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变动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本章⼤纲1.审计证据(1)审计证据的含义(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①审计证据的充分性②审计证据的适当性(3)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①检查记录或⽂件②检查有形资产③观察④询问⑤函证⑥重新计算⑦重新执⾏⑧分析程序(4)分析程序①分析程序的⽬的②⽤作风险评估程序③⽤作实质性程序④⽤于总体复核2.审计⼯作底稿(1)审计⼯作底稿的含义和编制⽬的①审计⼯作底稿的含义②编制审计⼯作底稿的⽬的(2)审计⼯作底稿的内容(3)编制审计⼯作底稿的总体要求(4)审计⼯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围①确定审计⼯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围时考虑的因素②审计⼯作底稿的要素③审计过程记录④审计结论⑤审计标识及其说明⑥索引号及编号⑦编制⼈员和复核⼈员及⽇期(5)审计⼯作底稿的归档①审计⼯作底稿归档⼯作的性质②审计⼯作底稿归档的期限③审计⼯作底稿归档后的变动④审计⼯作底稿的保存期限⼆、重点与难点讲解⼀、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两⼤类。
就其来源来说,包括下列⼏个⽅⾯:1.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2.从被审计单位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3.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4.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
⼆、审计证据的特性1.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
错报风险越⼤,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证据质量越⾼,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但如果证据质量存在缺陷,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不能弥补质量上的缺陷。
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持或削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相关认定⽅⾯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要与审计⽬标相关。
在确定审计证据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与其他认定⽆关;②针对同⼀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③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知识点归纳1.妨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商品自身的价格(反向);消费者收入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同向,互补反向);消费者的偏好(同向);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同向)。
2.妨碍供给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商品自身的价格(同向);生产的成本(反向);生产的技术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反向,互补同向);生产者对将来的预期(同向)。
3.均衡价格、数量的计算及供求定理:Qd = α-β·P Qs = -δ+γ· P Qd = Qs (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别变的事情下,需求变动分不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不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4.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38-43)、类型(5种类型)及妨碍因素妨碍因素:(1)可替代性(同向);(2)重要程度(反向);(3)用途广泛性(同向);(4)支出比例(同向);(5)调节时刻(同向)d d6.供给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50-52)、类型(5种类型)及妨碍因素妨碍因素:变动时刻(同向);生产成本增加程度(反向);生产周期(反向)。
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P54)及商品关系的推断(正值为替代,负值为互补,零为别相关)8.需求的收入弹性的计算(P55)及商品的分类eM0,正常商品(eM1,奢靡品)9.恩格尔系数及富裕程度的推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系数越小表明越富裕,反之相反。
恩格尔定律:其他条件别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落趋势。
或者关于一具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10.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基本原理及应用(P58-59)11.“谷贱伤农”现象的解释(P59-60)12.蛛网模型的三种类型: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第三章知识点归纳1.效用含义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脚程度。
2020广东考研政治:政治大纲变动各部分变动考点总结距离2020考研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大家都开始进入复习回顾深入的阶段。
而考研政治各部分都很重要,尤其对于一些新增的知识点要了解。
为此,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2020考研政治:政治大纲变动各部分变动考点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原部分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新增)(不重要):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新增)(单选考点)(重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毛中特部分3.第十章(经济板块里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容替换)(选择题考点):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4.第十章(经济板块里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内容替换)(选择题考点)(重要):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平衡,积极扩大进口。
1•基本概念需求,需求量的炯与需求变动的区别,便给,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区别,供求规律;需求价格弹性,弧弹性、点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2•基本原理1.商品价格是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就处于均衡状态。
2.供给增加引起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反之亦相反。
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反方向变化,这是需求规律。
4.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供给量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这是供给规律。
5.当供给发生变化时,供给弹性越大,则价格和数量变化都越小,这是因为由线籍加(减少)引起的轻微价格下降(上升)都会导致始馳大幅减少(增力口)需求弹性越大,则价格变化越小,数量变化越大,这是因为,山供给增加(减少)导致的价格下降(上升)哪怕是轻微的,也会引起需求量大幅变化。
这样,一个少量的价格下降(上升)都会导致大幅的需求增加(减少)6.当需求发生变化时,供给弹性越大,则价格变化小而数量变化大,这是因为,只需要轻微的价格变化就足以诱致供给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
需求弹性越大,结果同供给弹性大是一样的。
7.对商品征税或补贴,税收负担或补贴受益是山供求双方共同承担或享受的, 各自承担或孕受的程度取决于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在税收负担分摊上,如果对商品征税,无论是对消费者征收还是对生产者征收,一般情形下,税收山买卖双方共同负担,各自负担的份额与各自的弹性成反比,与对方的弹性成正比一^给价格弹性越大,那么消费者负担的1基本概念效用,偏好,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
2基本原理1消费者是理性的,在消费活动中会根据商品的价格高低和自己对商品的相对偏好,将既定的收入花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寻求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
2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获得的满足可以用基数表达出来,可以进行程度比较,可以加总求和。
但是现代经济学已经放弃了这个理论。
3.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主观心理感受,是难以用基数准确测度的,更不可能进行程度比较和加总求和。
(每章重点的概括,不是很详细,可以快速阅读,查漏补缺~~~)(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重点3自学考试《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知识要点第三章利息与利率一、基本知识点第一节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1、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2、货币的时间价值来源于对现在消费推迟的时间补偿。
3、利息来源于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者使用借入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4、利息通常被看作是收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
5、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收益资本化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领域是有价证券的价格形成。
第二节利率的计量与种类1、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2、单利:本金P ×利率r ×年限n3、复利:n r P )1(+?。
4、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称为终值,也称本利和,与终值对应的本金称为现值。
5、到期收益率通常被作为利率的代表,被认为是计算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各种债务型的投资都有到期收益率。
6、债券的当期市场价格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成反向变动关系。
当期债券市场价格与利率反向相关。
7、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则债券价格上升。
体现了收益资本化的作用。
8、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9、基准利率的概念通常有两种用法:市场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官定利率。
10、利率按照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和行业利率。
11、按照借贷期限内是否调整利率可将利率划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12、一般来说,固定利率适用于短期借贷,浮动利率适用于长期借贷,国际金融市场上3年以上的资金借贷通常都采用浮动利率。
13、名义利率r=实际利率i+物价水平变动率p 。
14、实际利率存在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2022初级会计考试变动超40%详解一、《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变动第一章在旧教材第一章“会计槪述”基础上做了増删调整,变化非常大。
删除:删除旧教材第一章第三、四、五、六节。
新增:1、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基础的部分内容;2、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内容;3、会计信息的部分要求;4、增加第四节“会计职业道德”;5、增加第五节“内部控制”。
修改:1、会计的定义、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定义、会计目标的定义;2、在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定义中,“确认、计量和报告”修改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第二章新增:1、第一节增加了收入确认条件的说明;2、第三节増加电子形式的外来原始凭证审核;3、第三节新增了会计凭证保管6 个方面的要求;4、第三节新增了会计账簿登记的部分要求;5、第三节新増了会计账簿保管相关要求的内容;6、第五节新增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账务处理基本要求相关内容;7、第六节增加了成本会计定义和核算的对象内容;8、第六节新增了农业企业、批发零售企业、建筑企业等不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相关内容。
修改:第五节对账务处理程序的提法进行了修改,改为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并梳理了本节结构。
第三章本章是原第二章资产中拆分出来的流动资产部分。
“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
新增:1、各种流动资产的管理;2、各种流动资产小企业的核算;3、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分类;4、短期投资的核算;5、坏账损失的确认;6、预期信用损失的概念和确定方法;7、备抵法核算信用减值损失的优缺点;8、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第四章将旧教材第二章中的第五节“固定资产”及第六节“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放入新教材的“第四章非流动资产”中,在此基础上新增很多重要内容新增:1、新增第一节“长期投资”,包括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账务处理;2、新增第二节“投资性房地产”;3、在第三节固定资产内容中,增加了“使用权资产的账务处理”;4、新增第四节“生产性生物资产”。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GDP =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1.外部成本: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与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12.产权的特点?①产却务必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者排他性③务必安全④可实行的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ocd受害者开始缺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受害者缺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③E为帕累托最优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熟悉企业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者税率通常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的时候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靠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通常只获得环境效益。
2013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
各章变动重点
第一章:在报关单位分类管理的分类标准中,对涉及数值界限的表述坐了修改;对报关员注册的内容根据行政许可事项的变化作了调整。
第二章:根据2013年进出口货物收付汇管理政策的变化,重新编写了第三节所涉及的内容;修订了第三节中对外贸易经营者管理制度的部分内容;第四节补充增加了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管理;对本章涉及禁止进出口管理,进出口许可证管理、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及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的管理商品范围进行了修订。
第三章:主要变动为“四增三改”。
第二节增加了补充申报、无纸通关、分类报关的内容。
第九节增加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内容;修改了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中内销等多处内容。
第四章:无重大变动
第五章:2013年重新编写,内容和结构有重大调整。
“进出口税费概述”变动后内容更丰富全面;“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的确定”改后结构更为清晰,内容涵盖目前执行的全部优惠贸易协定;新增了“进出口税费征收”的内容,将原版内容整合,并新增相关内容;精简了“进出口税收征免”的内容;重新编写了“进出口税费计算实例”中所有税费计算的实例。
第六章:主要修改了过去一年海关通关规范相关的更新参数,如征免性质代码表根据国家减免税政策范围的调整添加部分新增代码,并删除个别已失效代码。
根据国家收付汇管理制度调整修订了“批准文号”栏目填制要求。
与“经营单位”栏目填制相关的“海关注册编码”部分内容,结构与代码两方面均有较大调整更新。
以上为2013年报关员考试教材的重点修改内容,具体修改详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