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一、三大定律(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史蒂文森定律三选一) P249

1、韦伯定律:

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对于放置在皮肤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k ,其中△I和I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费希纳定律:

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o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

3、史蒂文斯定律:

主张在确定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时,要计入在给定条件下感受性的绝对阈限,即“生理零度”。

提出了新的公式:f=K(-0)n。式中,f为主观量,即感觉量;为刺激强度;0为指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绝对阈限;K为常数;n为指定数阶次。

绝对阈限值随适应、掩蔽、干扰等因素而改变。这个公式使人在确定感觉强度时不仅能计入刺激量也计入了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此为董光恒的课件上的内容。)

书上的公式: S=bIa

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值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史蒂文斯指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不是对数关系,而是一个幂函数关系。

二、三种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 P76

1、被试间设计:

1)定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适用于自变量涉及被试本身的变量)

2)优点: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

成的误差。

3)缺点:(1)所需被试数量巨大。(2)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根本上无法排除个体

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4)控制技术:匹配和随机化

2、被试内设计:

1)定义:所有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2)优点:获取数据多,节省被试人数;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能更好地观察,理论

上最准确。

3)缺点: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的产生。

4)控制技术:ABBA设计、拉丁方设计

3、混合设计:

定义: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

三、部分报告法 P446

整体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后把所看到的刺激全部报告出来。整体报告法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之前已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那么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这样就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经过部分报告法的测定,人类的瞬时记忆容量其实是很大的,刺激呈现的一瞬间几乎所有刺激都进入了瞬时记忆。

1.产生原因: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2.设计者:斯珀林(Sperling)

3.实验方法: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间为50毫秒。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

报告法并不要求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

4.计算方法: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

5.研究成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而达到平均9.1个项目。

6.不足之处:部分报告法中的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散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

量恐怕还要大得多。

四、视角 P368

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V(视敏度)=1/α(视角)

视角:指物体和眼睛所成的张角。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α=A/D*57.3(度)(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实验时一般被试距刺激呈现屏55—60cm,以便于用视角表示物体大小。

✧中央视野:注视点5°视角左右的圆周

✧用视角表示物体大小?用物理大小描述物体大小不适宜(物体大小感受会随着距离变化而变化)

五、自变量和因变量 P58

1、自变量

自变量就是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大致可以分为3类:

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实验中所呈现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

2)环境变量: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特性因素,如性别、年龄、智力、受教育状况、人格特征、动机等。有的是实验者可主动操纵改变的,有的是被试本身固有、不能操纵的,只能测量。

→对自变量的操纵: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2、因变量

因变量指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1)对因变量的测量的客观指标:

①反应速度;

②反应速度的差异;

③反应的正确性

④反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