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22
肌内注射法详细步骤及要点解析和结果判断一、目的经肌肉吸收给药。
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使药物沿结缔组织迅速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细胞间隙迅速通过膜孔转运吸收进入体循环,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肌肉内所含血管比皮下组织和皮内组织多,药物吸收迅速,可以迅速达到全身,使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二、适应证1.药物不能或不宜口服、皮下注射,需在—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者。
2.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宜皮下注射的药物,如油剂、混悬液。
3.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药效,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
三、禁忌证1.注射部位有炎症、瘢痕、硬结或皮肤受损。
2.有严重出、凝血异常的患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患者。
5.2 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择臀大肌注射。
四、操作前准备1.核对医嘱2.评估患者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和过敏史。
2)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用药的认知情况和合作程度。
3)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组织状况。
3.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适宜,必要时准备屏风以保护患者隐私。
注意:记录注射时间、药品名称、浓度、剂量和患者的反应。
注意:严格执行查对患者床号、姓名、药品名称、药品剂量、时间、用法。
2.注射部位的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股外侧、腹部、后背。
3.消毒:用 75%酒精棉签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直径大于 5cm。
4.注射:1)二次核对和排气。
2)左手夹棉签并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进针,小指固定皮肤,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0—400 角,迅速将针头的 1/2~2/3 刺人皮下。
3)左手抽回血,如无回血即可推药。
4)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在针刺处,快速拔针,按压片刻。
注意:注意避开皮损、硬结等处,过瘦的患者注射时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
推药速度应缓慢、均匀。
4.患者准备1)向患者解释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配合要点;注意: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很重要。
肌肉注射ppt课件完整版contents •肌肉注射基本概念与原理•注射技术操作规范•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特殊人群肌肉注射注意事项•实际操作演示与考核标准•总结回顾与拓展学习资源推荐目录01肌肉注射基本概念与原理肌肉注射是一种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的治疗方法。
肌肉组织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快速吸收和分布。
肌肉注射可用于预防接种、治疗疾病、补充营养等多种用途。
定义及作用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包括需要快速达到药物峰浓度的疾病、不能口服药物或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等。
禁忌症包括注射部位感染、炎症、硬结、疤痕、皮肤病等,以及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
注射部位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量、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长期注射时,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局部硬结和肌肉萎缩。
常用注射部位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等。
注射部位选择药物注入肌肉组织后,首先被局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吸收后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与药物的性质、剂量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有关。
药物吸收过程02注射技术操作规范核对药品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及质量,确保药品准确无误。
确认药品选择注射器准备消毒用品根据药品剂量和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检查注射器是否完好无损、无漏气现象。
准备消毒棉球或棉签、消毒液等,确保消毒用品在有效期内且未受污染。
030201准备工作消毒处理皮肤消毒在注射部位用消毒棉球或棉签蘸取适量消毒液,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cm,待干后再进行注射。
注射器消毒将注射器针头、针筒及活塞部分用消毒液擦拭干净,确保无菌操作。
进针角度与深度掌握进针角度根据注射部位和药品性质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一般肌肉注射进针角度为90度。
进针深度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确保药品准确注入肌肉组织内,避免过浅或过深引起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肌内注射是将药物或液体注射到肌肉组织中,以便药物迅速吸收和产生效果。
以下是肌内注射的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首先,医务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所需的材料和药物,如注射器、针头、消毒酒精、草药等。
同时,确认患者的身份,了解其过敏史和病史,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2.选择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注射部位。
一般来说,常用的肌内注射部位包括大腿前外侧、臀部外上方和上臂外侧三角区。
根据使用药物的性质和体格情况,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
3.消毒在注射操作前,应先将所选择的注射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
首先,用洁净水清洗注射部位,然后用消毒酒精擦拭该部位,从注射点向外一片片擦拭,保持15秒钟以上,以保证彻底消毒。
4.拔药将所需药物抽入注射器内,同时排出多余的空气,使注射器内无气泡,这可以提高注射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5.穿刺用一只手将皮肤稍稍拉紧,然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垂直插入肌肉中,注意不要触碰到骨头或神经。
当感到肌肉阻力时,减慢插入速度,以免皮肤被误刺。
6.测试注射器进入肌肉后,应经常抽吸测试,以确保针头没有误入血管。
如果有鲜红色血液吸入注射器中,代表针头可能误入了血管,此时应将针头重新插入。
7.注射当确认针头在肌肉中时,缓慢注射药物。
注意注射器应平稳无顿挫地向前推进,以确保药物均匀分布。
8.压迫止血注射完成后,迅速将手指或棉球轻轻按在注射点上,以压迫止血。
保持压力约1-2分钟,防止药物外溢。
9.处理废弃物注射完成后,将已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丢弃到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中,以避免伤及他人和自己。
最后,医务人员应检查患者的注射部位,以确保没有出现不适或感染迹象。
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医疗干预。
总结起来,肌内注射操作流程需要医务人员熟练掌握。
通过正确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彻底消毒、准确穿刺、测试和缓慢注射等步骤,能够保证肌内注射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及时处理潜在的问题和不良反应。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给药物直接注射到肌肉组织中。
这种注射方式可以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起到快速有效的治疗作用。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注射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进行肌内注射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注射器、消毒酒精棉球、手套等工具。
确保所有工具都是干净的,以避免感染。
接着,选择注射部位。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侧、上臂三角肌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注射药物的性质等因素。
然后,进行皮肤消毒。
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以确保注射部位干净无菌。
接下来,抓住注射器,将针头插入注射部位。
注射器的角度应为90度,深度视注射部位而定。
注射时需要注意保持手部稳定,避免针头移动。
注射完成后,缓慢推注药物。
在推注药物时,需要注意避免快速注射,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最后,将注射器拔出,用消毒酒精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止血和消毒。
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或渗出,如有需要及时处理。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注射器和药物的无菌;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注射时保持手部稳定,避免针头移动;推注药物时注意速度,避免引起疼痛或不适;注射完成后及时处理注射部位,避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总的来说,肌内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但在进行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只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肌内注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肌内注射实训报告肌内注射实训报告序号一:引言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注射方式,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实践以及个人健康管理等领域。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训活动,了解肌内注射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和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序号二:肌内注射概述肌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人体的肌肉组织中,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较于其他注射途径,肌内注射具有吸收迅速、药物浓度可控、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静脉注射不适用或禁忌的情况下,如疫苗接种、注射类抗生素等。
序号三:实训过程本次实训活动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3.1 事前准备在进行肌内注射前,必须进行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
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尊称、芳龄、过敏史等。
确认药物的名称、剂量、适应症等,并核对与患者匹配。
准备必要的器械和消毒材料,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与卫生。
3.2 注射操作进入注射操作环节后,需要遵循以下步骤进行:3.2.1 洗手和戴手套在注射操作前,必须洗手并戴上消毒好的手套,以防止交叉感染。
3.2.2 选择注射部位常见的肌内注射部位包括上臂三角肌、臀部的大臀肌和外侧股四头肌。
选择注射部位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芳龄、体型和注射药物的特性等因素,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2.3 准备注射器和药物在注射过程中,需要将正确剂量的药物装入已消毒的注射器中,并将注射器针头紧固好,以免药液泄漏或针头脱落。
3.2.4 皮肤消毒在选定的注射部位上,使用酒精或碘酒等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以保证注射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3.2.5 打开注射器打开注射器时,应先将空气排出,然后将针头短暂插入药瓶中,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并排除气泡。
3.2.6 注射药物将注射器垂直插入选择的注射部位,同时使用适当的力度将药液注射入肌肉组织中。
3.2.7 拔出注射器注射完成后,以稳定的速度将注射器拔出。
3.2.8 压迫注射部位使用消毒棉球等材料在注射部位进行轻微的按压,以避免药液外渗。
肌内注射注射实训报告 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也是常用的注射技术之一。肌内注射具有快速、有效、便捷、安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为了提高自己的注射技术水平,我参加了肌内注射实训,并撰写了如下的实训报告。
本次实训的目标是掌握正确的肌内注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药物、准备注射器具、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操作等。实训的过程中,我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了注射操作,并注意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准备药物。在注射前,我首先查看了药物的名称、配制浓度、有效期等信息,以确保使用的药物是正确、符合要求的。然后,我根据需要计量了所需的药物剂量,并将药物放置在注射杯中,以备后用。
其次是准备注射器具。在准备注射器具时,我先将注射器取出,并检查了注射器的包装是否完好,以确保无损坏情况。然后,我确认了注射器的刻度是否清晰可见,并将所需剂量的药物吸入注射器中。
第三是选择注射部位。在选择注射部位时,我主要考虑了注射点的肌肉坚实度、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以及避免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位置。最常用的肌内注射部位是上臂三角肌肌肉、臀部大臀肌肌肉等,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最后是注射操作。在注射操作中,我首先用消毒棉球擦拭了注射部位,以保持皮肤的清洁。然后,我固定住肌肉,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肤,使针尖达到所需深度。接下来,我缓慢推入注射器活塞,使药物进入肌肉组织中。注射完成后,我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棉球进行轻轻按压,防止药物外渗。
通过这次实训,我进一步巩固了肌内注射的基本操作流程,并提高了技术水平。但我也意识到,继续学习和实践是提高注射技术的关键,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注射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肌内注射
项目分值内容及评分标准满分得分
准备
20核对医嘱、治疗卡并签名2自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2评估患者:
核对患者,解释并取得配合
了解患者病情,治疗,用药史,过敏史
了解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用药认知及合作程度
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皮肤及肌肉组织的状况
8
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适宜,注意保护患者隐私2用物准备:无菌盘、药液、注射器(视规格药量而定)、消毒液、棉签、纱布、砂
轮、治疗卡、弯盘、手消毒液等
6
操作过程70
配药:
核对治疗卡及药物4砂轮锯痕,消毒安瓿,折断安瓿,检查注射器,取出注射器,抽吸药液,排气,置
于无菌盘内
9双人核对,签名3注射: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信息,解释并取得配合4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4按注射原则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自然待干6二次核对,二次排气,备干棉签3一手绷紧局部皮肤,一手以执笔式持注射器,固定针栓,将针梗的1/2~2/3迅速
垂直刺入皮肤
10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询问患者反应10注射毕,用棉签轻压穿刺处,快速拔针,按压至不出血4询问并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2再次核对,签名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健康宣教4整理用物,洗手,记录4
注意事项10
流程正确,操作熟练、规范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原则4护患沟通良好,体现人文关怀3
总分100100。
肌内注射实验报告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评估肌内注射对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
我们将化合物A分别进行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测量其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结果显示,肌内注射能够显著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如有需要可作为药物给药方式之一。
方法:
将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组,每组2只。
在注射前10min,将化合物A以不同方式给予。
口服组通过灌胃管给予,肌内注射组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组通过尾静脉注射。
取样时间点分别为注射后0min、10min、20min、
30min、60min和120min。
每只大鼠每次采集200 μL血样,分别离心后收集血浆,放入冰箱冻存备用。
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各时间点药物血浆浓度。
结果:
肌内注射组在注射后10min浓度达到最高点,为0.57±0.05
μg/mL,是其他两组的1.73倍和3.54倍,在60min后血浆浓度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口服组吸收较慢,注射后60min血浆浓度大约为0.12±0.02 μg/mL;静脉注射组吸收速度较快,注射后10min血浆浓度达到最高点,为0.33±0.07 μg/mL,但血浆浓度缓慢降低。
结论:
肌内注射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并保持较长时间的高血浆浓度。
这种给药方式有望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采纳。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许多疾病和症状。
它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中,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起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正确的肌内注射操作流程对于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肌内注射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肌内注射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药物瓶的标签,确保药物的有效期和正确剂量。
其次,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
然后,准备所需的注射器、针头和酒精棉球等器材,并将药物抽入注射器中。
二、选择注射部位肌内注射通常选择臀部外上象限、上臂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肌肉。
在选择注射部位前,应先进行局部皮肤的清洁,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然后等待酒精挥发。
三、注射操作1. 拿起注射针,用一只手将皮肤在注射部位处轻轻拉紧,以便插入针头。
2. 将针头垂直于皮肤插入,以快速坚决的动作将针头插入肌肉。
插入时,应保持一定的角度,使针头完全进入肌肉组织。
3. 在确认针头已经插入肌肉后,将一部分药液慢慢注射入肌肉。
注射时,应注意保持注射器的稳定,以免药液溢出或注射不匀。
4. 缓慢地将剩余的药液注射入肌肉中,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反应,如疼痛或出血等。
5. 在完成注射后,迅速将针头拔出,并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避免药液外溢。
四、处理废弃物在完成肌内注射后,应将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放入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中。
同时,将手套脱掉并正确处理,最后再次洗手。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需要严格遵循,以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在进行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保持专注和细心,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避免任何差错的发生。
同时,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感。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射部位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避免选择有血管和神经的区域。
2. 在注射前应检查注射器和药液,确保无异常。
3. 注射时应保持注射器的稳定,避免针头脱离肌肉组织。
肌内注射技术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注射,肌肉内,护理肌内注射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掌握肌内注射方法是护理操作中的基本技能。
如何正确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药物的有效吸收是临床护士长期探讨的问题。
我们现结合有关文献对提高肌内注射技术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1 肌内注射前的准备1.1 护士个人准备按要求戴好帽子和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精神饱满,干净利索地进行操作。
1.2 肌内注射用品的准备注射盘内备一瓶碘伏,数根无菌棉签,注射卡,必要时备急救药物;按医嘱抽取好药液,安瓿套于针头上,置无菌盘内。
注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 提高肌内注射技术的相关因素2.1 注射时体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减轻疼痛和不适,可采取下列各种体位: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注射时,嘱病员肌肉放松,勿紧张;④坐位,位置要稍高些,嘱坐好,放松局部肌肉。
2.2 注射部位的选择及定位方法遵守注射原则,避开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
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2.2.1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1]:有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一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下三角形为注射区。
②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2.2 臀中肌注射定位法[2]臀中肌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定位方法有三种:①十字法:以一侧臀部髂嵴的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线,将臀部纵向分为2等分。
从尾骨尖向外侧做一水平线,将一侧臀部横向分为2等分。
垂直线和水平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在外上象限从十字的交点以450与髂嵴做一连线,此线的外上1/3为注射区域。
②示指中指定位法(三角法):将掌心放于股骨大转子,以示指尖置于髂嵴、示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三角形的中心点或中指近侧关节点。
肌内注射实验报告肌内注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肌内注射,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例如小鼠、大鼠等)2. 药物溶液3. 注射器和针头4.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洗手,佩戴手套,准备注射器和针头。
2. 选择合适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动物进行标记和编号。
3. 注射前的准备:a.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药物溶液,确保溶液浓度和体积的准确性。
b. 准备动物的注射部位,清洁并消毒。
4. 注射过程:a. 抓住动物的皮肤,用另一只手将注射器插入皮肤下层肌肉组织。
b. 缓慢注射药物,确保药物均匀分布。
c. 轻轻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
5. 注射后处理:a. 记录注射后的动物行为和对注射部位的观察。
b. 观察动物是否有异常反应或副作用。
6. 实验结束后,对动物进行相应操作(例如处死、采集样本等)。
实验注意事项:1. 动物的选择应根据实验需要和伦理要求进行合理搭配。
2. 在注射前要确保药物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准确无误。
3.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保持器械的无菌状态,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确保注射部位无明显异常现象。
5. 实验记录要详细准确,包括药物注射量、动物的反应和观察结果等。
实验结果和结论:根据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得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优化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实验可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相关信息,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药物提供参考。
同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实验条件的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