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本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4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观察、处理民法问题的准绳。
功能:民事立法的准则。
立法者解释的准则。
(立法)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守法)裁判者对民事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
(司法)二、我国民事立法上确认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原则,是民法基本理念的体现。
✓公平原则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有益补充。
✓诚实信用原则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
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公序良俗原则调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必要限制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首先体现为一项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的准则。
平等对待有两种意义:✓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都一视同仁,每一个人都被视为“同样的人”。
✓弱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对同一类别的人一视同仁。
既意味着平等对待,也意味着差别对待。
近代民法重视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
●平等原则主要体现为民事主体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
即人格平等。
现代民法与近代民法不同,现代民法的平等原则:侧重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的同时,更加重视兼顾弱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
我国属于现代民法上的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还体现为一项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
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的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是出于核心地位的民法基本原则。
公平原则两层含义:一,是立法者和裁判者在民事立法和司法的过程中应维持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立法司法)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体现了公平原则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有益补充。
二,是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守法)公平原则以私法自治原则的具体运用为基础和前提,是等价有偿原则的上位原则。
法国民法典1134 合同关系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242 债法确立……瑞士民法典2 民法~公序:国家的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章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一节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效力贯穿民事诉讼法始终、统领民事诉讼法所有规范、规定民事诉讼法根本问题的准则。
(二)特征1、效力贯穿始终2、根本地位3、抽象的指导作用4、法律解释的根本依据二、三大诉讼法共同原则(一)法院独立审判原则(二)法律依据事实准绳原则(三)检察监督原则1、监督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
2、对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监督。
(四)民族原则1、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2、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补充规定第6条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第7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10条合议、回避等制度第11条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第14条检察监督原则第17条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补充或者变通规定三、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一)处分原则1、实体(1)确定(变更、合并)诉和诉讼标的、决定审判的范围(2)对诉讼请求的处分(和解、调解)(3)对证据材料的处分(4)对判决的处分2、程序(1)提起、变更、撤回诉讼(2)推进诉讼的方式(3)对瑕疵诉讼行为的处分(二)辩论原则1、立法《民诉法》第12条2、基本问题(1)主体民诉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2)内容辩论的内容,是案件事实及争议的问题,包括实体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3)形式辩论的形式,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4)时间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全过程,而不仅仅限于辩论阶段;(5)保障法院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供方便;(6)效力法院应当重视辩论的作用,未在法庭上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
3、实质:非约束性辩论原则和辩论主义相区别题2下列哪些正确地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A.辩论权的行使,不仅仅是在法庭辩论阶段,而且贯穿于诉讼全过程B.未经法庭辩论和质证的证据,通常情况下不得作为法庭裁判的根据C.当事人可以就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辩论,也可以就案件的程序问题进行辩论D.当事人提交的书面答辩状也属辩论的一种形式(三)诚信原则1、和民法诚信原则的关系2、违背诚信原则的表现(1)反悔及矛盾举动;(2)诉讼上的权能丧失;(3)滥用诉讼权利,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延滞诉讼;(4)有利的诉讼状态的不当形成;(5)虚伪陈述、提供虚假证据或与他人同谋为虚假诉讼以获确定判决;四、民事诉讼法上有争议的基本原则(一)平等1、不是相同;2、原被告之间平等;3、表现:地位、适用法律、诉讼手段(二)对等(三)同等(四)人民调解原则(五)支持起诉原则(含义支持起诉的条件)1、支持起诉的主体2、支持起诉的前提3、支持起诉的原因(六)调解自愿合法原则民诉法第88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一、概念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观察、处理民法问题的准绳。
它是体现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重点提示: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的集中反映。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一)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所欲达致的理想,是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特征。
它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
同时,它还是解释民法规范的准则。
(二)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审判准则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
(三)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对民事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
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法院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应采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解释结果均不能违反民法基本原则。
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在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做出裁判的依据,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
此时,法院应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
(四)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学者在对民法进行解释、研究时,应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出发点,无论何种学说,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就不是妥当的学说。
第二节平等原则一、平等原则的含义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独立为前提,独立以平等为归宿。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和作用◆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民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第二节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和作用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1)体现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根本要求,(2)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3)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4)是民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在大陆法系,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克服成文法僵硬并保持体系弹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法官通过解释基本原则使其具有规范的作用。
因此,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民法自身带有的最有生命力的‘法源’”。
(李永军为董学立著《民法基本原则研究》所作的序)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宗旨和基本准则,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基本原则身兼民法之“灵魂”和“神经”两种机能,对民事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具有“中枢”的意义,民法基本原则在根本上所体现的是市民社会的普遍真相(王立争《民法基本原则专论》序言第3页)。
二、民法基本原则特征观点一第一、民法基本原则是最为抽象的民事法律规范民法基本原则具有民法规范的地位,否则其行为准则和审判功能无从谈起。
但是,民法基本原则不同于民法的具体规范,是一种抽象的、最一般的民法规范。
体现在:(1)民法基本原则是超越一切民法制度的规范;(2)民法基本原则是针对抽象法律行为而设置的一般准则;(3)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对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最一般要求。
第二,民法基本原则是内涵最为丰富且极富伸缩性的民事法律规范,其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法律行为施行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不同。
第三,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民法始终并具有普遍效力的民法规范。
所谓贯穿民法始终是指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民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整个过程。
所谓具有普遍效力是指民法基本原则对任何民事活动和任何民事关系都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