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苓桂术甘汤
- 格式:pptx
- 大小:243.25 KB
- 文档页数:16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
(一)
①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
水饮所生,多因脾虚不运,阳虚阴凝。
②方中用茯苓利水,是治其标;配合白术、甘草补脾,以绝水之源,乃治其本。
桂枝温心阳,振胸阳,散寒凝,降逆气,用之可收以阳消阴,制水上泛之功。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可补心阳。
桂枝在温阳之际,尚有降逆之功,故能实其上以制其下也。
(二)
①苓桂枣甘汤由“茯苓、桂枝、大枣、甘草”四味药组成。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随汗液外泄而受损,上虚不能制下,以致水气蠢蠢欲动,欲作奔豚。
欲作者,将作而未作也;虽脐下悸动不安,但尚未见逆气上冲也。
此证因汗多伤阳所致,故重在补心阳生津液,水当利但不宜太过也。
大枣补脾而能生津,其性甘缓,以其配茯苓而用之,可利水而不伤津液也。
(三)
①苓桂姜甘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药组成。
水停中焦,阳气受阻,不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
若不散其水饮而治肢体厥冷,治为不当。
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
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水气。
(四)鉴别使用:
①白术、大枣皆能补脾。
苓桂术甘汤用白术意在运脾利水,苓桂枣甘汤用大枣意在保津利水。
苓桂姜甘汤重用生姜,意不在补,而在散。
②生姜辛烈,发散水气之力犹强。
苓桂术甘汤重在治脾,苓桂姜甘汤重在治胃。
③此三方,看似雷同,但一味药之差别,其所治之病机并不同。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轻松学经方第58讲温暖如春——苓桂术甘汤7(最新版)目录一、苓桂术甘汤的来源和组成二、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三、苓桂术甘汤的主治症状四、苓桂术甘汤的加减用法和注意事项五、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案例正文一、苓桂术甘汤的来源和组成苓桂术甘汤是一首经典的中医方剂,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它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的功效。
二、苓桂术甘汤的功效苓桂术甘汤主要功效为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它适用于治疗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等症状。
三、苓桂术甘汤的主治症状苓桂术甘汤主治的症状包括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胃气失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等。
四、苓桂术甘汤的加减用法和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需要注意的是,方中的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五、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案例苓桂术甘汤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用它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基本方为茯苓 15g,桂枝、炙甘草各 3g,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各 log,泽泻、珍珠母各 15g。
还有一个案例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等症状。
总之,苓桂术甘汤是一首具有温中降逆、化饮利水功效的经典方剂,适用于治疗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等症状。
第1页共1页。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苓桂术甘汤
1、冠心病: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5g,甘草5g,丹参25g,半夏15g,鸡血藤25g,黄芪20g。
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茯苓20g,桂枝、葶苈子、车前草各15g,槟榔12g,白术、甘草各10g。
兼气滞胸闷加枳实、厚朴各10g;低热盗汗加鳖甲、桑叶各10g;大便干燥加当归、郁李仁各10g。
另配用抗痨西药异烟肼0.1g。
3、秋季腹泻:茯苓9g,炒白术5g,桂枝3g,甘草2g,肉桂1-2g,车前子3g,泽泻4g,神曲3g。
呕吐者加制半夏4g。
4、器质性肝郁脾虚证:白术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术15~25g。
5、美尼尔氏病:云苓3O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泽泻20g,代赭石30g(先煎)。
眩晕剧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恶心呕吐者加法夏10g,吴萸5g,生姜3片;耳鸣耳聋者加远志10g,石菖蒲10g;肢冷加熟附子15g,党参15g。
6、病毒性角膜炎: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
兼胞轮红肿,加甘菊花30g、车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阳虚之作,重用附子20~30g。
7、异位性皮炎:茯苓4g,桂枝3g,白术2g,甘草3g。
苓桂术甘汤
【方剂名】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所致。
中阳不足,气化不利,脾不运湿,聚湿生痰成饮。
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痰饮阻遏上升之清阳,则头目眩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喘;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
治宜温阳健脾化饮。
方中茯苓甘淡性平,既健脾益气,又利湿化饮,为君药。
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化饮。
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湿邪去有利于阳气得复,阳气得复又有利于祛湿。
以白术为佐药,健脾祛湿,脾气健则水湿得运。
以甘草为使药,调药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属脾阳虚者。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引言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它由苓、桂、术、甘草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介绍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并对其用法、用量和禁忌进行简要分析。
功能主治苓桂术甘汤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利湿止泻:苓桂术甘汤主要具有利湿止泻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水液代谢,减轻湿气积聚所导致的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方还可使腹泻水样稀,质清无臭。
2.暖胃健脾:苓桂术甘汤对脾胃功能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
它可以温暖胃脾,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
3.缓解水肿:该方剂具有去湿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水湿引起的水肿症状。
它可以通过改善体液循环和利尿作用,帮助减轻水肿问题,并有助于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4.调经止痛:苓桂术甘汤也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它可以调节女性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
同时,该方剂对于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为:•内服:一次9克,一日3次。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煎服:将药材加水煎煮15分钟,滤出药液,稍凉后服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孩以及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慎用。
2.忌烟、酒及辛辣、寒凉食物。
3.长期服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4.对该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总结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功能多样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调理湿气、暖胃健脾、缓解水肿以及调经止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调整用量和禁忌事项。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促进疗效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中医专业人士。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健脾温胃、祛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原料】炙甘草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9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原料洗净,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滤去渣渣,取汁饮用。
【功能主治】健脾温胃,祛湿化痰。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用法用量】一次服用,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苓桂术甘汤的制作过程简单易行,原料易得,适合在家中制作。
该汤剂药性温和,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健脾温胃的中药汤剂。
苓桂术甘汤的原料主要包括炙甘草、白术、茯苓和桂枝。
炙甘草性味甘温,具有益气养阴、和中止痛的功效;白术性味甘苦,具有健脾胃、固表止汗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桂枝性味辛温,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祛除湿气,化痰止泻。
制作苓桂术甘汤时,首先要将原料洗净,然后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待汤剂煎煮完成后,将渣渣滤去,取汁饮用。
一次服用,一日3次,可以在餐前或餐后饮用,以加强对脾胃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苓桂术甘汤,因为该汤剂具有温和的药性,孕妇服用后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因此,孕妇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的来说,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简单易行,药性温和,适合在家中进行调理。
然而,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希望大家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
(伤寒论: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
起,指体位变化时。
[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
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
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
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
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
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
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
(金匮痰饮:16)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
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可见湿邪的顽固程度。
当今社会很多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可以说养生就离不开祛湿,这个话题。
湿气为啥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大家想想,这个油和到了面里面,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它不同于水,如果水进到面里,还可通过晒烤等方法来除掉水份。
而油一旦和到面中,怎么祛呢?虽然社会上流传的祛湿的方子很多,但大多情况之下是钱花了,都没什么效果,比如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红豆薏米汤,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汤后,不但没能祛湿,反而使体内的寒湿变得更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祛湿的好方子呢?其实医圣张仲景就留给世人一个祛湿名方。
堪称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传统医学
28
苓桂术甘汤今用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 吴金莲
苓桂术甘汤最早见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编者注:方中各药剂量依次分别为12克、9克、6克和6克,参见《内科名方》一书),主要功效是通阳化气、健脾利
冠心病——患者一般表现为心悸怔忡,气促,胸闷,头晕乏力,劳累后更严重,且舌质淡,苔薄
白,脉沉无力,由此中医诊断为怔忡(心阳不振)。
笔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显著,还可以根椐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加减,如气虚乏力,加党参、黄芪;咳嗽吐痰,可加栝蒌。
梅尼埃病——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西医一般用镇静药物加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治疗,但仍经常复发。
笔者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进行治疗,同时根椐症状轻重,一般加平肝熄风类药,如石决明、钩藤等,体质虚弱者可单方治病
日1剂,常服。
刊允许,谢绝转载)
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大便溏等证。
笔者通过辨证论治,将其用于多种疾病,如冠心病或心衰、梅尼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其在冠心病和梅尼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主治症状...及详解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主治症状:心慌胸闷,头晕目眩,关节肿胀疼痛,咳嗽咳痰,肢体浮肿药物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处方功能: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辩证分析:上述症状可以概括为中阳不足所致的痰饮。
上述症状说明体内有痰液,它可以导致经络气血堵塞,造成一系列症状。
如痰液堵塞在胸部,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堵塞在胃肠道,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堵塞在关节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僵直;堵塞在肺部,可能会出现咳嗽有痰。
想避免这情况,平时应注意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要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不喜欢吃的往往是最有营养的;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又:详解中药方剂【苓桂术甘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苓桂术甘汤用量用法:水煎服。
因每人情况不同,需辩证论治,切不可自行用药,免发生危险。
苓桂术甘汤方解:本方主治痰饮病。
病机为中阳不足,水湿内积,聚而成痰。
中焦阳虚,脾失运化,财湿聚成饮,饮阻气机,气上冲胸,故胸胁支满,咳而气短;饮邪凌心,则心悸;饮人于经,则振振身摇;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是痰饮之象。
治宜温化痰饮,健脾化湿。
本方为治疗痰饮病之主方。
方中用桂枝温阳化气,温阳化饮,化气利水,且兼平冲降逆,为君药。
茯苓健脾渗湿,与桂枝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为臣药,正与《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相符。
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水湿自消。
使以甘草益气和中。
共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功。
药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良剂。
用吐下,损伤中阳,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短气,身为振振摇。
证虽不—,病机相同,故均以一方治之。
本方以目眩心惊、胸胁支满、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