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引言概述: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是指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动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城市规划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重庆大都市区规划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城市布局规划1.1. 区域划分:重庆大都市区包括主城区和周边的若干县市,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资源分布,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1.2. 交通规划: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一套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轻轨等,以方便居民出行和促进经济发展。
2. 城市绿化规划2.1. 公园建设: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多个大型公园,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2. 植树造林: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2.3. 生态保护: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保留和修复自然湿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 城市建设规划3.1. 建筑高度限制:为了保护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遗产,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建筑高度限制,以确保城市建筑风貌的一致性。
3.2. 城市更新:规划了旧城改造项目,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
3.3. 城市设施建设:规划了城市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水电供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4. 经济发展规划4.1. 产业布局:根据区域资源和市场需求,规划了不同产业的布局,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4.2. 产业升级:规划了产业升级项目,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经济竞争力。
4.3. 人才引进:规划了人才引进和培养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5. 社会事业规划5.1. 教育规划:规划了学校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5.2. 医疗规划:规划了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布局,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
5.3. 社会福利规划:规划了社会福利项目,包括养老院、托儿所等,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
重庆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西南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重要的内陆城市之一。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的涌入。
为了更好地推进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明确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求,制定以下发展目标和定位:1.经济发展目标:在2025年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实现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前列。
2.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3.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4.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群。
5.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任务与措施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重庆市将重点实施以下任务和措施: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大对创新企业和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疏解。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公共服务能力。
3.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人居环境。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水源涵养、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5.拓宽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吸引外国投资,提供更加便利化的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四、发展前景与挑战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庆市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控制规划的批复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控制规划的批复(渝府[2005]55号)市规划局:你局《关于报请审批〈重庆市主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控制规划〉的请示》(渝规文〔2005〕49号)收悉。
市政府原则同意重庆市主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控制规划。
现批复如下:一、重庆市主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控制规划的范围为:主城区(面积2737平方公里)所对应的地下空间,重点是主城核心区(面积713.8平方公里)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集中区域的地下空间。
二、同意该规划确定的主城区可用地下空间资源的主要内容为:(一)广场、绿地、山体、公园、城市道路、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用地的下部空间;(二)建筑物地下室、非文物古迹与重要保护建筑的下部空间;(三)地下轨道交通线、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四)地下人防工程设施。
三、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分为两个层次,即主城核心区和外围组团。
主城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利用采取网络节点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轨道交通线为发展轴、轨道站点为生长点,重点地区为展开面的多层次地下空间立体开发利用体系。
外围组团的地下空间开发采取聚集点式的开发模式,重点开发利用各组团中心的地下空间。
主城核心区内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一环两横三纵十一片”的整体形态。
四、同意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形态。
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片区包括:解放碑片区、江北城片区、江北观音桥片区、杨家坪中心区、沙坪坝中心区、南坪中心区、两路口片区、大坪中心区、石桥铺中心区、龙头寺客运站片区、冉家坝中心区。
重庆城市区域规划调整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重庆市的城市区域规划亟需进行调整。
本方案旨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区域功能布局调整1.1 建设多功能城市以核心城市为主,构建一系列功能区域,如商务中心、文化创意区、科技创新园区等,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1.2 强化发展节点在核心城市周边建设若干个区域发展节点,以促进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连接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1.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对接。
通过加强公共交通、提升道路网络等措施,打破城市空间的孤立性,形成有机的城市群。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城市周边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水源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2.2 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推动建设园林式城市。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景观质量等手段,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对空气、水质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交通网络优化与建设3.1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提升道路网络的密度和容量。
优化路网布局,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3.2 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增加公交站点,并加强与地铁、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3.3 强化交通规划与管理加强交通规划与管理工作,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
实行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交通管理和调度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现象。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2.21•【文号】国函〔2024〕32号•【施行日期】2024.02.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3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重庆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重庆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4.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64.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9.9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保护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
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
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
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方案
重庆大都市区是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构成的主城区为核心,与城市发展新区各区的城区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主城区加上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这12个区,成为我市规划的大都市区。
地图中显示,大都市区一共28673平方公里,占我市全部面积约35%。
同时,地图中统计,截至目前大都市区通车高速公路共1007公里。
县道及以上道路9154公里,运营轨道202公里,在建轨道152公里.《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根据功能优化组合的需要,将城市发展新区分为五大板块.
城市发展新区五大板块
铜梁—潼南板块
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承接主城区传统工业转移,发展电子配套、汽摩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培育商贸物流、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
永川-大足—荣昌板块
重点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培育完善商贸服务、综合物流、职教研发等区域性服务功能,培育消费品、汽车、装备、电子等产业集群。
江津-合川—璧山板块
重点实现与主城区融合发展,承接主城区外溢的区域性服务、物流及科教研发功能,布局国家级产业开发平台,发展电子配套、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等产业。
涪陵-长寿板块
重点打造综合产业基地,引导化工、钢铁、装备、材料、汽车等产业集群发展。
綦江(万盛)—南川板块
重点打造资源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基地,承接主城区外溢的商贸物流、现代制造功能,培育休闲旅游与文化交往功能,完善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城郊休闲旅游业。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一、背景介绍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成为了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庆大都市区规划的背景、目标、重点和计划。
二、规划目标1. 人口控制:根据预测数据,重庆大都市区的人口将在未来十年内持续增长。
规划的目标是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确保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城市发展:通过规划,重庆大都市区将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
重点发展经济、科技、文化和旅游等领域,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和改善,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4. 生态环境保护:重庆大都市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规划将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规划重点1.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区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重点发展城市中心区、产业园区和新兴经济区。
2. 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将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包括道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方面的投资。
重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城市环境改善:规划将加强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方面的控制。
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境项目。
5.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注重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重庆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四、规划计划1. 建设城市中心区:重点发展重庆市中心区,提升其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2. 发展产业园区:规划将建设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和投资。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等领域。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引言概述: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是指对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布局,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重庆大都市区规划的内容。
一、城市空间结构优化1.1 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资源分布,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等,以实现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1.2 城市交通规划: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枢纽,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居民出行便利性。
1.3 城市绿地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二、城市功能提升2.1 经济功能:加强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促进重庆大都市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
2.2 文化功能: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2.3 社会功能:规划社会服务设施,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城市环境改善3.1 空气质量改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2 水环境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提高水质水量,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垃圾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规划垃圾处理设施,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4.1 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绿廊,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2 资源节约: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的良性循环。
4.3 社会公平:注重城市发展的社会公平性,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住房条件,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
重庆万盛2030规划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已发布,提出到2025年,重庆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
对此,《规划》给出了详细的“路线图”:要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中心城区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其中,空间格局强调“双城引领”。
《规划》提出,要强化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双核联动,提高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改革开放等领域合作水平。
要发挥中心城区极核引领作用,加快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加强与广安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现代化都市圈。
要夯实成渝发展主轴,强化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互动,加快与成都相向发展。
毗邻地区将继续推进融合发展。
各领域一体化发展将加速推进。
其中,《规划》提出,要推动川渝电网一体化,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重庆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家产布局汇总表主城区城区功能定位主导家产布局名称整体:重庆城市核心区与高端时髦花费区五大功能区“三中心、两基地”:重庆新兴金融中心、重庆新兴商贸中心、重庆最大的物流中心、重庆集约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总部公司的北地区基地。
区渝行政、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中通信枢纽区重庆市中心城区“开放高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弹子石中央商务区、茶园新区南岸区整体布局:形成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与以高新技术家产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齐驱并驾的发展新格局。
支撑家产:1、房地产2、专业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营销策划等领域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法律诉讼、财务审计、规划设计、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等领域为支撑的智慧型专业服务业集群。
3、休闲健康家产:以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专科保健休养服务为协助的先进医疗保健服务系统。
商贸业、金融业、信息家产、中介服务业五大支柱家产:1、现代装备制造业: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交通设备制造业特种汽车生产基地摩托车整车及汽摩零零件生产基地船舶及重型装备制造业东港船舶家产园特种船舶生产线新能源装备家产核电协助配套装备家产基地风电配套装备环保设备家产环保机械装备2、电子信息家产:挪动通信终端产品生产基地物联网家产示范基地全国物联网示范基地电子产品制造业整体定位:高新家产集聚区,内地开放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现范窗口。
九三大功能定位:龙1、全国一流、西部当先的国家级高坡新技术开发区区2、西部当先工业强区3、现代服务经济强区“一区三高地”沙国家创新式城区坪坝区重庆商贸大区、西部美食名区重庆开放高地国家中心城市展现区重庆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先进制造业基地渝北区巴重庆南部地域的集聚和辐射:总部基南地、商务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区公路物流枢纽等方面的集聚辐射能3、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中心重庆南部地区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4、都市旅行业:生态旅行休闲家产历史文化旅行家产都市农村旅行家产5、现代都市农业“一区带多园”家产布局1、三大家产集群:中国铝加工之都,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家产基地。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方案
重庆大都市区是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构成的主城区为核心,与城市发展新区各区的城区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主城区加上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这12个区,成为我市规划的大都市区。
地图中显示,大都市区一共28673平方公里,占我市全部面积约35%。
同时,地图中统计,截至目前大都市区通车高速公路共1007公里。
县道及以上道路9154公里,运营轨道202公里,在建轨道152公里。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根据功能优化组合的需要,将城市发展新区分为五大板块。
城市发展新区五大板块
铜梁—潼南板块
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承接主城区传统工业转移,发展电子配套、汽摩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培育商贸物流、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
永川—大足—荣昌板块
重点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培育完善商贸服务、综合物流、职教研发等区域性服务功能,培育消费品、汽车、装备、电子等产业集群。
江津—合川—璧山板块
重点实现与主城区融合发展,承接主城区外溢的区域性服务、物流及科教研发功能,布局国家级产业开发平台,发展电子配套、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等产业。
涪陵—长寿板块
重点打造综合产业基地,引导化工、钢铁、装备、材料、汽车等产业集群发展。
綦江(万盛)—南川板块
重点打造资源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基地,承接主城区外溢的商贸物流、现代制造功能,培育休闲旅游与文化交往功能,完善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城郊休闲旅游业。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