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决定论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4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历史学基地班高尚指导老师:柴彬老师校园卡号:320050913131【摘要】:“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西方史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产生的时间长,持续影响的时间也长,并且影响力也比较大,虽然这一思想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当把它放进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认识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积极的一面,并且在正确认识了这一理论中关于地理和社会相互关系后,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历程现实意义一,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
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起源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思想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庄子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的感慨。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终其一生,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
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可表述为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具体地说西方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初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
浅谈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学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个成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诸于亨廷顿的著作。
对它的解释也有多种多样。
域君今天就举两个例子。
一、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和文化基因的影响这种理论在各级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出现。
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亚欧非古国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被划分为几大类。
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由于有大河流经,带来广阔的冲积平原,适宜于种植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古老的农业聚居文明。
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了统一国家和相对保守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同时,希腊及后来的罗马由于其海岸线曲折复杂,山地丘陵居多而平原稀少的地理环境,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就了他们以商业和航运为特点的海洋山地文明。
基于这种经济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明显区别于东方古国,民主观念和个体价值较之于后者更加凸显。
同时还有在中亚内陆地区诞生的草原游牧文明。
这种文明的最主要特征是迁徙和掳掠。
因为资源十分稀少且又不可再生,要想生存并延续数量有限的族群除此两者外别无他法。
因此,这样就有了如此几类不同的文明。
他们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具体可见下表。
二、地域气候对民族性格和文明发展的影响这种理论多少包含一些种族优异论的因素,故而在正式的教科书中不可能出现。
它认为在中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们,或是说发迹于此的种族,由于严酷的气候使得他们危机感、紧迫感较强,寒冷的温度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刺激着这些人群永远保持警惕,为了求生更加勤奋和积极地打拼。
因为资源的稀缺,竞争异常激烈。
久而久之,不仅实现了族群间的优胜劣汰和快速进化,而且养成了他们坚韧、勇敢、开拓和理性的品质。
在近代全球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种优势越发显现。
最终从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并辐射各地,殖民体系的建立乃至今天发达国家的地域分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与之相对的,中低纬度地区的居民常年由于气候湿热,水热过剩,精神状态往往处于一种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萎靡状态。
《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评介《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评介地理思想一直以来都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介绍《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通过评介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一大地理思想: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指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环境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为环境唯一性和环境限制性。
该思想推动了地理学从自然地理学向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转变,促进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第二大地理思想:区位理论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区位理论为人们认识经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地区间的地理关系,推动了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
第三大地理思想: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数据模型化、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的技术和工具。
GIS的出现改变了地理研究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研究效率和精度,使得地理学研究成果得以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决策制定。
第四大地理思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地理学家在研究全球环境问题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跨国合作的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大地理思想: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全球联系和依赖程度的加深。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全球化现象和过程,揭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关系,对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六大地理思想: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地理学家深入研究人地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了环保、节约能源等重要理念,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大地理思想: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类自然居住地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作者高俊班级172101班学号20101002508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 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的高低, 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 社会的发展, 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 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 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因素与积极意义仅在于, 它试图用物质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发展, 对于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种看法虽然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是正确的, 但尚有一个理论缺陷: 它没有区分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
以上观点实质上仅说明了: 在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动力、方向等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但对于社会的产生问题却没有论及。
事实上, 我们说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的时候, 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来看待的, 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状况又从何而来?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但经济基础又由何决定? 当我们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追究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 就必须超出社会之外, 即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社会制度、文化等的产生来看, 地理环境决定论则是正确的。
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 中探讨法律制度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也主要是在法律的起源意义上, 但他却把其结论扩展到社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发展上, 这就不正确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从人类起源的过程来看, 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其意义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具体的延展。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
其后美国地理学家 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
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
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
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主要有:华生和洛克。
核心观点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刘运 10地信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C.de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各国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在两卷本的《英国文明史》(1857~1861)一书中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他将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归诸自然界,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
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志学家F.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都强调地理位置、气候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现代科学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发展外因论。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之处在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最初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与“人”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
2 、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
它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还揭示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以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
人地关系理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观点,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它强调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地理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根据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条件如气候、地貌、水资源和土壤类型等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寒冷地区可能不适宜种植某些作物,而热带地区适宜发展热带水果产业。
地貌条件决定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山地和崎岖地形可能阻碍交通流通,而平坦的地形则有利于道路和铁路建设。
水资源和土壤类型决定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良好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生产。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海洋环境会促使沿海居民依赖渔业和海洋资源,而内陆地区人民则更依赖农业和畜牧业。
地理环境也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
例如,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会发展石油工业并依赖石油出口,而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可能会发展其他产业或依赖外贸。
然而,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地理条件是唯一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
它强调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并不否认人类的智慧、技术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适应能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人类通过技术和创新,能够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并克服地理环境带来的限制。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综合考虑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作者:李学智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1期编者按:怎样解释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一个躲不开的问题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李学智教授的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地区分了唯心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高中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一些理论问题,对实现课程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物质生产活动,民族气质性格,社会政治[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09-06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属历史唯心主义,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的哲学教科书上的说法。
但是我认为,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并非都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问题的学说,也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与近代西方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既有相同点,又存在重大区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面,我们对二者这做一分析比较。
先来看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因此造成了各民族性格和心态的不同,而人们的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他是这样说的:“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较大的勇气,炎热的气候使人心神萎靡,“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热带民族的怯葸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墨西哥和秘鲁的专制国家都是接近赤道的;差不多所有自由的小民族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接近两极的”。
此外,孟德斯鸠认为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会影响民族性格及法律和政治制度。
他说,“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又说,土地优良会使人产生依赖性,“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孟德斯鸠认为人们所居住的位置、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民族性格及法律和政治制度,“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民主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岛屿的人民比大陆的人民爱好自由”。
《人类与地理——我看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众所周知,孟德斯鸠十分看重“地理”的作用——小至气候对个人乃至民族性格的影响大至一个国家的国体也会手国土大小的影响。
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个现实世界中,自然会受环境的影响。
个人如此,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国家乃至世界都是如此的。
所以,我以为说地理对人类影响重大,乃是一个绝对的真理。
现在有很多人,在肯定孟德斯鸠的同时,又批评他说“地理决定论”太过极端,说他太过抬高地理于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了。
说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方法”(即注重实证)的创新,而非在于他的地理环境理论。
我却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地理对人类的影响至关重大,乃至决定了现在各个不同国家人民的性格、命运。
现代人看轻它,一则因为孟德斯鸠所处的年代还早,那时的人们对地理环境还不是那么了解,作研究时难免“道听而途说”之弊(他对中国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以为中国妇女生育多个子女,是因为中国的气候“异常”适于繁衍,却不知古代人受儒家影响,颇重家庭人伦,以多子多孙为福。
)就难免偏颇而不能令人信服;二则因为人类早已征服自然(至少,目前表面上看是这样)如今的生活更多受别样东西的影响,感觉不到地理环境对自己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大信任这种说法。
那么,我,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又为何如此看重地理的作用呢?因为,我以为人类无论如何进步,努力追求自由,都摆脱不了他的祖先对他的影响——这些思想也好,本领也罢,通过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化为你的本能,你的“潜意识”融在你的骨血之中,你根本无法摆脱。
(这也说明了人的潜意识为什么往往比人自身更智慧,敏锐,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先人的经验与思考。
)这是生理上的受制于你的“前世”。
于心理上呢?则是自小所受的教育——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都莫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这是心理上受制于你的祖先,其实也就是你自己(或者说潜意识,本能)。
举凡生物,都是如此——只要,它有生育它的“母亲”而不是凭空,从无有中蹦出来的——我们受前人影响,前人受他们的前人影响,以此类推,直至最早最早的人类。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
是一门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期。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额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博丹在其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因此他强调“地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与传统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同: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关于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拉采尔强调心理与性格,马克思强调生产材料与方式。
个人认为,以上两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均为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政治体制的逐步发展而逐渐减弱的,由人类文明伊始阶段的完全决定性作用变为现今的部分决定性作用。
气候决定民族的性格的例子比比皆是。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因为室外活动不多,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他们认为人同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种族优劣,文化高低,国家强弱,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等,无不听命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支配。
错误:用地理环境这种外因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不仅不能正确解释社会现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美国的布克尔和森帕尔、德国的拉采尔等。
扩展资料
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
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之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
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当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发生联系并能加以利用与改造时,才能显示其特性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加速或延缓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
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发展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近代决定论思潮盛行于18世纪,由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率先提出,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或历史的地理史观。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这些论点对照欧洲中古以来近代政体沿革也难于自圆其说。
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
哲学与物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思潮亦给地理学中的决定论以有力的推动。
这种从外部自然条件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的荒谬的外因论,在当时却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义反对唯神史观,以地理环境特点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也决定了这一思潮的广泛影响。
李特尔认为由于英国“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