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95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等。
3.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内容1. 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溶解性、氧化性等。
2. 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法、加热高锰酸钾法、加热氯酸钾法等。
3. 实验操作步骤:如何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如何进行气体收集等。
4. 实验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5. 氧气用途:氧气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和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每个章节都要围绕制取氧气这个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氧气实验,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进而引入制取氧气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规范。
4. 结果分析: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完成一份关于氧气用途的调查报告。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准备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学生猜想]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
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 。
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3.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技巧2. 氧气收集和检验方法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水等。
教学资源:1. 氧气性质的PPT或教学课件。
2. 实验操作视频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PPT或教学课件介绍氧气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
2. 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等。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氧气的制取方法。
2. 学习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介绍氧气的收集方法,如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等,以及氧气的检验方法。
3. 实验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收集和检验氧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3. 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问题解决: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大试管、酒精灯、棉花、橡皮塞(连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小烧杯、火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再现【提问】【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课件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3)将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在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6)把导管拿出水面(7)熄灭酒精灯【讨论】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6、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陈述】(口答上述问题,略)【讲述】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查气密性(2)装药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再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第一篇:《制取氧气》教案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准备: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O4 MnO2 O2b.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b.实验步骤: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b).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熄:熄灭酒精灯c.注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氧气(O2)b.注意事项: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氧气制备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氧气制备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氧气制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催化剂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识氧气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生答]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氧气的制取教案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的制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氧气的制取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
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
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1课题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
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2、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
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能正确书写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2)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2、教学难点(1)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2)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组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条。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瓶氧气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瓶气体,它就是氧气。
氧气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医疗急救、潜水、炼钢等。
那么,你们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1、氧气的工业制法【讲解】工业上制取氧气主要是利用液态空气的分离法。
首先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然后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进行蒸发分离,得到氮气和氧气。
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展示】高锰酸钾这是高锰酸钾,它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
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₄△ K₂MnO₄+ MnO₂+ O₂↑【实验演示】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讲授新课1.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
2. 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氯酸钾或过氧化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三)实验操作1.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3)用导管将产生的氧气引入集气瓶中。
(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四)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氧气在实验中的表现。
2.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二单元第二节实验室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基本操作
2、知道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药品、仪器、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巩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与表达能力,体验化学实验的美感
教学重点: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教学难点: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