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同步练习范文文稿
- 格式:docx
- 大小:149.38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二、社 区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功能政治(选举)、经济(买卖)、文化(文体娱卫)和管理(治安、人口、纠纷)功能第二课乡村与城市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云南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北京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地区乡村城市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3、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
(结合例子去记)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等高线地形图: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③等高线: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为探究课,就本人而言,探究主题是学生,含义有二:一为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教材相关知识点;二为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由图片、教材相关信息探究推导更多的信息。
且本课为第三单元末课,是概括性的一课,改为第三单元第一课学习可以为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提供一个框架,起到总领全局的作用。
为此本探究课虽以南非为案例,但借此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习两大知识点:一是明确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二是认识区域的哪些方面。
尤其强调学习南非仅是个例,其目的在于由具体至一般,学会运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来认识区域的各个方面。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掌握认识区域的四个方面特征;2.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通过地图、图表以及照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并能据此推断相应信息;4.能较熟练运用读图法分析其他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的能力。
5.树立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能简要分析该地区位置及自然条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6.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图表、文字等认识南非的位置、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图表、文字等工具和方法认识某区域的相关特征。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描述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地图、图表、文字等资料认识南非;让学生概括如何认识南非的方法;让学生合作探究运用认识南非区域的方法认识另一区域;[教学板书][教学框架]:导课3分钟(独自探究认识老师学校的工具和方法)——概括认识区域的内容5分钟(同桌合作探究)——读图识南非之确定位置与范围15分钟——读图识南非之评析自然条件18分钟——巩固提升4分钟教学流程教师活动活动目的学生活动活动目的课前准备1.学生人手一张探究单,放在抽屉下面2.师生交流,将学生分组别,鼓励学生课堂学习中大胆提问、彼此营造氛围,拉进师生距离为学生评价做铺垫轻松交谈,或合作观看摄影集初步接触老师,知道课堂学习中的一些规定。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类似的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置: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2.湄公河平原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旱雨两季)纬度位置:低纬度;温度带:热带。
3.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自然条件)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稻耕作方式:人工劳作。
5.6.稻作文化的影响:(了解)随处可见的米市,各种米制食品(米粥、粽子、米酒等),传统节日“御耕节”等,水上木偶戏。
用机械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美国大平原的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地区;纬度带:中纬度;温度带:北温带;2.美国大平原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终年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严寒)3.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
4.适宜耕种的原因:地广人稀、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
5.小麦耕作方式:机械化生产。
6.发展商品性农业的条件:大面积种植,高度机械化,人口少,商品率高,发达的交通,仓储条件等。
7.美国农业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8.掌握美国的相对位置(周围的大洋、国家)、重要山脉(阿拉巴契亚山脉、落基山脉)、重要河流(密西西比河)的位置。
课本P61●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的秘鲁1.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有“南美洲脊梁”之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2.由于海拔高低(地势)的差别,导致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3.(了解)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
4.根据安第斯山脉环境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
(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形成干旱草原地带,放牧骆马和羊驼作为衣食来源。
(畜牧业)5.(了解)羊驼毛有“纤维上帝”的美誉。
山地之国——阿尔卑斯山脉的瑞士1.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4------81从社区看我家2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9------151乡村聚落2城市聚落3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2带着地图去旅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与大洋24------291人类的栖息地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30------411地形多样2气象万千3众多的河湖4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42------521人口与人种2语言与宗教3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53------561观察地球仪2使用地球仪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58------631稻作文化的印记2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64------691垂直的生计2山地之间第三课傍水而居70------751耕海牧鱼2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76------811逐水草而居2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82------871石油宝库2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4感受区域的发展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94------96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97------100第三课IT新城:班加罗尔101------103第四课汽车城:蔚山104------106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107------109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2归纳城市的特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1.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作用:决定着区域的基本特征。
2.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利用地图。
南非的位置3.描述位置的方法: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
(1)经纬度位置:可以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
(2)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周边其他区域或事物来确定,例如,相对于某个大洲或大洋、某条山脉或河流的位置。
(3)举例:描述南非的位置特征①经纬度位置:介于南纬22°-35°、东经17°-33°之间,地处南半球、东半球,主要位于南温带、低纬度带。
②相对位置: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
其西南端的好望角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
二、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1.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内容: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与自然资源等。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文字、地图、照片和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三、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1.区域的人文特色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2.举例:南非的人文特色(1)民族: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
(2)城市:位于南端的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烙下了殖民文化的印迹,有非洲的“小欧洲”之称。
(3)种族隔离政策:①1948年,南非开始实施长达40多年的种族主义制度,南非历史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
②1990-1991年间,政府废除了构成种族隔离的所有法律条文。
③如今,各种族逐渐融合,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四、感受区域的发展1.一个区域的发展的内容:一般可以通过该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2.举例:南非的发展南非依靠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例如,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等等。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南非的人文特征,说法正确的有()①种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②马赛人是南非最大的部族③施行种族隔离政策长达40多年④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南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南非政府在哪年废除构成种族隔离的所有法律条文( )A. 1948B. 1990C. 1938D.3.南非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时期是在( )A. 殖民统治时期B. 实行种族主义制度时期C. 荷兰人人侵后D. 英国人人侵后4.下列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首都是约翰内斯堡B. 人口大部分是白种人C. 大部分人无宗教信仰D. 锰、矾、铬、铂族金属储量居世界第一位5.读南非及相关气候统计图,回答小题。
(1)与南非的纬度位置相符的描述是( )A. 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B. 主要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C. 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D. 境内一年中无阳光直射现象(2)与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相符的是( )A. 1月气温低B.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C. 7月气温高D. 当地冬降水较多6.南非的居民中( )A. 大部分是欧洲移民的后代白种人,少数是黑人B. 大部分是属于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少数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和黑人C. 大部分是混血种人,少数是黑人和白人D. 大部分是黑人,少数是白种人移民的后代7.以下叙述描述的是人文特点的是()A. 历史悠久、文明古国B. 土壤深厚、肥沃C. 连接亚、欧、非三大洲贸易往来的通道D. 气候干热,70%的土地是旱地8.(•重庆)巴蜀大地曾出现了许多被人们称颂的历史人物。
其中,人们作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赞扬的是()A. 蔓子B. 张仪C. 文翁D. 吴资9.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保存最好、动物种类最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该公园是( )A. 黄石国家公园B. 大峡谷国家公园C. 克鲁格国家公园D. 比亚沃耶扎国家公园10.关于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南非有多个种族,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②南非南端的好望角集欧洲和非洲的人文特色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市之一③南非是世界上出产金刚石和铀矿最多的国家④南非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二、非选择题11.说说南非是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来发展经济的。
⼈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的区域⽣活第⼀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温多⾬,⽔⽹密布,⼟壤肥沃,⽔稻是这⾥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可以满⾜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的要求,另⼀⽅⾯⾼产的⽔稻也能够满⾜众多⼈⼝的⽣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脚屋,以⽊、⽵为主要建材,⽤⽔桩⽀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们的饮⾷以⼤⽶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上⽊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这⾥⼟地辽阔,地势低平,⽓候适宜,⼟壤肥沃,是美国⽟⽶、⼤⾖和⼩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业化程度⾼,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产机械化程度⾼。
7、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的对⽐第⼆课、与⼭为邻8、安第斯⼭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世界最长的⼭脉安第斯⼭脉9、⽣活在安第斯⼭区的秘鲁印第安⼈利⽤⼭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上⼭下不同的⽣产⽣活景点,在海拔较低的⼭⾕和⼭坡处,印第安⼈开辟梯⽥,种植⽟⽶、马铃薯、⼩麦和⼤麦等农作物,在⼭区的⾼海拔处,⽓候寒冷,⼈们以放牧驯养⽺驼和骆马为⽣。
10、说⼀说印第安⼈的⾐、⾷、住、⾏与当地⾃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答:穿的是以⽺驼⽑⽪制作的⾐服和⽪⾰;吃的是⽟⽶、马铃薯、⼩麦;住的是低矮房屋;利⽤骆马作为当地居民的运输⼯具11、阿尔卑斯⼭脉是欧洲最⾼⼤、最雄伟的⼭脉,阿尔卑斯⼭区的瑞⼠是个⼭地之国,瑞⼠⼈有“⼤⼭之⼦”之称。
12、阿尔卑斯⼭脉的⾼⼭峡⾕、险峰深涧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形成的。
13、阿尔卑斯⼭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利、瑞⼠、列⽀敦⼠登、奥地利。
14、阿尔卑斯⼭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多瑙河和波河。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要认识区域的特色生活,必须掌握一些一般方法。
2、使学生掌握判断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的基本方法;掌握评价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理解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区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较弱,对综合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认识区域的方法比较局限。
三、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判断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的基本方法;掌握评价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区域的位置和范围:(1)经纬度位置:大约多少纬度到多少纬度?多少经度到多少经度?有什么重要的纬线或经线通过?大部分处于什么纬度带和温度带?例如:南非位于南纬220到南纬350之间,东经170到东经330之间;南回归线通过南非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从纬度带看,大部分处于低纬度,一部分处于中纬度。
从温度带看,大部分处于南温带。
(2)相对位置:a.海陆位置:东南西北等各个方向上各有什么邻国?濒临什么海洋?有什么重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有什么重要河流?例如:南非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东北邻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国中之国是莱索托。
南非主要位于南非高原和德拉肯斯山脉上。
b.半球位置:例如:南非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
活动2【讲授】新授二、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1、区域的自然条件:(1)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形地势特点,海拔状况;(2)气候:主要气候类型以及特点;(3)河湖状况:多少情况、主要河湖名称;(4)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例如:南非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是南非高原和德拉肯斯山脉,东、南、西三面的沿海有狭窄的沿海平原。
大部分是海拔600米以上的南非高原,德拉肯斯山脉海拔主要在1000多米以上。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南非的人文特征,说法正确的有()①种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②马赛人是南非最大的部族③施行种族隔离政策长达40多年④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南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南非政府在哪年废除构成种族隔离的所有法律条文( )A. 1948B. 1990C. 1938D. 20193.南非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时期是在( )A. 殖民统治时期B. 实行种族主义制度时期C. 荷兰人人侵后D. 英国人人侵后4.下列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首都是约翰内斯堡B. 人口大部分是白种人C. 大部分人无宗教信仰D. 锰、矾、铬、铂族金属储量居世界第一位5.读南非及相关气候统计图,回答小题。
(1)与南非的纬度位置相符的描述是( )A. 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B. 主要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C. 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D. 境内一年中无阳光直射现象(2)与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相符的是( )A. 1月气温低B.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C. 7月气温高D. 当地冬季降水较多6.南非的居民中( )A. 大部分是欧洲移民的后代白种人,少数是黑人B. 大部分是属于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少数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和黑人C. 大部分是混血种人,少数是黑人和白人D. 大部分是黑人,少数是白种人移民的后代7.以下叙述描述的是人文特点的是()A. 历史悠久、文明古国B. 土壤深厚、肥沃C. 连接亚、欧、非三大洲贸易往来的通道D. 气候干热,70%的土地是旱地8.(2019•重庆)巴蜀大地曾出现了许多被人们称颂的历史人物。
其中,人们作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赞扬的是()A. 蔓子B. 张仪C. 文翁D. 吴资9.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保存最好、动物种类最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该公园是( )A. 黄石国家公园B. 大峡谷国家公园C. 克鲁格国家公园D. 比亚沃耶扎国家公园10.关于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南非有多个种族,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②南非南端的好望角集欧洲和非洲的人文特色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市之一③南非是世界上出产金刚石和铀矿最多的国家④南非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二、非选择题11.说说南非是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来发展经济的。
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下图,描述南非的地理位置。
(2)说出南非海陆位置的特点,并说明其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意义。
(3)图中南回归线穿过地区的气候类型自西向东依次是什么?13.地理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地理”的眼睛.下面是德班会议中的几幅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I的A图中,字母UN指________ ;B图的动物为北极熊,它主要生活在________ 地区.C图为世代居住于南非的居民________ 祖鲁人,推想他属于________ 人种;该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________ 洲(答2个即可).D图为欧美国家的代表,他们多为________ 人种,他们在会议中代表了________ 国家(从经济发展程度上看)的立场和观点。
(2)图II中,左面的高大树木为非洲著名的波巴布树,它分布在广阔的热带稀疏草原之上,猜想它多生长于________ 气候区.设计师将其球形下端想象为一个地球,则图中A为________ 洲:B处为________ 洲;C为________ 洲;D为________ 洋。
(3)无独有偶,另一位设计师将地球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发热的灯泡.观看图片,海洋F为________ 洋;大洲E为________ 洲.设计师将地球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发热的灯泡,请你解释一下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考点】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非人文特征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赛人主要分布在肯尼亚的南部,坦桑尼亚的北部,与南非无关,所以②表述错误;南非主要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所以④表述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非人文特征的识记。
2.【答案】B【考点】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
这个政策从1948年开始实施长达40多年,到1990-1991年间,政府废除了构成种族隔离的所有法律条文。
故答案是B。
【点评】知道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
3.【答案】B【考点】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
从17世纪起,荷兰、英国等殖民者先后来到南非,进行殖民争夺,开始对这块土地的统治。
到20世纪40年代,南非黑人力量逐渐增长,百人唯恐失去白人特权和白人的统治,从1948年开始实施种族主义制度,通过了一系列种族分离的法律,南非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故答案是B。
【点评】知道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
4.【答案】D【考点】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南非的相关知识。
南非的首都是比勒陀利亚,故A项错误。
南非大部分人是黑种人,所以B项错误。
南非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所以南非人是有宗教信仰的,C项错误。
南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锰、矾、铬、铂族金属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故D项正确。
【点评】知道南非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
5.【答案】(1)B(2)D【考点】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解析】【分析】本题目考查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考点,要求学生了解对南非的认识。
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可知,南非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30°S之间,确定它在主要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而开普敦位于南半球,1月气温高,在20℃以上,7月气温低,该地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属于地中海气候,选项AB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B;(2)D。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南非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普敦的独特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6.【答案】D【考点】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非的相关知识。
根据七上教材《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的描叙,可知南非的居民大部分是黑人,少数是白种人移民的后代,其中黑人是南非的本土居民,而白人移民主要是在殖民统治时期来到南非的,故选D。
【点评】掌握南非的种族状况。
7.【答案】A【考点】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文特点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所以BD不符合要求;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等方面,所以A符合题意。
连接亚、欧、非三大洲贸易往来的通道,只是对某种事实的表述,并不是人文或者自然特征,所以C不符合要求。
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文特点概念的理解。
8.【答案】D【考点】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乡土历史知识。
巴蜀大地曾出现了许多被人们称颂的历史人物。
其中,人们作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赞扬的是吴资。
吴资是东汉末年吕布的部下,时任济阴太守,在任期间重视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选D。
【点评】知道重庆乡土历史知识。
9.【答案】C【考点】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感受区域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根据七下教材《综合探究三:如何探究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介绍,世界最大的森林公园是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故选C。
【点评】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10.【答案】C【考点】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南非的相关知识。
南非有多个种族,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开普敦是是集欧洲和非洲的人文特色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市之一。
南非是世界上出产黄金和金刚石最多的国家;南非人民经过40多年的斗争,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
故②③说法有误,选择C。
【点评】知道南非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11.【答案】南非以丰富的矿产资源著称于世界,其中黄金、铂族金属、锰、矾、铬、红柱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位,还有蛭石、锆、钦、磷酸盐、锑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南非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多种族聚居特点,发展生态旅游与民俗方旅游等。
结论:发展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
【考点】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解析】【分析】本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如何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结合南非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根据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南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利用丰富野生动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丰富生物资源发展农业.【点评】要求学生学会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要考虑具体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济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
12.【答案】(1)经纬度位置:位于南纬22一35度和东经17度一33度之间,地处南半球、东半球,主要处于南温带、低纬度。
相对位置;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
(2)特点: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意义: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海上必经之路。
(3)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考点】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解析】【分析】本题目考查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考点,要求学生了解对南非的认识,知道南非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南非的海陆位置,掌握其意义,知道非洲气候类型,特别是南回归线穿过地区的气候。
评价交通位置应考虑三个方面:地理位置,连接的地区,与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关系。
【点评】题目结合非洲地图,考查确定区域的位置,特别是对南非海陆位置,理解它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掌握从地图、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的技能。
13.【答案】(1)联合国;北极;阿马;黑色;非洲、美;白色;发达(2)热带草原;非;亚;南美;大西(3)印度;大洋;因为地球内部元素衰变分解释放巨大能量,不断积累,就像一个会发热的灯泡一样【考点】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解析】【分析】读图可知:(1)字母UN指联合国;北极熊主要生活在北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