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34.71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操作【新课导入】:提出问题:医疗、潜水、炼钢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学生活动】自学讨论:在液态空气分离过程中,氮气、氧气两种气体哪种气体先出来?该过程的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属于什么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条件加热。
收集装置: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实验装置中,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的收集装置?2.连接仪器的顺序,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利用谐音法,“茶庄定点收利息”让学生记忆起来更加牢固。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1.实验步骤?如何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2.装药品试管为什么塞一团棉花?3.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4.如何收集气体?5.实验完毕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撤酒精灯?【思考讨论】1.导管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为什么有长有短?2.收集到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教师强调:1.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2.实验完毕,先撤离导管,不能颠倒,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后熄灭酒精灯。
【课后小结】1.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验满方法【课堂练习】: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B.大试管、集气瓶2.某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B.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取出,再用玻璃片粗糙面盖上C.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在水下用玻璃片光滑面盖上,取出D.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或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在设计上体现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温馨寄语: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相信你能行。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
4.知道分解反响。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响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一、温故探新】1、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如何判断集气瓶内收集满了气体?3.如右图,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如何检验集气瓶里的气体是氧气?【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37-39,答复以下问题: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 或加热___________的方法制取氧气。
2.三种方法制取氧气的反响原理〔文字表达式表示〕3.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响,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反响,叫做分解反响。
4.学生阅读P38,完成以下问题:过氧化氢在__________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通常还要放入少量_________。
5.学生阅读P38探究实验。
分析3个问题。
①写出反响的文字表达式:②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响里能__________其他物质的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反响前后都________ 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_________〕。
催化剂在化学反响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
③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常用的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可以作为这个反响的催化剂。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__________________二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日期:20xx年9月21日课题名称:制取氧气科目:化学教学时间:第二单元课题3,课时1班级:九年级七班教学目标:1.初步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与检验方法等,能动手实验。
2.知道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认识所用仪器和药品的名称;了解并掌握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有关注意事项。
3.掌握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方法,培养研究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利用高锰酸钾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难点:学生成功地按照步骤动手实验。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学案、视频、多媒体等。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本单元课题二要求我们认识氧气,要研究氧气,我们必然要先得到氧气,怎么才能得到氧气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制取氧气”。
学生能找到得到氧气的方法,导入效果不错。
二、研究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看P37第一段,了解实验室常用来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加热氯酸钾分解;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学生思考并上台写出文字表达式。
例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三、研究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实验。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总结和拓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并拓展相关知识。
例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等。
教学环境分析: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条件参差不齐。
而且学生整体研究水平相对滞后,基础不够扎实。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录播室进行,环境不错。
学生本身对实验的好奇心强、兴趣浓厚,为得到氧气做实验必然努力,效果会好一点。
教学资源充足,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色、氧气的性质等。
2、关注实验操作过程;正确连接装置、装药品、固定装置、加热、收集氧气等。
3、关注实验安全;注意仪器和药品的名称、加热时要小心、收集完毕后要熄灭火源等。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三、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高锰酸钾药匙棉花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9月20日天舟三号载物飞船发射升空,你知道发船发射用的助燃剂一般用的是什么吗?空气行不行?而纯净的氧气又是如何制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取氧气。
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黑板上的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1)发生装置A固固加热型 B固液常温型(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a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b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排水法(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实验现象:a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的水逐渐减少,产生无色气体。
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实验注意事项:A检查装置气密性b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c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收集气体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f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六、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七、课堂小测八、拓展板书设计: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富氧膜法二、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制取氧气》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原理。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存在和用途。
2. 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氧气的应用场景。
2.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第二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步骤。
教学内容:1. 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
2. 讲解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不同制氧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2.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展示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2.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第三章:实验操作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仪器。
教学内容:1.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教学活动:1.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2. 安全指南: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第四章:实验结果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2. 学生能够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1.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2.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 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展示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2.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
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3)认识分解反应;(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多媒体出示多媒体出示图片,提问都体现了氧气的哪些用途。
2、提出问题:生产、医疗、科技领域需要用到更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呢?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探究一:氧气的工业制法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氧气的工业制法。
(1)工业制氧气的原料是什么?(2)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什么?(3)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2.学生代表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工业上利用液氮、液氧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液态空气而得到氧气,是物理变化。
探究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向学生直接出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原理,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生观察分析反应特点并结合化合反应进行总结归纳。
1.分解反应(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2)特点:一分多探究三:催化剂⑴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实验现象: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3.待实验(2)的试管内的液体不再放出气泡时,重新加入3 mL过氧化氢溶液,又有气泡冒出,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又有氧气产生。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思考1】在第2个实验中,是不是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了氧气呢?【思考2】二氧化锰好像永远也用不完,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教师讲解】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科学家们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Ⅰ.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理解分解反应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4.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Ⅱ.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Ⅲ.教学难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获得呢? [投影]图片l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不断消耗氧气,氧气又由光合作用不断产生。
二氧化碳+水叶绿素光照葡萄糖+氧气 [投影]图片2:医院抢救病人,大学化学实验室中、工业上焊接金属时使用的氧气钢瓶。
[引入]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我们应如何在化学实验室中获得少量的纯净的氧气呢? 二、实验导学,探究新知[提问]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阅读]课本第41页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归纳]工业制氧的方法:1.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讲解]利用空气中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是物理变化。
2.膜分离法制氧气(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学习) [板书]一、工业制氧[讲解]实验室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
[提问]请猜测能否利用这些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KMnO 4)、氯酸钾(KClO 3)、二氧化锰(MnO 2)、双氧水(H 2O 2) [板书]二、实验室制氧 [演示]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实验现象原因 加热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没有氧气放出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加热较长时间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放出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液态氧升温-183℃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加热片刻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很快放出大量氧气反应原理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氯酸钾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不能。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制取氧气是学生练习了试验根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试验,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氧气的制取,因此在学生试验操作之前,要将试验规章和试验留意事项表达清楚。
另外,由于学生初学气体的制取,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在试验室选择适宜的反响制取氧气,因此本课从初一生物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进展引课,争论植物光合作用是否能用来试验室制取氧气。
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繁杂,学生记忆困难,教学时应讲清其缘由,然后利用“谐音”进展归纳,增加学生记忆力。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验活动探究,因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收集、检验、验满是本节课的重点学问。
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头,是学生对化学试验根本操作的综合应用,是化学“物质制备”中的开篇之作。
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氧气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生疏,对氧气产生了深厚的探究欲望,加之学问和试验技能的贮存,学生早已对制取一瓶纯洁的氧气跃跃欲试。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教师教学时应适当加强方法引导,为以后二氧化碳、氢气、氯气等气体制备打下坚实的根底。
三、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2.初步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3.练习连接仪器的根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学习,体验探究乐趣。
2.在小组争论中,通过沟通培育学生口头表达力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动手试验过程中,通过争论沟通,培育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时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熬炼自己的动手力气。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学习,培育学生试验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1.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2.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
五、教学难点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验步骤。