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皮层电活动---内嗅皮层---海马(整合) --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及脑干下行通路。 • 海马特殊环路结构具有“放大器”的效 应,微小的异常电活动在此环路内被逐 渐放大,经传出通路抵达效应器后引起 脑电活动的异常同步化放电。因而海马 常常成为癫痫发作的起源地。
脑干网状结构对脑电的影响
• 脑桥中部与延髓尾侧之间的中缝核、 孤束核、蓝斑等结构与睡眠-觉醒周期及 脑电活动的同步化或去同步化波形有密 切关系。
•
•
脑电节律的产生
• 非特异性丘脑核团--低频刺激--神经元爆发 性点燃,产生短暂的EPSP。 • 丘脑广泛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EPSP之后 的大而长的IPSP--阻断进一步的传入性刺激, 并使丘脑神经元广泛同步化,形成EPSPIPSP。 • 如此反复,使丘脑成为节律性脑电活动的起 步点,如α节律、睡眠纺锤或广泛性3Hz棘慢 复合波节律。 • 新皮层主要产生脑电活动的电压和电场, 而丘脑则是产生脑电活动节律的主要部位。
内嗅皮层
• 新皮层的信息主要通过内嗅皮层进入海 马。内嗅皮层的锥体细胞具有持续点燃 和暴发性点燃的特性,其传入纤维前穿 支与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成连接。当内嗅 皮层-海马环路改变时,齿状回丧失某些 过滤信息的功能,并开始放大同步化放 电,加强而不是减弱内嗅皮层-海马环路 的异常活动。
扣带回
• 扣带回是额叶的一部分,也参与边缘系 统的组成。接受半球新皮层广泛区域的 传入,并通过海马-扣带回通路接受海马 的传入。
大、中型锥体细胞
小星形细胞
Ⅴ层 大锥体细胞层 大锥体细胞 Ⅵ层 多形细胞层 各种大小、形态不 等的神经元
EEG形成机制
结构基础:在皮层内含有大量的锥体细胞,
而且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 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化活动易 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