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6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3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6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前言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是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能,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为使全社会了解我国的地质环境状况,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国土资源部发布2006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2006年度《公报》内容包括:全国地质灾害概况、特点及防治措施与行动,全国地下水状况及保护措施与行动,矿山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与行动,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地热与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公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编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负责资料汇总、综合分析和具体编制。
2006年《公报》的各类相关资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及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提供。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录地质环境管理 (1)地质灾害 (3)一、地质灾害概况 (3)二、地质灾害特点 (6)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行动 (12)地下水环境 (18)一、地下水状况 (18)二、地下水保护措施与行动 (32)矿山环境 (35)一、矿山环境问题 (35)二、矿山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36)地质遗迹保护 (40)地热与矿泉水 (44)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环境管理2006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地下水监测与调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地热与矿泉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 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建立9万多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2007年6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了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思路,并就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对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明确部署。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摆上了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华能等六家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出台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层层分解。
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气五条”和水污染防治—1—的“水六条”措施。
国家环保总局将饮水安全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集中力量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共检查水源地7600多个,取缔和搬迁危及水源安全的污染源1400多个,解决了一批长期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
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脱硫机组上网电价优惠、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电厂脱硫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污染防治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长幅度开始明显回落。
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0%;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篇一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无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一、综述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8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839.6亿m~3,比常年值少4.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358.0亿m~3,比常年值少8.8%;地下水资源量7642.9亿m~3,比常年值少5.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972.1亿m3,水资源总量25330.1亿m3,比常年值少8.6%。
【总页数】15页(P6-20)
【作者】无
【作者单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相关文献】
1.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发布 [J],
2.水利部发布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3.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4.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5.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1.5技术路线 (5)1.6调查方法 (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建立清单 (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2.4调查监测 (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3.1确定调查对象 (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3.3调查监测 (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5.4成果图件编制 (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6质量控制 (39)6.1总体要求 (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44)7时间进度安排 (46)7.1前期准备阶段 (46)7.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46)7.3培训部署阶段 (46)7.4调查评价阶段 (47)7.5案例评估阶段 (48)7.6总结验收阶段 (48)8组织架构 (48)8.1管理层面 (49)8.2技术层面 (51)8.3地方层面 (55)9产出成果 (56)9.1省级成果 (56)9.2技术组 (56)附件 (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8)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下载篇一:水文地质方面的规范水文地质方面的规范标准DL/T 5034-2006 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SL 373-2007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B1004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CJJ 16-19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EJ/T 1194-2005 地浸砂岩型铀矿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DZ-T0047-1993_水文水井钻机技术条件DZ/T0181-19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HG/T 20578-1995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规程HG/T 21587-1995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整理标准CJJ 16-19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CJJ 56-1994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CJJ 57-1994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CJJ 61-1994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94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GB 50021-19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GB 50218-199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307-1999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J 27-19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GBJ 112-1987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23-198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88GBJ 145-1990 土的分类标准JGJ 69-1990 PY型预钻式旁压试验规程JGJ69-90JGJ 72-1990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JGJ 84-1992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 JGJ 87-1992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JGJ 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JGJ/T 8-19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8-2001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299-20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 299-2004SL 286-200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2003SL 245-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SL 245-1999SD 128-1987 土工试验规程(第三册)DL/T 5034-1994 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DL/T 5074-1997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096-1999 电力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定DL/T 5102-1999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规程DL/T 5104-1999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DL/T 5109-1999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DL/T 5125-2001 水电水利岩土工程施工及岩体测试造孔规程SL 326-2005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Z/T 0223-2002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7-2002 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GJ 08-37-200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附图A、B、C、D)CJJ 61-200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CECS 34-199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程CECS 99-199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附条文说明)DBJ 08-37-19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 08-72-1998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附条文说明)DLJ 206-198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 (电法勘探部分、地震勘测部分、测井部分) DZ 44-1986 城镇及工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T 0017-19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JG/T 5061.7-1995 黄土取土器JTJ 269-1996 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附条文说明)JTJ/T 320-1996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附条文说明)SDJ 24-1988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测技术规程SL 237-20001-1999 土的工程分类(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2-1999 土样和试样制备(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3-1999 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4-1999 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5-1999 比重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6-1999 颗粒分析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7-1999 界限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8-1999 湿化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09-1999 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0-1999 相对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1-1999 击实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2-1999 承载比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3-1999 回弹模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4-1999 渗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5-1999 固结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6-1999 黄土湿陷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7-1999 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8-1999 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19-1999 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0-1999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1-1999 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2-1999 排水反复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3-1999 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SL 237-20024-1999 自由膨胀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5-1999 膨胀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6-1999 收缩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7-1999 膨胀力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8-1999 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29-1999 弹性模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30-1999 土的变形参数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31-1999 单轴抗拉强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2-1999 振动三轴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33-1999 共振柱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34-1999 冻土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5-1999 冻土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36-1999 冻结温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37-1999 冻土导热系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8-1999 未冻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9-1999 冻胀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0-1999 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1-1999 原位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2-1999 原位渗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3-1999 原位直剪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4-1999 十字板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5-1999 标准贯入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6-1999 静力触探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7-1999 动力触探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8-1999 旁压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49-1999 载荷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0-1999 波速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1-1999 原位冻胀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2-1999 原位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3-1999 粗颗粒土的试样制备(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4-1999 粗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5-1999 粗颗粒土击实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6-1999 粗颗粒土的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7-1999 反滤料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8-1999 粗颗粒土固结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59-1999 粗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0-1999 粗颗粒土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1-1999 化学分析试样风干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2-1999 酸碱度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3-1999 易溶盐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4-1999 中溶盐石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5-1999 难溶盐碳酸钙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6-1999 有机质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7-1999 游离氧化铁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8-1999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附条文说明)SL 237-20069-1999 土的矿物组成试验(附条文说明)SLJ 7-198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 (电法勘探部分、地震勘测部分、测井部分) SYJ 58-1989 静力触探技术规定(含条文说明)TB 10014-1998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 10017-1999 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 10042-1995 铁路工程地质膨胀土勘测规则TB 10055-19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YBJ 31-1986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YBJ 42-1992 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TBJ 37-1993 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YB/T 9009-1998 岩土工程勘察结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T 9033-199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和供水管井工程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 YS 5205-2000 岩土工程现场描述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06-2000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07-2000 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08-2000 钻探、井、槽探操作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13-2000 标准贯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14-2000 注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15-2000 抽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16-2000 压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18-2000 岩土静力载荷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19-2000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20-2000 十字板剪切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21-2000 现场直剪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22-2000 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23-2000 静力触探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24-2000 旁压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SJ 225-1992 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YB 9010-1998 岩土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YS 5227-1995 湿陷性土起始压力测试规程(附条文说明)JGJ/T 143-2004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YS 5229-1996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 5230-1996 边坡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DL/T 5074-2006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034-2006 电力工程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程SY/T 0049-2006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HG/T 20691-2006 高压喷射注浆施工操作技术规程HG/T 20693-2006 岩土体现场直剪试验规程设计规定HG/T 20694-2006 振动沉管灌注低强度混凝土桩施工技术规程CECS 55-1993 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DBJ 08-1972-1998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附条文说明)DL/T 5385-2007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监理规范TD/T 1009-2007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篇二:DZT 0148-9水文地质钻探规程Word 文档GWI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年3 月11 适用范围及有关说明1.1 本技术要求系列的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系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实施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是适用于项目所有工作内容的统一技术要求体系。
附件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附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3 年 9 月数据表格构成一、综合调查类1、野外水文地质综合调查1)野外调查路线表(GW-T100) 2)野外水文地质点调查表(GW-T111)2、野外水点调查1)机(民)井调查表(GW-T121) ① 农村灌溉用水典型井核查表(GW-T121/1) ② 农村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GW-T121/2) ③ 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GW-T121/3) 2)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GW-T122) 3)岩溶水点综合调查记录表(GW-T123) 4)矿坑(老窖)调查记录表(GW-T124) 5)地表水点综合调查表(GW-T125) 6)水源地综合调查表(GW-T126)3、环境地质问题调查1)岩溶塌陷野外调查表(GW-T131) 2)地裂缝野外综合调查表(GW-T132) 3)土地荒漠化野外调查表(GW-T133) ① 土地荒漠化分区描述表(GW-T133/1) 4)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GW-T134) ① 土地盐渍化分区描述表(GW-T134/1) 5)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GW-T135) 6)地面沉降分区描述表(GW-T136)二、试验与勘探1、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GW-T210)1)水文地质钻孔地层描述表(GW-T211) 2)水文地质钻孔孔径变化表(GW-T212) 3)水文地质钻孔井管结构表(GW-T213) 4)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变化表(GW-T214) 5)水文地质钻孔测井曲线表(GW-T215) 6)水文地质钻孔含水层段表(GW-T216)2、槽探野外施工记录表(GW-T220) 3、物探测深成果汇总表(GW-T230) 4、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GW-T240) 5、抽水试验成果表(GW-T250)1)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GW-T251)2)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记录表(GW-T252)三、动态监测数据1、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GW-T310)1)地下水开采量监测 ① 地下水水量观测原始记录表(GW-T311/1) ② 地下水开采量监测数据汇总表(GW-T311/2) 2)地下水位监测 ① 地下水位监测野外记录表(GW-T312/1) ② 地下水位自动监测记录表(GW-T312/2) ③ 地下水位监测成果汇总表(GW-T312/3) ④ 地下水位年特征值统计表(GW-T312/4) 3)地下水温监测 ① 地下水温监测记录表(GW-T313/1) ② 地下水温监测数据汇总表(GW-T313/2) 4)地下水水质监测综合成果表(GW-T314)2、分区地下水开采量统计汇总表(GW-T320) 3、水源地开采量统计汇总表(GW-T330) 4、地下水位统测1)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GW-T341) 2)地下水位统测汇总表(GW-T342)5、泉点流量观测数据表(GW-T350) 6、气象观测站基本情况表(GW-T360)1)大气降水逐月观测记录表(GW-T361) 2)地面蒸发逐月观测记录表(GW-T362)7、河流水文站基本情况表(GW-T370)1)河流径流量观测记录表(GW-T371)四、实验与测试1、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成果表(GW-T410) 2、岩土样品采集表(GW-T420)1)土工实验成果汇总表(GW-T421) 2)岩石物理/水理性质成果表(GW-T422) 3)岩石化学成分成果表(GW-T423) 4)岩石矿物鉴定成果表(GW-T424) 5)土壤易溶盐分析成果表(GW-T425) 6)古地磁测试综合成果表(GW-T426)3、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GW—T430)1)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GW-T431)2)同位素测试综合成果表(GW-T432)4、测试数据元数据表(GW-T490)五、数据整理表1、地质项目资料整理汇总表(GW-T510) 2、国民经济及用水规划数据表(GW-T520)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野外调查路线表路线统一编号 路线起(经)止 路线长度(km) 参加调查人员 样品及数量 点性质及数量 天气状况 路线小结 调查日期 年 月 路线野外编号GW-T100日路线示意图调查单位编写人负责人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野外水文地质点调查表路线统一编号 经度 地理位置 取样情况 地 貌 与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环 境 地 质 问 题 沿 途 访 问 记 录 ° ′ ″ 路线原编号 纬度 ° 省(市) ′ 市 ″ 县 调查点编号 高程GW-T111m 村乡(镇)图幅编号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剖 面 示 意 图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调查人 填表人调查时间 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机(民)井调查表统一编号 野外编号 经度 纬度 地理位置 井口直径 井 深 m m ° ° ′ ′ ″ ″ 井 名 图幅名称 井口高程 地面高程 省(市) 市 县GW-T121m m 乡(镇) m m m m3/h 村水位埋深 井底直径 井与地表水距离 出 水 量井的类型 取样情况 水 体 特 征 pH 色 水温 ℃ 气 温 ℃味 嗅 透明度 井淘洗情况 开采方式 主要用途 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井壁结构 建井年限 井距地表污 水坑距离 地质、地貌、含水层、剖面图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调查人 填表人调查时间 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农村灌溉用水典型井核查表民井统一编号 编 经度 地理位置 核查分类号 i 年灌溉次数 灌溉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年均小时出水量 qi 典 同类机井总灌溉面积 Mi 总 核查乡年实际灌溉开采量 Q 乡核(m ) 统计资料灌溉开采量 Q 乡统(m ) 误 差 Q 误(m )3 3 3GW-T121/1井名号 民井野外编号 o ′ ″ 纬度 o 省(市) 图幅名称 ′ 市 ″ 井口高程 县 乡(镇) m 村同类机井总数 灌溉面积 Mi 典 次灌溉每小时出水量(m3) 灌溉作物种类 次灌溉时间(h)年总开采时间 ti 典 同类机井总开采时间 ti 总核查乡灌溉开采量校正系数(%) α灌=1-误差/统计资料灌溉开采量 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调查人 填表人 调查时间 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农村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编号 经度 地理位置 核查分类号 人口数量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年 人畜生活用水定额(L/人) 统计资料人均生活用水定额(L/人) 误 差 开采时间(h) 民井统一编号 民井野外编号 o ′ ″ 纬度 o ′ ″ 市 井名GW-T121/2图幅名称 井口高程 县 乡(镇) m 村省(市) 同类机井总数 牲畜数量 开采量(m3)平均小时出水量(m3/h)核查乡生活用水井校正系数α生=1-误差/统计人均生活用水定额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调查人 填表人 调查时间 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县(市)名称 水点统一编号 标准代码 野外编号 单井开采量与灌溉面积统计表 计量方法 项3GW-T121/3乡镇名称 机井名称目数值额定出水量(m /kwh) 耗电法 单井年耗电量(kwh/a) 单井开采量(10 m /a) 额定出水量(m /L) 耗油法 单井年耗油量(L/a) 单井开采量(10 m /a) 额定出水量(m /h) 流量法 年开采时间(h/a) 单井开采量(10 m /a) 作物类型 小 玉 水 果 草 菜 其 麦 米 稻 树 地 地 它 灌溉面积(亩) 灌溉定额(m /亩)3 4 3 3 4 3 3 4 3用水量(m )3合计 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调查人 填表人 调查时间 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泉点统一编号泉点野外编号经度°′″纬度°′″高程 m地理位置省(市) 市县乡(镇)村泉点名称图幅名称泉点类型含水层岩性泉水用途补给来源沉淀物及气体成分测定方法流量涌水量(L/s)动态变化特征泉水物理性质水温(℃)色味嗅透明度 PH取样情况地质、地貌、含水层特征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时间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岩溶水点综合调查记录表岩溶水点统一编号岩溶水点名称 编号 岩溶水点野外编号 图幅名称 经度 ° ′ ″ 纬度° ′ ″高程m地理位置 省(市) 市 县 乡(镇) 村气 温 ℃ 色 水 温 ℃味 水化学类型 嗅 水 体 特 征流 量 m 3/h透明度 岩 性 溶洞直径 m 溶蚀类型水 位m 暗河流量 L/s动态变化规律 与地表水的联系岩 溶 特 征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取样情况地质、地貌、剖面素描图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调查单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矿坑(老窖)调查记录表矿坑统一编号矿坑野外编号经度°′″纬度°′″高程 m 地理位置省(市) 市县乡(镇)村矿坑名称硐口标高 m图幅名称矿坑类型主要矿种建井时间总涌水量含水层特征停采时间停采原因矿坑水用途揭露地层矿硐特征出水点特征取样情况地表水体矿坑排水对其它水点的影响灾害性突水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时间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表水点综合调查表地表水点统一编号地表水点名称 编号 地表水点野外编号 图幅名称经 度 ° ′ ″纬 度° ′ ″地理位置 省(市) 市 县 乡(镇) 村所属水系 地表水类型水位高程m样品类型色水位高程 m 味 气 温℃ 嗅 水 温℃浊度流 速 m/s 透明度流 量 m 3/h PH水 体 特 征流量季节 变化特征取样情况地质、地貌、剖面素描图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调查单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Array水源地综合调查表水源地统一编号水源地野外编号经度°′″纬度°′″地面高程 m地理位置省(市) 市县乡(镇)村水源地名称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勘察供水井个数精度级别批准储量及允许开采量104m3/a 储量级别开采井深度 m 投产时间最大水位埋深 m 日开采量 104m3/a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供水方向取样情况开采层特征开采中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时间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岩溶塌陷野外调查表岩溶塌陷统一编号岩溶塌陷野外编号经度°′″纬度°′″高程 m 地理位置省(市) 市县乡(镇)村塌陷名称塌陷类型塌陷时间塌陷面积 m2陷坑总数陷坑形态特征最大直径 m 最大深度 m 最大陷坑面积 m2发展阶段地下水位 m 塌陷规模野外照片及说明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塌陷特征塌陷区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塌陷成因及发展调查人口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时间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裂缝野外综合调查表地裂缝统一编号地裂缝野外编号经度°′″纬度°′″高程 m 地理位置省(市) 市县乡(镇)村地裂缝名称地裂缝类型裂缝区面积 Km2主裂缝长度 Km主裂缝宽度 m主裂缝深度 m发生时间主裂缝走向倾向与倾角°/ °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地裂缝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主裂缝错移方向及距离裂缝变形特征地裂缝成因及发展调查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时间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土地荒漠化野外调查表调查点统一编号调查点野外编号经度°′″纬度°′″高程 m 地理位置省(市) 市县乡(镇)村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程度起沙风速 m/s植被种群及发育情况潜水埋深 m地下水开采状况样品采集类型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地下水位变化畜牧放养情况风蚀风积地貌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000)荒漠化历史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时间项目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Array土地荒漠化分区描述表荒漠化区统一编号中心区地理位置省市县乡(镇)村荒漠化区名称荒漠化区面积(Km2)荒漠化区类型荒漠化程度荒漠化影响因素荒漠化区扩展速度荒漠化成因荒漠化趋势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注:本表与荒漠化分区图共同使用。
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1年)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 工作思路和任务 (4)1.4.1工作思路 (4)1.4.2工作特点 (4)1.4.3工作要求 (5)1.4.4主要任务 (5)1.5技术路线 (6)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9)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10)2.1建立清单 (10)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0)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12)2.3.1现场踏勘 (13)2.3.2收集资料 (13)2.4采样分析 (14)2.4.1矿山开采区 (15)2.4.2重点工业园区 (16)2.4.3危险废物处置场 (17)2.4.4垃圾填埋场 (18)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21)2.4.6农业污染源 (23)2.4.7高尔夫球场 (24)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5)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7)3.1 建立清单 (27)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27)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7)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28)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28)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8)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29)3.4采样分析 (29)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9)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31)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2)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33)4.1确定调查对象 (33)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35)4.3采样分析 (35)4.3.1典型城市群 (35)4.3.2典型井灌区 (36)4.3.3典型岩溶区 (36)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6)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7)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 (37)5.1.1评估对象 (37)5.1.2评估步骤与方法 (38)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 (38)5.2.1评估对象 (38)5.2.2评估步骤与方法 (38)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 (42)5.3.1 评估对象 (42)5.3.2评估步骤与方法 (42)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 (44)5.4.1评估对象 (44)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 (44)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46)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46)6.2数据库初步建设 (46)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47)6.4成果图件编制 (47)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48)7质量控制 (48)7.1总体要求 (48)7.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9)7.2.1监测井建设 (49)7.2.2例行监测井管理 (51)7.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51)7.3.1采样前准备 (51)7.3.2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52)7.3.3现场测试 (53)7.3.4样品存放 (53)7.3.5其他注意事项 (54)7.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55)7.4.1实验室基本要求 (55)7.4.2实验仪器、试剂和器皿的管理 (55)7.4.3实验室样品管理 (56)7.4.4分析方法选择与适用性检验 (56)7.4.5数据和报告管理 (56)7.4.6实验室间比对 (57)7.4.7质量控制考核 (57)8时间进度安排 (58)8.1前期准备阶段 (58)8.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58)8.3培训部署阶段 (59)8.4调查评价阶段 (59)8.5案例评估阶段 (60)8.6总结验收阶段 (61)9组织架构 (62)9.1管理层面 (62)9.1.1领导小组 (62)9.1.2领导小组办公室 (62)9.2技术层面 (63)9.2.1专家咨询组 (63)9.2.2技术组 (63)9.3地方层面 (67)9.3.1省级 (68)9.3.2地市级 (68)10产出成果 (68)10.1 试点省 (68)10.1.1实施方案 (68)10.1.2调查评估报告 (69)10.1.3调查评估图集 (69)10.1.4 2012年实施方案 (70)10.2技术组 (70)10.2.1实施方案 (70)10.2.2技术指南 (71)10.2.3调查经验总结报告 (71)10.2.4区域调查评估报告 (72)10.2.5典型案例评估报告 (72)附件 (73)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言北海市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
北海市目前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可以说地下水仍是北海市的生命之源。
为了及时总结和反映北海市地下水动态变化,为北海市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特编写本年报。
主要任务如下:1、查明2006年度北海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引发上述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对本年度地下水的水位及水质变化趋势进行评价。
2、对北海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或加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质污染及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3、根据北海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地下水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北海市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本年报编写依据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6月颁布的《地下水监测资料汇交要求及数据库操作指南》。
引用资料期限:北海市2006年1~12月份的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北海地质环境监测站实测资料)。
第一节自然经济及社会简况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
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1°29′~21°55′34″之间。
市区南北西三面环海,有涠洲、斜阳二个海岛。
北海市辖一县三区,即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全市共有27个乡镇(3乡24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3337 km2,其中市区面积957 km2,合浦县2380km2。
北海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温度37.1℃,极端最低温度2℃。
年平均降雨量1670mm。
北海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东北、西北为丘陵,南部沿海为台地和平原。
市区海滨平原土地占总面积70%以上,海洋滩涂约占市区土地总面积20%左右。
最高峰554m(五点梅),平均海拔10~15m。
2005年末,全市人口为149.24万人。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183.45亿元,人均GDP为12349元。
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地下水是地球上宝贵的淡水资源之一,它通常储存于地下岩层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地下水资源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的重要来源,而且在一些缺水地区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过度开采、污染和水质恶化等问题。
首先,地下水过度开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许多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还引发了土地沉降、表层下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住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其次,地下水污染是另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经过渗入土壤后往往会进入地下水层,导致地下水污染。
这种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且难以修复。
此外,地下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第三,地下水质量的恶化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排放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增加,地下水的水质日益恶化。
高盐度、高硬度、氮、磷等物质的浓度超标,使得地下水的利用价值降低,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为了解决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及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同时,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政策,合理分配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
其次,加强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企业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同时,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提倡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第三,加强地下水质量的保护和恢复。
GWI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年3 月11 适用范围及有关说明1.1 本技术要求系列的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系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实施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是适用于项目所有工作内容的统一技术要求体系。
本技术要求系列也可供其它相关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参考。
本技术要求系列由技术要求系列总则和分类技术要求两部分构成。
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技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等,并据此确定预开展的各项调查工作的部署原则、工作量要求及其基本技术要求原则规定。
分类技术要求中没有现成可参考的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时,可与项目办协商,及时提出相关临时要求,或做出相应规定。
分类技术要求按照总体技术要求确定的原则,落实分类技术工作可操作的技术规则。
分类技术要求随着项目技术工作今后发展的需要,可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
分类技术要求按照统一编制格式和版式编制。
技术要求体系编制的原则是充分吸收以往同类工作的相关技术要求经验,充分利用已颁发的各类相关国家和部门标准规范,充分吸取地质工作先进国家开展同类工作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地质工作技术条件,立足于实现地质工作信息化对调查评价的规范要求,促进和引导先进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料获取和分析的工作程序规范化。
本技术要求体系的各项技术要求,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负责审定后发布实施。
本技术要求系列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办公室负责维护、培训和解释。
1.2 技术要求系列主要参照的规范与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国标GB 50027-200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标GB 5749-85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GB/T 14848-93水文地质术语国标GB/T 14167-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国标GB 15218-94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国标GB 14497-93水文地质钻探规程行标DZ/T 0148-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行标DZ/T 0133-94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186-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187-97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规程行标DZ/T 0173-97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081-93电阻剖面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073-932电阻测深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072-9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行标DZ/T 0181-97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行标DZ/T 0153-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标GB 12897-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国标GB 12898-91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国标GB 16818-97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国标GB 7466-7494-87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国标GB/T 8538-95地下水水质检验方法行标DZ/T 0064·1-80-93岩石矿物分析行标DZC 20-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国标GBJ 123-88土工试验规程行标DZC 2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标 GB2260-9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标GB 9649-88国地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国标GB/T 13923-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国标GB/T 13989-9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国标GB 15968-95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国标GB/T 17797-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国标GB/T 17798-991∶20 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行标DZ/T 0160-95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行标DZ/T 0197-1997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行标DDB 9702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行标DDZ 9701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行标DZ/T 0179-1997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行标DZ/T 0124-94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行标DZ/T 0128-941.3 技术要求系列组成与分类(1)本技术要求系列由两类组成,第一类为综合类,第二类为分类技术要求(见表1);(2)综合类技术要求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总则(GWI)”一个技术要求组成,主要论述“项目”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工程部署等,并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论述本次工作的主要调查内容和工作内容;(3)分类技术要求包括野外调查类(GWI-A1—GWI-A7)、实验测试类(GWI-B1—GWI-B3)、信息系统建设类(GWI-C1—GWI-C2)、综合研究类(GWI-D1—GWI-D6)、成果类(GWI-E1-GWI-E2)五类20 个技术要求,详细论述了各项工作的技术方法、工作量、工程布置等内容;(4)“技术要求总则”论述了“项目”调查内容和对应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工作内容分类,规定了要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与技术要求等;(5)“项目”工作在精度上要求以 1/25 万比例尺覆盖整个工作区,同时要充分考虑工3作区的主要问题与特点,坚持“突出重点、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技术要求制定时考虑了主要工作内容,按类编写,因此,在野外工作前,技术人员要认真阅读本技术要求系列,在表格使用时要注意集成各类表格,以便野外使用的方便;(6)技术要求分类编码符号说明:GWI—Groundwater Investigation.A、B、C、D、E—技术要求分类号表1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组成表技术要求类别分项技术要求名称技术要求分类代码综合类(GWI)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总则 GWI资料搜集与整理技术要求 GWI-A1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GWI-A2野外地下水位与开采量调查技术要求 GWI-A3水文地质参数获取方法技术要求 GWI-A4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 GWI-A5水文地质综合科学钻探技术要求 GWI-A6野外调查类(GWI-A)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技术要求 GWI-A7水样采集与送检技术要求 GWI-B1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操作规程 GWI-B2实验测试类(GWI-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调查方案设计与样品采集技术要求 GWI-B3信息系统建设类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建设导则 GWI-C1(GWI-C)地下水评价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标准 GWI-C2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要求(渗流场与化学场) GWI-D1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 GWI-D2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GWI-D3地下水潜力评价技术要求 GWI-D4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GWI-D5综合研究类(GWI-D)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导则 GWI-D6编图技术要求 GWI-E1分类技术要求成果类(GWI-E)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GWI-E22 项目概述2.1 导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2006中国地表水环境状况状 况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个,湖库点位152个),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等。
与上年相比,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七大水系水质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
国控网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劣Ⅴ类Ⅳ类22%Ⅱ类Ⅰ类%2006年地表水断面水质类别比例2006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七大水系 Ⅰ、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劣Ⅴ类(%)长江 58 18 12 5 7黄河 18 32 25 0 25珠江 58 24 15 0 3松花江 3 21 48 7 21淮河 5 21 37 7 30海河 14 8 11 10 57辽河 27 8 17 5 43总体 27 19 23 5 26七大水系监测的98个国控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3%、31%和26%。
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水体为中度污染。
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
10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17%和7%。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
云南昭通段和安徽芜湖段为轻度污染,其余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
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总体属轻度污染,水质状况与上年持平。
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岷江(岷江眉山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赣江南昌段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和氨氮);沱江水质轻度污染。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1.5技术路线 (5)1.6调查方法 (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建立清单 (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2.4调查监测 (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3.1确定调查对象 (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3.3调查监测 (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5.4成果图件编制 (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6质量控制 (39)6.1总体要求 (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44)7时间进度安排 (46)7.1前期准备阶段 (46)7.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46)7.3培训部署阶段 (46)7.4调查评价阶段 (47)7.5案例评估阶段 (48)7.6总结验收阶段 (48)8组织架构 (48)8.1管理层面 (49)8.2技术层面 (51)8.3地方层面 (55)9产出成果 (56)9.1省级成果 (56)9.2技术组 (56)附件 (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8)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标准体系研究现状魏亚强; 陈坚; 文一; 李璐【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19(041)011【总页数】6页(P1387-1392)【关键词】地下水; 模拟; 污染; 预测; 标准【作者】魏亚强; 陈坚; 文一; 李璐【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地下水污染防治是保护人类用水安全至关重要的任务。
地下水数值模拟能够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定量刻画地下水渗流和溶质运移过程的手段。
自1856年法国工程师达西根据砂槽实验提出的达西公式后,地下水规律定量刻画技术经历了稳定流、非稳定流的解析研究阶段、物理模拟方法研究阶段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阶段,逐渐向高精度、高效率的方向发展[1-2]。
随着我国对地下水生态环境愈发重视,地下水数值模拟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不同阶段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在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阶段,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前衔接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工作,基于前期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评价成果,进一步完善资料收集工作、确定污染范围和程度、识别主要污染物、定位污染源和污染受体、分析污染迁移途径、提出污染迁移概念模型,使用数学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趋势。
在污染地块开展地下水修复阶段,数值模拟对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效果预测,为修复技术可行性分析提供支撑。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成果可为环境管理的决策者制订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
然而,由于含水介质具有天然复杂特征,地下水采样和监测难度高,对模拟技术在辅助识别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途径、定量计算水流和溶质运移等方面的依赖程度高。
近几十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解决了一批供水水源地的资源评价、矿坑涌水量预测、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海水入侵、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等问题,但范围有限,数值模拟技术没能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