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大致在1978年至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中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史料梳理学校: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丰润校区部门:工程教育部年级:13级机械五班组员:白荣泽常路路房伯宁付维东高国庆【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关键词】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成就我国建国以来不断地摸索外交政策,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中国的外交方针不仅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也为世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世界的共同发展,维护了世界和平。
的得了国外友好支持,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一、建国初期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决定了在执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三大基本方针:一是“另起炉灶”。
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二是“一边倒”。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是一个最不寻常、最具震动性的方针。
在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将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要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
”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政府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1949年8月,毛泽东提醒全党,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我国商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过程,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品流通模式也经历了不断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商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流通模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封闭式的对外贸易政策,商品流通由国家垄断实行,商品商品供应和销售都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来实现。
在这个时期,商品流通主要由国营商业部门和集体经济企业组成。
在供应物资紧张时期,政府通过配给系统来保证各个行业和地区的物资供应。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步开放对外贸易,对外开放带来了全球化内外的经济活动,使得商品流通出现了全新的构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家逐渐从商品流通中退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步由市场生产力和企业来支配,商业业态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
新时期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市场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商业机构逐渐专业化和品牌化,形成了家电、超市、百货等多元化的商业体系;流通业务的服务理念也不断更新,实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增加消费者购买体验,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体验。
1. 商品流通市场大规模化向集约化发展在当代文明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世代,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商品流通逐渐向集约化和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在线零售行业发展迅速,于2018年零售额增长达到23.9%。
在线零售市场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使得电子商务逐渐代替了许多传统门店的购物模式。
2. 商品流通领域服务化和品牌化不断提升多样化的商品需求和消费者特定的消费群体市场,要求商品流通企业除了商品供应外,也需要提供专业的服务并建立品牌形象。
目前,多数consumer products产业的管理品牌化已成为主流,例如家电、时尚衣饰、日用品等, 而服务质量也成了消费者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中国不断改革和转型的经济体制,使得商品流通市场面对巨大变化和挑战。
我国边境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思考近年来,中国的边境贸易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加快,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的边境贸易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贸易政策历史的演变也是值得了解的。
一、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反对包括边境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对外贸易。
这期间,中国的贸易政策非常保守,限制其国际贸易。
在这一阶段,中国反对包括边境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
根据《恢复商品交换协定》的规定,“重点是禁止一切以商贸名义进行的毒品贸易、盐贸易、军火贸易和奴隶贸易等”。
2.第二阶段:探索边境开放(1978-1992)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开始探索开放的道路。
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着手发展边境贸易,尤其是边境易货商品,如锡、金、铜、煤等。
此外,中国还开始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特别是与越南和老挝。
3.第三阶段:完善边境贸易政策(1992年至今)1992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政府开始重视边境贸易,并逐步完善边境贸易政策。
1995年,中国和越南签署了《边境贸易协定》,随后,与中国边境接壤的其他国家也开始与中国进行边境贸易。
政府制度也逐步改革,减少贸易限制。
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加强了对边境贸易的监管。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边境城市发展规划》,中央政府制定了发展边境经济的长期计划。
二、政策思考1.加强与周边国家间的合作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加强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边境开放政策可以扩大经济和贸易关系,加速与亚洲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更快、更持久的经济发展。
2.加强监管与政策调控尽管近年来边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机会,但这种贸易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走私、假冒伪劣商品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禁”为主要策略,即限制海上贸易,重视内部自给自足。
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仅限于陆路。
唐朝时期,与海外贸易繁荣的阿拉伯、波斯等国家之间建立了贸易关系,但很快又被废除。
宋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等地的商人建立了贸易关系,但仍禁止民间私人贸易。
明朝时期,曾开放海上贸易,但在崇祯年间恢复海禁政策。
2.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较为保守,逐渐与西方列强建立了贸易关系。
不过,由于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中国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农产品及手工艺品。
同时,清朝政府还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外商在中国内地投资和生产。
3. 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国外推广出口商品,并采取政策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货运动”,鼓励国人购买国货,提高中国自主经济的实力。
同时,民国政府还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但也出现了外资垄断等问题,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方向是走向开放,先后实施引进外资、开放沿海、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政策。
19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逐步实行市场化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因时代背景和国情而有所不同,但均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历史演变:1.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1400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点。
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交换的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和香料等。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扩大贸易活动来获取资源和财富。
2.明代海禁政策(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因为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亚洲和欧洲国家的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并且限制外国宗教的传播。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内贸易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3.清代垄断贸易(1644年-1842年)清朝时期,中国实行了由国家垄断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朝设立了“广州会馆”和“澳门审理署”,对所有与中国贸易的船只进行审查和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实施了与英国、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单一贸易政策,即“广东系统”。
这一政策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只允许他们在广东进行贸易。
4.鸦片战争及之后的开放政策(1842年-194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列强侵略,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设立贸易公司,减少对外贸易的关税和壁垒,并且积极引进外国的科技和资本。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于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5.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政策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向市场的自由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一·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建立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
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
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
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1952年9月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
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制定了有关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把全国的对外贸易置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
二·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957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我国同时还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对外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贯通中外的历史事件,我们不难看到国际贸易发展前进的根本支撑点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往来。
这重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上,对对外贸易有深远的影响,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风向标,是国际贸易预期的晴雨表。
关键词:国家政策国际贸易国际关系一、我国的贸易政策分水岭那就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开始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1.1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基本属于全封闭式的,为了保护国家较为脆弱的经济现状,政府选择了由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的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这种由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方式使权利集中。
保护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使中国的企业能够休养生息,让新时期的中国能够养精蓄锐。
但是也存在着问题,过度的经济保护也是中国的一些企业像“温室里的花朵”不能够接受外来的竞争,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就是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从1979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开始了飞速的增长,平均每年接近10%,1978年至1986年的出口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3%,到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官方所公布的3.91万亿美元,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家。
2015年则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国。
改革开放不仅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因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重。
改革开放将我国的对外贸易由完全封闭式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分散到了个体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倒爷”就是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在这一时期被国家领导人说出来,“倒爷”一次风靡全国,成为新的风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摘要: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加入WTO、以及现在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谈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
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对外贸易保护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
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
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
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
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
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
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
(当时最大的外贸公司是华润公司,它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港澳以及东南亚的总代理,成为新中国与世界贸易沟通的第一架桥梁。
上世纪70年代,华润公司的对港贸易总额高达700亿港元。
)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倡导贸易自由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商品经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合作中国建国初期,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合作举措。
这些政策和合作推动了中国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一、恢复对外贸易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状况严重落后,国内产品匮乏。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中国政府着力恢复对外贸易,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提供了苏联援助和对华贷款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高贸易组织,与包括东欧和亚非国家在内的国家开展贸易合作。
这些经济合作措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外部资源和市场,促进了国内工业化进程。
二、平息朝鲜战争后的困境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支持战争重建和改善经济状况,中国积极争取国际间的援助和经济合作。
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签署了“新亚洲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申明,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以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还通过发行外债和积极参与联合国对外援助项目等方式,争取更多国际支持,解决了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
三、积极争取中苏援助与技术交流中国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苏两国签署的《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为中国在经济上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和支持。
苏联通过向中国提供技术和设备,协助中国进行工业化进程,并且相互承诺在国际事务中给予支持和帮助。
同时,中国也积极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强与苏联的技术交流,提升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实力。
四、参与国际组织与多边合作中国建国初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多边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合作,扩大了互利共赢的机会。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事务,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与资源。
另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谈判,争取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护中国的利益。
总而言之,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合作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和资源,推动了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第三,贸易的静动态效应。
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必须既要有利于发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的静态效应,更要注重发挥贸易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效应。
第四,国际经济政治环境。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以被视为如何依据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来配置本国资源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受到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制约。
因此,如何顺应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二、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一)我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1949年—1979年)1.我国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半殖民统治,开始独立建设国家,发展民族经济。
但由于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据1949年统计数字,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高达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内部门类残缺、互不协调,多数是采矿业和生产初级原材料的工厂,没有独立的机器制造工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市场,工业品匮乏,特别是民族工业生产的工业品寥若晨星。
市场上的洋货天下依然如故,各种日用商品均被冠以“洋”字:洋火(火柴)、洋烟(香烟)、洋铁(钢铁)、洋钉(铁钉)、洋布(布匹)、洋船(轮船)等。
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新中国发展经济除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以外,就是要加快发展工业,以自己生产的工业品改变长期以来对外国工业品的依赖。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我国还不能做到同世界较多的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当然也就谈不上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只能首先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2.我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任务和措施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大多是以发展轻纺工业为起点。
轻纺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重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同时也对重工业发展产生强烈的需求牵引力,从而促进了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57年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及政策变迁大体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为前30年,是封闭半封闭时期。
由于中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选择了内向型发展经济的模式。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前期主要与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经济联系,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隔绝状态。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时期,中国经济日趋封闭,对外经济交往基本停顿甚至倒退,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基本隔离。
第二时期为后27年,是改革开放时期。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告别了比较封闭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形式日益丰富,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越来越大,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对外经济联系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的27年,是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27年。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增长了55倍,年均增长15.6%。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9%; 2004年,又进一步上升为第3位, 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 ,这表明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之一。
对外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9.8%上升到2000年的43.8%,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70%。
其中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 4.6%上升到20.3%,进口总值所占比重由 5.2%提高到15.8%,对外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49-1978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政府努力开展对外交往流和贸易往来,在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希望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地开展贸易关系。
但是美国政府于1949年11月提议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进行贸易封锁,1950年又直接介入朝鲜战争,这就势必迫使新中国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采取“一边倒型”的对外开放政策。
“一边倒”的开放主要基调仍然是开放。
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等进行了最高会谈,希望订一个“又好看又好吃”的协议。
好看就是要做给全世界的人看;好吃就是要有内容、有味道,实实在在。
谈判的结果当然是没有充分达到目的,但是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在国际外交史不常见的艰苦博弈之后,中国方面还是有所收获,迫使苏联作出了两个重大让步:一是用新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替换了1945年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二是迫使苏联同意按中国的要求归还中长铁路和旅顺港。
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等协议。
其中《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规定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苏联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分十年付还贷款及利息。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总共从苏联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53.68亿元。
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解放前中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到1954年,与苏联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达到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建设是新中国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大工业的骨干,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铺垫了初步基础。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罗鹏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样,经历了十分剧烈的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对外贸易政策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实行的是高度封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经营由国家高度垄断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
1949-1952年,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的进出口企业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即全国的对外贸易均由对外贸易部统一实行行政管理,各项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第一,高关税。
根据1951年中国实施的海关规则,进口商品的算术平均税率为52.9%,其中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率为92.3%,工业品的平均关税率为47.7%。
这一关税水平远远高于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前身)规定的关税率。
第二,各种行政壁垒。
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需要办理配额、许可证并通过各种部门的审批。
第三,外汇管制。
对于进口所需的外汇必须申请额度并承担汇率高估的损失。
2.脱离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是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框架机构和规则体系,体现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规范,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望和利益。
但新中国成立后,既没有向GATT申请复关继承创始缔约国地位,也没有参加GATT的任何活动。
1974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又有机会重返GATT,但万分遗憾的是又一次选择了放弃,从而丧失了在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应有权益。
对于实行这一贸易政策的实践效果,其积极方面是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从1956年起中国一举扭转长期以来严重的外贸逆差,直到1977年其间,除了在少数年份出现少量逆差,一直保持进出口平衡且略有盈余的局面。
但其消极方面更多:外贸规模增长缓慢;长期过度保护使国内企业普遍效率低下;高度封闭难以获取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使中国在战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经济浪潮中又一次被远远抛在后头,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
(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
这一时期大致在年至年。
年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年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年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二)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有自由化倾向的贸易保护政策
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了深入调整,特别是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
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年月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其后进行多次关税下调,到年我国的关税总水平已下降至。
()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大量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的规范化分配制度。
()依据/的规则,对我国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在促进出口方面的改革包括:()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
()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对外出口。
()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
()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一时期,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期不同,但依然受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
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这一时期的出口突出表现出三方面特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出口比重越来越大;连续出现十年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规模越来越大。
(三)改革开放进入全方位宽领域时期的一般自由贸易政策
自我国年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要适应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要与世贸规则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