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作文讲评
- 格式:ppt
- 大小:964.50 KB
- 文档页数:13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部分一类卷及点评几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激荡起无数口水;每年的高考作文优卷,都吸引着众多眼球。
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不再评优卷。
不过,为了使作文评卷老师有据可依,提供了一些样卷给评卷老师参考。
今天,本报选登4篇一类作文样卷(在满分70分的作文中,至少在59分以上),并邀请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对此进行独家点评。
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从生活中引来作文之“活水”――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关键就在于打开“源头”,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阅读中寻“源”累“材”,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今年作文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留意和思考身边发生的事,塑造他们的品格。
以往那种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高分而仿造抄袭,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的文章显然少了。
体验生活倾吐健康感情首先,表现出中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中学生在作文中一定要倾吐健康的感情,关注现实,体验生活,思考。
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秀作文,作者完全被袁隆平的创造精神所感动。
她感叹道: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由此推及,对热爱创造的人的礼赞,无论是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贝多芬、梵高、牛顿、王选还是钱学森,在她笔下,以尊仰的灵魂,一一诉说,只祈愿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终不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映照当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二、【作文解析】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
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
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
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
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
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三、【满分作文】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1 2011年全国卷(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 2011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学生们看法不一:靠实力说话;一个国家垄断项目不利于项目的发展;中国应让出几块金牌,但这不符合奥林匹克公平竞赛精神……老师说都有道理,可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域,请选择—个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师生议论起来。
学生甲:中国包揽金牌很高兴,这是靠竞技实力说话的表现。
学生乙:希望外国选手也能成功,我们应该让出一两块金牌,我国长期垄断这个项目不利于其发展。
学生丙:不赞成让出一两块金牌,这样违反公平与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说这些都有道理。
不仅体现在乒乓球上,还体现在社会其他领域。
北京作文35年来首考体育热点:2011年高考今天上午“开战”,高考首科语文开考,今年的作文是根据材料考生自主命题。
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北京首次将体育热点纳入作文考题中,也是距高考时特级名师王大绩做客新浪评2011高考作文题间较近的、时效性较强的作文题。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刘国梁:国球因影响力已成社会话题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刘国梁。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亮点点评在高考(微博)阅卷现场,我们总能读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细腻委婉,有的长于说理,有的精于记叙,有的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有的似洛阳牡丹典雅厚重……它们争奇斗艳,尽显风流,它们摇曳多姿,风格各异。
下面,我们一同感受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的馥郁芬芳,揭示它们夺魁的秘诀。
秘诀一——针砭时弊,追根溯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好的文章,总能散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给人以警醒与深思。
写议论文,如果能从社会现象入手,然后追根溯源,分析事物的本质原因,那么,你的文章将绽放理性光芒。
【佳作借鉴】拒绝平庸众多的大智慧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正走向平庸。
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
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哲学家的思想。
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感受到了,会场中充斥着的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
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毋庸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在某种程度上他正在走向平庸。
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
”但他无力拒绝。
对于有“孔雀王”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映像》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走向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和商业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
而就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
2011全国高考作文及点评省市作文题目作文要求题型专家点评大纲全国卷全国卷I:期待成长2011年全国卷(河北、广西)高考作文题目:期待成长要求:以“期待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命题作文基本上,这是一个北京中考难度的题目。
与2009年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给他希望、飞向远方也相当接近。
估计文章立意雷同的会相当多,看对“成长”是否有足够个性化的理解了。
人生规划问题,要明确,要细致,作文才能得到青睐。
全国卷II:关于诚信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 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点评:关于代买彩票,今年的春晚已经呈现出导向来了,这篇作文重要的事情不在于就事论事,而在于呈现每种选择背后的价值观与当下社会形态。
选把500万给别人的不会少,但谈得深或浅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的,选这种观点当然最安全,但不是以一种“显然得证”的方式去写。
其实我觉得这个事儿挺简单:号是人家选的,500万当然归人家。
但作为让人垫付的一方,也应该给人家一定的酬谢。
500万对不对半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说到头,给你多少钱,那是人家得主想的事,你要做的就是把钱原封不动给人家送过去,这才是关系到你的事,关系到做人的事。
2011年高考作文评析2011年高考作文评析(转贴)今年作文紧承了2008年“汶川地震”作文的特点,具有时政性的特质。
作文选取了两个材料,一则是西方报刊关于中国腾飞的报道达3亿次,一则是《中国青年报》对中国走向强大的报道。
通关这两则材料,有以下特点:1.时政性增强,符合课标提升学生能力的原则要求,这样的作文,对于那种“只读圣贤书”,套做作文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2.作文承接了08年“汶川地震”作文的命题思想,着重指导学生语文的学习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3.符合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训练学生思维,而不是死读书。
4. 作文打击了套作和无病呻吟的文章。
那么这样的构思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进行分析。
1. 文中出现了中国腾飞的字眼,所以考生可以写中国腾飞的社会现象;2.考生可以问自己,中国为什么能腾飞,走向富强,那么必然得出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人民的团结努力等;3.西方社会报道达3亿次,是不是真正的希望中国走向强大,从这个角度讲,这则作文具有思辨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问题,一方面西方开始关注中国,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开始强大,同时也说明西方在警惕中国,作为当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居安思危,承担建设祖国的使命,让中国走向强大。
所以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应具备的精神入手来思考问题。
4.《中国青年报》从民生、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报道了中国,所以学生可以抓住任何一个侧面来写作也是不错的。
5.另外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书写祖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在变化中写“腾飞”,写发展。
总之,我认为今年的作文导向性明确,思路开阔,对于来年的作文备考和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都具有现实意义,指导我们的老师再不能教死书,我们的学生再不能死学习,一定要在学习中关注现实,写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陕西省丹凤中学长孙永健)2011江西高考作文点评:孟子三乐2011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
2011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1、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2011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是道新材料作文题。
“诚信”类话题作文,屡见不鲜,最远的一次考察是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类话题作文,最近一次考察是2009年海南卷的“善良与诚信”。
针对话题本身,我们说这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话题,但在见怪不怪中,考生如果审题不严,仅凭印象认为是“诚信”话题,将平时积累的范文套上去,结果出来可能是大失所望!本道作文题的亮点在于材料的后半截调查数据。
通过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分奖金”。
这就将“金钱”与“诚信”放在了天平上,围绕二者展开,这是立意角度之一。
同时,正是通过数据,大多数人想要分到奖金,而正好反正了店主获得“最诚信的业主”的含金量,将“人格”与“金钱”放在了天平上,这是立意角度之二。
2、安徽卷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在话题作文彻底失去青睐之后,高考作文迎来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二分天下的局面,而2011年安徽高考试卷终于还是选择了命题作文。
2011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点评:梅开二度香更馥虽是北京高考课程改革后的第二个年头,考生们的猜测与忐忑却并未因此减少半分,就像这头顶厚厚的云层压得人透不气起来……北京卷的出题方向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只有改变是唯一不变的。
而所有几年的变化都已经在昨天的不变中埋下了种子。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通体。
全因“高考不变,则课改徒劳;高考巨变,则社会动荡。
”从这个角度看,2011年北京卷可谓不过不失。
总体看来,历来北京卷高考作文的出题方向一直是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反复。
由最初的命题作文“规则”到“北京的符号”;材料作文“细雨闲花”到“杯中乘物”;再回到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终于,在今年又迎来了材料作文的复兴……可贵的是,做到了遵循命题规律的同时又不失创新。
作为北京卷有史以来第一篇直接与社会热点挂钩的高考作文题目,它的出现足以被铭记。
下面就让我们趁热品尝下这道刚刚出炉的“乒乓大餐”……题目: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师生议论起来。
学生甲:中国包揽金牌很高兴,这是靠竞技实力说话的表现。
学生乙:希望外国选手也能成功,我们应该让出一两块金牌,我国长期垄断这个项目不利于其发展。
学生丙:不赞成让出一两块金牌,这样违反公平与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说这些都有道理。
不仅体现在乒乓球上,还体现在社会其他领域。
(考题具体内容以实际材料为准)谈到北京卷材料作文,“材料加导语”是其最大特色。
07、08两年均是如此。
也早已被当做北京卷的出题特点在课上反复强调过。
这些看似孤立与材料之外的部分,既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对考生的提点。
当然,同时更扮演了缩小材料范围,强化考察力度的角色。
所以我班上学员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有导语的材料作文,导语比材料重要一万倍!”不是说你抛开导语自主立意就一定不行,而是非常冒险。
所以这里的三条导语也就意味着三种解读材料的方向和态度,考生可自行选择成文。
这里的三个导语均可从正反两方面下手:学生甲在肯定自身实力的同时,似乎也有些理智的过了头,只注重一国输赢的观点难免显得不够宏观和长远。
2011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211.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
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点评1: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也对世乒赛进行高度关注,北京地区就以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让考生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文章。
每年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般都会切合社会和实事关注的热点,考察考生全面的能力,不过过往以体育为命题的作文却并不多见,奥运会年由于汶川大地震,高考作文更多地将关注方面,投在地震后的人文关怀上。
五月的鹿特丹世乒赛,国乒第八次包揽全部五个单项冠军,第五次囊括决赛席位,一时间关于成绩垄断对项目发展不利等言论甚嚣尘上,棋圣聂卫平甚至在博客中直言央视播乒乓球太多,引发广泛关注。
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也对世乒赛进行高度关注,北京地区就以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让考生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文章。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关于刚刚结束的鹿特丹世乒赛,足见国乒的影响力之大。
作为中国的"国球",乒乓球为中国体育带来无数的荣誉,是一支真正的常胜之师。
但随着国乒不断夺冠,关于"中国队包揽冠军是否不利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言论也被反复提及,最近一段时间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高考作文题一向很受关注,北京地区以"世乒赛中国包揽五金"这一话题性的事件,来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对平时关注体育的考生而言,这显然是个不错的命题。
2011年高考作文评析来源:冯为民的日志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已揭开神秘面纱,全国近20套卷的作文题都成了谈论的中心话题。
江苏卷高考作文秉承命题作文的传统,依然采取了“提示语+标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已成为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或许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
2011江苏高考作文题为《拒绝平庸》。
提示语是: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
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提示语主要体现人文关怀,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但这并不是弱化审题,考生在具体写作时是一定严于审题、巧于立意的。
江苏卷作文历来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励志成长,2011年更是彰显无疑,《拒绝平庸》这个作文题立足现实,也是高考作文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该题与2010年的《绿色生活》异曲同工,都不避熟,都能引发思考,每个考生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很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利于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但人人有话说,又并不是人人都能把话说好的,能不能把作文写好取决于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考质量。
江苏卷作文提示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表面看降低了难度,使考生有话可说,但“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中的“平凡”与“平庸”却是审题的关键,“平凡”“平庸”的并举而有别,观点鲜明,思辨性强,考生在写作时绝不可把“平凡”“平庸”混为一谈。
从提示语看,“拒绝平庸”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平凡”中“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在“有创造,有发展,有上进”,这实际上是励志之作,是对时下价值取向庸俗化的矫正。
这道题在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形成一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具有正确的导向功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这几年江苏卷的作文命题总是与语文教材若即若离的,2011年的《拒绝平庸》也不例外。
《语文》必修中“底层的光芒”都是平凡却“拒绝平庸”的范例,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具体课文都能很好地触发考生的情思,启发考生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
语文:2011高考作文素材:“藏与露”话题作文讲评及佳作展示【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请以“藏与露”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自定立意。
(3)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分析】材料解读:本题材料由两则独立的故事构成。
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海明威作品文字表达的只有八分之一,而藏在字里行间的“海”里的有八分之七。
第二则讲的是花生最可贵的是将果实埋在地理。
两者揭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的东西都藏着的,没有露在外面。
在第二则故事末尾有一句话“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本题的一个提示语,即这种“藏”是一种品质,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在我们立意时,应该褒扬这种品质。
二、话题解读:“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躲藏、隐藏”“收存”“储藏”;“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显露、表现”。
“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
“藏与露”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
立意时可以主张“藏”批判“露”,也可批判“藏”主张“露”,或者是辩证地看待。
【立意参考】自问自答打开思维:藏是什么?露是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藏与露”告诉我们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为什么藏?为什么露?(从为什么角度打开思维)如何藏?如何露?(从怎么办角度代开思维)如何处理“藏与露”的关系?(从两者关系处理角度打开思维)二、将话题变成一个判断句:藏而不露是一种韬略;(主张“藏”)高贵的品质常常隐藏于平凡小事中;(主张“藏”)才能只有显露出来方能显其功用;(主张“露”)竞争需要显露才能;(主张“露”)也藏也露彰显人生智慧;(辩证处理“藏露”关系)“藏”是一种态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辩证处理“藏露”关系)藏与露应适可而止;(辩证处理“藏露”关系)知藏避露是一种品质;(辩证处理“藏露”关系)【范文选评】藏与露《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他的创作追求以文字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剩余的八分之七却藏在心里;落花生并不像桃子、苹果那样,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它隐而不露地埋在地下。
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点评分析及优秀满分作文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点评分析及优秀满分作文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
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二、点评分析点评一材料来源。
这个材料是对苏格拉底的一段故事的改写: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柏拉图:“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 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