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与青铜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93.12 KB
- 文档页数:6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知道后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当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以青铜器物为载体所折射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全风貌,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时期的鼎盛。
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证据法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玄鸟生商”玄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燕子。
话说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女子叫简狄。
有一次,她和同伴在河边洗澡,看到一只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望了望她,留下了一颗蛋,然后飞走了。
简狄吃了蛋以后,没想到竟然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契”。
契长大以后,佐助大禹治水有功,当时的首领舜;就给了他一块封地,取名为商。
契和他的后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为一个部族,商也就成了这个部族的名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司马迁把它记入了他的《史记·殷本纪》中,“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时)封于商,……。
”那时的商还是一个原始部族,再发展到后来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朝。
那么,商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商王朝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气象呢?我们是如何科学地了解到几千年前的商朝历史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踏上商朝历史的发现之旅!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板书:课文标题)(二)讲授新课1、后世文献中的商朝了解商朝历史的途径有许多。
比如像刚才我们翻看司马迁的《史记》,就属于从了解商朝历史?。
商朝与青铜文化范文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阶段。
商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主要包括早商、中商和晚商三个时期。
在商朝的发展过程中,青铜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青铜文化是指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传承。
商朝时期,青铜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商朝的统治者将青铜器作为礼仪、宗教、政治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象征,用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在商朝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商代的青铜器造型雅致,纹饰丰富,技艺精湛,金工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青铜器在商朝的政治仪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朝的王室和贵族阶层把青铜器作为仪式祭祀中的主要器物。
在商朝的社会中,政治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商代的国君和贵族们进行祭祀活动时,经常使用青铜器来承载和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
这些仪式既是政治权威的象征,也是统治者与神灵之间的交流方式。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使得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统治者的地位。
青铜文化对于商朝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青铜器的生产需要集中的劳力和技术,这促进了商朝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
青铜器的使用也催生了市场经济的出现,以及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商朝时期,青铜制品不仅在国内得到重视,而且出口到外国,助推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青铜文化不仅对于商朝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为后来的周朝文化和其他王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商朝与青铜文化密不可分,青铜文化在商朝社会的方方面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青铜器作为礼仪、宗教和政治的象征,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提高了社会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青铜器的商品交流和贸易,促进了商朝与外部地区的文化交流。
商朝与青铜文化的相互影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朝的青铜器文化炫耀贵族身份的象征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自公元前16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在中原地区盛行。
商朝的文化传统深厚,其青铜器文化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了炫耀贵族身份的象征。
本文将就商朝的青铜器文化进行探讨。
一、商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商朝时期,青铜器成为了贵族社会的重要物质财富和身份象征。
商代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商代的统治者必须通过青铜器来展示自己的尊贵地位和统治力量,青铜器才能成为一种社会符号。
因此,商朝的贵族极度重视制作和传承青铜器文化。
二、商代青铜器的形制特点商代青铜器形制繁多,制作工艺高超。
主要包括酒器、祭器、兵器和乐器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是鼎。
古人云:“鼎为器之大者,三足。
高腹大底,上铭。
”鼎体采用鳕鱼三足设计,稳固耐用。
鼎的外部装饰非常华丽,刻有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商代贵族的高超艺术水平。
三、青铜器的象征意义商代青铜器不仅是一种实用物品,更是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商朝的统治者通过制作和藏匿大量的青铜器来炫耀自己的高贵血统,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商代的贵族通过拥有独特的青铜器来彰显自己和族人的社会地位,显示社会等级制度。
四、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它们通常与祭祀活动有关,被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
青铜器纹饰中常见的神话传说和祖先图腾反映了商代人对宗教和祖先崇拜的重视。
这些神话和图腾的表现使青铜器具有了神秘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五、青铜器的地理分布商代青铜器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其中以河南、陕西等地最为集中。
这些地区是商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青铜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这里,大量的青铜器被制作和使用,表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六、青铜器的价值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精美,艺术价值很高。
同时,由于青铜器制作需要大量的金属资源和炉膛,青铜器本身也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
因此,商代的贵族将青铜器视为重要财富,不仅用于祭祀和仪式,也用于展示财富和地位。
商朝的青铜文化与商代文字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显著特征是青铜文化和商代文字。
青铜文化和商代文字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文化现象,它们不仅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世俗观念。
本文将从青铜文化和商代文字两个方面,探讨商朝的文化特征。
一、商朝的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是商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商朝时期生产出的各种青铜器物和与之相关的产业。
商代青铜器物在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方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商代青铜器物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包括熔铜、铸型、精制、倒腹、打磨等。
这种工艺水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属于最高水平。
青铜器物的设计和铸造技术是商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青铜器物的造型设计和题材丰富多样,呈现出鸟、兽、人物、器皿等多种形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商代青铜器上的“纹饰”,这些纹饰具有古朴的风格和雕刻精细的技巧,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青铜文化还反映了当时的制度和信仰。
商朝时期,世界上的许多人都相信生命与死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因此他们在死者的墓葬中放置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物,以示对死者的敬爱和祭奠。
商朝青铜器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二、商代文字商代文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商朝时期流行于黄河流域地区的一种象形文字。
商代文字表现出了商朝人民的智慧和社会文化水平。
商代文字的具体形式是“甲骨文字”和“金文文字”,前者出现在商朝晚期,而后者出现在商朝的后期和西周早期。
甲骨文字记录了商朝时期的各种信息,包括那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历史事件等。
甲骨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方便了人民的交流,也为后人研究商朝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文化史资料。
金文文字是商代文字的一种变体,它的出现时间要迟于甲骨文字。
与甲骨文字相比,金文文字的形式更为规范和统一,具有更强的书写美感和陶瓷感。
商朝与商代青铜文化的发展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青铜文化作为商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商朝与商代青铜文化的发展,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商朝的历史背景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约1046年的一个历史时期,其繁盛时期称为中原王朝的发祥地。
商朝的兴起与中原地区北方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相关。
在那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部落联盟的形成,而商朝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崛起的。
二、商代青铜文化的特点青铜文化是商代文明的瑰宝,它以青铜器为代表,展示出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1. 青铜器的制作与演变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极其精湛,体现了当时冶炼、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
商代初期的青铜器以祭祀器具为主,包括大量的鼎、爵、簋等。
而到了商代中晚期,青铜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不仅涵盖了生活用具,还有各种装饰器物。
2. 青铜器的象征意义商代青铜器作为当时社会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物品,常常与祭祀、宗教仪式密切相关。
青铜器上的纹饰以神兽、神人等形象为主,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宗教仪式的尊重。
3. 青铜文化的区域影响商代青铜文化不仅在中原地区盛行,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代青铜器的出口贸易繁荣,使得商代文化传播到了远离中原的地方,成为当时国内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三、商朝与商代青铜文化对后世的影响1. 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影响商朝的兴起打破了原有的部落制度,建立了族长、商王统治的等级制度,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政权模式。
这一制度模式对后来的东周、秦、汉等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格局。
2. 对后世冶铸技术的影响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为后世冶铸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逐渐演变和创新,为后来青铜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古代中国的商朝青铜文化的兴起古代中国商朝时期,青铜文化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和繁荣。
青铜器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中国商朝青铜文化的兴起,包括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及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青铜器的制作工艺1. 青铜制作的基本工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造、鎏金、浑金等步骤。
首先,以铜为主材,配合少量的锡、锑、铅等,经过高温熔化铸造。
在熔化的铜液中加入锡可以提高铜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锑和铅则可以改善铜液的流动性。
铸造完成后,还可对铜器进行打磨和鎏金等装饰加工,以提升器物的美观度。
2. 铸造技术的发展商朝时期,铸造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工匠们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所制造的青铜器造型各异、工艺精细。
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使用复杂的模具,而青铜器的模具由精美的木质或泥质制成,可以用于复制多个相同的器物。
这种模具的使用,提高了产量、缩短了制作时间,使青铜器制作得以规模化和产业化。
二、青铜器的功能和象征意义1. 社会地位和身份标识在商朝社会中,拥有或制作青铜器成为展示个人或家族财富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青铜器的材质、制作工艺和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制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拥有更多的青铜器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尊贵身份,因此,商朝贵族阶层对青铜器的追求更加热衷。
2. 祭祀和宗教意义青铜器在商朝的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商朝人相信通过祭祀活动,可以与祖先沟通并获得神灵的保佑与指引。
青铜器被用来制作祭祀器具,如鼎、觚等,用于放置祭祀品或者举行祭祀仪式。
青铜器的丰富雕纹和精湛制作工艺,也赋予了祭祀活动以肃穆庄重的氛围。
三、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1. 商朝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商朝统治者和其家族控制着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因此青铜器逐渐成为了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通过制作和掌控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者巩固了自身的权威和地位。
同时,青铜器的制造也带动了冶铸业和相关手工业的兴旺发展,推动了商朝经济的繁荣。
商朝的兴衰与商代青铜文化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兴起与衰落伴随着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与演变。
本文将从商朝的兴起、商代青铜文化的繁盛和商朝的衰亡三个方面来探讨商朝的兴衰与商代青铜文化的关系。
一、商朝的兴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之一,其兴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氏族联盟和社会订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代的社会由氏族联盟的首领构成,他们掌握了农业生产和战争资源,形成了以宗法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体制。
商朝君主以商汤为代表,通过建立王权神权的联合体系,实现了政治权威的统一。
二、商代青铜文化的繁盛商代青铜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朝兴盛时期的重要象征。
商代的青铜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商代社会中权贵阶层的象征品。
商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度发达,器型多样,包括酒器、食器、礼器等。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精美,装饰图案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动物图腾和人物故事等。
商代青铜器的流传,不仅体现了商朝社会的富裕和繁荣,也丰富了后世对商代的了解。
三、商朝的衰亡商朝的衰亡与摄政晚期商王权力失衡、社会动荡及周朝的崛起等多重原因有关。
商朝在末期,王权逐渐削弱,太子出行不便,导致地方诸侯的积极行动和造反。
周朝的崛起,也是商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武王在商王纣的残暴统治下发动的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周朝。
商朝统治者的腐败和不作为,极大地削弱了商朝的国力,致使其衰亡。
总结商朝的兴衰与商代青铜文化紧密相连。
商朝的兴起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则体现了商朝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然而,商朝也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走向衰落。
商朝的兴亡,为后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商朝的崛起与商代青铜文化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支伟大的古代文明。
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商朝规模空前的崛起和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商朝的崛起和商代青铜文化的重要性。
一、商朝的崛起商朝的崛起是在商纣王时期取代了夏朝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商朝的崛起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商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朝国家机构的建立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商朝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朝建立了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世袭制,确保了王权的稳定性。
同时,商朝建立了强大的军队,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疆域并对外扩张。
其次,商朝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原因。
商朝位于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水利充足,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商朝通过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实行灌溉农业,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商朝在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繁荣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代的社会状况复杂多变,各种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盛行,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牺牲活动十分重视。
商朝的王室借助宗教信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为商代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规范。
二、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商朝的崛起也标志着青铜文化的繁荣。
商代青铜文化的最大成就是青铜器的制作。
商代的青铜器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礼器、冠带器、兵器等各种类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精湛,器物的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展现了秦人对于美的追求。
商代青铜器不仅作为实用器物使用,更是作为礼器使用。
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凝聚了商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并成为了社会交往和祭祀活动的重要象征。
通过青铜器的使用,商代统治者展示了他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自己权力的合法性。
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还体现在器物以外的艺术领域。
商朝的铜器文化商代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商朝的铜器文化商代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繁荣时期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而商代青铜艺术作为商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了商朝时期的繁华和创造力。
本文将以商代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为主线,探讨商朝的铜器文化。
1. 商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称为商。
商代出现了青铜器的使用和生产,青铜器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推动了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2.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商代青铜器一般采用铸造工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铜鼎。
铸造工艺有“失蜡法”和“有蜡法”两种,前者是将蜡模放入模具,然后浇铜;后者是先用蜡模制作青铜器的形状,再将蜡模放入模具中,浇铜后取出。
这一工艺使得商代青铜器制作的精细度和复杂度大大提高。
3.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1)造型独特:商代青铜器的造型多样,涵盖了祭祀、战争、生产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的铜鼎,形制古朴庄重,独树一帜。
(2)纹饰精美:商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十分精美,主要包括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
几何纹饰常见的有方格、菱形等,而动物纹饰则常见神兽、鸟类等,这些纹饰的处理非常细腻,显示了商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3)文字铭文: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是商代青铜器独特的标志。
这些铭文由商代的“甲骨文”演变而来,记录了青铜器的制作时期、地点以及祭祀等相关信息,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4. 商代铜器文化的社会意义(1)社会地位的象征:商代青铜器是统治阶级政治、特权和财富的象征物,在社会上拥有青铜器的多为统治阶级和贵族,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2)祭祀与宗教信仰:商代青铜器作为神圣的祭祀器物,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
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铭文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对神明的崇拜和虔诚。
(3)流传文化: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
商朝的青铜文化及其影响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进步和繁荣。
在商朝时期,青铜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的特点在商朝时期,青铜文化仍然是一种原始而有机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大量器物形成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器物的繁荣。
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创造出了不少的艺术精品。
象洛阳铲、四羊方尊、虎鎣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青铜器都是商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2. 精湛工艺技术商朝时期的青铜文化,技术化、规范化,工艺技术水平高,制作工艺也变得越来越细致。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基本上遵循“铸造、打磨、冶金、毛刺”四个基本工艺步骤,制作通常需要分别铸造器身和器足,然后将其两者合在一起上手工镶嵌、印花、蚀刻等表面加工工艺手段。
3. 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纷繁复杂商朝时期的青铜文化,艺术作品的形态和多样性丰富极了。
从追求实用性的器物到装饰性的艺术品,从简单的形态到极度复杂的纹饰等,无所不包。
二、青铜文化对商朝经济和政治的影响青铜文化对商朝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很大。
商代青铜器制作的大量投入,有效地推动了商代冶铁、冶金工艺的发展,增强了商代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是商代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
青铜器作为一种奢侈品也受到了商代贵族的青睐,成了商代的奢侈品,江南和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为贵族阶层提供了大量消费品,或用于礼赏,或用于祭祀,或用于加强统治。
在政治上,青铜文化被认为是商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青铜器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深厚,常被用于传达统治声威,巩固政治地位,表达统一意志。
三、青铜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青铜文化不仅对商朝时期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关于服饰和建筑的影响商代青铜器的形态图案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氛围,因此不仅对当时的建筑、陈设和服饰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后来的建筑、装饰和室内陈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朝的青铜文化与铸造技术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商朝以其丰富多样的青铜器而闻名于世,这些青铜器不仅展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而且承载了丰富的宗教、礼仪和社会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商朝的青铜文化与铸造技术。
一、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青铜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商朝的前身夏朝时期,青铜器已经开始出现,但在商朝时期,青铜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商朝统治者及贵族阶层对青铜器的生产和使用非常重视,青铜器成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也成为礼仪活动和宗教仪式的重要器物。
二、商朝的铸造技术商朝的铸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杰出。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制备、铸造模型的制作、铸造工艺的操作等环节。
商朝的铸造技术在其后的历代继承和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过程包括挖掘、提炼、熔炼、浇铸、打磨等环节,这些环节的每一步都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完成。
三、青铜文化的意义与价值青铜文化在商朝的时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象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商代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和铭文都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教、礼制、艺术和思想。
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贯穿了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商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四、青铜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商朝的青铜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
商代青铜器在后世的铸造工艺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后世青铜器的制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同时,商朝的青铜文化也对后世的艺术、宗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商朝的青铜文化与铸造技术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瑰宝,它们展示了商朝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商代青铜器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商代铸造技术的高超程度为后代铸造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青铜文化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研究商朝的青铜文化与铸造技术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执教者: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沈淑雅【内容主旨】商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商朝青铜器、甲骨卜辞与后世文献相互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教学目标】1.了解商朝历史,领会商朝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
2.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商朝青铜文化的特征。
难点:二重证据法。
【教学过程】环节1:教师运用《史记》中有关史料(参加资料附录1),讲述商朝起源的故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离奇的传说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商朝历史风貌的兴趣。
环节2:以“后世文献中还有关于商朝的其他记载”过渡,依次运用后世文献中有关史料(参见资料附录2—6),讲授商朝的建立及其政治体制,引导学生运用后世文献提取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通过相关材料初步感知商朝政治状况。
环节3:教师以“后世文献中还有哪些关于商朝历史的记载呢?”过渡,呈现后世文献中有关史料(参见资料附录7—9),以“从中我们可探知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设问,要求学生从后世文献中提取信息,了解商朝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方面的状况。
设计意图:学生模仿运用,掌握从后世文献探求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4:以“仅凭后世文献我们是否就能获得确信的商朝历史了呢?”设问,激发学生质疑,试图以考古实物资料印证商朝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突出史学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先抑后扬,承上启下。
环节5:以“青铜器是商朝考古实物资料中的代表”过渡,运用商朝青铜器图片(参见资料附录16—21,25、26),结合教师讲解,感受商朝青铜器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对商朝青铜器的欣赏,初步感受商朝青铜文化。
环节6:以妇好墓随葬青铜器为例,引导学生感知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状况,并与后世文献相印证,获得更加确信的商朝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迁移,初步掌握从青铜器物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7:教师运用后母戊鼎图片资料(参见资料附录22、23),对后母戊鼎规模、纹饰、用途进行讲解,讲述后母戊鼎发现和保护过程,引导学生探求后母戊鼎的史料价值,感知文物保护之不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巩固从青铜器物中提取历史信息,并与其它探求结果相互印证的历史思维方法。
从学生感知文物保护之艰难,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环节8:由具体到抽象,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根据上述青铜器概括商朝青铜器物的总体特征,系统理解商朝“青铜文化”的定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剖析青铜器与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的关系,形成对青铜文化的系统认识,进一步商朝青铜器的证史价值。
环节9:以“依据后世文献和青铜器物是否就获得了确信的商朝历史呢?”设问,类比二里头文化研究,引导学生再次产生质疑,揭示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一波三折,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文字记载的史料价值,激发运用甲骨卜辞探求印证商朝历史的学习欲望,承上启下。
环节10:结合甲骨文图片资料(参见资料附录27),教师介绍甲骨文的由来,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连连看”,辨析甲骨文的造字结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甲骨卜辞,以游戏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领会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系统的文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环节11:运用材料(参见资料附录10)和甲骨卜辞(参加资料附录11—13),引导学生运用甲骨卜辞并与后世文献和青铜器物相互印证,确信商朝信奉鬼神和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熟练运用当时文字记载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当时文字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后世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环节13:要求学生回顾本课学习探求商朝历史的过程,用王国维对二重证据法的表述(参见资料附录24),确认本课探求商朝历史的过程方法科学有效;引导学生可进一步运用此方法探究商的起源;勉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做求真诚信之人,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二重证据法”的定义,认识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首尾呼应,进而强化学生求真意识的养成。
【教学策略】1.环节3的教学,学生如存在理解困难,则适当增加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先了解相关材料的字面解释,再提取历史信息。
2.环节6的教学,学生如学有余力,则组织学生自己举例并分析提炼概括。
3.环节8的教学,学生如概括提炼困难,则从某角度加以示范,引导学生模仿运用。
【板书设计】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政治经济文化风气后世文献内外服制农业发展信奉鬼神统治者酗酒考古资料青铜器物等级农业发展信奉鬼神饮酒之风甲骨卜辞农业发展信奉鬼神【作业设计】1. 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材料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材料三: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相互印证材料四: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爵兽面纹鬲兽面纹铙问题:(1)依据材料二,殷商在文化思想上有何特点?(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一则史料价值更高,为什么?(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4)根据材料一中所提及的“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对材料二、三、四进行分类。
(5)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1)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
(2)材料二。
因为材料二是当时文字记载,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4)材料二属于“纸上之材料”,材料三、四属于“地下之材料”。
(5)考古材料印证后世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
【资料附录】1.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时)封于商。
——《史记·殷本纪》2.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左传·宣公三年》3.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兴师率诸侯……遂伐桀……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整理自《史记·殷本纪》4.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诗经·商颂·殷武》5.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尚书·酒诰》6.……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
——《汉书·地理志》7.(商末,殷一带)麦秀渐渐,禾黍油油。
——《史记·宋微子世家》8.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9.(商纣王)以酒为池……为长夜之饮。
——《尚书·微子》10.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无论事情的大小,都要进行占卜,向鬼神询问。
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福祸、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等,几乎是无事不卜。
——《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编11.己巳王卜,贞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90712.尹垦田于京?——甲骨卜辞13.贞黍年有足雨?——甲骨卜辞14.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15.《商朝形势图》图片来自《高中历史地图册》第二分册第6页,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年版16.《商朝青铜镜》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17.《商朝兽面纹铙》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5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18.《商朝兽面纹卣》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3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19.《商朝兽面纹爵》图片来自杨善群、郑嘉融著《创世中国》第2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20.《商朝凤纹牺觥》图片来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第4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21.《四羊方尊》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5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22.《后母戊鼎》图片来自于海娣、黎娜编著《中国通史》上卷第22页,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23.《后母戊鼎局部》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3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24.《王国维像》图片来自百度百科词条“王国维”25.组图《商朝青铜兵器》图片分别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37和4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26.组图《商朝青铜食器》以上图片分别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41和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27.组图《甲骨卜辞》以上图片均来自《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第11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