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的由来念奴娇与何满子
- 格式:docx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21
念奴娇词牌名的由来是什么“念奴”是个人名,她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据记载:念奴“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其声“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词的属性是什么从《念奴娇》词牌名的来源典故讲,这个曲子本身的特点应该是高亢、嘹亮。
另一方面从词调的声韵讲,《念奴娇》的用韵,以仄声韵为定格。
仄声韵是指,上、去与入声,他们适合表达挺拔、豪壮的感情。
其他词牌名的由来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52个词牌名及由来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渔歌子。
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
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文学常识☑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
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
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
你知道这个典故吗?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
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答: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
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
词牌名的由来⼀般有这么三个。
现在我们所谓的诗、词都相当于古⼈的曲⼦。
⽽每⼀个词牌名则代表着⼀⽀曲⼦,⽽诗⼈词⼈写诗词实质上就是在填词。
例如《⼘算⼦》、《风⼊松》、《蝶恋花》都是这个。
摘取词中的字眼作为词牌名。
像《忆秦娥》⼜叫《秦楼⽉》,因为按照这格式写出的第⼀⾸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
⼜⽐如《忆江南》也叫《望江南》,⼜名《谢秋娘》,只是因为⽩居易的⼀⾸《江南好》,最后⼀句是“能不忆江南?”。
本来就是词的题⽬。
⽐如《踏歌词》说的是舞蹈,《渔歌⼦》说的是打渔。
这个有两种情况,例如《踏歌词》词⾥写的是舞蹈的,他会在⼩标题⾥加个本意。
如果和舞蹈⽆关的,他会领取⼩标题,只是⽅便填词的代号。
词牌名的讲究
词牌,也称词格,是填词⽤的曲⼦。
根据词牌名填词是有⼀定的韵律结构,决定了词的平仄的。
就算⼀⾸歌填词需要根据歌的曲⼦⾛⼀样。
词牌来历大全一、词牌名来历: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
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
【课外阅读】念奴娇词牌由来词牌名,又有《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
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曲名本此。
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
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
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亦其音节有然也。
[1]词牌由来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唐代元稹曾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此情此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
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唐宫伎中一流歌手。
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五郎吹管逐”。
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
诉衷情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
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
(“中”通“衷”)诉衷情·眉意宋·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
初叫《忆仙姿》,苏轼嫌其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
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忆江南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11、菩萨蛮说完《忆秦娥》,我们来说说和它并为词中最古者的《菩萨蛮》。
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作为词牌据传最先是李白所作,但有人怀疑是伪作。
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而唐宣宗大中年代为公元846-859年。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则认为:“《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则李白当时还无此曲调,自不可能有此词作”。
【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大中:唐宣宗年号)】【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不过据《教坊记》著录,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作。
《教坊记》是中国古代音乐著作,唐代崔令钦著,书成于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从开元后期(公元740年左右)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左右),前后只是二十多年,由此可见崔令钦所记是可靠的。
这样的话李白写作《菩萨蛮》词时间上就有可能了。
另有宋僧文莹之《湘山野录》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佇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写于鼎州沧水驿,不知何人所作,魏道辅泰见而爱之。
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撰。
《菩萨蛮》的成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唐许棠《奇男子传》及《太平广记》一六六“吴保安”条引《纪闻》,皆述郭仲翔随征南诏,李蒙军败,陷于菩萨蛮洞为奴,于天宝十二载逃归,调名之出与此有关。
词牌名的由来:念奴娇与何满子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
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
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
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
她们就这样永生。
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
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
“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一句话,把北宋词家,统统否定。
她主张词一定要能歌,要和音律。
所以开篇就讲了一个歌者的故事,并提到了一个名叫念奴的歌女。
可见,在唐,诗已能唱,并且是诗歌传诵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
诗者歌者地位高下肯定不同,但其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并不亚于现在的顶级流行歌手,而念奴就是这样。
只可惜,易安太高傲,惜墨如金,不肯多说,可我却因为对宋词词牌的牵念,而对那字里行间惊鸿一瞥的念奴过目不忘。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
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宫妓中帝之钟爱也。
《开元天宝遗事》这段话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是声色俱佳啊。
念奴,是当时宫内外的大牌,李隆基的“钟爱”。
元稹的《连昌宫词》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一线红星念奴如日中天的盛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玄宗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每年在宫门楼下赐宴群臣,常常一闹就是几天,颇有点狂欢节的味道。
门楼下万众欢腾,连宫廷乐师们的演奏都听不清了,每当这个时候,玄宗就会让高力士在楼上大喊:“皇上想派念奴唱歌,王(二十五郎)吹笛伴奏,大家想不想听啊?”据说高力士这一嘁,门楼下立刻安静下来,全体人民静待念奴的天籁之音。
有意思的是,为了不影响长安城里娱乐场中的盛况,玄宗并没有将自己的这个钟爱宣进宫来,而是仍然让她在宫外驻留,只是东巡洛阳的时候把她带在身边。
这个皇帝还真是体恤民情。
据说有一次,玄宗驾幸到灞桥,自然也是万民欢腾,声震天日。
有近侍进言,让念奴引吭高歌一曲,其声所至,四野屏息,则微风拂柳之音,河水流逝之声,陛下也会听闻。
玄宗自然连称好主意,一试果然,念奴金声玉振的歌喉穿云裂石,真正的不同凡响。
难怪具有艺术天赋的帝王,为之倾倒而“钟爱”了。
二十五郎吹管笛,歌喉终让念奴娇。
念奴所擅长的那种“其调高亢”的曲子,从此后成为她的代表作,更以她名为名,口耳相传。
可足,念奴,念奴。
这名儿终透着无奈和卑微,那是一个女人被决定了的命运,一生纵使被唤了千次,纵使他是她的知音,她仍然只是在御前轻展歌喉的乐女,当声色不再的时候,还能怀着旧日的恩情,“闲话说玄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就该到何满子的故事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这首《何满子》,是唐诗里非常著名的断肠之作,和元稹那首《行宫》齐名。
这个何满子比念奴更传奇。
关于她的故事有多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开元年间,有一个叫何满子的沧州籍歌女,色艺出众,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处了死刑。
死刑在京城长安执行。
临刑,监斩官问她有无最后要求。
歌女说,她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
监斩官想,囚犯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让她唱一首歌,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便答应了她。
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
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出来一样,断人肝肠,直令天地昏暗。
歌罢,圣旨也到。
原来,当歌女那叙事性的悲歌初起的时候,宫中来监斩的人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快马奏告唐皇,多情的皇帝果然降旨赦免了她死罪。
何满子料不到一曲悲歌,竟救了自己一命。
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满子这名字带着异域色彩,不似中原寻常女儿名,有执拗勇敢的朴实勇气。
真正让《何满子》成断肠之作的传说来自玄宗之后。
武宗时候的一个才人——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宗的宠幸。
武宗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
”武宗哀伤。
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
”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
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这样的故事听来只是深深的哀伤,怎样的伤情可以让人一曲断肠?她不过是一个才人,他众多妾中的一个,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啊,但先皇已去,剩下的岁月只是等待白头而已,不过也罢。
女人宫怨是一种极端的生命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善歌,谁会知道?也许她来到世上只为那最后的发声,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荆棘鸟,积蓄一生所有的能量只为最后的歌唱。
余音缭绕,千载而下,犹伤之不已。
何满子的故事在盛唐可以有一个喜剧的结尾,而到了晚唐只能成为女人的悲歌,这也是时运所致,由不得人选择。
后来念奴的高昂嘹亮,何满子的哀切婉转都成了词牌名。
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
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
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
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
她们就这样永生。
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
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
“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一句话,把北宋词家,统统否定。
她主张词一定要能歌,要和音律。
所以开篇就讲了一个歌者的故事,并提到了一个名叫念奴的歌女。
可见,在唐,诗已能唱,并且是诗歌传诵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
诗者歌者地位高下肯定不同,但其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并不亚于现在的顶级流行歌手,而念奴就是这样。
只可惜,易安太高傲,惜墨如金,不肯多说,可我却因为对宋词词牌的牵念,而对那字里行间惊鸿一瞥的念奴过目不忘。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
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宫妓中帝之钟爱也。
《开元天宝遗事》这段话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是声色俱佳啊。
念奴,是当时宫内外的大牌,李隆基的“钟爱”。
元稹的《连昌宫词》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一线红星念奴如日中天的盛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玄宗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每年在宫门楼下赐宴群臣,常常一闹就是几天,颇有点狂欢节的味道。
门楼下万众欢腾,连宫廷乐师们的演奏都听不清了,每当这个时候,玄宗就会让高力士在楼上大喊:“皇上想派念奴唱歌,王(二十五郎)吹笛伴奏,大家想不想听啊?”据说高力士这一嘁,门楼下立刻安静下来,全体人民静待念奴的天籁之音。
有意思的是,为了不影响长安城里娱乐场中的盛况,玄宗并没有将自己的这个钟爱宣进宫来,而是仍然让她在宫外驻留,只是东巡洛阳的时候把她带在身边。
这个皇帝还真是体恤民情。
据说有一次,玄宗驾幸到灞桥,自然也是万民欢腾,声震天日。
有近侍进言,让念奴引吭高歌一曲,其声所至,四野屏息,则微风拂柳之音,河水流逝之声,陛下也会听闻。
玄宗自然连称好主意,一试果然,念奴金声玉振的歌喉穿云裂石,真正的不同凡响。
难怪具有艺术天赋的帝王,为之倾倒而“钟爱”了。
二十五郎吹管笛,歌喉终让念奴娇。
念奴所擅长的那种“其调高亢”的曲子,从此后成为她的代表作,更以她名为名,口耳相传。
可足,念奴,念奴。
这名儿终透着无奈和卑微,那是一个女人被决定了的命运,一生纵使被唤了千次,纵使他是她的知音,她仍然只是在御前轻展歌喉的乐女,当声色不再的时候,还能怀着旧日的恩情,“闲话说玄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就该到何满子的故事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这首《何满子》,是唐诗里非常著名的断肠之作,和元稹那首《行宫》齐名。
这个何满子比念奴更传奇。
关于她的故事有多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开元年间,有一个叫何满子的沧州籍歌女,色艺出众,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处了死刑。
死刑在京城长安执行。
临刑,监斩官问她有无最后要求。
歌女说,她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
监斩官想,囚犯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让她唱一首歌,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便答应了她。
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
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出来一样,断人肝肠,直令天地昏暗。
歌罢,圣旨也到。
原来,当歌女那叙事性的悲歌初起的时候,宫中来监斩的人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快马奏告唐皇,多情的皇帝果然降旨赦免了她死罪。
何满子料不到一曲悲歌,竟救了自己一命。
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满子这名字带着异域色彩,不似中原寻常女儿名,有执拗勇敢的朴实勇气。
真正让《何满子》成断肠之作的传说来自玄宗之后。
武宗时候的一个才人——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宗的宠幸。
武宗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
”武宗哀伤。
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
”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
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这样的故事听来只是深深的哀伤,怎样的伤情可以让人一曲断肠?她不过是一个才人,他众多妾中的一个,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啊,但先皇已去,剩下的岁月只是等待白头而已,不过也罢。
女人宫怨是一种极端的生命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善歌,谁会知道?也许她来到世上只为那最后的发声,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荆棘鸟,积蓄一生所有的能量只为最后的歌唱。
余音缭绕,千载而下,犹伤之不已。
何满子的故事在盛唐可以有一个喜剧的结尾,而到了晚唐只能成为女人的悲歌,这也是时运所致,由不得人选择。
后来念奴的高昂嘹亮,何满子的哀切婉转都成了词牌名。
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
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
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
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
她们就这样永生。
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
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