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雅:《商朝与青铜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7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重点:中国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内外服制1、(1)教学目标:粗浅地认识夏、商、周的关系;直到商朝的年代;多重印证的史学方法。
(2)教学媒体:P9?1、“知识链接”。
(3)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朗读。
2、(1)教学目标:探究中理解商王朝的政治体制。
(2)教学媒体;:P9/2、3。
(3)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自学——朗读。
3、(1)教学目标:培养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粗浅地探索夏、商与其后的统一王朝的差异。
(2)教学媒体:P9/4、图;PPT。
(3)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自学或讨论。
——欣赏与互动。
二、青铜时代1、(1)教学目标:感受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艺术魅力;用发展的观念探索青铜器的作用或含义;体会我国青铜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教学媒体:P10;PPT。
(3)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朗读与自学——欣赏与互动。
2、(1)教学目标:理解甲骨文的用途和甲骨文的意义;粗浅地理解“六书”规律;认识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社会状况。
(2)教学媒体:P11;PPT。
(3)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划线与自学——互动或小组讨论。
三、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1)是商王朝国家的体制。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2)遇战事,可以令方国出征;平时,可以向方国征取贡物;方国是历史地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商王不可能像统治商王国那样掌控各方国,只能凭借自己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同方国结成松散的联盟。
2、(1)煮食,炊器;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
3、卜辞中祈求降雨,表明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很受重视。
四、探索与争鸣1、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甲骨文字等。
2、(1)世界古文字消亡的原因:民族的脆弱性;社会进步缓慢,文明程度提升的速度慢(如马雅人);遭受外来势力毁灭性的打击(马雅人);政局长期动荡,长期分裂(如古印度);那些文字本身成熟得慢,往往被外来的更先进的文字取而代之。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知道后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当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以青铜器物为载体所折射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全风貌,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时期的鼎盛。
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证据法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玄鸟生商”玄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燕子。
话说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女子叫简狄。
有一次,她和同伴在河边洗澡,看到一只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望了望她,留下了一颗蛋,然后飞走了。
简狄吃了蛋以后,没想到竟然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契”。
契长大以后,佐助大禹治水有功,当时的首领舜;就给了他一块封地,取名为商。
契和他的后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为一个部族,商也就成了这个部族的名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司马迁把它记入了他的《史记·殷本纪》中,“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时)封于商,……。
”那时的商还是一个原始部族,再发展到后来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朝。
那么,商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商王朝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气象呢?我们是如何科学地了解到几千年前的商朝历史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踏上商朝历史的发现之旅!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板书:课文标题)(二)讲授新课1、后世文献中的商朝了解商朝历史的途径有许多。
比如像刚才我们翻看司马迁的《史记》,就属于从了解商朝历史?。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学案一、 学习目标识记:①方国联盟与青铜器的特征;②甲骨文;理解:理解中国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二、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三、 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9-12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青铜文化与商朝的崛起★:思考1:什么是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是指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大约从夏朝时,我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到了商朝,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出现了人口众多的都邑巨大的宫殿、大型王陵、防御设施、交通工具、甲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商朝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背景:夏桀的暴政2、时间:公元前1600年3、建立者:汤4、商朝的管理体制——方国联盟★探究1:阅读相应教材,想一想,什么是内外服制?由此所产生的方国联盟对于商朝命运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影响?A 、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B 、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部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二、青铜时代与商朝青铜器的特征★探究2:阅读教材第10页,思考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献选读】材料一:商代青铜器材料二: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候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材料三: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青铜时代。
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四羊方材料四: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孟鼎,是迄今所见有铭文的最大的青铜器,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腹内壁有铭文290字,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思考2:⑴、从材料一、二、三中,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⑵、根据材料四所述,青铜器考古学上常以器物上的铭文内容和字数多少来衡量其历史价值,而不仅仅以大小、重量以及艺术水准等,为什么?(2分)三、甲骨文★1、甲骨文的来历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第一篇: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度;知道司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的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殷墟考古”,掌握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通过“探索与争鸣”,分析汉字存活二而其他古文字消亡的原因,基本学会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等视角,解释与评价突出文明成果的主要贡献和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商朝所创造的文明领先世界,尤其是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认识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史学家们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印证”饯行着历史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想和方法。
感受先贤们治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难点:由甲骨文及青铜器物分析透视商朝的青铜文化及及社会发展状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学界对于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哪里?虽然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中了解夏朝,但是夏朝的考古资料缺乏直接的出土文字证明,就目前的历史研究来看,夏朝的历史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用二里头文化来复原夏朝历史仍带有推论性质,但夏之后的商朝历史,则是有据可查的信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信史中的第一个王朝,商朝。
2.二重证据法再次复习二重证据法,纸上之资料和地下之资料,商朝的历史符合这两者的要求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夏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是因为缺乏出土文字的证明,存在与否受人质疑,但是商朝因为有了文献的记载以及殷墟商朝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成为一段信史。
历史上的商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王朝新衰史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商朝与青铜文化》word教案1文字的进展轨迹: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甲骨文显现甲骨文的得名甲骨文的发觉和一个农民有关。
那个农民叫李成。
这年夏天,李成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不管如何也不明白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珍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奇异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难道治愈了。
李成喜出望外。
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邻近城里的药店去卖。
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 药店老总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确实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
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快乐得回家去。
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
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
但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
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总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
李成这次碰壁后,赶忙想出了聪慧的计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
现在,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
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总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总决定停止买进“龙骨”。
但李成却没有舍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
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珍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总为了赚钱,也连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
专门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
就如此,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
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商朝建立的时间、内外服制度、青铜时代、甲骨文。
②理解:内外服制度与商朝的兴衰关系;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历史信息;甲骨文与商朝信史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教材,了解商朝文明的概况。
②通过对青铜礼器的了解和分析,学习从文物中分析历史的方法。
③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掌握文字与信史的关系,增进历史的证据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商朝统治实行方国联盟,实行王权与神权合一的统治。
②中国信史开始于商朝,商朝青铜器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
2、难点: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的文明。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夏朝灭亡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哪一个王朝?生:商朝。
师:这一朝代的文明有什么杰出成就呢?生:青铜器、甲骨文等。
师:今天让我们全面地来了解这一王朝的情况。
(展示幻灯片1: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师:商王朝距今天年代久远,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全面、确切、详细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请全体学生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然后回答什么是“二重证据法”?)生:“二重证据”指的是“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即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通过这两者的互相印证来了解古代某一文明的存在与具体情况的方法就是“二重证据法”。
师:好。
有关商朝这两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使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的统治。
(展示幻灯片2:商朝的统治)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建立了商朝?请大家来阅读二段材料。
材料1:“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ong)氏之女,为帝喾(ku)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材分析】【教学立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知道司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殷墟的考古”,掌握传世文献和底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通过学习“探索与争鸣”,分析汉字存活而其他古文字消亡的原因,基本学会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等视角,解释与评价突出文明成果的主要贡献和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大型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的瑰宝,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通过学习“甲骨文”,懂得中国信史开始于商朝,理解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在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上起到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如何认识商朝历史,商朝历史有怎样的地位,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青铜器的文化特征,并与商代历史的特点有机联系起来,从青铜器中透视商朝文明。
【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史记·殷本记》:“殷契(xiè),母曰简狄,有娀(Sōng)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
“玄鸟”是古人对燕子的称呼,因燕子通体黑色,故名“玄鸟”。
以貌取名,简单朴素。
当时,玄鸟、凤都是指燕子。
提问: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里得到哪些信息?回答:商人的天命观,以鬼神至上,以玄鸟为图腾。
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
展示玄鸟玉饰图片。
环节二:新课教授商之政治:内外服制,王权神权《史记•夏本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嘉定二中沈淑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知道后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以青铜器物为载体所折射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全风貌,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时期的鼎盛。
2、过程与方法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证据法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玄鸟生商”玄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燕子。
话说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女子叫简狄。
有一次,她和同伴在河边洗澡,看到一只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望了望她,留下了一颗蛋,然后飞走了。
简狄吃了蛋以后,没想到竟然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契”。
契长大以后,佐助大禹治水有功,当时的首领舜;就给了他一块封地,取名为商。
契和他的后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为一个部族,商也就成了这个部族的名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司马迁把它记入了他的《史记·殷本纪》中,“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时)封于商,……。
”那时的商还是一个原始部族,再发展到后来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朝。
那么,商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商王朝呈现的是怎样一番气象呢?我们是如何科学地了解到几千年前的商朝历史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踏上商朝历史的发现之旅!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板书:课文标题)(二)讲授新课1、后世文献中的商朝了解商朝历史的途径有很多。
比如像刚才我们翻看司马迁的《史记》,就属于从???了解商朝历史?。
(后世文献)(强调是文献,而且这是后世的人记载的)(板书:后世文献中的商王朝——)那么其他后世文献中有没有关于商朝历史的记载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左传·宣公三年》(请学生来朗读)好,通过这段文献,假设我们现在对商朝历史是一无所知的,那么依据这几段材料,我们可以推断知道,在夏朝之后,历史上有商朝,商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有600年左右。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兴师率诸侯,…遂伐桀,…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整理自《史记·殷本纪》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请学生回答)夏朝灭亡是因为统治者桀实施暴政。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
但是我们回看《史记》中的记载,“(帝舜时)封于商,……。
”也就是说,在夏朝的时候,商这个部族已经存在了。
所以从中我们就学到了一种历史学习研究的方法,文献与文献之间是可以比较对照的。
夏朝统治者暴政,大家不信服他,汤带领大家推翻了夏朝统治,取而代之,做了最高领导者。
诗经中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什么概念呢?氐在当时主要位于现在的甘肃、四川一带,羌位于现在的宁夏这一带。
根据诸多文献记载的搜集整理,我们了解到,当时,商朝的疆域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东到大海,北到现在的河北,西到现在的陕西,南到现在的湖南江西一带。
这个范围内的各个政权都来向商汤进贡,奉他为天下共主。
还记得前面《史记》中记载的吗,“诸侯毕服”,也就是说当时商朝有没有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学生回答:没有)商朝和夏朝时候差不多,是一个各个政权的联盟,我们给他一个更为科学的名字,方国联盟。
《尚书》中记载,商朝“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由此命名,商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内外服制”。
(板书:内外服制)商王直接管辖的地方叫内服,在今天以河南为主的中原一带;商王间接管辖的那些臣服于他的方国之地,称为外服。
有些文献中也把内服之地称为“畿内”,外服之地称为“畿外”。
比如说,《汉书》中有记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
”说周把商灭了以后,把原来商王直接管辖的畿内之地分成了三个小的诸侯国。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名词“殷”,它其实是商朝后期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
所以就有直接称呼商朝为“殷”或者“殷商”。
我们说当时的商朝是方国联盟,他强盛的时候大家都奉他为天下共主,但是如果商朝衰落了或者统治者管理不善了呢?大家也有可能把他?(推翻掉)所以这样的政治统治是不稳固的,是松散的方国联盟。
从这段材料我们还可以推断知道商朝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周朝。
与商朝有关的政权更迭我们也就从文献中略知一二了。
文献中商朝的其他社会状况如何呢?“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 ——《礼记·表记》(信奉神灵和祖先) (商末,殷一带)“麦秀渐渐,禾黍油油。
”——《史记·宋微子世家》(绿油油的田地) (商纣王)“以酒为池……为长夜之饮。
” ——《尚书·微子》(自己朗读,提问学生,并板书)商朝信奉鬼神、农业发展、商朝统治者存在酗酒现象。
好,从后世文献中了解商朝呢,我们暂且进行到这里。
那么光凭后世文献,我们能不能就可以得到确信的历史信息呢?(不行)那还需要什么资料?(引导学生引出考古发掘中的商朝,并板书)2、考古发掘中的商朝有关商朝的考古发掘,殷墟是代表之一。
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商朝后期都城殷的遗址。
而在商朝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青铜器了。
(板书)那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不过声明一下,这里展示的青铜器不都是殷墟出土的,但都是商朝时期的遗址出土的。
(1)青铜器物中的商朝组图2:兽面纹卣 兽面纹爵 透雕雷纹觚 四羊方尊牛觥,牛型,折射出当时对牲畜的饲养,体现农业的发展进步。
四羊方尊,四羊,象征吉祥,大家看他的纹饰、细节部分的处理,像羊角的纹理等等,可以说是当时最精美的一件青铜器了。
组图3:兽面纹胄钺目雷纹刀当时商朝人考虑得挺细致,青铜器不仅用于制作进攻型兵器,还用在了防守型的上了。
组图4:兽面纹甗融簋兽面纹鬲组图5:青铜镜兽面纹铙那我们在商朝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比如以妇好墓为例,出土青铜器有468件,而其中就有210件礼器,礼器就是用于祭祀或其他典礼仪式的时候用的器皿,这里礼器占到了发现的青铜器的近一半,也就可以推知,(提问学生)商朝人重视祭祀典礼,商朝人信奉鬼神。
并且,在这210件礼器中,酒器占到了74%,酒器这么多,可能与什么有关?(提问学生,在商朝礼制中饮酒具有重要地位),然后酒器多、喝酒多,也就进一步推断当时农业发展。
我们在商朝人的墓葬中还发现啊,通常酒器会特地放在离他们身体近一些的地方,其他器皿则会放得远一点,看来他们是真的爱喝酒,死了也要把酒瓶子、酒杯带走。
这其实也和他们信奉鬼神有点联系,他们认为酒醉微醺的时候是和鬼神沟通的最好时机,祈求祖先神明保佑他们风调雨顺、顺利安康。
不过严重酗酒也成为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们还发现,那些墓葬,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他随葬的酒器是不一样的,身份高贵的人才能用爵,也许“爵位”就是这么来的。
同样拥有爵的人,拥有的数量还不一样,所以青铜器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还记得“鼎迁于商”,鼎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意义。
)接下来给大家欣赏一个重量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也叫马槽鼎,一种说法呢就是因为它很大,像马槽一样,所以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呢是跟他的特殊经历有关。
它被挖出来的那年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的一个小村子里。
那是在抗日战期,当地农民发现宝物的消息传到了日本鬼子手里,就到村子里来搜。
当时呢,这件鼎就埋在一个叫吴培文的农民家的马棚里,伪装成一口马槽的样子,没有被鬼子发现。
吴培文呢为了不使国宝落入鬼子手里,也被迫离乡背井,直到抗战胜利。
1946年,这件鼎被当地官员作为礼物送给了蒋介石,祝贺他60大寿。
蒋介石逃往台湾的时候,它被留在了南京飞机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修建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终于找到了它的安身之所,直到今天。
他真的很重,有800多公斤重,据推算要280多个人同时劳作,才能完成这件鼎的铸造,说明商朝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很大)。
商朝人认为这样的礼器是他们与鬼神沟通的媒介,用各种纹饰表达他们的祝福或者祈求。
例如鼎耳上老虎吃人头,体现一种威严和震慑力,周身的饕餮纹,体现祈求丰衣足食的愿望。
还会把祭祀的对象铸刻在青铜器上,这样的文字叫“铭文”,也叫“金文”。
例如我们统计到在商朝金文中族落地名或地缘组织的名称有约550个,称“侯”的诸侯名有约40个,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文献记载中内外服制。
这件鼎之所以叫“后母戊鼎”呢,是因为它身上的铭文,祭祀母亲戊用的。
组图6:司母戊鼎及其局部那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学生回答,商朝青铜器形式多样、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以礼器为主,还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商朝青铜器铸造水平更高、有精湛的艺术成就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
也说明了商朝时期的经济水平更高。
青铜器是一种载体,折射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风貌,这些我们把它统一理解为“青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而商朝是中国整个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2)甲骨卜辞中的商朝刚才说到殷墟是商朝考古遗迹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但最初我们判定它也像二里头文化遗址研究一样,根据存在的时间和地点与文献记载中的基本吻合,但不能确定。
然而在殷墟挖掘中,我们还有了一个更重大、关键性的突破,那就是甲骨文的发现、当时文字记载的发现并且基本解读成功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发现甲骨文的视频。
甲骨文字的记载证明了商朝的存在,证明了殷墟确实是商朝遗址,殷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实物资料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所以我们由此研究所得的商朝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是信史。
那当时人为什么要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刻字呢?是为了占卜。
怎样用来占卜,有同学知道吗?(尽量学生回答)研究者进行了归纳,“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无论事情的大小,都要进行占卜,向鬼神询问。
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福祸、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等,几乎是无事不卜。
”所以,甲骨卜辞作为当时文字记载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例如“无事不卜”更进一步证明了商朝信奉鬼神祖先。
与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古资料都能对应地起来。
还比如在甲骨卜辞中有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己巳王卜,贞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907“尹垦田于京?”——甲骨卜辞“贞黍年有足雨?”——甲骨卜辞(学生回答)这么多对农业的占卜,说明农业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产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由此也推进了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也为酿酒业提高了足够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