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医案学(6)(精)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73.00 KB
- 文档页数:7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痛经两例病案一:吴某,女,20岁,未婚。
初诊:1983年6月24日。
主诉及病史:自月经初潮至今,每于经期腹痛甚剧,已达7年,平时经常头昏倦怠,纳差浮肿,腰酸痛,白带多。
14岁月经初潮,周期为26至60天,经期7天,量多,开始呈淡红色,以后呈咖啡色,有瘀块,经前2天胸乳腰腹胀痛。
上月用逍遥散加味数剂,经前诸症得解。
诊查:就诊时正值经期,此次月经提前5天于6月22日来潮,量多色暗有血块,腹痛腰痛,下肢酸痛,伴头昏倦怠、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纳差心烦,渴不欲饮。
舌红苔白厚腻,脉软滑数(100次/分)。
辨证:证属脾虚血瘀,痰热中阻。
治法:治宜活血祛瘀,清热化痰益气。
方用生化汤加味。
处方:当归15g 川芎9g 桃仁9g 炙甘草6g 姜炭6g 益母草15g 牛膝9g 艾炭9g 丹皮9g 炒栀子9g 竹茹9g 半夏9g 陈皮9g 茯苓15g 太子参15g 3剂二诊:6月27日。
服前方药后,经血减少,色转淡红,腹痛呕吐已止,仍头昏倦怠胸闷,腰痛腿软,口干心慌。
口唇苍白,舌红苔转薄黄,脉沉软。
继守上方加减。
处方:当归15g 川芎9g 桃仁9g 甘草6g 姜炭6g 牛膝9g 续断9g 杜仲9g 藿香9g 郁金9g 3剂三诊:7月6日。
月经已净1周,纳食转佳,仍头昏倦怠,目眩耳鸣,心悸气短,嗜睡多梦,渴不欲饮,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腰酸痛,带下色白量多。
舌红苔薄,脉沉软,尺弱(90次/分)。
此属脾肾两虚,水湿不化。
治宜健脾除湿,补肾止带。
处方:党参12g 白术12g 茯苓皮15g 甘草3g 陈皮9g 大腹皮9g 生姜皮9g 桑白皮9g 杜仲12g 续断9g 寄生15g 煅牡蛎30g 5剂四诊:7月20日。
服上方药后,浮肿近愈,头昏气短,目眩耳鸣均未作;月经提前3天于7月19日来潮,量较前为少,色红有小块,腰腹仅有微痛,小腹略有坠胀,伴倦怠心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病案:张某,女,48岁,2011年6月11日。
主诉:不寐、胆怯易惊、时有心悸3月余。
病史:因于2010年冬至后与妹妹生气,出现不寐、胆怯易惊。
表现为神魂不安,入寐困难,寐而不酣,多梦易醒,胆怯易惊且处事多虑。
至今年1月20日在当地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顽固性失眠”,用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未见明显好转。
本年1月23日,到“市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心悸”,住院8天,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具体用量不详),口服降脂药(具体不详)。
病人仍自觉心烦、心神不宁、遇事易惊。
患者自述“难受的时候像要死了一样”。
近2个月来未上班,间断服用“阿普唑仑0.4-4mg,最近服用“希德(2片/日)”和“瑞美隆(1片/晚)”。
不寐情况无明显改善。
初诊:虚烦不寐,寐则多梦或易惊易醒,神魂不安,胆怯易惊,惊悸怔忡,处事多虑。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审机:心胆气虚,热扰心神。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甘草15克知母20克茯苓15克炒枣仁45克(捣烂)炙远志15克当归30克川芎5克龙骨30克(先煎)茯神15克龙眼肉20克木香15克人参15克(先煎)炙黄芪40克夜交藤50克朱砂5克(研极细末,冲服)。
水煎,日一剂,分2次服。
二诊:2011年6月18日。
服药七剂,自述不适症状均有缓解,寐后梦少不常醒、胆怯易惊较前有改善。
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细。
仍以益气镇惊,加以理气以安眠。
方药:甘草15克知母20克茯苓20克炒枣仁45克(捣烂)川芎10克当归30克炙远志15克琥珀粉5克(冲服)茯神15克龙眼肉20克木香15克人参15克(先煎)炙黄芪20克生白术15克夜交藤50克龙骨30克(先煎)清半夏15克陈皮15克厚朴15克石菖蒲30克。
水煎,日一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