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6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思想内容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2 诗歌与思想内容的关系1.3 诗歌的形式与风格第二章:作者的观点态2.1 作者的生平背景2.2 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2.3 作者的观点态与诗歌创作第三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3.1 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2 分析诗歌的情感与思想3.3 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第四章:评价作者的观点态4.1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与创作背景4.2 解读作者的观点态与诗歌表达4.3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与时代背景第五章:实践与案例分析5.1 诗歌案例分析一:杜甫《月夜忆舍弟》5.2 诗歌案例分析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5.3 诗歌案例分析三:李清照《如梦令》第六章:诗歌的形式与风格分析6.1 古典诗歌的韵律与节奏6.2 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象征意义6.3 不同风格诗歌的特点与鉴赏第七章:诗歌的思想内容解读7.1 诗歌中的意象与主题7.2 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7.3 诗歌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影响第八章:作者观点态的体现8.1 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创作风格8.2 诗歌中的隐喻与讽刺8.3 作者观点态与诗歌主题的关系第九章: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的综合评价9.1 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分析9.2 作者观点态的认同与批判9.3 诗歌价值与时代意义的探讨第十章:实战演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10.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案例10.2 小组讨论与观点分享第十一章:诗歌与文化背景11.1 古代诗歌与社会历史背景11.2 诗歌与哲学、宗教等思想体系11.3 诗歌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关联第十二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12.1 古代诗歌在历史上的传承12.2 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影响12.3 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三章:比较研究13.1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13.2 不同作者之间作品的比较13.3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第十四章:诗歌教学与研究方法14.1 诗歌教学的理念与策略14.2 诗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3 诗歌研究领域的新动态与趋势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评价的重要性和意义15.2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反思15.3 未来研究方向与教学改进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进行深入探讨。
第八章诗歌鉴赏第5节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
题型一评价思想内容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
(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别离愁绪6.贬谪失意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
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规范答题“3步骤”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词句情感题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读懂诗歌】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一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题材特征】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
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
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其鼻祖是陶渊明。
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内容情感】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三点:(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的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
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对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第一章: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概述1.1 古代诗歌的背景与文化环境1.2 古代诗歌的主题与思想内涵1.3 古代诗歌的形式与表现手法第二章: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2.1 从入手: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2.2 从诗句入手:解读诗歌的象征与隐喻2.3 从诗歌手法入手:探讨诗歌的表现技巧与艺术特色第三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3.1 评价标准与方法3.2 诗歌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3.3 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体验第四章: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4.1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2 从诗歌中探寻作者的观点态度4.3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意义与价值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选取具体古代诗歌案例5.2 分析案例中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5.3 学生实践: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概述,包括背景、主题与形式。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诗句和手法入手。
掌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与标准。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提升对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讨论积极性。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度。
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质量和创新性。
第六章:对比分析不同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6.1 选择主题或情感相似的诗歌进行对比6.2 分析对比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6.3 探讨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及其历史背景影响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批判7.1 识别古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描写7.2 分析诗歌如何反映作者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7.3 讨论古代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及其对现代的启示第八章: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与哲学思考8.1 解析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象征8.2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8.3 评价古代诗歌中自然与哲理相结合的艺术价值第九章: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抒发与个人体验9.1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抒发方式9.2 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9.3 讨论古代诗歌情感抒发对读者的共鸣和影响第十章:综合评价与论文写作指导10.1 综合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10.3 进行论文评审和反馈,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诗歌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理解其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多样性。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言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财富。
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音乐性和韵律美,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态度。
因此,鉴赏评价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注重表面的艺术特征,更需要深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瑰宝,其思想内容多元丰富。
它既能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反映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以下几个方面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内容。
情感表达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和韵律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等价值的领悟和追求。
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极为丰富,有的是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有的是对乡土亲情的怀念,有的是对大自然的景色所引发的浪漫情怀。
无论表现的是什么,古代诗歌都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文学艺术中感受到真情和美好。
心灵鸣响古代诗歌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地描绘人类内心的世界。
很多时候,其表达的情感不是给人以简单的情绪上的刺激,而是能够引起内心最深层次的共鸣,唤起人们对内在存在的感知和关注。
在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回响,进一步认识和领悟自己的内心世界。
社会意义古代诗歌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往往能够通过诗人的视角来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
古代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意义包括了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反思、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对个人命运的探索等。
正是通过这些诗歌,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和生活,进一步反思现代社会与生活的种种问题。
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大多是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冀。
这些思想和态度,即便与现代的语境不尽相同,但依然具有很强的思想品质和启示作用。
对世道的反思作者在古代诗歌中多次反思当时的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
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分析,诗人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的苦痛和矛盾,进而表达自己对这种现实的种种不满和愤慨。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计划课时:7课时
主备人:方振川参备人:严德发、何铁平、李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2、明确高考考点和命题特点
3、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计划课时:7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考点一、概括诗歌主旨
教学步骤:
【自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自学明确】: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一红叶黄花染绘初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互学】阅读“知识点睛”从所学过的诗词中学习常见的思想内容。
【导学】问题一:概括诗歌的主旨
思考二:遇到概括诗歌主题应该怎样答题?
【导学明确】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如“XX句写了XXX”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这是一首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了的情感,评价。
【变式训练一】阅读苏洵的《九日和韩魏公》回答下列问题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在对比手打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目标检测(检学)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结合全诗,剑术结尾句“剑阁行路难”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小结
六、配餐作业:成才之梦A类P144 (1)题B类P149(1) (2) C类P150(1)(2)
七、课后反思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2、明确高考考点和命题特点
3、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计划课时:7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考点二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学】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自学明确】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P84<成才之梦>
【互学】问题一:通过自学《春日秦国怀古》谈谈要怎样做评价作者的情感题?答:
【导学】问题二:评价作者的情感题要怎样答?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情感有哪些?思考一:如何答评价作者的情感题?
【明确】第一步:更具诗句描写内容,分析设计的诗句具体描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答题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答题公式:通过抒发(寄寓、揭露、表达)情感。
特别提示:①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②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含的情感。
③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④抓住注释,提取内容。
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
思考二: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
【变式训练二】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结合全诗,剑术结尾句“剑阁行路难”所表达的情感答案:
四、目标检测(检学)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小结
六、配餐作业:成才之梦A类P144 (2)题B类P149(3) (4) C类P150(3)(4)
七、课后反思
第五、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2、明确高考考点和命题特点
3、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计划课时:7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考点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学】阅读下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隔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大成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互学】问题一:谈谈应该如何做评价作者观点的题
【导学】问题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要怎么做?
朝中措——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评价这首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
请分析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凄怆缠绵”的情感。
答:
思考一:如何做评价作者观点的题?
【导学明确】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待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中肯的评价。
思考二:做评价作者观点题时候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导学明确】①体悟深入②分析细致③归纳全面④评价恰当。
四、目标检测(检学)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小结
六、配餐作业:成才之梦A类P144 (3)题B类P149(5) (6) C类P150(5)(6)
七、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目标检测
教学内容:运用前七节课所学的知识,做《成才之梦》第85页变式训练1、2。
课堂演练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