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7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教材选用《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
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语文》的教材之一,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摘录、解释词语、语句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3.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5.运用所学知识来自己撰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文化背景课文《李清照》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女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词作,这里可结合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
2. 探究语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文中摘抄所示的难点词语,将其解释、比较、分类,使学生掌握新词汇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和复杂结构,加深对中文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3. 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通过讨论学生们描绘出人物形象及曲折发展的情节,进一步反思人性的弱点和恶习。
4. 评论李清照的词作通过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及个性,瞻仰古人的文学成果,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写作训练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玩赏诗词为主题,为自己的团队创作一个题为“赏词后谈”或“品诗会赏”等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法,通过讲解课文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交流,有所帮助和鼓励。
带领学生形成兴趣小组,自己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和讲解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仿照李清照的词写一首自己的词;2.组织班级赏词会,邀请学生们表演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李清照的词;3.互相交换文章并给予评价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教学效果的评估内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感受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更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讨论《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兴趣。
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雅俗之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审美有什么影响?雅俗之辨存在客观标准吗?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阅读:学生阅读《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讨论: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雅俗之辨对于现实生活有何影响?文章中的观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符?学生认为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如在审美问题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针对《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写作或演讲。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雅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审美问题。
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评价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雅俗共赏》的背景和作者,并分析文章主旨和主要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语言运用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3)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提问学生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论据和例证,并进行分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
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雅俗共赏》教案认知·探索课文探索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
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论雅俗共赏》中的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雅俗共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观点和概念。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论雅俗共赏》中一些深奥的文学理论的理解。
2. 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的文学鉴赏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论雅俗共赏》。
2. 相关文学作品实例。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对雅俗共赏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论雅俗共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分析与论证:(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4. 文学鉴赏练习:(1)教师提供一些文学作品实例,要求学生运用《论雅俗共赏》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5. 写作练习:(1)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一篇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现象。
(2)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雅俗共赏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不同作品间的异同点。
2. 文化背景:(1)教师介绍古代文人对雅俗共赏的看法。
(2)学生了解不期的文化背景对雅俗共赏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
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论雅俗共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雅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和包容不同层次的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雅俗共赏”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本质。
(2)通过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实例,让学生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对雅俗文化的刻板印象,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雅俗共赏的理念进行文化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雅俗共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特定的文化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雅俗文化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雅俗兼具的音乐作品,如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曲目,或者展示一幅既有高雅艺术元素又包含通俗表现手法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雅俗共赏的初步印象。
2、知识讲解(约 20 分钟)(1)解释“雅”与“俗”的概念“雅”通常指高雅、优美、精致的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如古典文学、交响乐、芭蕾舞等。
“俗”则指通俗、大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如民间故事、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
(2)阐述“雅俗共赏”的含义强调“雅俗共赏”并非简单地将雅和俗相加,而是指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层次和审美差异,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文化满足的状态。
(3)分析“雅俗共赏”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高雅文化能够普及,通俗文化得以提升。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1)文学作品选取经典名著如《红楼梦》,分析其中既有高雅的诗词歌赋,又有生动的世俗生活描写,如何实现了雅俗共赏。
对比流行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探讨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如何展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深度。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雅俗文化概念及内涵•文学作品中雅俗共赏体现•跨文化视角下的雅俗共赏•教育实践与应用拓展•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背景与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思想性,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VS论雅俗共赏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论雅俗共赏》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文通过探讨雅俗文学的共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论雅俗共赏》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考试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写作特色;了解雅俗文学的概念、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通过探讨雅俗文学的共赏问题,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与任务02文本解读与赏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雅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时代话题。
社会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创作背景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风格独特,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问题。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水平;(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文章中涉及的文学理论和审美观念;(3)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2)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举例说明文章中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文章的主要内容;2. 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一篇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国维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哲理。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国维及其学术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雅俗共赏》,激发学生对雅俗现象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和主旨。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并欣赏其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观点和审美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雅俗共赏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雅俗共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论雅俗共赏》教案讲课人:[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过程方法筛选有效信息,从而发现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对雅俗进行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作者思路的把握[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筛选有效信息,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1948年6月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因严重的营养不良,是年8月6日,胃病复发,12日病逝北平。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知识延伸《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论雅俗共赏》一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什么是“雅俗共赏”?答:“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在一同欣赏”。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雅俗现象,引发对《论雅俗共赏》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阅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雅俗共赏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雅俗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雅俗现象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关于雅俗共赏的理论。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雅俗共赏的表现,拓宽学生视野。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理论知识。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能够理解作者对雅俗共赏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雅俗共赏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简介《论雅俗共赏》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分析与欣赏:(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等。
(2)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5. 批判性思考:(1)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后练习:1. 请简述《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 请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一个精彩词句或修辞手法。
3.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雅俗共赏的理解。
4. 请推荐一本你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并说明推荐理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评价。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
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
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
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
1毖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崩鲜ψ霾钩洹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闭页霰曜⑸缁岱⒄沟拇视铩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
2闭页黾蚴雒扛龀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
3闭页鑫闹谐鱿值拿扛鋈宋锛八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闭页雒坎孔髌贰⒚恐治奶宄鱿值氖贝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
四、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
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
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五、作业
1笔於量挝模思考表格内容。
2笨纯次颐巧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毖潘坠采屠史发展的实质
2毖潘坠采驮诮裉煳囊辗⒄怪械囊庖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析上节课的表
1贝由辖诳翁钚幢砀竦墓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
要点参考: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蹦慊褂行┦裁锤惺芎头⑾郑
(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
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
步步地在推进。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
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
“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
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
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
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
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
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
三、拓展思维
1贝涌挝闹姓页黾中论述“雅俗共赏”的段落,并谈谈
你自己的看法。
2贝酉质瞪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
见解。
四、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
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
“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雅和
俗谁说了算数?
白庚胜: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
存在着争论。
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
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
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
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
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
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
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
生活在不断的淘汰很多
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
的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
不健康的东西。
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
弘扬什么样的艺术。
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
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导引。
一个是按文
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
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当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不能放弃。
新浪观察:您说这种引导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白庚胜:很多民间文艺进入到城市,有的没有意识形态性,只有艺术性,比如泥人、剪纸。
但是二人转有情节,有
思想内容,这样有意识形态性的作品,它跟我们主流文化是
融合的关系,还是对抗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
我们
尽量的还是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宣传健康的、
让人们高尚的、纯洁的,有力于我们道德的东西为主。
一家
三代坐在那儿看“黄色”的东西,毕竟这个“饭”还吃不下。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性开放、性自由,开放得无度,自由得
无度,很多东西违反了中华民族传统。
所以民间的一些黄的、过分的东西需要引导,但不是用强制的方式。
而是我们从民
间艺术团体中选择“雅”的人、“雅”的团体、“雅”的节目,进行宣传和扶持,本身就起到了对次的、不健康的节目
的抵制作用。
并不是说我们下个文件说这个节目不能演,那
个团不行。
对文艺问题要有文艺的特殊的方法:自由的、民
主的、讨论的和引导的方式去做。
这几年,我们党的文艺政
策非常成功,不是用强迫的、行政命令的取消的方式,是在
讨论和引导当中来使我们的民间文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越来
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
新浪观察:那么大家都在讨论的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
的这个“大雅之堂”,您觉得央视的晚会称得上吗?
白庚胜:雅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广告多,投资多,名人
多,我们民间文化势力弱,农民的东西嘛。
民间文艺不仅应该登大雅之堂,而且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只是二人转,二人转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坏”的作品。
二人转里面好的作品多得很,歌颂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很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尊重这些艺术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规范和引导这些艺术家。
问题出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