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明代名医医案选评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31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医案1】协镇王公,生长蓟北,腠理闭密,癸卯秋,谒提台梁公于茸城,乘凉蚤归,中途浓睡,觉恶寒发热。
缘素无病患,不谨调养,过食腥荤,日增喘促,气息声粗不能安枕,更汗出津津,语言断落不能发声。
六脉洪滑,右寸关尤汩汩动摇。
以脉合证,知为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正欲出而邪遏之,邪欲上而气逆之,邪正相搏,气凑于肺,俾橐籥之司,失其治节,清肃之气,变为扰动,是以呼吸升降不得宣通,气道奔迫,发为肺鸣。
一切见证,咸为风邪有余,肺气壅塞之征。
若能散寒驱痰,诸病自愈。
乃用三拗汤(三拗汤中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
按此方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能发,留皮取其能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故名三拗)加橘红、半夏、前胡,一剂而吐痰喘缓,二剂而胸爽卧安。
夫以王公之多欲,误认丹田气短,用温补之品则胶固肤腠,客邪焉能宣越,顽痰何以涣解。
故临症之时,须贵乎谛审也。
(《旧德堂医案》)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兼夹痰滞所致。
故用三拗汤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加橘红、半夏、前胡化痰降逆,证药相符,故两剂即安。
【医案2】甲午,王子捷太史令媛感冒风寒,理宜解表和中,汗彻即愈。
前医误以犀角、羚羊角等药引邪入内,不能言语,病剧。
延余诊视,脉沉紧,用羌活汤加附子、肉桂,去黄芩、生地黄,一服能言,发出疹子而愈。
(《许氏医案》)按:此案乃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因内无郁热,故去黄芩、生地黄,内有沉寒,故加附子、肉桂,辨证与用药符合病情,故一剂而愈。
【医案3】某。
外感风邪,发热咳嗽,咽喉作痛。
宜祛风清热,兼以化痰。
桔梗一钱,生甘草五分,冬桑叶一钱,蝉衣一钱,薄荷一钱,连翘二钱,杏仁三钱,象贝三钱,云苓二钱,鲜竹叶三十片。
(《费伯雄医案·感冒》)按:此案乃因外感风热所致,故用桑菊饮去菊花、芦根,加蝉蜕、竹叶疏风清热,浙贝母、茯苓清热化痰。
【医案4】龚,左。
广厦纳凉,北窗高卧,孰料午睡正酣,汗孔值开,适逢沛然时雨,凉风骤至,寒气袭趋于腠理,顷刻之间灼热无汗,妄言狂躁。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
其中,明清十八家名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理论被广泛认可和传世。
他们的医案记录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十八家名医明清十八家名医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18位著名医学家,他们分别是:1.张景岳2.李时中3.吴鞠通4.杨继洲5.沈荣华6.王清任7.何维康8.吴昆9.陈景沂10.郑蕃11.李东垣12.张锡纯13.顾大章14.朱丹溪15.王叔和16.陈修园17.王仲景18.蔡东藩他们各自在医学领域有独特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的特点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的特点如下:1. 临床经验丰富明清十八家名医经验丰富,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他们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总结出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2. 医案详实明清十八家名医的医案非常详实,记录了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法和效果等细节。
这些详细的记录使后人能够深入了解医生的治疗过程,有助于学习和借鉴。
3. 理论独到明清十八家名医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他们对中医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的应用价值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实践参考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是临床实践的宝贵参考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医案,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医生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医学教育教学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可以作为医学教育教学的案例,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医案,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
3. 中医药研究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对于中医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清名医治疗肺胀医案赏析【医案1】乙巳二月,季姓妇,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心痛彻痛,脉沉而滑,舌苔白腻。
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
乃用小青龙汤合瓜蒌薤白汤:麻黄、细辛各四分,干姜、五味子各五分,瓜蒌、薤白各三钱,甘草五分,余药各一钱五分。
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
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五分,细辛三分以治咳。
一剂效,因贫不复延医诊,遂渐愈。
(《丛桂草堂医草》)按:此案乃因寒饮内伏,复感外邪,内外相引,阻碍肺气升降,痹阻胸络所致。
故用小青龙汤散寒解表,化饮平喘,合用瓜蒌薤白汤(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化痰宽胸,蠲痹通络。
服药见效后,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化饮之剂以巩固疗效。
【医案2】社友孙芳其令爱,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几于遍尝,绝不取效。
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煽,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矣。
遂以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
余曰:今虽愈,未可恃也,当以参、术补元,助养金气,使清肃下行。
竟因循月许,终不调补,再发而不可救药矣。
(《医宗必读·喘》)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
其治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清热,化痰降逆,二剂而愈。
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诸邪祛除后,宜扶正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否则诸邪一再侵犯,更伤正气,虚者更虚,此案乃其教训。
【医案3】一妇人年余六十,忽患肺胀,两鼻如蝉翼,气喘,大汗如雨。
诸医谓年老虚痰上涌,用姜桂六君子汤,汗更甚。
请予治之。
诊得肺脉八九至,予曰:此肺胀也。
若是虚汗一二次,必发寒厥,如此热汗如雨淋淋不已,实为痰火内冲,肺窍闭塞。
遂用泻肺通窍汤,三剂汗自止,吐痰数日而愈。
后用八珍汤,十剂而痊。
(《医方一盘珠全集·肺胀症》)按:此案乃因痰热郁肺,肺失升降,邪热逼津外出所致。
其治用泻肺通窍汤,此方乃三子养亲汤、三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相合而成,去大枣、甘草,加枳壳、黄芩、桑白皮,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名医类案》是中医医案著作。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共收明清两代十八位著名医家的二十一部医案。
其中明代名医四人,即汪机(石山)、孙一奎(文垣)、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医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泾)、徐大椿(灵胎)、薛雪(生白)、吴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轩)、蒋宝素(问斋)、谢星焕(映庐)、费伯雄(晋卿)、王泰林(旭高)、陈莲舫(秉钧)、张聿青(乃修)、余景和(听鸿)。
本书所收录的医案内容丰富,涉及临床各科,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各种疾病的证治,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水平,是中医临证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明清名医风温病案赏析【医案1】寒热头胀,胸闷咳逆。
风温伤卫也,治以辛凉解散。
防风一钱半,荆芥一钱半,前胡一钱半,桔梗一钱,枳壳一钱半,牛蒡子三钱,杏仁二钱,新会皮一钱半,连翘二钱。
(《何书田医案·时症》)按:此案乃因风热外袭于肺卫所致。
故用连翘、牛蒡子疏风散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前胡、桔梗、杏仁宣肺止咳,枳壳、新会皮理气宽胸。
全方共奏疏风散热、宣肺解表之功,故用于风温之初起者。
【医案2】某,头痛发热,咳嗽喘促,脉左浮数。
风温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杏仁三钱,连翘五钱,象贝二钱,广橘红八分,桑叶五钱,生甘草三分,枇杷叶三大片(去毛净)。
又,两服,头痛发热顿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连翘,加瓜蒌皮、紫菀、白前各一钱五分,两服即痊。
(《肘后偶钞》)按:此案乃因风温外袭于肺卫,肺气郁闭所致,治宜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剂,方用桑菊饮去菊花、桔梗、芦根疏风散热,透表宣肺,加浙贝母、广橘红、枇杷叶理气化痰。
仅服两剂,表邪已解,故去薄荷、连翘,喘嗽仍存,故加瓜蒌皮、紫菀、白前以加强化痰止咳、肃肺平喘作用。
【医案3】叶。
风温入肺,肺气不通,热渐内郁。
如舌苔,头胀咳嗽,发疹,心中懊,脘中痞满。
犹是气不舒展,邪欲结痹,宿有痰饮,不欲饮水。
议栀豉合凉膈方法。
山栀皮、豆豉、杏仁、黄芩、瓜蒌皮、枳实汁。
(《临证指南医案·风温》)按:此案乃因风温犯肺,热扰胸膈,兼夹痰滞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加黄芩清胸膈之热,加杏仁、瓜蒌皮、枳实汁理气化痰,宽胸行痞。
【医案4】王氏,七旬有三。
风温伤肺,头晕目瞑,舌缩无津,身痛肢厥,口干不饮,昏昧鼻鼾,语言难出,寸脉大。
症属痰热阻窍。
先清气分热邪。
杏仁、象贝、花粉、羚羊角、沙参、嫩桑叶、竹茹、山栀。
一般症减,肢和,但舌心黑而尖绛。
乃心胃久燔,惧其入营劫液。
用鲜生地、犀角汁、玄参、丹皮、麦冬、阿胶(煨化)、蔗汁。
三服,舌润神苏,身凉脉静,但大便未通,不嗜粥饮,此灼热伤阴,津液未复,继与调养胃阴,兼佐醒脾,旬日霍然。
明清名医治疗肺痈医案赏析【医案1】安徽按察使卞柳门,呛咳内热,痰味腥秽,将成肺痈,脉来滑数而实。
痰热销烁肺阴,清肃无权。
南沙参四钱,马兜铃一钱半,生苡仁四钱,生甘草四分,川贝母三钱,瓜蒌皮三钱,川石斛三钱,鲜百部三钱,牡丹皮二钱,甘菊花二钱,冬瓜子四钱,鲜竹茹一钱半,鲜竹沥二两。
连服十剂而愈。
(《费绳甫医话医案·肺痈肺痿》)按:此案乃因痰热壅肺所致,见于肺痈初期。
故用菊花、马兜铃、石斛、丹皮清热解毒,川贝母、瓜蒌皮、竹茹、竹沥清化痰热,薏苡仁、冬瓜子、百部、沙参、甘草润肺排毒。
【医案2】沈,左。
外感风温,内蕴湿热,熏蒸于肺,肺脏生痈,咳嗽胸膺牵痛,痰臭脓血,身热口干,脉滑数,苔黄。
重症也。
急拟辛凉清温,而化痰瘀。
薄荷叶八分,冬桑叶二钱,粉丹皮二钱,桃仁一钱,生甘草八分,桔梗一钱,银花五钱,连翘壳三钱,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生苡仁五钱,冬瓜子四钱,活芦根(去节)二尺,鲜金丝荷叶(去背上白毛)十张。
另单方:金丝荷叶一两(去毛打汁),陈酒一两,杏仁粉五钱,川贝粉五钱,炖温服之。
前方连服三剂,咳嗽、脓血均减,身热亦退大半,原方去桃仁及薄荷叶,加轻马勃八分,通草八分。
(《丁甘仁医案·肺痈案》)按:此案乃因风热外袭,邪热壅肺,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所致,见于肺痈成痈期。
其治用银翘散合千金苇茎汤,去淡竹叶、豆豉、牛蒡子、荆芥、苇茎,加桑叶疏表达邪,丹皮、金丝荷叶(即虎耳草)凉血解毒,杏仁、浙贝母化痰清热。
服药三剂,即症状减轻,仍守原法以巩固疗效。
【医案3】己巳年(1809年)冬月。
堂伯兄,四十岁。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遂成肺痈,臭不可当,日吐脓二升许。
用千金苇茎汤合甘桔法。
苇根八两,苦桔梗三两,桃仁一两五钱,薏仁二两,冬瓜仁一两五钱,生甘草一两。
煮成两大茶碗,昼夜服完碗半,脓去十之七八,尽剂脓成八九。
又服半剂,毫无臭味。
后以调理脾胃收功。
(《吴鞠通医案·肺痈》)按:此案乃因热毒壅肺,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溃脓出所致,见于肺痈溃脓期。
27.医案解读——学医案,学什么一、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对中医生来说,面对患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诊断。
中医的诊断,又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医辨病过程较为简单。
我们打开一本中医内科学的目录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医病名,其实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名,如咳嗽、失眠、胃痛、腹泻、头痛,等等。
说明中医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病痛,而非体内发生的实体病变;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后,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证上。
同样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气虚引起的,还是痰湿引起的,或者肝郁引起的?这个辨证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治疗思路的确定,以及方药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疗效。
我们在前面第六讲中,对中医辨证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下面把辨证要点内容重新复习一下。
虚证要点: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实证要点: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病位要点: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肝怒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
以上三组辨证要点,是无疾结合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
熟记此百字要诀,是初学者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捷径。
然而,要诀死而病症活。
要把区区百字要诀灵活运用于临床,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大量的练习。
作为中医爱好者,不可能有机会亲自接触大量患者,为其诊治。
医案的学习,正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种状况。
譬如小学生作数学题,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二、中医治疗思路有朋友问起,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
这样的思路,与西医用脂肪乳改善营养不良,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以为有必要加以说明。
中西医在此有三点重要的区别: 1.脂肪乳本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现在体外由人工加工而成.用于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
明清名医心悸病案赏析【医案1】肝胆气郁,心悸脉数,膈次不宽,久防失血。
川连、郁金、枣仁、柏子仁、泽泻、麦冬、茯神、山栀、杏仁,加葛根。
复,数脉和平,夜得安寝。
可见君火交阴,宜用丸子调理。
首乌、枣仁、茯神、泽泻、龟板、麦冬、莲须、女贞子、川黄柏。
丸方:洋参、麦冬、枣仁、柏子仁、丹皮、生地、茯神、龟板、金樱子、北沙参、湘莲、川柏,蜜水法丸。
(《壶春丹房医案·心悸》)按:此案乃因素体肝郁,日久化热伤阴,热扰心神所致。
其治之初郁热较为明显,宜以解郁清热、宁心安神为主,故用郁金疏肝解郁,黄连、栀子清心肝热,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宁心安神,泽泻引热下行,麦冬、葛根养阴生津,杏仁化痰宽胸。
经治疗后郁热得泄,症状减轻,改用滋补肝肾、清热宁心之法以善后。
【医案2】某右。
肝木不潜,痰湿遏阻,心中烦热,跳动不已,甚则泛恶,舌白口腻,目花头晕,防痉厥殊不可忽。
瓜蒌皮三钱(切),旋覆花一钱半(绢包),陈皮一钱,煨天麻五分,薤白头一钱半(去苗后浸),煅瓦楞子一两,姜竹茹三钱,干菊瓣一钱半,半夏一钱半,白石英三钱,朱连翘三钱,桑枝四钱。
(《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按:此案乃因肝风内动,痰热中阻所致。
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通阳化痰,宽胸散结,加天麻、菊花、白石英、桑枝平肝熄风通络,旋覆花、陈皮、竹茹理气宽胸,和胃降逆,瓦楞子制酸和胃,朱连翘清热宁心。
【医案3】老僧悟庵。
心悸善恐,遍服补心养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惊悸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求张治。
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
此气虚痰饮浸渍于膈上也。
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
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
(《张氏医通·神志门》)按:此案乃因脾虚痰盛,阻滞心络所致,为本虚标实,以痰盛为标,以脾虚为本。
初起心悸明显,以标实为主,故用导痰汤祛其痰;心悸缓解后,以正虚为主,改用六君子汤补其脾。
【医案4】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也,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明清名医嘈杂病案赏析【医案1】易饥心悸,膈胀咳逆。
此肝胃有火也,暂用温胆法。
川连、法夏、茯苓、丹皮、苏子、广藿、钩藤、石决明、生草,加竹茹。
(《壶春丹房医案·嘈门》)按:此案乃因痰热中阻所致,其治用黄连温胆汤去枳实、陈皮,清化痰热,加丹皮清热,藿香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
【医案2】蒋氏子,心嘈索食,以白术、黄连、陈皮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数服而止。
(《医学正传·嘈杂嗳气》)按:此案乃因胃中有热所致,故用白术、陈皮健脾和胃,黄连清解郁热。
【医案3】浦东施元廓,剧饮后忽发嘈杂,似痛非痛,似饥非饥。
或曰痰因火动,治之以芩、连、花粉、知母、瓜蒌,剂盈百矣,而病犹是也。
余为诊之,满指而缓且软,是脾家湿痰,非肺家燥痰也。
是虚气为孽,非实火为殃也。
为处六君子汤加苍术以胜湿,加姜汁以行痰。
越半月不复来招,余意其更医矣。
比使者至,遗手启云:弟为酒误,酿此奇疴,他人历岁月无功,仁兄以一七立起,不十日而尽扫病。
业已改煎作丸,兹且朝夕服矣。
(《里中医案》)按:此案乃因素体脾虚,兼酒湿内盛所致。
其治用六君子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和胃,苍术、半夏、生姜汁化湿和胃。
药证相符,故数剂而安。
【医案4】苏淞道程九屏,嘈杂不宁五月矣,服痰剂、凉剂。
余曰:脉阳强而阴弱,病得之酒且内,用连理汤同加减八味丸并服,三月而胸中之楚尽释。
(《里中医案》)按:此案乃因脾肾阳虚,兼酒湿化热所致。
其治用理中汤合加减八味丸温补脾肾,加黄连清化湿热。
【医案5】某。
经半月一至,夜嘈痛。
肝阴虚。
生地、阿胶、天冬、茯神、白芍、丹参。
(《临证指南医案·嘈》)按:此案乃因肝胃阴虚所致,其治用生地黄、阿胶、天冬、白芍滋补阴血,茯神、丹参宁心安神,和胃通络。
【赏析】嘈杂是一种因邪而扰乱胃气或因虚而胃络失养所引起的,以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症状。
其病有虚、实之分,实证以痰热(见案1)、胃热(见案2)为主,虚证有气虚(见案3)、阳虚(见案4)与阴虚(见案5)之分。
明朝天启年间名医秦昌遇用行气活血化瘀药治疗气滞血瘀腹痛案研读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秦昌遇,明代天启间名医,号广尘山道人,又号乾乾子。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
少时多病,乃学医,无所师承而遍通方脉,尤长于儿科,年六十余卒。
著有《大方幼科》、《痘症折衷》等。
【医案】秦昌遇用行气活血化瘀药治疗气滞血瘀腹痛案一妇腹痛,胀如鼓,四肢骨立。
众或以为娠、为蟲、为瘀也,治为罔效。
予诊其脉,六部弦滑且数。
弦为气急,滑为血聚,此气薄血塞。
夫气,道也;血,水也。
气一息不运,则血一息不行。
《经》曰:气血同出而异名。
故治血必先顺气,俾经隧得通,而后血可行。
乃以顺气活血药,大剂热服,三日而腰作痛,血欲行矣。
随进以桃仁承气汤峻逐之,下污血累累如瓜者数枚,又以补剂调理而安。
本案引自(《医验大藏成》)【评析】气滞血瘀型腹痛,诊断不易,故易误诊误治。
气滞为主者以腹胀痛,痛行少腹,而血瘀者则有绞痛。
二者辄相互为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秦氏依《内经》气血理论为指导,始终以行气活血为基本治法,有识有胆。
用行气活血法也易耗气伤血,故以补剂调理善其后,以达完满。
【腹痛简介】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并提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腹痛是临床见常病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
但病程中病机变化复杂,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夹。
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少进,化源不足,则实证可转化为虚证。
腹痛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
临床应根据不同证候,分辨寒热的轻重,虚实的多少,气血的深浅,以“通”为治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遣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