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学会使用简单的装置制取氧气,并能进行氧气的检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氧气的检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要点。
2.氧气检验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取氧气。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堂讲解1.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
使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使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2.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检查装置气密性。
加入反应物,进行反应。
收集氧气。
检验氧气。
3.讲解氧气检验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四、课堂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五、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一节课。
七、教学反思1.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程度。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3.学生对氧气检验方法的掌握程度。
一、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
使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使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初步了解体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看能坚持多久?(体验游戏)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二、推进新课[过渡]氧气是生命的养料,到目前为止,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可以获得氧气吗?[归纳总结]分离液态空气法(工业制法);分解氧化汞。
[讨论交流]在实验室中用这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是否适合呢?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应考虑哪些因素?[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药品的原则:原料易得、产物纯净、安全环保、操作简单。
[过渡]阅读教材第37页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演示]实验2-5(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教材第37页的表格)。
[特别提醒]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②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时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③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
④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过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⑤用排水法收集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归纳总结][过渡]在实验室中,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即可分解,但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为什么呢?[实验]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第38页的探究实验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讨论交流]①该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吗?怎样用实验证明?(称量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②二氧化锰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课题三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歙县新安中学叶嘉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制氧的原理;2.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的原理; 3.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4.使学生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2.通过讨论交流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高贵品质; 3.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2、设计对比实验领悟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器材:仪器:试管、镊子、火柴等。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等。
五、教学设计:(一) 知识回顾【提问】 1.自然界中氧气是如何产生的?(二)导入新课[设问]实验室和工业上是怎么获取氧气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三)推进新课[思考]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回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获取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一、工业上是如何制备大量的氧气?———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回答]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低温加压液态空气 氮气先蒸发液态氧气[设问] 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 实验1:在常温下,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现象:木条不能复燃。
结论:说明常温下放出氧气少。
实验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主要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氧气的收集和检验等。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氧气制备实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制取氧气实验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3.学会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氧气的性质及制取方法;2.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制取氧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4.运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2.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激发学生对制取氧气实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制取氧气实验的理解。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具准备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二)新课1、【投影出示图片】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大试管、酒精灯、棉花、橡皮塞(连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小烧杯、火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再现【提问】【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课件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3)将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在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6)把导管拿出水面(7)熄灭酒精灯【讨论】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6、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陈述】(口答上述问题,略)【讲述】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查气密性(2)装药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再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李永强洛阳市实验中学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认识分解反应。
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工业制氧→归纳总结→课外拓展一、引入新课由青藏列车内有供氧设备提供氧气引入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爱国教育。
二、活动探究以实验室能否利用含氧物质来制取氧气为主线展开三个活动探究。
实验探究一[教师演示] 分别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小结] 氯酸钾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不能。
二氧化锰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学生探究]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小结] 归纳小结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检验方法。
活动探究三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看屏幕讨论后] [学生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后将实验步骤浓缩记忆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学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学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得出:[小结]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三、工业制氧气通过学生观看录像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四、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2.本节课我们有了什么体会吗?3.本节课的问题解决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五、课外拓展板书设计课题3 制取氧气一、实验室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及检验方法二、工业制取氧气。
《制取氧气》说课稿6篇《制取氧气》说课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
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也是中考实验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考试卷上也常常出现,有的考查实验装置,有的考查实验步骤,有的考查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步骤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操作步骤的掌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
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探究法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流程这一环节: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制取原理讲解→活动装置图拼装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思考问题→归纳总结等环节1:导入新课。
展示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图片,并提出问题:实验中的氧气是如何得到的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环节2:制取原理讲解。
让学生们观察药品后回答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从而讲解高锰酸钾的制取原理,板书上写明文字表达式,初步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环节3:装置图拼装并展示。
九年级化学学科电子备课教学案第 2.2 课课题氧气时间__9.22_____2.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演示实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 -218 ℃ -183 ℃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资源环境学院07化学班杨菊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过程与方法】在课题中学生要亲自动手实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具多媒体、5%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试管、锥形瓶、双孔塞、导管、集气瓶、玻璃片、火柴、酒精灯等。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供给呼吸。
大家都知道自然界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在化学实验室中获得少量纯净的氧气呢?我们今天就进入课题3 制取氧气的学习,带大家一起领略化学的神奇。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7页。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有三种,我们现在来了解第一种。
【板书】一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法【过渡】使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验用到的药品和仪器【板书】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俗名:双氧水)<教师活动: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写出它的化学式是H2O2,介绍它装在棕色瓶内,棕色瓶的作用是:阻光。
>二氧化锰(MnO2)<教师活动:展示二氧化锰,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它的色、态——黑色粉末。
>【板书】2.仪器:试管、酒精灯、药匙;长颈漏斗、双孔胶塞、导管、锥形瓶、橡皮管。
氧气的制取教案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的制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氧气的制取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
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
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
2.能说出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4.建立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唯物主义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激发兴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试管、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火柴、小木条;5%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你能说出氧气有哪些用途吗?既然氧气有那么重要的用途,那我们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呢?这一节课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进行学习和探究。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探究新知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演示】在小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滴入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气需增加什么仪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代试管作反应的容器?【展示】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讨论】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斗?【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1)(2)(3)引导学生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用上面的装置可以吗?若不行你将进行怎样的改动?2.【展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3.氧气的收集方法。
【提问】收集气体可以采用什么装置?引导学生结合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收集方法【探究】发生装置的选择跟哪些因素有关,(引导):(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3)归纳【探究】实验室收集气体装置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的示范。
2.催化剂的概念是教学难点。
(非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氧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
有时,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很高,我们经常需要较纯的氧气。
那么,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呢?本节课中,我们将简单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板书】 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低,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
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是把氧气加压到1.5×107Pa,并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氮气贮存在黑色的钢瓶中)
原理:利用空气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物理性质),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氧气分离出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过氧化氢分解:
【实验2-5】
实验现象结论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缓
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2)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
否复燃?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分
解出氧气
(3)向盛有5mL 5% 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试管木条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
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板书】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或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注意】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可以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催化剂),也可能是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负催化剂)。
2.有的化学反应需要催化剂,有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
3.同一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
例如,要使氯酸钾很快产生氧气,除了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外,也可以选氧化铁作催化剂。
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4.催化剂是反应的催化剂,而不是物质的催化剂。
1. 反应原理:
2H 2O 2==== 2H 2O+O 2↑
过氧化氢
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2. 实验装置:
MnO 2
收集装置:根据生成物的物理性质
(1)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生成气体
试管,单孔橡胶塞,导气管,铁架台(带铁夹)
改进:
(2)收集装置:集气瓶,水槽(排水法)
集气瓶(向上排空气法)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MnO2
反应原理:2KClO3 ==== 2KCl + 3O2↑
(白色固体)(白色固体)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2-7】把少量高锰酸钾放在试管里加热几分钟,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如果复燃,表明有什么气体放出?1。
反应原理: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紫黑色固体)(墨绿色固体)(黑色固体)
现象:紫黑色的固体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讲解】高锰酸钾全部反应后剩余的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看到的是黑色固体。
【讨论】比较以上两个化学反应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讲解】和化合反应相反,以上两个化学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化学上将这类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板书】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实验装置
选择仪器装置的依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仪器装置。
粉末状固体气体
(1)实验仪器:大试管、单孔塞、导管、铁架台、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排气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3)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
O2 不易溶于水,采用排水法收集;
O2密度大于空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3.操作步骤
(1)连接仪器;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装药品:取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约1/4试管),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固定试管:调整铁架台上的铁夹高度,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距试管口1/3处。
(5)加热:加热前应准备好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用品。
(6)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排气法各收集一瓶氧气。
【注意】
1.加热开始产生少量气泡时不能收集,当产生大量气泡再收集。
为什么?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收集结束时,一定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
如果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了防止水倒流,避免试管炸裂。
)取氧气
【讨论】
(1)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因为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改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