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学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92
脑电图学专业知识测试题1. F3表示以下哪个导联? [单选题] *2. C4表示以下哪个导联? [单选题] *3. O1表示以下哪个导联? [单选题] *4. 棘波的时限是[单选题] *5. 尖波的时限是[单选题] *6. 正常青年人全头部α波的频率变化范围不超过[单选题] *7. 脑电图的α波基本频率[单选题] *8. 脑电图的θ波基本频率[单选题] *9. 睁闭眼试验的特点[单选题] *10. 脑电图的快波频率指[单选题] *11. 脑电图的慢波频率指[单选题] *12. 患者男,8岁,癫痫病史1年,复查VEEG。
如图所示,过度换气过程中诱发出全导爆发双侧对称同步3Hz棘慢节律,持续3-8秒,视频间患儿动作停顿,双眼茫然凝视,表情呆滞,此发作通常是[单选题]13. 患儿男,10岁,发作性夜间口角抽搐6个月(4次),如图所示,EEG示Rolandic区和中颞区棘波、棘慢波发放,入睡后棘慢波明显增多,最可见的诊断是14. 患者,睡眠2期,平卧位,此时有人从患者身旁走过,如图所示,此时脑电现象最可能是[单选题] *15. 如图所示,P4导联脑电图现象最可能是[单选题] *16. 患儿男,8岁,头晕待查,过度换气1分钟时如图所示,可见广泛性慢波节律性阵发,同时诉头晕,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17. 成人脑电波低波幅指[单选题] *18. 请说出下图框中异常波名称[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请说出下图异常波名称[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说出下图框中异常波名称[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说出下图中异常波的名称[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请说出下图中异常波的名称[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脑出血患者可以做过度换气试验[判断题] *24. 肝性昏迷患者不能做脑电图[判断题] *25. 婴幼儿和成人的清醒期脑电图相同[判断题] *End。
脑电图知识点一.一.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狭义是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电活动。
广义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及巨肌电图等。
常见EMG检查适应症为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病变。
二.二.肌电图检查的临床适应症肌电图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
英文简称EMG。
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肌电图检查的原理是它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从而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它包括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两部分。
肌电图(EMG)目前尚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于欧美,九十年代引进国内,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开展。
肌电图检查的原理是它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肌电图的检查范围:1、各种原因引起周围神经疾病,出现手足无力、麻木、疼痛及其它感觉异常,尤其是双侧对称性出现者。
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症及腕管、肘管综合症等。
2、各种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3、面神经瘫痪的诊断以及判断可能恢复的快慢,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及时指导治疗。
协助诊断其它脑神经疾病如三叉神经痛等。
4、颈椎病、胸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物压迫等)导致的神经损害。
5、重复电刺激: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主要见于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婴儿肌无力等疾病。
6、各种肌肉疾病的诊断: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周期性瘫痪等。
7、对脊髓和大脑的病变亦有辅助诊断价值。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原理脑电图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
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以上)。
以周/秒(c/s)表示。
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
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
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的波。
在中睡期出现)。
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
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
常用0.1秒和0。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
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
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
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
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
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
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
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
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
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
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
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频率=30/波宽(mm)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
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
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
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
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
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
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
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