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33.51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生产条件: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2、主要农作物分布:
(1)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小麦、水稻。
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大豆和甜菜的总量占全国比重最大,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2)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甜菜主产区之一,三种主要的经济作物都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1、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较好的工业基础。
2、主要工业部门:
(1)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汽车。
(2)随着大庆、辽河等油田的开发,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崛起。
(3)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3、工业基地
(1)沈阳--机械工业中心
(2)鞍山、本溪--钢铁工业基地
(3)抚顺--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
(4)辽阳--化学工业基地
(5)大连--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6)哈尔滨--动力机械基地(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7)长春、大连--运输机械制造基地(制造汽车、铁路机车、客车、船舶、拖拉机)(8)沈阳、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
4、工业发展历程
(1)过去:石油、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业优势地位下降,经济发展困难。
(3)目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支持资源枯竭开支城市转型提升。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一课,主要介绍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特点以及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其产业分布特点及调整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特点及其成因,掌握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特点及其成因。
2.难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依据,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分布的成因和调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特点及其成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东北地区产业分布的特点和成因,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掌握东北地区主要产业的分布特点,以及了解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掌握东北地区主要产业的分布特点,了解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
2.难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相关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板书提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东北地区主要产业的分布特点。
同时,呈现一些与东北地区产业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布局。
6.3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考点基础练考点一东北地区的农业1.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它形成的有利条件中不包括()A.人均耕地面积大B.水热条件较好C.机械化程度高D.本地消费市场广阔【答案】D【详解】东北三省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同时本地消费粮食少,商品率高,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是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人文方面的优势是()A.农业种植历史悠久B.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高C.地广人稀,粮食消费少D.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作【答案】C【详解】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作,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是其人文方面的优势;该地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其自然方面的优势。
种植历史悠久不是提供商品最多的优势,综上所述,故选项C 符合题意。
故选: C。
3.土壤肥沃,有“粮仓”之称的平原是()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宁夏平原D.东北平原【答案】D【详解】东北平原的土地非常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之一。
东北平原的粮食产量能够占到中国总粮食产量的1/3,有“中国粮仓”之称,D正确;故选D。
考点二东北地区的工业1.针对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A.发展观光旅游业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C.减少资源能源浪费D.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答案】B【详解】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速资源的枯竭,不可取,B错;发展观光旅游业、减少资源能源浪费、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等方式属于科学合理的发展,可取行为,排除ACD,结合题意,故选B。
2.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区,工业以工业为主,该地区中的工业基地是工业基地。
()A.轻工业,京津唐B.重工业,沪宁杭C.轻工业,珠江三角洲D.重工业,辽中南【答案】D【详解】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D正确,ABC错误。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是湘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三节教学内容,主要由“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地城市群”、“水乡地文化特色与旅游”等三部分组成。
下面本人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依据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两部分内容。
本教材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一组“前活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和农作物,通过读图了解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安排3个段落的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和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及分布情况。
在“重工业基地”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同样安排了一组“前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来了解东北地区重要的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东北地区工业布局与工业结构的特点。
教材安排了2个段落的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和主要措施。
为呼应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辽中南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2则“阅读”材料,这2则“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通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措施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这则“阅读”材料,为“活动”第1题作了知识铺垫。
本组“活动”第2题,以乡土地理为综合性学习载体,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中有关位置与分布知识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相关的地理技能。
三、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东北地区的教学,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腾讯视频)《东北大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问: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新课讲授】一、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问: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以什么土壤为主?学生:东北平原,以黑土为主。
教师:东北平原由哪三部分组成?学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分布图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36“活动”第1题和第2题第1小问。
如导入时涉及了此内容,则可以省略这个环节。
2.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规律。
(3)图中小麦属于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3.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经济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规律。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土地”材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讲述时,应强调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黑土流失的问题,注重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变化情况: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
5.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这里耕地广阔,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主要介绍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基地和发展优势,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和发展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基地和发展优势,掌握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
2.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2.图示教学法:利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课件。
2.地图:准备东北地区产业分布图、东北地区示意图等地图资料。
3.教学素材:收集有关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实例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东北地区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产业吗?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表,呈现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产业分布的特点,如重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东北地区的教学,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
1、活动
(1)你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吗?请举例说明。
(2)图6-30至6-33所示的农作物,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哪些?结合图6-28、6-29,说一说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东北地区以盛产玉米、水稻、春小麦为主。
其中以玉米种植发展最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活动
(1)计算下表,并分析计算结果。
2010年全国和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
全国东北地区
总产量(万吨)
人均
产量
产量
(万吨)
占全
国比重
人均
产量
稻
谷
19576.0 2870.0
玉
米
17724.5 5478.9
豆
类
1896.5 751.8
(2)议一议,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工业基地
1、活动
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①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说出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主要工业部门;想一想,这些工业部门的形成,与这些城市附近地区的资源状况有何关联?
③议一议,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阅读:辽中南工业基地
沈阳是机械工业中心,鞍山和本溪是钢铁工业基地,抚顺是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辽阳是化学工业基地,大连是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3、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4、活动
(1)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
下列建议是否可行,谈谈你的看法。
加大资源勘察力度、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发展观光旅游业、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开采加工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收集家乡的地形图、城镇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以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本章学习的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①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②归纳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③家乡的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④家乡的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