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线粒体抗体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自身抗体检查1。
抗脉络膜抗体【正常值】血凝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交感性眼炎、脉络膜炎。
2。
抗脑组织抗体【正常值】血凝法和补体结合法: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多发性硬化病、多发性神经炎、接种后及感染后脑炎。
3.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法:小于1:10为阴性;滴金法: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血清ATGA是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特异性指标,80%~90%的慢性甲状腺炎病人及6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此值可呈强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过性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此情况的发生,与ATGA密切相关。
ATGA可作为甲状腺肿块鉴别诊断的指标,其阳性一般考虑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而非甲状腺肿块。
正常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ATGA阳性检出率增加,40岁以上可达18%,这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反应。
ATGA阳性,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肝脏病、各种胶原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等。
4。
抗甲状腺微粒抗体(ATM)【正常值】阴性(〈15%)。
【临床意义】ATM阳性,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其阳性率可达60%~90%;还有甲状腺肿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呈阳性。
5.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滴金法: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某些病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阴性,但ATPO 阳性,因而两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检出率,并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6。
抗肾上腺抗体【正常值】荧光抗体法:为阴性.【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艾迪生病。
7。
抗肾上腺皮质抗体【正常值】免疫荧光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阳性率为50%左右,滴度为1:6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与抗核抗体分析及其临床意义郭杰;徐新民;华文浩【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抗体(AMA)阴性和阳性的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率及其相伴抗核抗体(ANA)核型,抗核抗体谱的不同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布频率.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122例AMA阳性(AMA+)和46例AMA阴性(AMA-)PBC患者及224例非PBC患者(4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8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80例慢性丙型肝炎、13例酒精性肝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免疫斑点法检测AMA-M2.结果 122例AMA(+)PBC患者中AMA-M2阳性率96.7%;46例AMA(-) PBC患者中AMA-M2阳性率17.4%.AMA阳性PBC患者的核膜型,核点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阳性率分别是20.5%,7.4%,21.3%,40.2%;高于非PBC组的1.8%,0.8%,2.2%,13.8%(P均<0.01);AMA阴性PBC患者的核膜型,核点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阳性率分别是17.4%,10.8%,19.5%,45.6%;高于非PBC组的1.8%,0.8%,2.2%,13.8%(P均<0.01).结论 AMA与AMA-M2及ANA 部分核型的检测有助于PBC特别是AMA阴性PBC患者的诊断.【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6(023)010【总页数】4页(P1168-1171)【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作者】郭杰;徐新民;华文浩【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检测是诊断PBC的主要检测项目,其中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是该病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
抗核抗体谱(ANA)20项是一种广泛用于检测自身免疫疾病的血液测试,它能够检查一系列不同的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是一类针对细胞核内或核周围成分的自身抗体。
ANA谱通常包括以下一些主要项目:
1. 抗双链DNA抗体(dsDNA)
2. 抗单链DNA抗体(ssDNA)
3. 抗核糖核酸酶P抗体
4. 抗Sm抗体
5. 抗RNP抗体
6. 抗Ro/SS-A抗体
7. 抗La/SS-B抗体
8. 抗组蛋白抗体
9. 抗硬皮病相关70kDa抗体(Scl-70)
10. 抗Jo-1抗体
11. 抗角蛋白抗体
12. 抗着丝点抗体
13. 抗中心粒抗体
14. 抗磷脂抗体(如狼疮抗凝血因子、心磷脂抗体等)
15. 抗线粒体抗体
16. 抗肌动蛋白抗体
17. 抗胃壁细胞抗体
18. 抗平滑肌抗体
19.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20. 其他可能存在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不同类型的抗核抗体在特定的自身免疫疾病中常常会呈阳性反应,因此ANA谱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各种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硬皮病以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ANA谱中某些抗体呈阳性,也不能单独作为确诊某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依据,因为有些健康人也可能有低水平的ANA。
临床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判断。
线粒体内参抗体:推荐Abbkine COX IV抗体细胞⾊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简称COX)是⼀种异源寡聚酶,通常含有13个亚基,定位于线粒体内膜,是线粒体呼吸链的酶复合物。
细胞⾊素c氧化酶中形成催化中⼼的3个最⼤的亚基由线粒体DNA编码,其余10个亚基包括COX IV由细胞核内的基因组DNA编码。
细胞⾊素c氧化酶(COX)活性缺陷和⼈类多种疾病相关。
COX IV抗体可⽤作线粒体蛋⽩上样量的内参抗体,其检测⽬标蛋⽩⼤⼩为16kD左右。
什么时候选择线粒体内参抗体?我们知道,在Western Blotting中使⽤内参其实就是在WB过程中的另外⽤内参对应的抗体检测内参蛋⽩,这样在检测⽬的产物的同时可以检测内参的表达,由于内参在各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相对恒定,借助检测每个样品内参的量就可以⽤于校正上样误差,这样半定量的结果才更为可信。
此外使⽤内参可以作为空⽩对照,检测蛋⽩转膜情况是否完全、整个Western Blot显⾊或者发光体系是否正常。
常⽤的细胞总蛋⽩质内参有GAPDH和细胞⾻架蛋⽩β-Actin或β-Tubulin等。
对于⼀些植物的样本,则需要特别的植物Actin蛋⽩作为内参。
当实验样品中只是核蛋⽩,⽽不是细胞总蛋⽩提取液时,可以⽤组蛋⽩H(Histone H),或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为核内参抗体。
⽽在⼀些特别的针对线粒体作为微环境的研究课题时,需要提取线粒体总蛋⽩并检测其中的⽬标蛋⽩含量,这时候常规的细胞总蛋⽩内参就不是很合适,我们推荐使⽤线粒体总蛋⽩的内参抗体,对于线粒体蛋⽩的检测,常⽤COX IV或VDAC1作为内参抗体,这⾥⾯COX IV⼜是被引⽤最多的线粒体内参。
COX IV的检测分⼦量⼤约在16kD左右,⽐较适合⽤于检测⽬标蛋⽩在较⼤的WB实验。
我们课题组是做凋亡和线粒体⽅⾯研究的,经常研究线粒体⽅⾯的通道蛋⽩,⼀直使⽤Abbkine的COX IV抗体来做WB,效价挺⾼的。
自身免疫性肝病化验检查分析摘要】目的讨论自身免疫性肝病化验检查。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抗LSP抗体阳性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且与该类患者肝功能的损伤程度呈平行关系。
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阳性率50%~100%,急性病毒性肝炎阳性率ll%~93%,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阳性率28%~93%,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阳性率0%~l0%,隐匿性肝硬化20%~3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33%~51%,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36%,其他肝病阳性率0%~17%。
非肝性自身免疫病阳性率0%~l8%。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化验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常同时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肝脏的一种特殊炎性反应,以血清存在自身抗体、高球蛋白血症及汇管区碎屑样坏死为特征肝脏炎症性病变。
该病以女性多见,女男之比为4:1。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同时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
免疫抑制药治疗有效。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预后与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及宿主遗传因素有关,重症患者不经治疗10年后死亡率为90%。
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三型。
(1)1型(经典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征为SMA和ANA阳性,部分有抗平滑肌抗体(抗肌动蛋白),SMA可能是小儿患者的惟一标志。
70%为40岁以下女性,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治疗效果好。
(2)2型:特征为抗LKMl和(或)抗-LCIl阳性,儿童多见,可快速进展为肝硬化,复发率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差。
(3)3型:特征为抗肝脏可溶性抗原抗体(抗-SLA和抗LP)阳性。
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治疗效果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抗线粒体抗体与γ-GG及ALP的关系发表时间:2015-01-30T09:36:48.55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高红梅史微[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学表现为非脓性肝内胆管慢性炎症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1]。
高红梅史微(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红河661400)【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与γ-GGT及ALP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来我院健康门诊接受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ALP(碱性磷酸酶)、γ-GGT(谷氨酰转移酶)和抗线粒体抗体(AMA)。
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抗线粒体抗体与γ-GGT和ALP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γ-GGT和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60例患者中,56例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对照组则均为阴性(P<0.05)患者γ-GGT和ALP的水平越高,抗线粒体的阳性检出率越高。
结论:抗线粒体抗体、γ-GGT及ALP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指标。
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可能与患者γ-GGT和ALP的升高有关。
【关键词】抗线粒体抗体;γ-GGT;ALP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学表现为非脓性肝内胆管慢性炎症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1]。
临床研究发现有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AMA)呈阳性,且在患者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检测出较高的阳性率,同时当患者的AMA呈阳性时,其ALP和γ-GGT水平也会有所升高,因此推测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
我院本次针对抗线粒体抗体和γ-GGT、ALP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将在同一时间段内来我院健康门诊接受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32020年 第29期这种私密的地方。
中国人又是比较含蓄和保守的,这使得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
这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这需要做一些心理护理,让患者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治疗,愿意把病情如实的告诉医生。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都一直需要进行的。
2、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另一个日常护理就是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针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到不随意停药,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用最合适的药物来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因为霉菌性阴道炎是很有可能复发的,如果在用药的阶段,就不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用药,治疗效果不好不说,还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复发病情。
3、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好日常卫生护理,对外阴部进行清洗,在选择内裤方面也要选择纯棉的,透气的内裤,尽量不穿紧身裤这些会对外阴部有一些压迫作用的裤子。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健康管理护理方面,因为对这方面的忽略可能加重病情,或者是让病情很难好转。
4、用药应该以局部用药为主:因为霉菌不易在碱性的环境中生长,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碱性的溶液兑入2%-4%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外阴以及阴道的冲洗,再结合制霉素栓剂合适的剂量塞入阴道内,坚持每天一次,半个月一个疗程。
患者应注意,用药应该以医生的指导为主,而不是擅自用药,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所差异,所以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四、结语了解霉菌性阴道炎,了解醚菌性阴道炎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护理知识来帮助治疗。
让每一位患者更早的进入健康的生活,是我们所有护理人员的希望,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奋斗目标。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机体内许多器官及其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
在我们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中,其中主要包括常见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或者是风湿类关节炎等。
在临床检查风湿免疫疾病时,临床上大多采用的是血清检查方式进行相关的诊断,通常会检测到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些指标的异常。
自免肝相关抗体检测1. 自身抗体(1)检验项目: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 (2)标本采集:3ml 新鲜血于无抗凝管(红色);可与特定蛋白检测合抽一管血,共3ml。
(3)检验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4)仪器:荧光显微镜NIKON--50i(5)试剂:欧蒙试剂(6)临床意义:ANA:对自身免疫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如SLE、硬质病、类风关、干燥综合症等疾病,滴度大都在 1:100,而活动性SLE 阳性率几乎100%。
抗核抗体阳性的疾病有: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盘状红斑狼疮;消化道疾病,如慢活肝、溃疡性结肠炎;造血系统病,如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恶性贫血等。
其它疾病,如药物反应、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恶性肿瘤、结核菌、血管炎、重症肌无力等。
但这些疾病滴度往往过低。
我院大都是肝炎病人,起始滴度为1:100。
如果发现阳性病人,则会作进一步的稀释试验。
正常的老年人约有2-4%者呈低滴度阳性。
AMA: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可有30%阳性率;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可有90%阳性;正常人无此抗体。
ASMA:此抗体为非特异性抗体。
当肝炎病人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肝细胞胞浆中,肌球蛋白和肌纤维收缩蛋白,释放到血液中产生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
(7)正常值范围:ANA 阴性; ASMA 阴性; AMA 阴性(8)报告时间:5 个工作日(9)收费:ANA 20 元; ASMA 20 元; AMA 20 元2. 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异性抗体(1)检测项目: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LA) 抗肝肾微粒体-1 抗体(LKM-1)(2)标本采集:3ml 新鲜血于无抗凝管(红色);可与特定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合抽一管血,共3ml。
(3)检验方法:免疫印迹法(4)试剂:欧蒙试剂(5)临床意义:SLA: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大约25%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该抗体阳性。
多数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自身抗体。
虽然有些自身抗体在疾病中的确切意义尚未得到严格的证实,但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已得到认可,所以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
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
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 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
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
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 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二、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
(3)红细胞寿命缩短。
(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
(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
(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
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 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
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
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
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
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
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
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
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项目及项目物价收费:注明:项目编号250402003—2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其中包含检测抗体(抗SSA、抗SSB、抗JO-1、抗Sm、抗nRNP、抗ScL—70、抗着丝点抗体的测定)该表中湛江及附院收费是参考2011年版的湛江物价局医疗收费及附院0212年收费,请核对并完善。
抗核抗体谱17s亚辉龙中标编号:3179998,中标价:133。
00/T,优惠价:120。
00/T ,抗核抗体谱12S亚辉龙中标编号:3179999, 中标价格:120。
83/T,优惠价:96.00/T,抗核抗体谱8S亚辉龙中标编号:3180000 ,中标价格:99。
00/T, 优惠价:70。
00/T 项目的临床意义如下:1.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2.抗SmD1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3.抗SS—A(Ro60)抗体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可出现抗SS-A抗体。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4.抗SS—A(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是一个非特异性指标,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相关性,在很多疾病处于稳定期、控制好的情况下会显示阴性;如果阳性会提示复发或者优先于其它指标预警,起到预防提示作用.此指标合并其它指标阳性,常会提示预后不好。
5.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9:1。
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6.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
抗线粒体抗体(AMA)由Maokey等于1958年首次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血清发现,是一种无器官特异性也无种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以后的研究发现,AMA也见于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
线粒体抗原位于真核细胞线粒体膜内,抗原成分为2-氧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亚单位,为一组自身抗原。
AMA靶抗原分为9型(M1-M9)。
M1为线粒体外膜的心磷脂;M2是PBC患者血清中AMA反应的主要成分,其本质是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酸脱氢酶的复合体;M3的本质尚不清楚;M4为亚硫酸氧化酶;M5是一种65kD 蛋白;M6、M7、M8的性质不明;M9是一种糖原
磷酸化酶。
标本采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A M A 为阴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小于1:10(阴性)。
临床意义:AMA是一种抗线粒体内膜脂蛋白成分的抗体,无器官和种属的特异性,可为五种免疫球蛋白的任何一种,是主要出现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血清中的一种自身抗体。
常用于黄疸及肝病病因的辅助诊断。
阳性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有50%以上的这类病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的滴度(即血清稀释的倍数)可达到1:200~1:3200。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也可见阳性。
由于抗M1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目前不列入抗线粒抗体中。
抗M2见于9 0%的PBC患者,常用作该病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但AMA与PBC的病期、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均无相关性。
除PBC外,抗M2也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HBsAg阴性的肝病。
抗M3 AMA见于吡唑酮(pyrazolone)系列药物诱发的药物性红斑狼疮(PLE)综合征患者;抗M4 AMA也见于PBC;抗M9见于PBC早期;抗M5见于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M6见于异丙烟肼(iproniazid,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药)诱导的肝炎;抗M7出现于一些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患者,它的靶抗原有器官特异性,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中。
由于线粒体抗原成分复杂,对很多抗原的性质尚不了解,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几乎都出现高效价抗M2 AMA,因此,目前AMA(或抗M2AMA)测定主要
用于PBC的诊断。
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肝内及中等大小胆管的慢性淤胆性炎症性肝病。
由于胆管的破坏和闭塞,导致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最终死于各种并发症。
PBC常伴有高滴度的抗线粒体抗体(AMA),病程早期就出现AMA 是本病的特点。
PBC的患者90%为中年女性,年龄在30~65岁之间。
PBC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Lamin 抗体等)及抗平滑肌抗体等,但以抗线较体抗体检出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