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

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

1.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

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坎农,巴德

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

代表人物:帕佩兹

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

(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

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

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

(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

(2)面部表情法:

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3)生理指标法(客观):

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

4.情绪的实验方法

(1)刺激反应法

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

(2)情绪诱导法

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

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②提高诱导法推广度的策略:A使用盲设计 B进行现场研究

5.情绪和认知

(1)情绪认知理论

①阿诺德的认知-评估学说

代表人物:阿诺德

观点: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代表人物:伊扎德

观点:a关于情绪的认知功能的观点

b关于情绪发展和分化的观点

③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三因素论)

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

观点:情绪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6.情绪与记忆

①情绪与记忆的关系:促进与阻碍—特定的情绪状态可以改善记忆,而某些情绪会损害记

②情绪与记忆的一致性编码效应:识记时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的消极材料,

而处于愉快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令人愉快的内容。

A.情绪一致性编码效应(记忆)—就是说,如果材料的情调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一致,那么材料会学习得更好。

B.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回忆)—是指个体容易回忆那些与当前个体情绪体验相同的情调

的材料。

③情绪记忆:指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其中,情绪事件就是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特定事物或事件。

闪光灯记忆:是一种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的情绪记忆,它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

第十章个体差异

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2.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①遗传决定论(高尔顿);②环境决定论(埃里克森、克兰普);③交互作用

3.对年龄因素的研究:

A.横向设计——易混淆年龄影响和同期群影响

B.纵向研究——耗时,被试流失,时间和影响行为的历史变化等因素

操作定义:旨在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

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1)言语-语言智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知-自省智力;(7)交流-交往智力

5.能力的发展:智力测量随年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智力稳定性:是指在跨人生历程的发展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的相对位置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6.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7.人格的研究:

①双生子研究(遗传);

②攻击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后天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习得。

8.人格的测量:

①类型论:根据某种标准对具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就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的理论。

特质论:把人格看作由很多特质所构成,认为人格特质是所有人所共有的,但个人所具有每一种特质的程度则因人而异,这就构成了人格差异。

②A型-B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由两位临床医生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

A型——有很强的成就动机、竞争性强、元气旺盛、精力充沛、有时间强迫感等特征。冠心病患者

B型——比较松弛、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能容忍、没有时间紧迫感等

③场独立型: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是指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内部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

(场独和场依无好坏之分。)

第十一章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历史阶段:

①“诞生神话”: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②奠基时期:人际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③摆脱危机:社会认知研究

2.如何看待心理学实验中欺瞒技术的运用:

①欺瞒技术:指在实验中,不告诉被试真正的实验目的,甚至不告诉被试正在被测试。

②为什么用?

A.主试为了使实验有效,得到确定的、可靠的结果,往往向被试隐瞒实验的真实目的

B.欺瞒技术的能有效地控制被试的要求特征,提高实验的效度。

③如果实验需求,采用了欺瞒技术,结束后该怎样做?

A.在欺瞒实验中,主试必须对所有被试提供事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