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的药理学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886.50 KB
- 文档页数:54
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理学特点研究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特殊人群中使用药物可能面临着特定的药理学特点。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理学特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儿童患者儿童患者在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着与成人不同的药理学特点。
首先,儿童的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代谢能力较差,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可能与成人存在着差异。
其次,儿童的药物剂量需要按照体重、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问题。
此外,儿童对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可能与成人存在差异,需要进行特殊监测和评估。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例如,某些镇静剂在儿童中的药效可能较成人更为明显,因此在给予儿童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谨慎。
此外,一些抗生素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存在差异,对于儿童患者的治疗需进行个体化的药物剂量调整。
二、老年患者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在老年患者中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药物代谢过程可能发生改变,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或降低。
因此,在给予老年患者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此外,老年患者的体液分布、组织结构、酸碱平衡等方面也与年轻患者存在差异,影响着药物在老年患者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因此,在药物的剂量选择和使用频率上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药物疗效的同时,保证老年患者的安全性。
三、孕妇孕妇在药物使用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的影响。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性和疗效,并根据不同孕期的药物代谢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研究表明,某些特定药物在孕妇中的药动学与非孕妇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孕妇的肝脏酶系统活性可能发生改变,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可能使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增加。
因此,在给予孕妇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进行特殊的监测和评估。
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是评价一种药物是否适合特殊人群使用的重要指标。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一些特定疾病的患者。
由于这些群体的生理和代谢特点不同于一般人群,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在不同特殊人群中的表现,以确保安全有效地用药。
一、儿童儿童是特殊人群中较为重要的一类,他们的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及成年人。
一些成人可耐受的剂量在儿童中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此外,儿童还存在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差异以及对药物的认知和遵从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用药不当的情况。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
由于很多儿童不善于吞咽固体药物,所以选择颗粒剂、液体剂或者儿童口服溶液等剂型是更好的选择。
2.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儿童的药物剂量要根据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进行准确定量,同时应遵循药物说明书的建议。
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由于儿童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不如成人,他们更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4. 重视用药的监督和指导。
儿童年龄较小,对药物的认知和遵从能力较差,容易发生用药不当的情况。
因此,家长或监护人应对儿童用药进行监督和指导。
二、老年人老年人是另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人群,他们的器官功能和生理代谢能力逐渐衰退,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受到影响。
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药物时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下降,需要选择那些对肾脏和肝脏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2. 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
老年人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清除速度较慢,因此常常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3.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通常需要同时用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这意味着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药物在临床不同人群治疗中产生的差异与年龄、生理特点及遗因素等有关。
对于特殊人群,应熟悉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特殊人群用药安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标签:特殊人群;用药安全特殊人群是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
特殊人群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特殊人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对保护特殊人群的健康尤为重要。
1小儿用药儿童处在在不断生长、发育、成熟、完善的过程中[1],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
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2]。
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
因此,小儿用药时要注意下列各点。
1.1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小儿用药过程中,药量杜绝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譬如“差不多”、”大概”等等。
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至关重要,药量不准,不是导致药物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从而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临床医生在婴幼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慎重选择药品。
1.2严禁婴幼儿使用成人药品有些药物只使用过程中,对年龄有着明确的规定,对儿童是禁用的。
如抗菌药物中的的喹诺酮类的药物,明确规定小儿禁用,喹诺酮类最突出的不良反应是对软骨的损害,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儿童。
1.3不能滥用抗菌药物新生儿的肝酶系统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新生儿的肾排泄能力又弱,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
抗生素系处方药,应由医师根据患儿的病情开具处方。
盲目的使用抗菌药物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更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疗程延长。
1.4不滥用维生素一些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物。
其实任何一种营养剂,过量服用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致慢性中毒,服量过大,还会引致急性中毒。
特殊人群的药理学一.围产期药理(perinatal pharmacology)二.老年临床药理三.肝肾功能障碍病人药理一.围产期药理(perinatal pharmacology)1.Definition1)围产期(perinatal period):指妊娠28周至产后1周的时期。
有人主张应扩展为包括受孕、妊娠、分娩和新生儿整个时期。
2)Perinat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围产期阶段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母体(matrix)-胎盘(placenta)-胎儿(fetus)组合的单位:在全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胎儿三者相互关连组成一个生物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组合单位。
其中胎盘联系着母体和胎儿,起着重要的转运作用。
1)胚胎期(embryonic period):受孕开始至第8周的时期。
对母体的营养物或药物,胚胎几乎都没有主动的吸收与排出作用。
2)妊娠8周以后为胎儿期(fetus period),此时胎盘及胎儿主动参与营养物质的转运、吸收。
此外,胎盘还有抵抗外来的有害物质或药物的“天然保护”作用,但能力非常有限。
妊娠期用药时,多数药物都可通过胎盘转运到胎儿,当胎儿内药物浓度高于母体时,又从胎儿转运回母体。
3.药物在胎盘的转运与代谢1)转运形式:有5种①扩散作用:水、电解质、气体及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②促易扩散:借助于胎盘的特异载体系统转运,如葡萄糖的转运;③主动输送: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K+、Na+及免疫球蛋白等;④胞饮作用:蛋白质、病毒及抗体等;⑤膜孔穿过:少见的转运方式,限于分子量低于100的分子;2)影响因素:①药物脂溶性:安替比林、硫喷妥钠;②药物分子:分子量250~500的药物易通过胎盘,>1000者很少通过胎盘;③药物离子化程度:高度离子化的药物通过胎盘的速度非常慢,如肝素(heparin)、筒箭毒碱(tubocurarine);④与蛋白结合能力:其能力的高低与通过胎盘的药量成反比;甲氧西林的蛋白结合率为40%,双氯西林为96%,前者快;⑤胎盘血流量:合并先兆子痫、糖尿病等,子宫收缩、孕妇体位、麻醉、脐带受压迫等均可引起子宫血流量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转运;3)药物在胎盘的代谢:有些药物需要在胎盘经过代谢转化,才能成为容易输送的物质。
十二、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1、老年人用药有哪些讲究?(1)先明确诊断,后确定治疗。
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或失调,人老病生,一人多病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发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而后根据病情参考医生建议,确定治疗方案。
不可自己想当然乱用药,否则易导致药不对症及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2)先食疗,后药疗。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
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3)先外用,后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先用外用药解毒、消肿,万不得已不用内服消炎药。
(4)先用口服药,后用注射药。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
药物直接通过血流向全身,会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
因此,能用口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5)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
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6)先用老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
因此,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老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2、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老年人的不良反应?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各个重要的器官如心、肝、脾、肾等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致使老年人用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药效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
同时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或失调,人老病生,一人多病的现象普遍存在,用药品种多、剂型多,加之老年人个体差异较大,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导致老年人用药中的问题日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