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与翻译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203.65 KB
- 文档页数:13
翻译与文体——新闻英语翻译新闻英语(journalistic English)指英文报刊上常见的各类文章,体裁多样,有新闻报道、新闻特写、广告、公报、文艺作品、述评、访谈、学术介绍和争鸣……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
限于篇幅,也因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新闻报刊文体和为了便于陈述,本课所要讲的新闻英语主要指那些新闻性强的news report,news analysis, news features等。
新闻英语有以下文体特点:(一)词汇层面(1)新闻报道通常拥有自己的一些惯用词汇,或者叫做"新闻词语",如story一词意思常常是news item或news report,而probe一词则指"(新闻)调查",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重要栏目"新闻调查"即译为News Probe。
还有如cut表示reduction;bar表示prevent;curb表示restrain或control等等。
常见的其他例子还有:accord (give) ban (prohibition) bid (attempt) boost (rise, increase) clash抵触,不谐调(disagreement) deal交易,协议(business agreement) freeze稳定,冻结:使(如物价或工资)固定在一个既定或现行的标准上(stabilization) loom隐现(appear) blaze 强调燃烧强度并暗示发光的光辉(fire) comb彻底搜查(search) row 骚乱,吵嚷[rau] (violent argument) rap (to speak severely to, to blame, to punish) move提出议案:按国会的程序作出正式提议(plan, decision, suggestion) round (a series of action) shock (astonishment, blow) shun躲避:故意避开(to keep away from…) heist抢劫;偷窃(robbery) viable (workable) voice (express) operation An instance or a method of efficient, productive activity:有效率的经营方式(activities) pact合同, 公约, 协定(agreement) woo寻求以达到;尽力得到(to seek to win…,to persuade…) fake (counterfeit)这些常用的新闻词语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使用短小的词语能够节省时间和篇幅并有利于抢发新闻的缘故。
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科普著作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在撰写科普著作时,需要注意文体的选择以及翻译的准确性。
首先,确定文体。
科普著作通常采用说明文或议论文的文体,以介绍和讨论科学知识为主题。
文章结构应清晰明了,语言简洁易懂,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其次,收集关键词。
在撰写科普著作之前,需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
例如,如果文章主题是“人工智能”,那么关键词可能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第三,翻译准备。
对于每个关键词,需要准备一份相应的英文翻译。
例如,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学习的英文是Machine Learning,深度学习的英文是Deep Learning等。
这些翻译将有助于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准确表达意思。
第四,逻辑顺序。
文章的正文应该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展开。
例如,如果文章主题是“人工智能”,那么正文可以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第五,语言简洁。
在撰写科普著作时,应尽可能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和长句子。
同时,应该注意文章的易读性和趣味性,让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地阅读文章并获得科学知识。
最后,适当分段。
为了使文章更加清晰易读,应该适当分段。
每个段落应该围绕一个主题或关键词进行阐述,并且与上下文保持逻辑关联性。
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总之,撰写科普著作需要注重文体的选择和翻译的准确性。
通过收集关键词、准备翻译、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正文、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适当分段等步骤,可以帮助作者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科普著作,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完成第一稿后,还需要仔细检查和修改,确保文章的质量。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对于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文体与翻译Liu Miqing is a renowned Chines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His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translation studie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collection of his translated works is considered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One of Liu Miqing's most notable works is his book "Style and Translation", which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style and translation. In this book, Liu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s style is crucial to producing an accurate and effective translation. He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target audience's expectat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hen translating a text.Liu's other works include "The Ar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ch provides practical advice for translators of literary works,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which examines the role of criticism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He has also translated numerous works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works of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ia Marquez.Overall, Liu Miqing'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have been significant, and his works continue to be studied and referenced by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alike.扩展:刘宓庆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翻译研究、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
“文体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翻译学院课程名称:文体与翻译课程编号:223111英文名称:Stylistics and Translation课程类型:专业拓展课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20 实验学时: 16学分: 2开设专业:翻译先修课程:英汉笔译(223102)、汉英笔译(223103)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英语翻译类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翻译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翻译的主要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不同文本类型在语言特征、交际重点、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文本特征的意识,并增强在翻译实践中处理具体的翻译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文体翻译的研究内容和发展;2. 了解新闻、政论文体的语言特征和交际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处理新闻文本的翻译问题;3. 了解商务文体的语言特征和交际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处理商务文本的翻译问题;4. 了解法律文体的语言特征和交际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处理法律文本的翻译问题;5. 了解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和交际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处理文学文本的翻译问题;6. 学会翻译中的团队合作。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文体翻译简介1. 了解文体的概念;2. 理解不同的文体分类,掌握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区别。
第二章新闻翻译1.了解新闻文体特征;2.理解新闻文体的翻译原则,掌握新闻文体的翻译策略。
第三章政论文翻译1.了解政论文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特点;2.理解政论文翻译的四大原则,掌握政论文体的翻译策略。
第四章商务翻译1. 了解商务文体特征以及常见商务文本形似;2. 理解商务英语的翻译原则,掌握常用商务术语的翻译和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
第五章旅游翻译1. 了解旅游文本的分类和特性;2. 理解旅游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掌握初阶和进阶水平的旅游文本翻译方法。
英汉对比与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型的,而新兴的翻译学理论无一不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和出发点,因为只有对比研究才能提供关于双语异同的比较准确的认识,从而使翻译研究减少盲目性。
(潘文国,2002:10)开放型综合性学科的翻译学架构可分为“内部系统”(internal scheme)与“外部系统”(external scheme)两个结构体系。
其中翻译学内部系统的核心是翻译理论,翻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翻译基本理论、翻译方法论、翻译程序论、翻译风格论、翻译教学法研究。
翻译学的外部结构系统包括三个次系统(subschemes):哲学思维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社会文化系统。
(刘宓庆,1999:17)翻译学的“外部系统”实际上又是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
该系统全面反映了对比研究,尤其是对比语言学和符号学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由于“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差异,“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又可以分为“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和“汉—英对比翻译研究”,本课程专门研究“汉英对比翻译”理论、方法论与实践问题,旨在创建符合汉英翻译规律的“汉—英对比翻译研究”,从而为大学英语专业“汉英翻译”教学提供建立在汉英系统性对比基础上的与汉英翻译实践紧密联系的汉英翻译理论与方法论。
本课程共分九个部分:一、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导论二、汉英语言类型对比与翻译三、汉英语义对比与翻译四、汉英句法对比与翻译五、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六、汉英修辞对比与翻译七、汉英文化对比与翻译八、汉英对比与文体翻译九、应用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为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导论,第二至第八部分为理论汉英对比翻译研究,第九部分为应用汉英对比翻译研究。
此外各部分基本上均配有翻译实践原文,并提供参考译文。
首先,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汉语是分析型(Analytic)为主的语言,即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达。
英语是从综合型(Synthetic)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英语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文体与翻译一.理论链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把与之相对的是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文体学的研究在于:1. 分析各种语言习惯,以便确定哪些特征经常地或仅仅应用于某些场合;2. 尽可能地说明为什么某种文体具有这些特征,而不具备另一些特征;3. 以语言功能为依据,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方梦之、毛忠明,2006)1. 语言描写在各个的分析层次,又以同类文献或语料作归纳;2. 语言比较不仅在不同文体间进行,也在同一文体的不同文献品种和体裁之间进行,以便借此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共同来源和发展趋向;3.特征之一。
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各种文体的同大于异。
许多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不是此有彼无,而是出现频率大小的问题。
当然界限分明的情况也是有修辞手段等风格要素的系列。
二.实用文体的体系ESP:20世纪60年代,“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课程应运而生,其目的和内容不是以普通教育的标准为依据来确定的,ESP又包括科技英语(EST)、商业经济英语(EBE)和社会科学英语(ESS)EAP EOP)两部分。
科技英语(EST)✧学术英语:医学英语工程学英语计算机英语化学英语✧职业英语:护理英语工程师英语计算机操作英语实验员英语商业经济英语(EBE)✧学术英语:经济学英语经贸英语会计学英语✧职业英语:会计英语秘书英语外销员英语社会科学英语(ESS)✧学术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图书馆学英语✧职业英语:法官英语记者英语图书馆管理员英语实用文体的全部内容。
三.实用文体的翻译要求通达:经常要采用引申、增词、减词、调整词序等手法进行变通。
适切:不可行,现在要求质量好、速度快。
四.译者的职业素质钱钟书:“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引言申丹教授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五章主要论述了小说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等。
第六到第八章是具体运用小说文体学来研究文学翻译的。
该书语料丰富,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实证性和文学研究中审美艺术的相互结合,是一次多层次地对翻译本体进行细化研究的可贵尝试。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作者首先从反面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过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用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文体模式和方法替代当前传统的研究方法。
该书主要论述了文学翻译研究中运用文体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特别探讨了该方法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第二章作者将文学文体学视为一门学科,并说明其性质、功能和有效性。
本章还重点区分了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也就是histoire(话语的内容)and discours(这样说话的原因)。
作者随后又提出,该书不会涉及文体学的历史进程,也不会研究或比较文体学家所运用的语言学模式。
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为例,对他们对文体学的批评一一加以反驳,同时提出小说文体学的特点、分析过程和理论基础。
第四章作者关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提出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客观性是约定俗成的,而主观性是个人的兴趣。
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出三个特点:结构特征、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
第五章重点探讨的是把文体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当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首先指出,纯粹的语言学翻译研究对文学翻译的问题解决没有帮助。
作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文学文体学,因为这一学科既包括现代语言学也包括文学能力和敏感性。
作者将其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上。
而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则能解决“deceptive equivalence(虚假对等)”的问题。
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缺乏认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以求译文更加客观可靠,合乎逻辑和自然流畅。
论说文是书面语体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通常分为议论和论述两种,是相对于散文中的记叙(Narration)和描写(Description)而言的。
其常见形式包括社科论著、论文、评论、演讲、讲座、报告等。
论说文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条:1)措词严谨规范。
论说文的功用主要在于对某一观点进行解释、说明或阐述,因此,此类文章讲求理性与逻辑性,在措词上表现为正式语体的词、大词、抽象词、外来词用得较多,而绝少使用俚语俗语及过于口语化的词,以体现其庄重、严谨的特点。
2)句法及篇章结构较为复杂。
由于论述文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论点,辨明事理,展开论证,因此文章内容往往比较复杂。
为全面、慎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避免片面、疏漏,论说文中往往长句、复杂句使用较多。
另外论说文讲究谋篇布局及条理层次,因而在篇章结构上较为复杂,往往段落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除此之外,论说文还十分讲究修辞,辞格上多用排比、递进、设问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下面一例节选自一篇论说文,它较为清晰地显示了论说文体的主要特点:Science and EthicsScience impinges upon ethics in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ways.In the first place, by its application it creates new ethical situations. Two hundred years ago the news of a famine in China created no duty for Englishmen. They could take no possible action against it. Today the telegraph and the steam engine have made such action possible, and it becomes an ethical problem what action, if any, is right. Two hundred years ago a workman generally owned his own tools. Now his tool may be a crane or steam hammer, and we all have our own views as to whether these should belong to shareholders, the State, or guilds representing the workers.Secondly, it may create new duties by pointing out previously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We are all greed that we should not run the risk of spreading typhoid by polluting the public water supply. We are probably divided as to the duty of vaccinating our children, and we may not all be of one mind as to whether a person likely to transmit club foot or cataract to half his or her children should be compelled to abstain from parenthood.Thirdly, science affects our whole ethical outlook by influencing our views as to the nature of the world-in fact, by supplanting mythology. One man may see men and animals as a great brotherhood of common ancestry and thus feel an enlargement of his obligations. Another will regard even the nobles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s products of a ruthless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nd thus justify a refusal to assist the weak and suffering. A third, impressed with the vanity of human efforts amid the vast indifference of the universe, will take refuge in a modified epicureanism. In all these attitudes and in many others there is at least some element of rightness.Fourthly, in so far as anthropology is becoming scientific, it is bound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ethics by showing that any given ethical code is only one of a number practiced with equal conviction and almost equal success; in fact, by creating comparative ethics. But, of course,any serious study of the habits of foreigners, whether scientific or not, had this effect, as comes out plainly enough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Greek ethics. Hence science is not wholly responsible for the ethical results of anthropology.这篇论说文的主题句是Science impinges upon ethics in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ways.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主题思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读后让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