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贝类死后鲜度变化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88
1、水产食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2、简述水产食品原料的营养学特点?3、简述水产食品原料的特性?4、简述我国水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5、简述我国水产加工的重点发展方向?水产食品原料的营养成分一、填空1、鱼类肌肉组织可分为()()(),鱼肉的肌肉是由许多()和一部分结缔组织、脂肪细胞、血管和神经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的。
2、鱼肉根据所含肌红蛋白和色素的含量可分为()和()。
3、鱼贝类的肌原纤维是由()和()组成,前者是由()蛋白组成,后者是由()()()等组成。
4、新鲜的鱼贝类水分活度为()。
5、鱼肉蛋白质主要由()、()和()组成。
6、鱼贝类的结缔组织属于()蛋白,它主要由()和()。
7、水产原料蛋白质中()含量较高,可同谷物类食品配合起到蛋白质互补作用。
8、鱼贝类脂质根绝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和()。
9、鱼类的糖原代谢产物是(),而贝类糖原代谢产物是()。
10、软骨鱼类提取物中含氮成分比硬骨鱼类多,其原因是所含()和()较多;红肉鱼提取物中含氮成分比白肉鱼多,其原因是所含()较多。
11、鱼贝类提取物中的游离氨基酸最重要的是()和()。
12、进食不新鲜的红肉鱼容易引起中毒,其原因是()。
13、鱼贝类中称为咪唑化合物的是()()()()。
14、鱼贝类的中的核苷酸主要是(),其关联化合物有()。
15、鱼贝类提取物中冠缨碱类是一类()物质,分子内均具有()的结构。
16、板鳃类随着鲜度的下降带有强烈的氨臭味,其原因是()。
17、TMAO中文名是(),它的还原产物()是鱼类腥味的主要成分之一。
18、海藻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其含量大概占干基()。
19、海藻多糖根据存在部位可分为()()()。
20、海藻多糖根据其来源可分为()()()。
21、红藻细胞间质多糖的本质是(),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22、琼胶的化学本质是(),它是由()和()组成,琼胶中()含量越高,其凝胶强度越低。
23、卡拉胶的化学本质是()。
海产品储运与管理作业第1次作业绪论1. 简述水产品的资源特点。
特点:①品种的多样性②组织的易腐性③渔获量的不稳定性④产区的地域性⑤水产品的功能性和营养特性2. 简述鱼类肌肉比陆生动物肌肉更易腐败变质的原因。
原因:①鱼的含水量比陆生动物的高②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生活环境温度低③鱼体在体表消化系统鳃等都附着细菌,且数量多种类多④相对来说鱼体组织松散脆弱,表皮保护能力弱。
第2次作业第1章水产食品原料的营养成分一、名词解释:1. 鱼贝类提取物成分:鱼贝类组织用热水或适当的除蛋白剂处理,将生成的沉淀除去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各种物质。
主要包括:含氮成分和非含氮成分,不包括:脂肪、色素、无机质等。
2. 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核苷酸是由嘌呤碱基、嘧啶碱基、尼克酰胺、等与核糖核苷酸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核苷酸的分解产物核苷、碱基等则为核苷酸的关联化合物。
二、问答题1. 鱼贝类提取物成分中含氮成分主要有哪几种?解:含氮提取物成分包括游离氨基酸、低相对分子质量肽类、核苷酸及相关化合物、脲及季铵化合物。
2. 简述在加工贮藏性能方面普通肉优于暗色肉的原因。
解:①暗色肉含有较多的色素蛋白质及较多的脂质、糖原、维生素和活力很强的酶。
②暗色肉含有TMAO还原酶氧化三甲胺鱼体死后使之生成三甲胺,易腐败。
第3次作业第2章鱼贝类的鲜度评定一、名词解释:1. K值:反映鱼体初期鲜度变化的指标,也称鲜活质量指标,是指ATP分解产物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占A TP及其关联物总数的百分比。
2. 挥发性盐基氮:是指动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氮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此类物具有挥发性。
二、问答题(没完)1. 鱼贝类鲜度评定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获得可靠的评定结果?方法有:感官检验法,化学检验法,物理检测法,微生物检测法等;第4次作业第3章鱼贝类的死后变化一、名词解释:1. 鱼体的解僵:鱼体死后进入僵硬期,并达到最大程度僵硬后,其僵硬又缓慢地解除,1肌肉重新变得柔软,称为解僵。
水产食品科学答案一、填空,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满分14分。
1. 鱼类蛋白质中的肌原纤维蛋白是有肌动蛋白_、_肌球蛋白_、_肌钙蛋白_、_原肌球蛋白组成。
2.鱼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_Lys含量特别高,可与谷物类食物蛋白互补。
3.鱼贝类的脂质特征是富含_n-3多不饱和脂肪酸。
4.鱼贝类提取物的游离氨基酸中最为特殊的两种是His_和Tau。
5.鱼贝类的鲜度评定方法有_感官评定法_、__微生物学法、_化学法_和物理法。
6.海洋鱼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脂肪酸是DHA和EPA 。
二、选择题,本题共5 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肌原纤维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肌动蛋白和(D)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肌浆蛋白 D:肌球蛋白2.鱼类中脂溶性维生素不包括( D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3.下列同鱼类鲜度相关的指标是( A )A:K值 B:过氧化值 C:ATP D:PUFA4.肉中(C)含量增高,则肉变得僵硬。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动球蛋白 D:原肌球蛋白5.贝类中含有的主要糖类成分是(C)。
A:淀粉 B:膳食纤维 C:糖原 D:乳糖三、判断分析,指出可能的错误处并改正错误处。
本题共5 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鱼贝类肌肉的蛋白质,由肌原纤维蛋白质、肌浆蛋白质和肌基质蛋白质组成。
(√)2.鱼类蛋白质消化率低于畜肉。
(×)改:高于3.甲壳质和硫酸软骨素都是鱼贝类中存在的糖类物质。
(√)4.鱼体死后的细菌繁殖从解僵才开始。
(×)改:从一开始就与死后的生化变化、僵硬以及解僵等同时进行。
5.腌制水产品时等渗溶液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强。
(×)改:最适宜生长四、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鱼贝类提取物:(3分)将鱼贝类组织,用水或热水抽提可以溶出各种水溶性成分,除了蛋白、多糖类、色素、维生素、无机物以外的有机成分总称为提取物成分。
一、绪论1、常见头足类的分类:①章鱼(octopus)②枪乌贼(squid),其中鱿鱼可以分为太平洋柔鱼和枪乌贼③乌贼(cuttlefish)2、水产品的加工方式:①传统加工:腌制、干制、熏制②现代方法:人工干燥、罐藏技术、冷冻技术、鱼糜制品(低值鱼为主)③精深加工:多肽、美容产品、药物制备3、水产品的原料特性①多样性:ⅰ)种类多ⅱ)含脂量差异大,如中上层鱼类(脂肪较多15%-20%)大于底层鱼类片(白肉鱼,脂肪含量少,约为5%,如鳕鱼,鲽鱼,鲆鱼,左鲆右鲽[可以根据嘴巴位置区分],石斑鱼,鲷鱼)(其中体侧线可将鱼分为腹部与背部,腹部的脂肪含量高)②易腐性(腐烂速率早于陆上动物)ⅰ)捕获与处理方法ⅱ)本身特性*肌肉阻止水分高*酶类活性强*鳃及体表附有细菌:粘液③渔获量不稳定性受渔场,季节,海况,气候,环境等因素④原料成分多变性ⅰ)脂肪,水分,蛋白质的变化(季节,洄游,饲料(饵料变化))ⅱ)如带鱼,夏天瘦,含脂量少,冬天含脂量高。
二、水产食品原料2.1水产食品原料种类和特性①种类: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类,贝类②原料:水(70%-80%),蛋白质(16%-22%),脂肪(6.5%-20%),无机质(1%-2%),碳水化合物(1%以下),维生素(不等);其中鱼类蛋白(干基):60%-90%;猪牛蛋白:15%-60%2.1.1鱼的肌肉结构与特点:可以分为普通肉和暗色肉(血合肉)①血和肉的特点:ⅰ)位置:多分布于鱼的体侧线表面、背侧部和腹部之间(组成纤维较细)ⅱ)存在鱼种:活动性强的中上层鱼类,如鲐鱼、沙丁鱼。
它们暗色肉含量高,也叫做红肉鱼类ⅲ)特点:a.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色素蛋白)、酶蛋白、脂质、糖原、维生素,故此类肉能支持适当缓慢持续地洄游运动。
b.酶的活性高,糖类物质少。
②普通肉的特点:ⅰ)分类:a.白色肉b.白色肉加上红色肉(从体侧的红色肉逐步向鱼骨中心变白)c.粉色肉ⅱ)存在鱼种:活动性不强的底层鱼类较多ⅲ)特点:能适应急速运动——猎食,跳跃,避敌③鱼的肌肉结构:ⅰ)组成单位关系:肌肉→肌节→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ⅱ)肌肉类型:a.横纹肌:躯干肌肉,扇贝等双壳贝类闭壳肌b.平滑肌:食道、肠道、胃、部分血管c.斜纹肌:墨鱼外套膜,牡蛎扇贝半透明闭壳肌④鱼的肌肉结构和其生活方式的关系:中上层鱼类多为红肉鱼,由于其洄游性,使用的部位是红肉;下层鱼多为白肉鱼,是由于其生活习性较为缓慢。
1.粮油食品原料中的简单蛋白质能溶于水的是(清蛋白)2.大多数粮油籽粒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一般都由皮层、胚、(胚乳)3个部分构成。
3.果蔬在储藏过程中(矿物质)含量变化不大,而且多以弱碱性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
4.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0%)5.头菇的多糖体组成中(葡萄糖)含量最多。
6.鱼贝类死后肌肉在(僵直)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是磷酸肌酸和糖原含量的下降。
7.牛乳中的酪蛋白是典型的(磷蛋白)。
8.葡萄中含有的主要有机酸是(酒石酸)9.甲壳质是自然界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丰富的生物聚合物。
10.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大豆)11.牛奶中含量最多的双糖是(乳糖)12酪蛋白的等电点是(pH4.6)13.挥发性盐基氮(VBN)是用来判断鱼类新鲜度的指标之一,当VBN达到(50mg/100g)以上时被认为是腐败鱼肉。
14.面粉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15.面筋的弹性与面筋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密切相关。
16.乳脂肪中最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17.粮油籽粒中占全粒重量最多的是(胚乳)18.粮油蛋白质中不溶于水和中性盐而溶于70-80%乙醇的蛋白质是(胶蛋白)19.猴头菇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质是(碳水化合物)20.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核苷类化合物)21.果蔬中有收敛性涩味且对制品风味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单宁)22果蔬中的花青素极不稳定,在(碱性)pH下呈蓝色23.牛乳中蛋白质含量约为(3.0%)24.微冻保鲜鱼类通常温度约为(-3℃)25.我国对粮油作物根据其化学成分与用途分为(4)大类。
26.核果类果实(纤维)的多少与粗细是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27.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0%)28.鱼贝类肌肉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在(ATP)存在下形成肌动球蛋白。
29.海藻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占其干重的(50%)以上。
30.蜂王浆中的(乙酰胆碱)具有扩张动脉血管,使犬股动脉血流量暂时增大的作用。
实验一、鱼类鲜度的感官评定一、实验目的掌握鱼类鲜度等级的划分和感官鉴定鱼类鲜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评价鱼类鲜度的感性知识。
二、实验原理鱼类死后,随着放置的时间延长鲜度会逐渐下降。
鱼体鲜度下降是由于鱼体内生化变化及外界生物和理化因子综合的结果,这些结果往往又会表现在眼球塌陷、肌肉弹性下降、鳞片暗淡无光泽、肛门突出等感官指标上,我们通过这些感官指标进行合判断,就可以定性评定出鱼体的鲜度。
三、实验材料各种不同鲜度的鱼类。
四、实验方法1、通过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判定不同鱼体的鲜度。
2、鲜度判定的标准(见表)五、鱼类感官鉴定分级标准鱼类鲜度感官鉴定的评价标准,一般采用0~10分的分级标准对样品进行质量估价。
一级:7~10分;二级:4~6分;三级:1~3分;变质、腐败为0分。
六、问题与讨论1、鱼体鲜度下降时,感官上会发生哪些变化?2、如何用感官评定的方法鉴定鱼体的鲜度?七、编写实验报告书要求写出各种不同鲜度鱼类的感官评定结果。
实验二、海鲜调味料的制作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酶解法制作海鲜调味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利用外加酶或天然酶(水产动物体内存在的酶)将水产鱼、虾、贝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离成游离氨基酸及短肽,经过浓缩、调配、装瓶、杀菌等工艺制作成营养丰富,有浓郁海鲜风味的海鲜调味料。
三、实验设备搅拌机、水浴锅、封罐机、杀菌锅、液化气炉、不锈钢盘、不锈钢锅等四、实验原材料1、虾0.5公斤(一个小组的原料)2、山梨酸钾1.2g ;食盐150 g ;IMP 1.2g ;CMC 2.5g ;黄原胶2.5g ;淀粉50g ;味精6g;焦糖适量。
五、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原料虾→匀浆→自溶→过滤→浓缩→调P H →调配→装瓶→封口→杀菌→成品1、匀浆洗净的虾放进搅拌机内加0.5公斤水匀浆,然后再加0.5公斤水。
2、自溶用NaOH 调P H 7.5,加入1﹪浆体的NaCI(虾+水)搅匀,开始升温,温度从40℃起,每30分钟使浆体升温5℃至65℃止。
水产品加工学复习题1、水产食品原料的特性1、答:多样性 a、种类多有海洋和内陆鱼、甲壳动物中虾蟹类、软体动物中头足类和贝类,还有海藻等b、含脂量差异大不同种类的鱼的脂肪含量有很大差异;同种鱼类因部位、年龄不同,含量也不同2、易腐性 a、鱼类肌肉组织水分含量高b、鱼体内所含酶活性在常温较强,死后僵硬、解僵和自溶过程进程快,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为成为细菌的营养物。
c、鱼体表面组织脆弱,鳞片易于脱落,容易遭受细菌侵入。
d、鱼腮及体表附着大量细菌,而体表黏液更是起到培养基作用,滋生大量微生物。
3、渔获量不稳定性受季节、渔场、海况等各种环境因素和认为捕捞因素影响,难以保证稳定供应量4、原料成分多变性鱼类因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和生理生态上的变化,造成鱼体成分有较大差异。
2、鱼贝类的蛋白质组成答:1、细胞内蛋白质:盐溶性的肌原纤维蛋白质、水溶性的肌浆蛋白2、细胞外蛋白质:不溶性的肌基质蛋白质3、鱼贝类提取物成分答:1、含氮成分①游离氨基酸②低聚糖③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④甜菜碱类⑤胍基化合物⑥冠瘿碱类⑦尿素⑧氧化三甲氮2、非含氮成分①有机酸②糖4、鱼贝类死后变化过程①初期生理变化和僵硬糖原酵解生成乳酸,pH值下降;肌肉收缩变硬,失去伸展性或弹性,持水性下降②解僵和自溶肌肉组织逐渐变软,失去固有弹性③细菌腐败鱼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腐败过程,主要表现在鱼的体表、眼球、鳃、腹部、肌肉的色泽、组织状态以及气味等方面5、鱼贝类鲜度评定方法答:1、感官评定:通过人的五官对事物的感觉来鉴别食品质量的一种评定方法。
2、微生物学方法:检测鱼贝类肌肉或鱼体表皮的细菌数,作为评定鱼贝类腐败程度的新鲜度。
3、化学方法:①挥发性盐基氮,利用鱼类在细菌作用下生成挥发性氨和三甲胺等低级胺类化合物,测定其总含氮量作为鱼类的鲜度指标。
鱼体死后初期,细菌繁殖缓慢,挥发性盐基氮的数量很少。
②三甲胺,多数海水鱼的鱼肉中含有氧化三甲胺,在细菌腐败分解过程中被还原成三甲胺,通过测定三甲胺的含量作为海水鱼的限度指标,但淡水鱼不适用,因为淡水鱼中氧化三甲胺含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