在此基础上,按照小说的要素在特定时代环境下认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塑造人物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
课前印发关于中华革命党、字画装裱的相关知识,作者的绝字头小说两篇《绝印》《绝方》初步了解谈歌的绝字头小说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
2.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
3.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4.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检查预习情况: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预习,让学生回味预习中的思考。
学生听读,理清小说人物身份,主要活动、人物置身于其中的典型环境,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二、赏析课文1.提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发现了那些“绝品”?明确:①物质方面,唐代古画是绝品②精神方面,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个人友谊是绝品③他们二人在保护国宝方面体现的爱国义举,民族道义是绝品。
④装裱技术方面,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板书:绝品唐代古画、友谊、爱国义举,民族道义2.提问:文中的一些小的细节都可看出作者巧妙精心的设计。
例如“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样子容貌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与小说下文中的那些细节相呼应?明确:一方面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与下文中常先生的革命党人的身份相呼应,另一方面与下文向刘三爷介绍交代古画的情节相呼应。
3.提问:刘三爷与常先生的友谊可以用哪两“善”来概括?彼此间的“信”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教师范读第五段)两人的友谊是萍水相逢,的君子之交。
一个善饮,一个善谈。
彼此间的信表现在“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板书:小信4.提问:马氏在小说中的的第一次出现有什么表现?你怎样看待这一人物的性格?明确: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到这里,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起到烘托作用的人物就出场了,那就是马氏的出现。
“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
皆货真价实。
如此几回,马氏也就不再疑。
”从马氏的这些表现来看,他对常先生不放心,私下里请人对刘三爷收藏来的画请行家进行了鉴定,“皆货真价实”五个字即是对画品的鉴定又是对常先生诚信的认可。
由此可见马氏是一个遇事多疑,颇有心计,喜欢计较的人。
板书:马氏多疑有心计(烘托作用的人物)5.提问:小说中是如何评述那幅唐代古画的?是如何侧面描写它的价值的?常先生对刘三爷作怎样的嘱咐?明确:作者运用简单的话语“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
唐代珍品。
”交代了画的价值。
侧面描写是通过常先生的动作描写与对画的包装细节描写来展现的。
“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
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
打开,那纸已泛深黄。
但托裱一新。
”常先生的嘱咐意味深长。
其一,“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
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这一嘱托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二,“三爷啊,关于此画。
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信任与被迫离别的无奈尽在不言之中。
此画的价值如何又给读者设下了一重悬念。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板书:无价之宝---唐代古画 (侧面描写) 小结:在这一部分中,应检查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小说中刻画描写人物方法的认识。
学习这篇小说缜密行文环环紧扣的艺术特点。
三、作业:1.学写探究性的短文《品析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义》2.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表现一种观察感受。
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课文探究请同学们把第一部分(小说开端部分)的课文内容概括复述一遍。
重点回忆常先生、刘三爷、马氏在这一部分中的表现,进一步体会他们所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一)师生共同探究小说发展部分的内容。
1.常先生遭受怎样的变故?刘三爷与马氏对此各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在这里分别刻画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变故是:“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
” 唐代古画 友谊 绝品 爱国义举 民族道义 绝 品 谈歌 人物: 马氏 多疑 有心计(烘托作用的人物)三爷表现:①“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
”②“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③“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
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
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
不可怪他。
’”性格特点:这些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刘三爷对常先生的遭遇感到震惊,陷入沉思。
对常先生的人格深信不疑,绝不允许有人亵渎诋毁常先生。
尽管面临着行家的鉴定有被骗的可能,他依然对常先生充满理解与信任。
马氏的表现,在这里被刻画得异常鲜明形象。
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
如:①马氏终是放心不下那幅画,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家,鉴定那幅画。
②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性格特点:作为家庭中的女主人,对巨资收藏始终心存疑虑,维护家庭利益也是无可厚非,当得知古画为不值钱的揭品时,她先前的疑虑似乎得到了印证,被骗的痛苦转为刻骨的仇恨便心疼地大骂。
足见其精明泼辣的一面,更好的衬托出刘三爷的憨厚老实,对常先生信任的坚定不移。
板书:马氏精明泼辣刘三爷憨厚老实2.小说中插入行家鉴定古画在结构与内容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明确:在结构上,他与前文常先生对画的评价相呼应(无价之宝),在后文又与王商人的鉴定相对照(宝中之宝)。
在内容上,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也便于物情感态度随情节发展而自然转换。
以马氏的多变,衬托刘三爷的坚定信义。
板书:刘三爷坚定信义3.常先生冬夜造访,如一幕独立的话剧,空间集中于一室之中,人物较少,且具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请大家分析一下这里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呢?明确:冲突一,对马氏而言,常先生的到来如若骗子上门,怒从中生,分外眼红。
这一反面衬托,更好的衬托了刘三爷的大度、雅量,对彼此间的信义坚定不移。
冲突二,常先生冒险来访与被官府缉拿之间的矛盾,可见他真是彼此间的友情置生死于度外。
也是对刘三爷毫不怀疑彼此间情谊的肯定,这一正面衬托更加有力。
冲突三,似戏剧的尾声暗示出常先生的革命大义,与黑暗社会的矛盾,捐躯赴国难。
把私人间的友情上升到革命大义的一面,既交代了人物身份,又突出了文章主旨。
板书:常先生捐躯赴国难刘三爷大度、雅量4.刘三爷彻夜赏字画“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字画,二十余幅,挂在房中,呆呆地看。
看久了,就含了泪,叹一声。
直看到天光大亮,才一一摘下,悉心收起。
”仿佛影视片中的特写镜头一般,经典凝练震撼人心,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情境的?明确:这一节中“独”字甚妙,若伯牙失去钟子期,为知音亡去而悲,睹物思人,借画回忆历历往事,彻夜难眠悲从中生,足见其对于常先生之谊的眷念。
(二)师生共同探究小说高潮部分的内容。
1.在战祸迭起的社会环境中,刘三爷家中发生了哪些变故?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
明确:①后来军阀在保定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
②祸不单行,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了票,索去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
③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
这里是小说中的略写,这样安排材料,简要交代刘先生的家庭变故,为下文突出刘三爷的义举――为护国宝而捐画作铺垫。
2.马氏为什么要卖字画?这样写有何深意?明确:“家中已经败落到这步田地,我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
”这样写的深意是从家庭背景方面衬托刘三爷为王商人无尝捐画的义举。
3.王商人为何说那幅画是宝中之宝?刘三爷为何愿意把画赠与王商人,你怎样评价这一义举?明确:宝中之宝: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
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印证了常先生品格的光明磊落。
)赠画原因:“不敢。
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
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
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
”(既点明了画的价值,有说明刘三爷是位重信义守诺言的豪侠之士,爱国之士,他重义轻财,护卫民族文化瑰宝,令人敬仰可歌可泣。
)板书:常先生忠义可信刘三爷重信义守诺言重义轻财爱国4.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作用?明确:作者以雪景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
”以无声胜有声,借满天大雪巧妙的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义满乾坤,义薄云天的高大人物形象。
板书:刘三爷义满乾坤、义薄云天二、小结《绝品》一文是作者“绝”字头小说系列中重要的一篇,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小说构思巧妙,结构环环紧扣,颇有明清小说的遗风,作者由始至终在对比衬托中把主要人物写得鲜明形象。
对马氏这一衬托人物作者的笔墨尤为精到,以其泼辣精明的表现成就了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形象,又通过常先生的活动变化,王商人的鉴赏品评把刘三爷的民族大义创造出来。
为更好地体会谈歌小说的艺术特色,建议大家能够阅读他的其他数篇“绝”字头小说。
四、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
尤其是第二题。
2.为更好地了解有识之士那一历史时期对文物的保护情况,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给学生补充讲解读者上的文章《1938年的较量》板书:马氏精明泼辣常先生捐躯赴国难忠义可信刘三爷憨厚老实坚定信义大度、雅量重信义守诺言重义轻财爱国义满乾坤义薄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