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_胡月
- 格式:pdf
- 大小:86.82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
鞠晶
【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4)003
【摘要】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隐喻在修辞活动中如何通过实现互联而发挥其作用.并举例说明隐喻化文本(语篇)的巨大的审美潜力.文章最后论述了影响隐喻理解的重要因素:语境.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鞠晶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初教系,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关联认知角度看隐喻阐释及广告隐喻翻译策略 [J], 孔辰;赵玉闪
2.从隐喻的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翻译策略 [J], 伍旻
3.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J], 武贝贝
4.从隐喻的认知角度看临时名量词的修辞效果 [J], 郭瑞峰
5.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从《古文关键》评点看吕祖谦的修辞思想 [J], 张秋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发布时间:2021-12-27T05:11:49.10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薄慧[导读] 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聊城大学摘要: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本文尝试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这三种隐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进行梳理,揭示不同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引言Lakoff & Johnson 于 1980 年所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到,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普通语言中有 70%来自于隐喻或隐喻概念,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化的。
由于语言中的隐喻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此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式的(Lakoff & Johnson 1980)。
传统的修辞隐喻、认知语言学的认知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均十分关注隐喻的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开始,隐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各种理论框架,同时衍生出不同的隐喻术语。
本文欲从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入手,讨论三种理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其的认知和理解。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修辞隐喻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隐喻是从语言内部来认识隐喻,是在语言层面的运作机制, “隐喻是用某一个表示事物的词借喻另一个事物”,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一种词语层面上的装饰和修辞,这一种装饰和修辞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运用,也可以把它看为一种逻辑错误(李郁,刘东杰2012:162)。
修辞隐喻(rhetoric metaphor)属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畴。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隐喻是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引人深思的意味,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的艺术手段之一。
隐喻并非简单的转喻,而是通过感官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转化,从而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多层次的体验。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在汉语中通常被称为隐喻语言或比喻,在英语中通常称为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对客体进行象征性的比拟,使客体表面的形式和深层次的内涵之间产生联想,通过映照、寓言或暗示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美感。
由于隐喻的意义在表达过程中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需要读者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隐喻的分类隐喻在文学中可以根据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视觉隐喻、听觉隐喻、嗅觉隐喻、感觉隐喻、心理隐喻等多种类型。
视觉隐喻是通过视觉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月亮像一只银盘”、“流云像个飘忽不定的梦幻世界”。
听觉隐喻则是通过声音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小河水哗啦啦流动声像是一首悠扬的歌曲”、“雷声轰隆隆远去,像是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嗅觉隐喻则是通过气味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花香在微风中飘来,像是一团柔软的云朵”。
感觉隐喻则是通过感官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风吹过面颊,像是轻柔的拥抱”、“阳光洒在身上,像是温暖的火炉”。
心理隐喻则是通过心理模拟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失落的心情像是一栋摇晃的房子”、“幸福的感觉如同走在一处明亮的花园”。
三、隐喻的作用在文学表达中,隐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强化语言的表现力隐喻通过客观形象的抒发,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且直观,感官的形象更为鲜明。
通过隐喻的表达,文学作品在情感、意义等方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拓展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客体与其他物体进行比拟和呼应,拓展了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
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
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
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试论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异同点徐 帅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 合肥 230039[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2-0140-02一、什么是修辞隐喻?1.《辞海》中说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2.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认为隐喻也叫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喻词是“是、变成、成为”等。
上述的隐喻指的都是修辞隐喻,修辞隐喻是修辞的一个辞格,是对词汇运用的调整和修饰。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氏对隐喻性质、功能作了系统的论述。
在《诗学》中,他指出:“隐喻是用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他认为隐喻和明喻几乎可以等同,二者的差别是很小的。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并尤其强调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亚氏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
他的观点成为研究的参照准则,但在某种程度上亦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认为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辞的修辞现象,比方说:“John is a lion.”约翰是头狮子。
其中,狮子是代替了勇士这个词,这句话其实是说明约翰其实是一个勇士。
但是其实不管是亚氏的“对比论”,还是昆提良的“替代论”,都将隐喻看做是词汇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他们将隐喻的功能只能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因为辞格只能用作语言的修饰,两种理论都认为隐喻就其结构和形式来看,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而相对隐喻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必须要突破传统隐喻只停留在语用层面的限制,从而更抽象,更本质的概念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
二、什么是认知隐喻?洛克是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第一人,而康德认为隐喻将直觉思考的规则运用于完全不同的事物,前者仅是后者的符号。
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这种运用类推间接获得的表达方法。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 i gn Languages and The ir T eaching 2009, 4Ser i a l 241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作者简介:王霜梅,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收稿日期:2008-12-30(修改稿)从修辞到认知!!!浅析两种不同隐喻观王霜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 100089)摘 要:本文从传统隐喻观与认知隐语观的定义研究入手,探讨了这两种不同隐喻观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概念Fro m Rhetoric to Cogniti on:An Anal ysis of Two D ifferent V ie w s on M etaphorW ANG Shuangm e i(Beiji n g Foreign St udi e s Univers ity ,Beijing 100089)Abstrac t :This paper beg i ns w i th t h e definiti on s of the trad itional vie w ofm etaphor and t he cogn itive vi ew ofm etaphor ,and discusses t h e basic d ifferen ces bet w een t h ese t w o vie w s .K ey W ords :m etaphor ;rhet oric ;cogn i ti on;concept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1-031.引言M etaphor 是西方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汉语中与之对译的是∀隐喻#,但实际上确切地说,西方术语m etaphor 并不等于中国的∀隐喻#,二者的涵义是不同的,前者内涵比后者大得多。
在我国∀隐喻#又称∀暗喻#,它表示的是与∀明喻#、∀借喻#并列的一种比喻类型,一提起∀隐喻#,常人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打比方#。
研究生论丛2005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 o.l29M ay,2005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姚婵莉(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一、引言近几年来,隐喻研究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中国,国内一些主要外语类学术刊物刊登了许多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文章,甚至有人开始着手创建隐喻学(束定芳,1996)。
隐喻在起初的最基本意义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扭曲词语常规意义的语言或思维形式。
隐喻通过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思想和术语应用到其它领域来修饰文章。
关于隐喻的讨论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就开始了,尽管他们已经认识到隐喻的重要作用,但对于隐喻的效果更多是消极的评价,隐喻在当时只是作为艺术性表达和哲学辩论的工具。
L akoff&Johnson扩展了隐喻概念的内涵,赋予隐喻新的诠释和评价,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
隐喻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运用语言和思维的基础。
所以隐喻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修辞工具来使用,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组成了构建我们存在模式的载体[2]。
研究表明,语言多义性和创造性是基于隐喻的,生活中处处是隐喻的使用。
本文试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三个层面:隐喻本质认识,隐喻机制和功能的比较来展示隐喻研究多维立体化的现状并揭示其互补性。
二、隐喻的本质比较1.修辞隐喻的本质观毫无疑问,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斯多德。
在5修辞学6和5诗学6中他多处论及了隐喻。
亚里斯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0到/种0,或从/种0到/属0,或从/种0到/种0,或通过类比(A risto tl e,P oetics: 1457b)。
亚里斯多德的定义似乎属于第二类,即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修辞-大学语文论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修辞徐骁(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修辞的运用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准确、贴切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将修辞概括为:“词约而意丰,事近而意远”,指出古代的修辞观,而现代的修辞不但注重说话者意义的表达也在于听话者对于意义的理解。
现代的修辞是恰当的选择、安排各种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以准确、生动、鲜明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化手法,在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的隐喻,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隐喻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还可以激起听者的想象力,所以隐喻修辞是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修辞;思维;认知;隐喻[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16-02[作者简介]徐骁,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修辞手段有很多,其中,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很强的认知功能。
在人类把修辞看成是一种语言修饰的同时,隐喻也是认知,通过人类的思维,实现人们的认知,实现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文主要是对隐喻的特性从思维性、体验性、民族性、创造性等几个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实现对隐喻的理性认识。
隐喻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早在古代先民们就已经注意这种高效的修辞方式。
诗句中很多隐喻这种修辞手法,也是表达意义最鲜明,最深刻,最发人深省的一种手法。
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就是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体现了隐喻修辞的思维性、认知性、体验性等,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许。
不但是诗句,就是简单的话语中也包含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隐喻修辞,接下来就对简单话语中的隐喻修辞予以归纳与分析。
一、隐喻的思维性作为修辞言语的基础,隐喻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认知方式。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隐喻是修辞的一种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联想,从而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常常能够为语言增添一种艺术感和表
现力,同时也能够提供一种新颖、贴切的观点。
隐喻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隐喻也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思考。
隐喻常常通过比较
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从而启发人们对事物的更多思考和联想。
例如,“他的言辞像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这句话通过隐喻,让人们联
想到利剑的锋利和直击人心的犀利,从而进一步思考这个人的语言的力量
和影响力。
除了修辞功能外,隐喻还具有认知功能。
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
概念和抽象事物。
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或事物与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隐喻能够使抽象概念或事物更加具体和可感知,从而更容易被理解。
例如,将“时间”与“流水”进行类比,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的流逝和不
可逆转性。
此外,隐喻还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和抽象思考。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
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类比,隐喻能够启发人们进行类比推理,从而得到
新的见解和认识。
例如,将“生活”与“旅程”进行类比,可以启发人们
思考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总而言之,隐喻在修辞上具有强调观点、增加感情色彩和引发联想与
思考的功能。
而在认知上,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
以及进行推理和抽象思考。
隐喻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相互交织,共同为
语言和思维提供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路径。
试论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认知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与修辞隐喻界限不清的问题。
本文讨论的是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凝固性等特征,修辞隐喻不具有这些特征;认知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义现象,修辞隐喻则是语用现象;认知隐喻是相似性先于隐喻,修辞隐喻则是隐喻先于相似性。
近年来,隐喻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认为,认知隐喻是修辞隐喻因反复使用而沉淀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
但这种看法存在一些问题。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1)An atom is a solar system.(原子是一个太阳系)(2)女人是老虎。
(3)他们打起来了。
很显然,“an atom”不会引申出“s solar system”的意义来,“女人”也永远不可能有“老虎”的义项,而本来表示空间位移的“起来”却可以表示时间,这说明,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是有区别的。
下面笔者将从特点、性质、工作机制等方面对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进行比较。
一、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具有不同的特点认知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两类或数类事物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意象图式。
当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他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认知过程是有方向性的。
我们既可以说“女人像老虎”,也可以说“这个老虎凶得像女人”;既可以说“她的脸蛋像苹果”,也可以说“这个苹果像她的脸蛋”。
但是,修辞隐喻不具有方向性。
不仅如此,隐喻认知模式形成以后,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就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运用这个模式,渐渐地就围绕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词族”。
“词族”的存在,说明了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最能体现认知隐喻系统性的要属汉语趋向词。
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隐喻。
认知隐喻是指人们使用抽象概念来理解具体事物或情况的方式。
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创造和使用语言的基础。
例如,当我们说“爱是一道桥”时,我们用“桥”这个抽象的概念来描述“爱”这个抽象的概念,这就是一个认知隐喻。
修辞隐喻是指作者或说话者在写作或讲话时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是指在不直接说出的情况下暗示或表示另一种意思的方式。
修辞隐喻通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是作者表达意思的一种有力工具。
例如,当作者写道“他的心如冰山般冷酷无情”时,作者用“冰山”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暗示“他的心”这个抽象的概念,这就是一个修辞隐喻。
总之,认知隐喻是人们使用抽象概念来理解具体事物或情况的方式,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修辞隐喻是作者或说话者在写作或讲话时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是用来表示另一种意思的方式。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对比初探
葛红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再到语法隐喻,对隐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本文从三个层面--隐喻的性质、隐喻的机制、隐喻的功能--对这三种隐喻观各自对于隐喻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这三种隐喻观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且展示了隐喻研究的多维趋势.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葛红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阴,2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J], 姚婵莉
2.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J], 方伟琴
3.浅谈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J], 黄雪
4.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 [J], 王彩丽
5.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关系再探 [J], 郭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法,一直是国内外专家的研究重点,各类文献可谓车载斗量。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手段的隐喻也得到了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层出不穷。
然而,国际上对修辞语言的研究只专注隐喻和转喻,而忽略对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语言学家丹西格和斯威策(Dancygier&Sweetser,2014)在专著《修辞语言》一书中甚至没有讨论重要的提喻法(synecdoche)、矛盾修辞法(oxymoron)和夸张引申法(catachresis)等修辞格。
把修辞语言纳入认知语言学范围,并论及所有修辞格,普拉迪(Prandi)的《隐喻和修辞语言中的概念冲突》(Conceptual conflicts in metaphors and figurative language)可以说开了此研究领域的先河。
普拉迪是意大利日内瓦大学语言文化系主任、语言科学教授。
他著述颇丰,在国际语言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其语言学著作既有用意大利语出版的,又有用英语出版的。
本文介绍的《隐喻和修辞语言中的概念冲突》一书用英语著述,由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
该著作与作者的前期专著,如《比喻哲学》(Grammaire philosophique des tropes)、《意义的建构模块》(The building blocks of meaning)、《规则与选择》(Le regole e le scelte)等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一脉相承。
尤其是介绍语言学和意大利语语法的专著《规则与选择》预定了《隐喻和修辞语言中的概念冲突》的主题之一:说话人在稳定的、符合语法规则且有额外选择空间基础上建构话语,包括有比喻意义的话语。
一、主要内容概述《隐喻和修辞语言中的概念冲突》由引言和十章组成。
在引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隐喻和修辞语言中的概念冲突》的目的是全面分析各种修辞格,以及语言表述的结构、意义与它们功能之间复杂的、展示性互动。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的区别【摘要】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途径。
语言学家通常都认为认知隐喻的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而修辞学中的隐喻研究则始于亚里士多德。
后人又将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称为“替换论”,即词与词之间替换。
由于是一种替换,所以,隐喻也被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只能被当做一种增加语言表达力的工具而已。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作为隐喻研究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在我们的语言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隐喻在认知与修辞这两个不同领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隐喻;认知;修辞;区别1.引言对于隐喻的研究,束定芳认为可分为三个传统:修辞学传统,哲学传统,以及语言学传统。
修辞学中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而哲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并且,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什么,他完全可以不需要隐喻,采用一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选择隐喻,那他只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达到一种特定的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所看重的隐喻可以说就是修辞学中的隐喻,将它作为一种增加会话表达效果的工具,确实是可有可无的。
然而,对于传统语言学的隐喻观,许多人持相反的态度,“除了以richards 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这种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外,尼采,雪莱,werner,cassirer,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真正确立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还是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始的。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2005:111)2.认知隐喻观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认知性、系统性和跨域映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