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6.66 KB
- 文档页数:7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中图片的观察和资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有关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此节内容与七年级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站在生物圈的角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阐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非与人类的生活无关;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打下基础。
可见,本节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本学期又了解了动物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完成本节以概括性总结为主的内容来说,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图片等直观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从观察入手,通过观察资料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三、教学设想:1.播放录像片段一:春季蜂飞蝶舞、百鸟争鸣的景象。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物运动方式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动物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需要运动。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其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并阐述动物运动的意义。
4. 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动物运动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动物运动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3. 准备作业题目和答案解析。
八、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 视频:寻找相关动物运动的视频,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动物运动方式。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更多关于动物运动的知识和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第3-4课时: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第5-6课时:探讨动物运动的意义。
4. 第7-8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7章第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课程标准的内容“生物与环境”一级主题中指出,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圈中的动物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从同化作用的角度阐明动物是生物圈的消费者,也是食物链食物网构成不可缺少的结构成分之一,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尤其对植物繁殖有积极作用。
此外,生产者和消费者还与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的知识紧密相联。
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的直观感受较多,对学习动物有浓厚的兴趣。
此外,八年级学生经过1年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的方法、规律和特点,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进行引导,学习本课的知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3.通过学习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难点: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2.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寂静的春天»(PPT展示这本书的介绍)师问: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动物,你能想象它会是什么样子吗?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
师:看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真是太重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37页最后两段,回答问题并总结: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动物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范文(通用3篇)《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从学生调查、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通过汇报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却并不清楚。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1.概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提高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并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CAI: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
2.课前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如猫、狗、鸡、鱼、蚯蚓、羊、蜜蜂等),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模拟制作一期“动物与人类大看台”的节目。
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情景激疑通过多媒体放映录象:有关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内容。
学生欣赏、体会动物与植物和谐的关系。
提示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美景可能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较强的探究欲望。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展示),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1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
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
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课堂练习课后反思作业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麻雀,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展示食物网)。
生:(根据食物网),麻雀没有了,因为失去天敌,蝗虫会大量繁殖,结果粮食一样会遭殃。
师:没错,即使是最不起眼的麻雀,在生物圈中也有其特别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堂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寻找美师:(展示呼伦贝尔草原的图片)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
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经常袭击家畜,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
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
请同学们思考:野兔数量为什么会增加?大家请先在预习大纲上写出与资料中有关的食物链并思考。
生:自己完成。
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选择性收集两份完成的比较好的。
师:我看大家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我这里收集了两份大纲,给大家展示一下(打开实物投影为学生展示),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两份回答?生:这两份答案都回答的很好,答案完整,字迹工整。
在大草原上,狼捕食野兔,而野兔食用牧草,如果兔子的天敌狼被猎杀了,那么兔子就没有了天敌,就会大量繁殖了。
师:很好,那兔子会不会无限繁殖呢?生:不会,因为大量的兔子很快会导致草场退化,到时候兔子会因为找不到足够食物而数量减少的。
师:由此可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使生态系统维利用小组讨论,阅读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三种重要作用。
回答回答正确完整,字迹清晰。
通过回忆,我们记起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请大家小组讨论继续完成导学案的最后一题。
生:小组讨论,自己完成。
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选择性收集完成的比较好的几份。
师:我看大家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我这里收集了两份回答,给大家展示一下(打开实物投影):生: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供消费者食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枯枝败叶,粪便与遗体都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同时分解者与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能的二氧化碳等有机物,都可以被生产者吸收用作呼吸作用。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并未明确列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本节内容主要强化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即动物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间接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在七上和七下学习之后,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理性概括(生态系统的组成)到感性接触(各种各样的动物)再到理性升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过程。
动物作为生物圈的主要成员之一,为生物圈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了解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之后,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全面地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的整体认识。
1、知识内容方面,主要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促进物质循环、植物繁殖等方面的作用过程。
并无过多新的知识点,而是侧重于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乃至提高的意义,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
2.过程方法:本节先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适时地复习有关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使学生明确动物作为消费者在维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再具体到物质循环过程。
教师在教案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就事论事,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来认识资料分析中的事件发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方面有所收获:①通过“资料分析”训练学生准确和简洁的表达能力;②帮助学生认识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原因,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③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并能用这种理念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使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变成他们今后生活中行为;④能理解为什么社会上要倡导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其原因,有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经过七上、七下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具体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已经有了理性和概括的认识,如何转化成感性和具体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是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小学科学《动物世界》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动物世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哺乳类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泛、功能最完善、进化最高等的动物。
教材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特点,以家兔为代表,采用特殊到一般,个别到整体的学习方法,从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方面明确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能体会到生物的进化规律。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利用实物、标本、挂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家兔的体表、身体分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繁殖等方面的特点,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生物进化的观点。
2.以实验为主线的探究型课堂。
4人一组分发一只兔子,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兔的体表、身体分部、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运动等的特点。
利用解剖实验得出消化、呼吸和循环、排泄和生殖等系统的特点。
最后归纳哺乳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系列特征。
3、本节有些概念较难掌握,如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
教师必须利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教学,如举例、比较等,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容易。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家兔的生活习性、形态、身体分部。
2.掌握家兔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实物、分析动物形态结构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通过对家兔的观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与家兔复杂的取食、避敌等行为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三)教学准备活家兔、家兔骨骼标本、家兔神经系统挂图、哺乳类牙齿挂图、家兔消化系统挂图。
四、教学过程()复习:请学生分析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一列特征?每种动物都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我们已经学习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人类的朋友——动物与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特征2. 动物与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 人类与动物、植物的相互关系4. 保护动物与植物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与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与动物、植物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动物与植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人类的朋友——动物与植物2. 课题内容:(1)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特征(2)动物与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人类与动物、植物的相互关系(4)保护动物与植物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列举五种身边的动物与植物,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3.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动物与植物的保护海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加强对动物与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保护动物与植物的重要性。
5. 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上册第7学历案2)A.维持生态平衡B.帮助植物传粉C.促进生态系统的水循环D.帮助植物传播种子11.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检测目标1.2)A.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地面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C.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可以帮助植物传粉D.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不会影响生态平衡12.在生态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数量会( )(检测目标1)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稳定不变D.相对稳定13.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虫吃草,鸟吃虫,鹰吃鸟。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检测目标1)A.相互依赖、相互制约B.多种多样C.不断进化D.以捕食为目的14.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保护动物,即使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动物如蛇和鼠,我们也应适当地消灭加以控制,而不能全部消灭掉。
下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蛇和鼠的数目的动态变化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检测目标1)(1)如果人类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将。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
(3)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15.根据物质循环图回答问题:(检测目标1.2)(1)兔、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C把它们分解为A、B。
(2)在光照下,A和B又被植物利用进行作用,制造出的被植物利用,进一步又被动物利用。
(3)C在其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与,它是利用来生活的。
学后反思写写你的收获和困惑(采取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老师提供帮助)。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role of animals in natu re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说出动物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描述动物如何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5.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
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件及资料
2.卡片
3.植物种子(20袋)
教法: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创设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动物图片思考
教师播放几种动物画面,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概述动物概况,发问引出新课
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探究
讲授新课: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1.学生快速做答
2.小组讨论分析并答疑
3.学生谈启示,理解生态平衡,体会动物在生态中的作用
1.让学生找出农作物(草)、蝗虫、麻雀、野兔、狼几种生物间的食物链
2.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解决思考题
3.通过资料分析,启发学生谈启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达成共识
1.为分析资料奠定基础
2.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3.完成第四个教学目标
2.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1.学生参与观察、思考、理解物质循环
2.由小组讨论、合作、寻找另两条循环途径
3.体会出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承接上面食物网,分析物质循环及途径
2.启发学生在食物网中查找余下的物质循环途径
3.教师启发
1.澄清物质循环
2.找出由动物参与的两条物质循环途径
3.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学生积极参与,体会昆虫的媒介作用
2.学生描绘出蜂、蝶的媒介过程
3.学生描绘出动物如何帮助传播种子
4.学生了解生物防治有关内容
1.教师启发,引起学生对植物受精过程的回忆,引出媒人----昆虫
2.启发学生观看蝶、蜂的传粉传粉过程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实物及教材:p46图3、4
4.了解农林害虫,介绍生物防治
1.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2.巩固第四个教学目标
4.其他作用
学生讨论,表达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对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做出补充
加深对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认识
二、我为保护动物献计策
1.拟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动物保护措施
2.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1.学生讨论,交流表达
2.引发学生思考
3.学生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进一步思考
4.学生表达,交流
5.科代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
1.承接第一个问题,启发学生举出人类滥捕乱杀动物的事例
2.教师展示有关滥捕乱杀动物资料
3.教师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4.引发学生为保护动物献计献策
5.教师提议:拟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动物保护措施
完成第五个教学目标
达标测评
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组织游戏: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展开小组间、小组成员间的挑战,给予适当点评
巩固本节学习内容,了解学生理解情况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