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是学好科学课的关键
- 格式:pdf
- 大小:250.55 KB
- 文档页数:1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12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科学探究能力为儿童的科学学习提高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
任何一门学科,能不能学好关键不在于教师教得多么好,教学条件多么高,其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能不能激发起儿童的求知欲。
兴趣高了,求知欲高了,儿童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科学探究能为儿童开辟一条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掌握知识的科学方法。
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单纯的告诉他要深刻得多。
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能力,这样的探究教学真正实现了“受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会经历失败的过程,而经历失败的时候,为了成功他们势必要寻找另外适合的途径。
久而久之势必会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以及积极寻找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坚强意志。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2近期,认真的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上好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动手能力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创造性就能够对未来发生的各项事情产生创新的认知,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被称为实践能力,这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关键词:创造性动手能力小学生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本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教师的共同探讨,对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动手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科学教师搞好科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意义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小学生的思维中,还有一种很强烈的探究欲和发现欲,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发现一种自己不知道的失误或者现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完成对科学学科的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对有趣的科学实验或者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知识进行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提高。
从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或者一些趣味性的知识。
从课本内容编排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学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科学常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科学教材中会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通过在课堂上教师演示这些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最后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这个过程中,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好的检测。
科学探究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小学生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教师如何利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尤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从2017年开始,小学科学课程在一年级至六年级开设,一、二年级每周1节;三、四、五年级每周2节;六年级每周3节。
课时偏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就少,课堂内外有许多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难以深入落实。
而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产生持久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四大领域,分别从四大领域选取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再分级。
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掌握基本的基础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和逻辑思维;了解小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致力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以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应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科学课教学要贴近生活我在执教《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时,就让学生们通过一个简单电路,观察当导线断开时有什么现象,再连接时有什么现象;让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并说出来。
有了概念的认知,然后通过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多种材料。
教师对怎样检测及检测时的注意事项一定要先讲明,让学生掌握好的实验习惯和整理习惯。
如何教科学课教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他们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下面将介绍一些教科学课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科学课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
比如,在讲解物理光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光学实验让学生进行,通过实践感受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其次,教科学课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应该简单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设计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从而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
再次,教科学课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
科学知识离不开实践应用,要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比如,在化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此外,教科学课还要注重交互性教学。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比如,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共同分享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的来说,教科学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和交互性教学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科技人才。
希望广大教师们在教科学课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为学生打开科学之窗,引领他们走向科学的殿堂。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了目前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就如何调动学生口、手、脑从而促使课堂活起来,充满着生命活力等方面做了浅显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活的课堂科学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我国当时的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找准了教育操作中的问题。
他所提出的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教师教给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主动进取的意识,变“教”师为“导”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在科学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动口发言。
如笔者在听倥气污染和保护》 (八年级下册)一课,讲课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学生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思考,动口发言。
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有的说:给汽车动力换太阳能的、换电池的、换风能的、换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日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来制作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整班学生都踊跃地动口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我国的教学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幺?那是什幺?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幺?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慾是十分可贵的。
从自然教学出发,就能推动自然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如上“食物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澱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乾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有同学报告,饭粒变髒了,手指也变髒了。
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幺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二、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在自然教学中适当採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汇入新课就可以採用游戏的形式,如教“影子”时,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
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三、创设“问题的情境”也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或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或事物,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
例如教“雷电的祕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雷鸣电闪,古代的外国人认为这是上帝在发怒。
中国古人说这是雷公公与闪电娘娘在惩罚坏人。
《小学科学课有哪些内容科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创造型人才的素质体现。
通过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和行为习惯首先,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验材料选择准备,应力求真实可靠,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现象结果,使学生养成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其次,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即年龄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简单的实验,用事实来论证自然事物和现象。
最后,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从而真正调整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
如:在分析空气成份时,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饮料瓶(塑料),从上部约三分之一处用剪刀剪下,下端部分就成了一个塑料杯。
将杯子扣在水槽中燃烧的蜡烛上,过一会,蜡烛熄灭,水涌进杯子,占杯子一部分空间。
说明燃烧耗去了一部分空气,但杯内仍然存在不参加燃烧的空气。
通过这个实验操作,学生学会简单实验(注意让学生先知道杯子是有空气的,不是真空的,水在蜡烛熄灭时才上升了一部分,而没有充满塑料杯),学生选择所用的材料,通过实验的过程,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弄清了事实。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比比看,鼓励他们都动手寻找简单的实验材料,再在教师引导下做做看,相信实验结果学生一定好奇。
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归纳介绍出空气是由多种成份构成的,从而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求知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科学课教学科学课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这个目的是整个科学课教学的核心所在。
实验材料及有关实验的准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备,或实验室提供。
通过寻找材料到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实验时学生操作比较规范,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关键,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使他们对所做实验感受深刻,实验效果明显。
“三动”让学生更爱科学课发表时间:2020-12-11T16:02:37.2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作者:叶玲芳[导读] 基于培养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叶玲芳(义乌市后宅小学浙江义乌 322008)基于培养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引领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丰富他们的童年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潜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对科学学习保有热情?我觉得,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先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个宝贵部分,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动,在动中学会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动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动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一、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心动。
因此,我常常植根于教材,寻找教材以外的素材,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一个和谐灵动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技能。
我在上《杠杆的科学》的伊始,采用了讲故事的导入方法。
用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故事引出杠杆这一内容。
同学们目光注视着我,听得很认真,我不禁感叹,原来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
师:阿基米德的力气真的有这么大吗?能够撬起整个地球?生:没有。
师: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生1:他能利用杠杆原理(预习过课文)师:哦,你能具体地分析给同学听吗?生1面露难色师:他说的没错,阿基米德运用的就是杠杆原理,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你就能解释为什么利用杠杆原理能够翘起地球了!同学们露出兴奋的笑容。
学生天生具有一种求知欲,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的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教科学课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教师在教授科学课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教授科学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一、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倡观察和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实验课或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2. 引导提问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 培养逻辑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原理和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重要保证。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用生活案例引入:将科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看到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 组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科学探究实验、科学展览等,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魅力和实践过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向。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让学生“动”起来是学好科学课的关键
发表时间:2012-06-15T11:34:22.7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6月总第86期供稿作者:牛洪装于凯慧
[导读] 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无穷乐趣,也在玩乐中巩固了知识,悟出了道理,发现了新知识,提高了技能。
牛洪装于凯慧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赵庄小学262202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自然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科学课只是听老师说教、做做笔记、背背答案,长此下去,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谈不上去认真完成以上过程。
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嘴表达,走向大自然。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科学课。
一、动手实验,获取新知。
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课中,许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
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他们看到新奇的东西,总想动手实践一番。
学生对动手实验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趣得多,所以几乎所有学生在上课时总是盼望做实验。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一做。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实验,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就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
操作要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如教学“温度计的秘密”时,除了让学生亲自测量液体的温度、人体的温度外,我还让学生亲自制作“温度计”,研究温度计的秘密。
在学习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让学生亲自做“金属球在受热或遇冷时能不能通过金属环”的实验。
这个实验较费事,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虽然如此,同学们依然热情很高,积极分组实验。
通过不断实践,同学们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轻松学会新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走进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
自然课中如认识岩石、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土壤与植物等等,要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综合的教学效益。
为了让学生认识岩石、研究土壤,我就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自己先分类,了解不同点和用途,然后在课堂上共同分析研究。
学习《水》一文,我就让学生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了解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地增强。
科学课的活动是连接课堂与学生生活和大自然的纽带,是学生由自然走进课堂,由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的向导。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时应注意把课堂与课后活动相结合,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为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扩展知识,需要设计课后活动,促进学生动手实验。
例如学了《土壤与植物》后,我就让学生回家准备砂质土、壤土、黏质土等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在三个花盆里种大豆,要求学生同时浇水、同时让大豆晒太阳,观察记录大豆的生长情况。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因此学生动手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知识学得更加牢固。
三、开展课外动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渠道,让学生乐于科学实践。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因为科学课不单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果没有实践,探究就无从入手。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自然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无限的。
开展课外动手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重视学生课后有意义的后续活动,使探索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小学科学实践可以进行小制作、种植和饲养等。
小制作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作为课后的作业,如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如花生、向日葵、萝卜、牵牛花等的种植,金鱼、蝌蚪、蚕、蝴蝶等的饲养。
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无穷乐趣,也在玩乐中巩固了知识,悟出了道理,发现了新知识,提高了技能。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特点,遵循科学课教学规律,多方面激发探究兴趣,培植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就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并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科学课堂就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